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代出生于上世纪前期的知识份子,都处在两个五四的冲突之中,都受过这种冲突的煎熬,走过从「民主与科学」的五四,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又回归「民主与科学」的五四──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
作者姜弘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即从事文学编辑、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工作,亲歴了1949年以来大陆上所有的思想批判运动的劫难,后又从事现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本书涉及「两个五四」、「真假鲁迅」、「造反压倒启蒙」,胡风思想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冲突,《讲话》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以及一些中国现代作家的精神风貌和命运遭际等等。揭示出极权制度何以产生和施虐的文化历史根源;批判了使中国人民陷入深重灾难的游民意识和愚民谬说。
本书特色
从五四运动的启蒙精神重新检视五四的历程。
名人推荐
谢泳
作者简介
姜弘
原籍浙江绍兴,1932年1月出生于河南焦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在武汉市文联创作研究部、中南作家协会《长江文艺》编辑部工作。亲历了1955、1957、1966年的炼狱。曾在中学代课,后在大学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学,退休后从事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和知识份子问题的研究。
序/谢泳
前言──关于本书的由来
回归五四:苦难的历程
──读舒芜的《回归五四》所引发的思考
关于「回归五四」问题致舒芜
──附:舒芜的回信
百年启蒙,两个五四
──读殷海光、顾准着作所想到的
关于百年启蒙问题致王元化先生
关于五四与游民文化问题致王元化先生
有关王元化先生反思五四的几个问题
──给李文熹的两封信
和李慎之先生谈鲁迅和知识份子的命运问题
和李慎之先生谈「新启蒙」
──一封没有寄出的信
正本清源说五四
──读王福湘的《鲁迅与陈独秀》
和五四同行
──读刘绪贻先生的囗述自传
与时代共进,和五四同行
──贺刘绪贻先生百岁华诞
娜拉出走与阿Q革命
──文学革命九十周年有感
鲁迅与毛泽东的歧途
辛亥百年,重识阿Q
五十年来是与非
──反胡风运动五十周年断想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关于胡风与周扬及左翼文艺运动
巴金给了我们什么
──巴金逝世一周年有感
吴奚如和他的《落花梦》
姚雪垠与毛泽东
从《讲话》到「文革」(上)
──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讲话》到「文革」(下)
──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前言
关于本书的由来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收录的是西元2000年以来发表的部分论文,是在朋友们的鼓励、催促和帮助下编成的。为感谢朋友们的鼓励和帮助,我应该在这里说说这些文章和这本书的由来,特别是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我从1951年发表第一篇文学评论起,至今已经过去了六十二年。这六十二年间曾经两次搁笔──1957年反右以后的二十二年;1989年「六四」以后的十年,加起来共三十二年。前一次搁笔是被迫的,后一次是自愿的。在这之外的旧作中,有一部分是写于1979年以后的反思文字,曾有过敝帚自珍的情绪,想留作纪念,后来也在朋友的劝说下决心割爱,因为那些文章还未跳出「凡是」牢笼,虽然不再「凡是」毛了,但还在「凡是」马恩,依然在「我们」的群体里代表着什么,没有回归「自我」,说「我」自己的话。所以最后决定那几十万字统统不要了。
这里收录的文章中,有多篇是谈论五四的,特别是涉及「两个五四」的问题。这要感谢两位我最敬佩的思想先驱和三位我认识的长者。是《顾准文集》和《殷海光选集》(原版),把我从文艺的窄狭空间拉到了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长河中,并让我从中看到了我自己的身影。在和刘绪贻、李慎之、王元化这三位长者的交往中,我受到了更多启发,他们所讲述的自身经历和思想变化,不仅印证了我对顾准和殷海光的理解,也看到了我和他们的共同之处──这几代出生于上世纪前期的知识份子,都处在两个五四的冲突之中,都受过这种冲突的煎熬,走过从「民主与科学」的五四,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又回归「民主与科学」的五四──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
这些文章的写作和发表到最后成书,都与几位朋友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分不开:是谢泳先生,当年在主编《黄河》杂志时发表我的两篇长文,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激起了我重新执笔为文的意愿,且欲罢不能。远在上海的罗飞先生,像兄长一样鼓励我,督促我,在电话里对我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小我十余岁的李文熹老弟,更是如同在我身后推着我前行一样,不让我懈怠、拖沓,帮我校改每一篇文稿,直到最后成书,联系出版事宜,等等等等,令我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才好。这里,不能不提到长我半岁的老妻张焱,是她以年迈多病之身,坚持在电脑上替我敲出每一个字,因为我患有严重的青光眼,几近失明,不能久视萤幕。今年是我们结婚六十周年,六十年风雨,艰苦共尝,到老来又携手走在这反思探索之路上。她并未入「另册」,却和我相守六十年,无怨无悔,这也是早年所受教育(包括五四新文化的薰陶)使然。为此,就以这本书作为我们共同走过六十年坎坷人生道路的纪念。
在最后通读全部书稿时,发现书名和正文的最后一句都是「回归五四」,书中有关五四的内容也有重复的地方。这真是「忘不了,绕不过,说不完的五四」。之所以如此不惮其烦地细说五四,无非是想让后人知道,几代老知识份子是怎样从这中间走过来的,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坚持走民主与科学的文明理性的改革之路,不再冲动,不再盲从。
姜弘
2013年7月于武昌东湖
读完《回归五四:苦难的历程》,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那个时代的一些刻板印象。我原以为,历史事件就是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名词和事件序列,但这本书却像是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鲜活的人、真实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作者在叙事上非常巧妙,他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索“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社会思潮演变的细致描摹,那种各种思想在碰撞、融合、甚至尖锐对立的过程中,个体如何被裹挟、被塑造,又如何在这种塑造中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真是引人入胜。书中对于“五四”精神的解读,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时代困境。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那一代人会如此激愤,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那样的方式去呐喊,去变革。同时,书中对于“苦难”的描绘,也让我想起了我们当下社会所面临的一些挑战,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那种对理想的追求、对进步的渴望,以及在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和付出的代价,却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共鸣。这本书不只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过去的艰辛,也映照出我们未来的方向。
