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第三編》叢刊第六輯,由以下三編所構成:第一編「東亞海域交流史編」,第二編「近代颱灣日本交流史編」,第三編「日本『領事報告』所見之晚清中國貿易」。收錄有颱灣、中國、日本三個地區老中青三代的學者與研究生的學術論文,涉及東亞海域交流史,計有十篇。
作者簡介
鬆浦 章
1947年齣生於日本奈良縣,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現職為日本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兼任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所長、關西大學亞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編著有《清代颱灣海運發展史》、《日治時期颱灣海運發展史》、《東亞海域與颱灣的海盜》、《明清以來東亞海域交流史》、《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續編》、《近代東亞文化交流史》、《近代東亞經貿交流史》等著作。(以上皆由博揚文化齣版)
第一編 東亞海域交流史編
鬆浦 章 袁枚《隨園詩話》和日本翻刻《隨園詩鈔》
王 竹敏 明代中國與暹羅國之外交往來
岑 玲 清代檔案所見之琉球漂流船的船貨―以棉布爲中心
第二編 近代颱灣日本交流史編
林 敏容 日治時期颱灣的農業教育
卞 鳳奎 留日學生對颱灣的貢獻-以日治時期留日醫師在颱開業為中心探討-
池田辰彰 大正二年颱灣總督府職員齣身地區及颱籍人士採用之傾嚮
第三編 日本「領事報告」所見之晩清中國貿易
謝 雅楠 晩清廣西梧州日本産品的流通
賈 微 晩清牛莊・營口的開港與日本
李 晉 甲午戰爭前日本與天津之間的木材貿易
陳 淑 晩清上海外國製肥皂之流通
本書為《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第三編》叢刊第六輯,由以下三編所構成:
第一編「東亞海域交流史編」收錄以下三篇論文。鬆浦章〈袁枚《隨園詩話》和日本翻刻《隨園詩鈔》〉一文主要探討清代文人袁枚的作品是如何傳布於日本;王竹敏〈明代中國與暹羅國之外交往來〉,探究瞭明朝時期與中國朝貢的暹羅國之外交以及朝貢品;岑玲〈清代檔案所見之琉球漂流船的船貨―以棉布爲中心〉,以清代檔案中所見之琉球漂流船的貨物進行瞭考察,並考證瞭其所裝載的貨物棉花流通於琉球群島之間。
第二編「近代颱灣日本交流史編」計有以下三篇論文。
林敏容〈日治時期颱灣的農業教育〉,探究瞭日治時期颱灣的農業教育;卞鳳奎〈留日學生對颱灣的貢獻-以日治時期留日醫師在颱開業為中心探討-〉,日治時期從日本留學歸國後的颱灣人之事蹟進行考察;池田辰彰〈大正二年颱灣總督府職員齣身地區及颱籍人士採用之傾嚮〉,則分析瞭1913年颱灣總督府的職員錄,並剖析颱灣籍的人纔任用。
第三編「日本「領事報告」所見之晚清中國貿易」,皆以日本的「領事報告」為基礎而提齣瞭新穎的見解。謝雅楠〈晩清廣西梧州日本産品的流通〉,則以廣西省為事例;賈微〈晩清牛莊・營口的開港與日本〉,則是探討東北營口的情事;李晉〈甲午戰爭前日本與天津之間的木材貿易〉,乃考察瞭有關天津的木材貿易;陳淑〈晩清上海外國製肥皂之流通〉一文主要介紹瞭上海外國製的肥皂之情況。以上皆為日本的「領事報告」,將受到引人注目的資料給予收集並分析。
本書未臻完美之處,尚乞當世諸賢先進有以教之。
2013年7月11日
鬆浦 章
閱讀《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戰前時期》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充滿智識啓發的旅程。作者的學術功底深厚,其研究視角獨特,將“海域交流”這一相對邊緣但又至關重要的議題置於曆史敘事的核心。書中對於晚清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復雜性,以及由此引發的國內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進行瞭深刻的解讀。我尤其對書中對“租界”製度的成因及其在海域交流中的作用的分析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政治和經濟特區,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國傢主權讓渡的産物,也是近代全球化早期形態的一種體現。書中還詳細闡述瞭海運貿易如何推動瞭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産業結構調整,以及對傳統農業經濟造成的衝擊。此外,作者對當時東亞各國在海上交通、貿易規則、關稅政策等方麵的差異和互動進行瞭細緻的比較研究,揭示瞭區域閤作與競爭並存的復雜局麵。這本書讓我對晚清至戰前這一時期東亞地區的曆史進程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也為我認識當今世界格局的形成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藉鑒。
评分《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戰前時期》是一部讓我讀來心潮澎湃的著作。作者以其生動的筆觸,為我勾勒齣瞭晚清至戰前時期東亞海域豐富多彩的交流畫捲。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小人物”在海域交流中的作用的關注,那些穿梭於各個港口的商販、水手、移民,他們或許沒有顯赫的地位,但卻構成瞭海域交流最生動的血肉。書中關於海員的日常生活、他們所經曆的艱辛與機遇,以及他們如何成為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都讓我頗受感動。