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編年的形式演述抗戰時期國立武漢大學西遷四川樂山的辦學曆程
力求真實生動地展示武漢大學成為「堪比西南聯大」(李約瑟語)的輝煌歲月。正編起於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序編溯至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止於一九四六年武大復員武昌開學。樂山八年,是國難的八年,艱苦的八年,抗爭的八年,錘煉的八年。八年煉獄,八載輝煌。編年內容並不局限於學校課堂教學情況,也關注師生的業餘生活、衣食住行,以及蜀中地方的風土人情,外部世界的風雲變幻。
本書與秀威齣版的《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兩書互為補充,讀者可參照閱讀。
本書特色
本書以編年體的方式呈現武漢大學於抗戰時期西遷四川樂山的辦學曆程,更有利於考查曆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易於瞭解同一時間內發生的曆史事件之間的關係。
作者簡介
張在軍
筆名張弩弓
鄂中京山人。
湖北省作傢協會會員。
早年美術科班齣身,長期從事營銷策劃。先前喜寫雜文隨筆,近年醉心文史研究。
著有《文化苦語》、《滿天星》、《花香筆不香》、《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等文集十餘種。
凡例
序編
1931年(民國二十年)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正編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1年(民國三十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附 錄
武漢大學曆史沿革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
序
去年9月,拙著《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齣版後,有記者採訪我,其中一個問題是:「在寫作上的難度主要是什麼?」我老老實實承認,我沒有受過專門的學術訓練,卻要去駕馭一部數十萬字的史書寫作,其難度不亞於寫一部長篇小說。好在現代社會資訊發達,我可以購買很多前輩大師的著述學習。幾年前讀韓石山的文章,聽他說過寫人物傳記要先編年譜,蓋源於梁任公的經驗之談。我寫武大在樂山的這段曆史,最初計畫編大事記或日誌,再按傳統的校史以時間為序去寫。後來感覺這種寫法容易落入俗套,於是放棄瞭。我獨闢蹊徑,以另外的結構方式進行寫作。
《苦難與輝煌》齣版的同時,我的第二部書《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簽署齣版協定,於是,我便開始瞭第三部書《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的撰寫。
按理說,前兩部書互為補充,已經比較全麵瞭,這第三部編年史還有必要麼?我的想法很簡單,辛辛苦苦收集的大量有價值的史料沒有派上用場,要讓它們有個好的歸宿!否則,就成瞭死料。同時,以編年體來保存史料更有利於他人考查曆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易於瞭解同一時間內發生的曆史事件之間的聯係。
一般來說,編年史等同於大事記。我也這麼乾麼?我覺得我不能按老規矩這麼乾。
武漢大學中文係博士生韓晗在給我的第一部書寫序時說過,「《苦難與輝煌》在研究方法上,所採取的『日常生活史』研究範式,亦值得贊嘆。在書中,作者並未單純地強調大師、大學問、大建築、大時代,而是從男生宿捨、學生日常消費,乃至飲食、日記、對話等細微末節入手,重現曆史的真實。」後來,西華師大教育學碩士郭偉讀瞭拙著也說:「此書與其他教育史著作不同的是,該書立足微觀,採用瞭教育活動史的史學範式,不僅描述瞭武漢大學西遷之後的教學、管理等『顯性教育』內容,而且對於學生與教授們的住所、食宿、休閑娛樂及教授著作與學生社團等『隱性教育』內容納入其中,其間更穿插『烽火西遷、盜賊與疾病、日軍轟炸、勝利東歸』這樣的曆史與生活片段,這樣就把一個苦難而輝煌的武漢大學的形象刻畫得淋灕盡緻。」(〈一麯民族意誌與精神的贊歌〉,載《三江都市報》2013年1月18日)
我的野路子寫作手法居然得到兩位受過正統學術訓練的朋友贊賞,頗感驚訝和啓迪。我決定將我歪打正著的「優點」繼續發揚。所以在編年史中不完全編大事記,有意識地增添不少武大師生生活「流水帳」之類的瑣屑小事。或許這樣可讓整段曆史更豐滿。或許您讀起來也不至於打瞌睡。
大半年的空閑時間弄齣這部書,也是「作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並非視為成書」。
史稿本非定本,望海峽兩岸的學人不吝指教。
如果您是當年樂山武大時期的教師、職員、學生本人,或者傢人、後人、知情人,如果您藏有當年的相關史料、照片,希望能與我分享。也許在這本書、已齣書的修訂本中,或者下一本書中,可能會寫進去,讓更多人分享。
我的郵箱對所有人敞開著:zzj7294@163.com。
我對這本書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它所代錶的那個時代的精神特質。抗戰時期,對於中國而言,是一段極其黑暗而又充滿希望的歲月。在這其中,高等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武漢大學的“西遷與東還”,無疑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部細膩的紀錄片,將那個年代的影像一一呈現在我眼前。我渴望看到,在炮火紛飛中,大學的生命力是如何頑強地延續下去的。我想瞭解,那些在極端環境下,師生們是如何處理學術研究與現實生存之間的矛盾的。他們如何在條件艱苦的地區,建立起簡陋的實驗室和教室,如何剋服物質上的巨大匱乏,繼續進行科學探索和人纔培養。我希望書中能夠描繪齣那些充滿智慧和勇氣的決策,那些為瞭保存文化遺産而付齣的努力,以及在絕望中孕育希望的偉大精神。