评分我一直对“五四”运动这个历史节点非常感兴趣,而《回归五四:苦难的历程》这本书,则给了我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入体验。与以往读过的关于“五四”的书籍不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将笔触延伸到了事件发生前后的社会背景、思潮涌动以及最重要的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个体命运。作者在描绘“苦难”时,并没有采取悲情煽动的写法,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展现了那个年代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无论是物质上的匮乏,还是精神上的迷茫,亦或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刻画,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彷徨,都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光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五四”的遗产,并非仅仅是激进的口号,而是那种不懈追求进步、反思自我的精神内核。它鼓励我思考,在任何一个时代,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才能在苦难中找到前进的力量,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回归”的意义。这本书读完后,留给我的不仅是历史的知识,更是对当下的一种深刻反思。
评分《回归五四:苦难的历程》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有份量的作品。它并非那种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情感和思考。我之所以如此看重它,是因为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剖析了“五四”运动背后更为深层的原因和更为复杂的演变。作者在叙事上,没有选择单一的叙述视角,而是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当时社会各阶层所承受的“苦难”的细致描绘所打动,这种苦难并非只是物质上的贫乏,更是精神上的压抑、理想的破灭以及在变革浪潮中的无所适从。书中对“五四”精神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跳出了简单的口号式的赞颂,而是深入到其产生的时代土壤,以及它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会如此渴望变革,又为何在变革的道路上如此艰难。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个时代的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它所引发的思考,远比阅读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更为深刻。
评分这本《回归五四:苦难的历程》真是让人读来感慨万千,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之所以如此钟情于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以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贴近普通人的视角,去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并没有上来就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些细枝末节,比如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一点点铺陈开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描绘,他们的理想主义、他们的彷徨、他们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复杂情感,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关于年轻人热血投身救国运动的段落,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以及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书中对于“苦难”的呈现,并非是简单的堆砌悲情,而是深入到个体内心深处的体验,那种在迷茫中寻找出路、在绝望中孕育希望的坚韧,让我深受触动。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冰冷的史实罗列,而是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带我走进那个年代,去理解那些选择,去体会那些牺牲,去感受那种从未中断过的精神传承。它让我思考,在历史的巨轮下,个体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又如何才能在艰难困苦中保持内心的光芒。
评分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著作,《回归五四:苦难的历程》。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之所以如此推崇它,是因为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的微观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青年们的激情燃烧,感受到了他们的迷茫与痛苦。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而是用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去展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个体命运。我尤其被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生存状态的刻画所打动,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抉择、他们内心的矛盾,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脆弱。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五四”运动的回顾,更是对一种精神的追溯与传承。它让我思考,在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回归”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深刻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汲取经验,坚定前行。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也为那个时代那些奋斗过的人们感到由衷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