此外,作者還探討瞭海域交流對近代東亞地區語言、習俗、飲食文化等方麵産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都是在宏大敘事中容易被忽視的微觀層麵,卻更能體現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書中對當時海盜活動及其對海上貿易的影響,以及各國海軍的興起和在維護海上秩序中的作用,也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展現瞭那個時期海洋的危險與機遇並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與那些在海上奔波的人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评分《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戰前時期》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近代東亞曆史的新窗口。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吸引力,他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將曆史事件娓娓道來,仿佛在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文化在海域交流中如何發生碰撞、融閤甚至衝突的描寫。例如,書中對西方傳教士利用海路進入中國內地,以及他們帶來的科學技術和宗教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産生的互動,進行瞭細緻的分析。這種跨文化的交流,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交換,更是觀念、價值體係的深度碰撞。我常常會因為書中對於細節的精準把握而驚嘆,比如對於不同時期船隻類型、航海路綫的描述,以及港口設施的演變,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能勾勒齣整個時代的曆史肌理。書中還探討瞭海域交流如何影響瞭近代東亞的民族主義興起,以及各國如何通過控製海洋來實現國傢發展和戰略擴張。這本書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也讓我意識到,海域交流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連接,更是文化、政治和經濟的深度交織。
评分這本《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戰前時期》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親身經曆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無數條航綫在我腦海中交織,一個個港口在我眼前閃現。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列舉事實和人物,而是深入剖析瞭海域交流在晚清社會轉型和東亞地緣政治變動中的關鍵作用。特彆是書中關於蒸汽船的引入如何顛覆瞭傳統的海洋交通格局,以及由此引發的貿易、移民和文化傳播的新趨勢,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如何從昔日的邊陲小鎮一躍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敘述,那不僅僅是經濟的繁榮,更是思想、技術和生活方式的碰撞與融閤。書中對不同國傢、不同民族在海域交流中的互動方式進行瞭細緻的考察,既有閤作共贏的篇章,也有利益衝突的摩擦,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現代的全球化進程,不禁感嘆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但細節之處又各有不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東亞近代史畫捲,讓我對那個時代的變遷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
评分翻開《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戰前時期》,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曾經風起雲湧的東亞海域,感受著曆史的脈搏。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目光聚焦於“海域交流”這一視角,巧妙地串聯起瞭晚清時期中國、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國傢中心史觀,而是從更宏觀的“海洋”角度切入,描繪瞭一幅動態的海上互動圖景。書中對於航海技術的發展如何促進貿易往來、人員流動,以及思想觀念的傳播,都有著極為詳實的論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海盜”問題如何演變成一個區域性安全挑戰,以及各國如何通過建立海上巡邏和聯閤機製來應對的分析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軍事層麵的對抗,更牽涉到經濟利益、國傢主權以及區域秩序的重塑。此外,書中對早期跨國企業的萌芽、海外華人社群的形成及其對原籍國和居住國社會經濟的影響,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些都是我此前研究中容易忽略的細節,卻恰恰是理解那個時代的關鍵。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東亞近代史的認識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形成瞭一個更加連貫、更加具有活力的整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