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部編年史,更是一麵映照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鏡子。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是源於對知識分子在極端環境下精神韌性的探尋。抗戰時期,中國社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動蕩和摧殘,而大學作為思想的搖籃和人纔的熔爐,其生存和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武漢大學,作為當時的一所知名高校,它的“西遷”和“東還”過程,無疑是一場與命運的殊死搏鬥。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不僅僅是時間綫上的事件記錄,更能觸碰到那些在睏境中堅持學術、探求真理的學者們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在顛沛流離中不放棄研究?他們是如何在物質匱乏、戰亂頻仍的環境下,維係教學秩序,培養下一代的?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經典的畫麵,比如在簡陋的教室裏,老師依然在慷慨激昂地講課;在臨時搭建的圖書館裏,學生們依然在如飢似渴地閱讀。我想知道,那些“西遷”和“東還”的背後,究竟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和付齣,有多少感人至深的師生情誼,有多少為瞭保存文化火種而付齣的血淚。
评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得知有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瀏覽一些關於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的資料,無意中看到瞭它的書名。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史詩般的色彩——“西遷與東還”。“西遷”意味著流離失所,顛沛流難,而“東還”則蘊含著迴歸、重建和希望。我想象著,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武漢大學的師生們是如何懷揣著求知的渴望和報國的熱情,踏上艱辛的西遷之路,又是在怎樣的背景下,他們纔得以“東還”,重建校園。我對於具體的編年史內容可能不是那麼熟悉,但我對那個大背景下的曆史事件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瞭解武漢大學在整個抗戰時期的發展脈絡,它經曆瞭哪些重大事件,做齣瞭怎樣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觸及到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個體命運,那些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奮鬥、犧牲的普通師生,他們的故事往往比冰冷的史實更能打動人心,更能引起共鳴。
评分這本書的厚重感在書架上就顯而易見,封麵樸實無華,但封底的簡介卻已經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近代史,特彆是抗戰時期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情有獨鍾,而武漢大學,這座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學府,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它的命運如何,又是如何與時代的洪流搏擊,這些都是我非常想瞭解的。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在戰火紛飛的背景下,一群知識分子如何在動蕩中堅守學術的陣地,他們如何在睏境中求存,如何將文化的薪火傳承下去。我相信這本書會帶領我走進那個特殊的時期,去感受那個年代的艱辛,去體會那份堅韌,去理解那些為瞭民族的未來而默默付齣的身影。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呈現齣那些鮮活的人物故事,那些令人動容的細節,那些見證曆史變遷的珍貴史料。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所大學的編年史,更是那個時代國傢命運、民族精神的一個縮影。我準備好帶著沉重而又敬畏的心情,去翻開它,去探索那段被曆史塵封的歲月。
评分最近對民國時期的曆史特彆著迷,尤其是那些關於大學的故事。武漢大學作為曾經的“南國之雄”,在抗戰時期的經曆絕對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史詩。光是“西遷與東還”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無窮的想象。想象一下,一群學者,背井離鄉,帶著他們的書本、儀器,甚至整個學府的靈魂,在戰火中顛沛流離,尋找一片能夠繼續傳授知識的淨土。他們的“西遷”是為瞭生存,更是為瞭傳承;而他們的“東還”,則是對故土的眷戀,是對國傢復興的信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描繪齣這段艱難的曆程,不僅僅是宏觀的事件,更要有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比如他們沿途的見聞,遇到的睏難,如何剋服,如何互相扶持。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他們是如何維持教學的,他們的學術研究又受到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所大學的曆史,更是一個民族在危難時刻,對於知識和文明的堅守與捍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