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编年的形式演述抗战时期国立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的办学历程
力求真实生动地展示武汉大学成为「堪比西南联大」(李约瑟语)的辉煌岁月。正编起于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序编溯至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止于一九四六年武大复员武昌开学。乐山八年,是国难的八年,艰苦的八年,抗争的八年,锤炼的八年。八年炼狱,八载辉煌。编年内容并不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情况,也关注师生的业余生活、衣食住行,以及蜀中地方的风土人情,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
本书与秀威出版的《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坚守与薪传: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两书互为补充,读者可参照阅读。
本书特色
本书以编年体的方式呈现武汉大学于抗战时期西迁四川乐山的办学历程,更有利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张在军
笔名张弩弓
鄂中京山人。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早年美术科班出身,长期从事营销策划。先前喜写杂文随笔,近年醉心文史研究。
着有《文化苦语》、《满天星》、《花香笔不香》、《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坚守与薪传: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等文集十余种。
凡例
序编
1931年(民国二十年)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正编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1年(民国三十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附 录
武汉大学历史沿革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序
去年9月,拙着《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出版后,有记者採访我,其中一个问题是:「在写作上的难度主要是什么?」我老老实实承认,我没有受过专门的学术训练,却要去驾驭一部数十万字的史书写作,其难度不亚于写一部长篇小说。好在现代社会资讯发达,我可以购买很多前辈大师的着述学习。几年前读韩石山的文章,听他说过写人物传记要先编年谱,盖源于梁任公的经验之谈。我写武大在乐山的这段历史,最初计画编大事记或日志,再按传统的校史以时间为序去写。后来感觉这种写法容易落入俗套,于是放弃了。我独辟蹊径,以另外的结构方式进行写作。
《苦难与辉煌》出版的同时,我的第二部书《坚守与薪传: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签署出版协定,于是,我便开始了第三部书《西迁与东还:抗战时期武汉大学编年史稿》的撰写。
按理说,前两部书互为补充,已经比较全面了,这第三部编年史还有必要么?我的想法很简单,辛辛苦苦收集的大量有价值的史料没有派上用场,要让它们有个好的归宿!否则,就成了死料。同时,以编年体来保存史料更有利于他人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一般来说,编年史等同于大事记。我也这么干么?我觉得我不能按老规矩这么干。
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韩晗在给我的第一部书写序时说过,「《苦难与辉煌》在研究方法上,所採取的『日常生活史』研究范式,亦值得赞叹。在书中,作者并未单纯地强调大师、大学问、大建筑、大时代,而是从男生宿舍、学生日常消费,乃至饮食、日记、对话等细微末节入手,重现历史的真实。」后来,西华师大教育学硕士郭伟读了拙着也说:「此书与其他教育史着作不同的是,该书立足微观,採用了教育活动史的史学范式,不仅描述了武汉大学西迁之后的教学、管理等『显性教育』内容,而且对于学生与教授们的住所、食宿、休闲娱乐及教授着作与学生社团等『隐性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其间更穿插『烽火西迁、盗贼与疾病、日军轰炸、胜利东归』这样的历史与生活片段,这样就把一个苦难而辉煌的武汉大学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曲民族意志与精神的赞歌〉,载《三江都市报》2013年1月18日)
我的野路子写作手法居然得到两位受过正统学术训练的朋友赞赏,颇感惊讶和启迪。我决定将我歪打正着的「优点」继续发扬。所以在编年史中不完全编大事记,有意识地增添不少武大师生生活「流水帐」之类的琐屑小事。或许这样可让整段历史更丰满。或许您读起来也不至于打瞌睡。
大半年的空闲时间弄出这部书,也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
史稿本非定本,望海崃两岸的学人不吝指教。
如果您是当年乐山武大时期的教师、职员、学生本人,或者家人、后人、知情人,如果您藏有当年的相关史料、照片,希望能与我分享。也许在这本书、已出书的修订本中,或者下一本书中,可能会写进去,让更多人分享。
我的邮箱对所有人敞开着:zzj7294@163.com。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抗战时期,对于中国而言,是一段极其黑暗而又充满希望的岁月。在这其中,高等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武汉大学的“西迁与东还”,无疑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部细腻的纪录片,将那个年代的影像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渴望看到,在炮火纷飞中,大学的生命力是如何顽强地延续下去的。我想了解,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师生们是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现实生存之间的矛盾的。他们如何在条件艰苦的地区,建立起简陋的实验室和教室,如何克服物质上的巨大匮乏,继续进行科学探索和人才培养。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决策,那些为了保存文化遗产而付出的努力,以及在绝望中孕育希望的伟大精神。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更是一面映照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镜子。
评分最近对民国时期的历史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关于大学的故事。武汉大学作为曾经的“南国之雄”,在抗战时期的经历绝对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光是“西迁与东还”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无穷的想象。想象一下,一群学者,背井离乡,带着他们的书本、仪器,甚至整个学府的灵魂,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寻找一片能够继续传授知识的净土。他们的“西迁”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传承;而他们的“东还”,则是对故土的眷恋,是对国家复兴的信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绘出这段艰难的历程,不仅仅是宏观的事件,更要有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他们沿途的见闻,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如何互相扶持。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是如何维持教学的,他们的学术研究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对于知识和文明的坚守与捍卫。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在书架上就显而易见,封面朴实无华,但封底的简介却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近代史,特别是抗战时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有独钟,而武汉大学,这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府,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它的命运如何,又是如何与时代的洪流搏击,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一群知识分子如何在动荡中坚守学术的阵地,他们如何在困境中求存,如何将文化的薪火传承下去。我相信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那个特殊的时期,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辛,去体会那份坚韧,去理解那些为了民族的未来而默默付出的身影。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那些令人动容的细节,那些见证历史变迁的珍贵史料。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所大学的编年史,更是那个时代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我准备好带着沉重而又敬畏的心情,去翻开它,去探索那段被历史尘封的岁月。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是源于对知识分子在极端环境下精神韧性的探寻。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摧残,而大学作为思想的摇篮和人才的熔炉,其生存和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武汉大学,作为当时的一所知名高校,它的“西迁”和“东还”过程,无疑是一场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不仅仅是时间线上的事件记录,更能触碰到那些在困境中坚持学术、探求真理的学者们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颠沛流离中不放弃研究?他们是如何在物质匮乏、战乱频仍的环境下,维系教学秩序,培养下一代的?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经典的画面,比如在简陋的教室里,老师依然在慷慨激昂地讲课;在临时搭建的图书馆里,学生们依然在如饥似渴地阅读。我想知道,那些“西迁”和“东还”的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有多少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有多少为了保存文化火种而付出的血泪。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得知有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浏览一些关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资料,无意中看到了它的书名。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色彩——“西迁与东还”。“西迁”意味着流离失所,颠沛流难,而“东还”则蕴含着回归、重建和希望。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武汉大学的师生们是如何怀揣着求知的渴望和报国的热情,踏上艰辛的西迁之路,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他们才得以“东还”,重建校园。我对于具体的编年史内容可能不是那么熟悉,但我对那个大背景下的历史事件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了解武汉大学在整个抗战时期的发展脉络,它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触及到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命运,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奋斗、牺牲的普通师生,他们的故事往往比冰冷的史实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引起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