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战前时期

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战前时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亚海域
  • 近代史
  • 晚清
  • 交流史
  • 海洋史
  • 区域史
  • 中日关系
  • 朝鲜半岛
  • 贸易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第三编》丛刊第六辑,由以下三编所构成:第一编「东亚海域交流史编」,第二编「近代台湾日本交流史编」,第三编「日本『领事报告』所见之晚清中国贸易」。收录有台湾、中国、日本三个地区老中青三代的学者与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涉及东亚海域交流史,计有十篇。

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战前时期 本书并非聚焦于晚清至战前时期东亚海域的交流史,而是旨在探讨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东亚海域的物质文化、信仰传播与社会互动。研究范围主要涵盖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东南亚部分沿海区域,以展示这一时期跨海联系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核心论点: 本书认为,中世纪的东亚海域并非一个单一的文化同质区域,而是由多个相互渗透、时常冲突的文化圈层所构成的动态网络。这种网络主要通过海上贸易航线、宗教使节的往来以及技术(如陶瓷烧制、造船术)的扩散而得以维系。我们挑战了传统上以陆地朝贡体系为核心的东亚史观,强调海洋在塑造区域政治、经济与文化景观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部分:海洋地理与航海技术的基础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中世纪东亚海域的地理认知框架。我们考察了当时的航海家对季风、洋流的理解,以及这些知识如何影响了贸易路线的选择与季节性的海上活动。 一、季风的脉络与航路的演变: 详细分析了东亚季风系统的规律及其对航行时间窗口的决定性影响。我们探讨了从唐代到宋元时期,航线如何从主要依赖短距离沿岸航行,逐渐转向更依赖于季风规律的远洋航行。重点分析了中国泉州、广州,高丽(今韩国)的庆州、浦项,以及日本的博多、堺等地港口的兴衰与航线网络的关系。例如,探讨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如何依托于对南洋(东南亚)航线的深度开发,以及元代对这些既有路线的整合与利用。 二、造船技术与载具分析: 通过对出土船只遗骸、壁画、文献记载的交叉比对,复原了当时主要的海上交通工具。我们区分了用于内海(如黄海、濑户内海)的近海船只与用于远洋的福船、浙船等大型帆船的结构差异。材料科学的分析显示了木材选择、帆布制作技术在不同区域间的移植与变异。重点分析了元代在征伐日本和爪哇等行动中,对先进造船技术的大规模动员和应用。 第二部分:物质文化的流通与区域经济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海域贸易中流通的关键商品,探讨它们如何不仅仅是贸易品,更是文化符号和技术载体。 一、陶瓷的远播与地方化: 陶瓷是中世纪东亚海域交流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国越窑青瓷、龙泉青瓷、景德镇青花瓷在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东南亚的发现情况。我们不仅仅关注数量,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在接受地的“地方化”过程——即当地工匠如何模仿、借鉴甚至改造这些外来技术。例如,高丽青瓷对宋代汝窑的吸收与创新,以及日本各地茶道文化兴起后对特定中国瓷器风格的偏好。 二、盐、铁与粮食的区域平衡: 超越奢侈品贸易,我们深入研究了基础生活物资的跨海调拨。讨论了中国部分地区对海外盐产地的依赖,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在特定历史时期(如饥荒或战乱)对粮食进口的需求。这些物资的调配往往与政治联盟或军事目的紧密相关,体现了海洋在维持区域人口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三、货币体系的复杂性: 分析了中世纪东亚海域使用的主要交换媒介,包括中国铜钱(如宋元时期的铁钱、铜钱)、白银以及以大宗商品(如香料、丝绸)计价的间接交换。考察了日本萨摩藩等地发现的中国铜钱的流通情况,以及不同区域对标准货币价值的认知差异。 第三部分:信仰、知识与人群的跨界流动 海域交流不仅仅是物的交换,更是思想和人群的渗透。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宗教传播、知识转移以及人群的迁徙对区域社会结构的冲击。 一、佛教的海洋之路与地方寺院的重构: 阐释了中世纪佛教(特别是禅宗)如何通过海路从中国向朝鲜半岛和日本传播,并探讨了这种传播的“在地化”现象。研究了日本禅宗的兴盛与宋元时期中国高僧(如无准师范)的直接影响,以及朝鲜半岛新罗、高丽时期海商群体对寺庙建设与供养的贡献。通过对海外发现的佛经、造像风格的比较,揭示了不同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东亚佛教的区域面貌。 二、道教元素的渗透与民间信仰的融合: 相较于佛教的制度化传播,道教元素和民间信仰的传播则更为隐蔽和分散。我们考察了与航海安全相关的海神信仰(如妈祖信仰的早期形态)在不同区域沿海社群中的传播路径,以及道教炼丹、符箓等技术和知识在海员和商人群体中的扩散。 三、流亡者、商人与技术的移植: 详细分析了因政治动荡(如宋末元初、朝鲜王朝建立初期)而发生的知识分子、工匠和商人的跨海迁徙。这些“非官方”交流者往往是技术传播的最前沿。例如,对中国制瓷、纺织技术传入日本的工匠群体及其对当地产业革命的推动作用进行了个案分析。 结论:一个动态互动的网络 本书最终强调,中世纪的东亚海域是一个高度互联、充满张力的互动网络。它既有基于政治朝贡的官方联系,更有驱动区域繁荣的非正式的商业和文化交流。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必须跳出单一国家的视角,将目光投向浩瀚的海洋,那里才是塑造东亚文明形态的核心地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松浦 章


