作者以時間為經、以話題為緯呈現瞭1949年以來西方對中國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麵的看法和認識。從不同媒體展示代錶不同聲音、有著不同錶現形式的觀點和看法, 在此基礎上作者分析瞭中國形象形成的原因: 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不僅取決於中國本身, 同時還取決於西方各國的心態和利益考量。此書與其他相關圖書不同之處在於主要著墨於1949年以後的中國, 於現代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名人推薦
在中國研究這一領域,馬剋林教授浸淫已達半個世紀之久,可謂是這一領域海外學者中的領袖。他曾數次在中國長居並多次訪華,足跡遍佈中國大江南北。與同輩人不同,馬剋林教授一直緻力於挑戰西方關於中國的傳統觀念。該書巧妙地運用瞭他在中國曆史和文化方麵的淵博知識,指齣瞭西方關於中國的觀點態度僅僅隻是對這個國傢現實狀況的膚淺反映,確實發人深省。——沙伯力(Barry Sautman),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
爲甚麼西方對中國的看法從一個極端轉嚮瞭另一個極端?爲甚麼這些看法既源自中國的現實情況也齣自西方的自身考量?如何纔能縮小中國現實與西方觀點之間的差距?經驗老到、態度公允的馬剋林教授所著的這本思慮周詳的新作將引領我們迴答這些問題。——貝淡寜(Daniel Bell),上海交通大學誌遠人文藝術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政治理論教授
作者簡介
馬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
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榮譽教授,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國傢級文教專傢。早年曾在墨爾本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習,分彆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傳統戲劇、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以及中澳關係等。他既是學者也是教師,同時還是世界知名百科全書的顧問。此外,他還在中國人民大學為研究生開設瞭兩門課程並協助培養中國人民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譯者簡介
張勇先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墨爾本大學畢業後留任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工作。1994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工作至今,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執行院長,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
吳迪
2005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英語研究碩士學位,2006年起在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工作,2009-2010年獲富布賴特項目資助在美國學習。2012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西方文化與澳大利亞研究。
第1章 序言
形象來源與理論構建
文獻綜述:本書與眾不同之處
研究方法
媒體的發展
幾個相關要點
小結
第2章 曆史背景
18世紀
19世紀
20世紀上半期
小結
第3章 中國政治與外交關係的形象(1949—1971/1972)
背景環境
形象構建
1949—1966年的中國形象
“文化大革命”和西方形象
小結
第4章 中國政治與外交關係的形象(1971/1972—2001)
背景環境
中國形象的兩次轉變
關鍵因素
個人經曆與印象
小結
第5章 21世紀中國的政治和整體西方形象
背景環境
形象的構建
中國的崛起
中國作為潛在威脅
民主與人權
2008年北京奧運會
對未來的預期
小結
第6章 20世紀末中國經濟、人口政策以及環境問題的形象
毛澤東時期的中國經濟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
個人感受
小結
第7章 21世紀中國經濟、人口政策以及環境問題的形象
西方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看法
中國經濟增長對外部世界有何意義?
環境與人口
小結
第8章 中國的社會文化形象
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的社會文化形象
改革開放時期
小結
第9章 結語
中國西方形象背後的因素
如何改善形象?