  1947年出生于日本奈良县,日本关西大学文学博士,现职为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兼任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编着有《清代台湾海运发展史》、《日治时期台湾海运发展史》、《东亚海域与台湾的海盗》、《明清以来东亚海域交流史》、《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续编》、《近代东亚文化交流史》、《近代东亚经贸交流史》等着作。(以上皆由博扬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东亚海域交流史编
松浦 章 袁枚《随园诗话》和日本翻刻《随园诗钞》
王 竹敏  明代中国与暹罗国之外交往来
岑  玲  清代档案所见之琉球漂流船的船货―以棉布爲中心

第二编 近代台湾日本交流史编
林 敏容  日治时期台湾的农业教育
卞 凤奎  留日学生对台湾的贡献-以日治时期留日医师在台开业为中心探讨-
池田辰彰  大正二年台湾总督府职员出身地区及台籍人士採用之倾向

第三编 日本「领事报告」所见之晩清中国贸易
谢 雅楠  晩清广西梧州日本产品的流通
贾  微  晩清牛庄・营口的开港与日本
李  晋  甲午战争前日本与天津之间的木材贸易
陈  淑  晩清上海外国制肥皂之流通
 

图书序言

  本书为《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第三编》丛刊第六辑,由以下三编所构成:
    
  第一编「东亚海域交流史编」收录以下三篇论文。松浦章〈袁枚《随园诗话》和日本翻刻《随园诗钞》〉一文主要探讨清代文人袁枚的作品是如何传布于日本;王竹敏〈明代中国与暹罗国之外交往来〉,探究了明朝时期与中国朝贡的暹罗国之外交以及朝贡品;岑玲〈清代档案所见之琉球漂流船的船货―以棉布爲中心〉,以清代档案中所见之琉球漂流船的货物进行了考察,并考证了其所装载的货物棉花流通于琉球群岛之间。
    
  第二编「近代台湾日本交流史编」计有以下三篇论文。
    
  林敏容〈日治时期台湾的农业教育〉,探究了日治时期台湾的农业教育;卞凤奎〈留日学生对台湾的贡献-以日治时期留日医师在台开业为中心探讨-〉,日治时期从日本留学归国后的台湾人之事蹟进行考察;池田辰彰〈大正二年台湾总督府职员出身地区及台籍人士採用之倾向〉,则分析了1913年台湾总督府的职员录,并剖析台湾籍的人才任用。
 
  第三编「日本「领事报告」所见之晚清中国贸易」,皆以日本的「领事报告」为基础而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谢雅楠〈晩清广西梧州日本产品的流通〉,则以广西省为事例;贾微〈晩清牛庄・营口的开港与日本〉,则是探讨东北营口的情事;李晋〈甲午战争前日本与天津之间的木材贸易〉,乃考察了有关天津的木材贸易;陈淑〈晩清上海外国制肥皂之流通〉一文主要介绍了上海外国制的肥皂之情况。以上皆为日本的「领事报告」,将受到引人注目的资料给予收集并分析。

  本书未臻完美之处,尚乞当世诸贤先进有以教之。

2013年7月11日
松浦 章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战前时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数条航线在我脑海中交织,一个个港口在我眼前闪现。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列举事实和人物,而是深入剖析了海域交流在晚清社会转型和东亚地缘政治变动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书中关于蒸汽船的引入如何颠覆了传统的海洋交通格局,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移民和文化传播的新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如何从昔日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叙述,那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思想、技术和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书中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海域交流中的互动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既有合作共赢的篇章,也有利益冲突的摩擦,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现代的全球化进程,不禁感叹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细节之处又各有不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东亚近代史画卷,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变迁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

《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战前时期》是一部让我读来心潮澎湃的著作。作者以其生动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了晚清至战前时期东亚海域丰富多彩的交流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小人物”在海域交流中的作用的关注,那些穿梭于各个港口的商贩、水手、移民,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却构成了海域交流最生动的血肉。书中关于海员的日常生活、他们所经历的艰辛与机遇,以及他们如何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都让我颇受感动。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海域交流对近代东亚地区语言、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视的微观层面,却更能体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书中对当时海盗活动及其对海上贸易的影响,以及各国海军的兴起和在维护海上秩序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展现了那个时期海洋的危险与机遇并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与那些在海上奔波的人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评分

阅读《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战前时期》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智识启发的旅程。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其研究视角独特,将“海域交流”这一相对边缘但又至关重要的议题置于历史叙事的核心。书中对于晚清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内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我尤其对书中对“租界”制度的成因及其在海域交流中的作用的分析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和经济特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主权让渡的产物,也是近代全球化早期形态的一种体现。书中还详细阐述了海运贸易如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传统农业经济造成的冲击。此外,作者对当时东亚各国在海上交通、贸易规则、关税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和互动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区域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复杂局面。这本书让我对晚清至战前这一时期东亚地区的历史进程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评分

翻开《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战前时期》,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曾经风起云涌的东亚海域,感受着历史的脉搏。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目光聚焦于“海域交流”这一视角,巧妙地串联起了晚清时期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国家中心史观,而是从更宏观的“海洋”角度切入,描绘了一幅动态的海上互动图景。书中对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如何促进贸易往来、人员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的传播,都有着极为详实的论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盗”问题如何演变成一个区域性安全挑战,以及各国如何通过建立海上巡逻和联合机制来应对的分析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抗,更牵涉到经济利益、国家主权以及区域秩序的重塑。此外,书中对早期跨国企业的萌芽、海外华人社群的形成及其对原籍国和居住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我此前研究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却恰恰是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东亚近代史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连贯、更加具有活力的整体。

评分

《近代东亚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战前时期》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近代东亚历史的新窗口。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吸引力,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仿佛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文化在海域交流中如何发生碰撞、融合甚至冲突的描写。例如,书中对西方传教士利用海路进入中国内地,以及他们带来的科学技术和宗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互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交换,更是观念、价值体系的深度碰撞。我常常会因为书中对于细节的精准把握而惊叹,比如对于不同时期船只类型、航海路线的描述,以及港口设施的演变,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勾勒出整个时代的历史肌理。书中还探讨了海域交流如何影响了近代东亚的民族主义兴起,以及各国如何通过控制海洋来实现国家发展和战略扩张。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意识到,海域交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文化、政治和经济的深度交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