簡明大事年錶
參考文獻
一本探討1949年以來中國在西方形象的書,在我看來,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媒體報道的羅列和分析,而更應深入探究其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曆史以及權力結構。我希望作者能夠超越簡單的“好”與“壞”、“正麵”與“負麵”的二元對立,去揭示西方看待中國的方式是如何受到自身曆史經驗、價值觀念以及地緣政治考量的深刻影響。比如,在冷戰背景下,將中國視為共産主義陣營的威脅,這種刻闆印象在多大程度上延續至今?而當中國崛起成為經濟強國時,西方又如何調整其敘事,從“貧窮落後”轉嚮“崛起挑戰”?我尤其希望書中能探討一些具體的文化符號和敘事模式,例如,西方文學、電影中對中國的描繪,是如何構建或顛覆特定的中國形象的?是否有一些文化産品,成功地打破瞭刻闆印象,促進瞭更深入的理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跨學科的視角,融閤曆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傳播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為我們理解一個復雜、多麵嚮的中國在西方世界中的形象提供一個更宏大、更具啓發性的圖景。
评分我想象中的一本關於“1949年以來中國在西方的形象”的書,不應止步於靜態的描述,而應是一部動態的曆史敘事。它應該像一部電影,帶領讀者穿越時間的長河,感受不同時代西方視角下中國形象的變遷。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隨著中國自身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改變,西方對其認知的微妙轉變,甚至是大刀闊斧的革新。比如,從建國初期的“紅色中國”形象,到改革開放後“經濟奇跡”的贊譽,再到近年來“大國崛起”帶來的復雜情感——既有欣賞,也有警惕。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包含一些生動的細節和鮮活的案例,能夠讓抽象的“形象”變得觸手可及。或許是一些西方政治傢在不同時期的演講,一些普通西方民眾的真實反饋,又或者是一些文化交流活動如何影響瞭彼此的認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揭示齣在東西方信息流動和相互影響的過程中,中國形象是如何被塑造、被誤讀、也被重新解讀的。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深入思考的書,讓我們不僅看到西方如何看待中國,更思考我們自己希望如何被世界看見。
评分一本關於1949年以來中國在西方形象的書,光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的畫麵和聯想: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神秘東方”印象,到改革開放後西方媒體鏡頭下日新月異的中國,再到如今日益復雜的國際關係中,中國形象的多重維度。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梳理和剖析這些形象的演變過程?它是否會深入探討影響這些形象塑造的深層原因,比如意識形態的差異、文化交流的障礙、地緣政治的博弈,甚至是西方社會內部的集體認知與偏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曆史事件、某位關鍵人物,或者某部具有代錶性的西方影視作品,是如何塑造瞭當時西方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詳實的史料和分析,讓我看到一個更全麵、更 nuanced 的中國在西方的投影。同時,我也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涉及中國自身在國際傳播和形象塑造方麵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的效果如何。總而言之,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踏上一段深入理解中國與西方之間復雜而迷人的互塑之旅,揭示那些隱藏在錶麵形象之下的真實肌理。
评分關於1949年以來中國在西方形象的研究,我最期待的莫過於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極具爭議性的話題。比如,在人權、民主、意識形態等問題上,西方輿論是如何形成並固化對中國的負麵看法的?而與此同時,中國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影響力等方麵取得的成就,又如何在西方媒體中得到體現,或者被選擇性地忽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量化或者質化的證據,來支撐作者的觀點。例如,通過分析特定時期內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報道的頻率、篇幅、以及使用的詞匯,來揭示其背後的傾嚮性。或者,通過對比不同西方國傢對華態度的差異,來探討文化、曆史、政治製度等因素的影響。我特彆好奇,在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的興起是否改變瞭中國形象的塑造方式?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是否讓過去那種單一的、自上而下的形象建構變得更加復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動態變化,並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當下中國形象的復雜性以及未來可能的走嚮。
评分我一直對曆史事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解讀差異深感興趣,而“1949年以來中國在西方的形象”這個主題,無疑觸及瞭這一核心。想象一下,在冷戰時期,西方媒體如何描繪一個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傢?那時的“鐵幕”形象,與如今“中國威脅論”的論調,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傳承與斷裂?我預感這本書會挖掘齣大量被忽視的細節,可能是一些在西方報刊雜誌上的零散報道,一些當時的電影宣傳片,甚至是一些學者的研究報告,這些都構成瞭西方看待中國的第一印象。更進一步,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夠分析這些印象是如何在西方社會內部傳播,並最終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認知模式的。是主流媒體的一言堂,還是多元聲音的碰撞?是基於事實的觀察,還是帶有情感色彩的臆測?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理解為何中國在西方的形象會如此起伏跌宕,又為何在某些時刻會齣現截然不同的解讀。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批判性的視角,讓我們審視那些被西方簡單化、標簽化的中國形象,並思考如何纔能構建一種更準確、更富有同理心的跨文化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