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夾邊溝》描寫的是發生在中國甘肅省酒泉市邊緣夾邊溝勞教農場的一段真實曆史。
作者曆時十七年,對當年夾邊溝的倖存者、知情者深入調查採訪,揭露瞭中國的極左路綫,在上個世紀帶給國傢和人民那前所未有的損失和傷害。透過各個個性鮮明的人物描寫,揭示瞭人性的善良與殘暴。小說麯摺離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是曆史和現實的一麵鏡子。
本書特色
本書真實地描述瞭中國當代曆史上的三大曆史事件:一九五七年的反右運動,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的大飢荒,以及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的文化大革命。在那個「逼人為鬼」的年代,看一代知識分子,如何為事業,為愛情,為生存,為民主,為自由,不屈不撓,展現可歌可泣的時代精神。
作者簡介
趙旭
中國甘肅積石山縣人。
筆名天亮、火日丹。副教授。
中國作傢協會會員,蘭州市書法傢協會會員,蘭州市作傢協會副主席。
一九八O年開始在中國雜誌報刊發錶小說、散文、評論、報告文學、紀實作品四百餘篇,逾兩百萬字。
推薦序
錢理群
一
本書是小說,又不是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我是把它當作曆史來讀的,而且是比中國大陸現行的曆史教科書和某些曆史著作要真實得多的曆史。
因為本書真實地描述瞭中國當代曆史上的三大曆史事件:一九五七年的反右運動,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的大飢荒,以及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的文化大革命。而在曆史教科書和某些曆史著作中,或者有意迴避(反右,大飢荒),或輕描淡寫(文化大革命):這都是曆史研究和曆史敘述、曆史教育的禁區,「強迫遺忘」是中國當局既定文化、學術、教育政策。
還因為本書描述瞭普通人在三大曆史事件中的個人命運,展現瞭他們的內心世界。而我曾經說過:「在我們的曆史視野裏,隻有曆史事件而無人,或者有曆史偉人(大人物)而無普通人(小人物),有群體的政治,而無個人的心靈世界」(《六十劫語。遺忘背後的曆史觀與倫理觀》)。
正是在這兩個方麵,本書都顯示瞭它的特殊意義和價值。
魯迅曾說,中國「官修」和「欽定」的「正史」對曆史真相的遮蔽太多,不如去讀「野史」,「看往事卻可以較分明」(《華蓋集。這個與那個》)。
你要真正瞭解中國的當代曆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嗎?請讀本書這樣的「野史」。
二
但我又無法將本書當作一本給我以曆史知識的教科書來讀,我是用心去讀的,或者說本書給我的是一種心靈的震撼。
我首先注意到,並心為之一動的,是本書作者的「身份」。在書中這樣介紹作者:「三歲時成瞭右派狗崽子,於是坎坎坷坷上完瞭小學,沒有讀完中學。文化大革命遣送十種人,大年三十與父母一起押送農村整整十年」。簡短的數十言的背後,是一部心酸的曆史。我立刻想起瞭:在剛剛參加的一次有關反右運動的討論會上,一位「小右派」的帶血的傾訴──
一九五七年,我在媽媽肚子裏當上小右派。
全國有一百五十萬個和我同命運的小右派。
我們的父母受迫害,我們跟著倒楣。他們是冤枉的,是政治運動的受害者,但他們或多或少說瞭點什麼。而我們這些根本不懂事的孩子,什麼也沒說,沒做,什麼人也沒得罪,卻受到和他們類似的身心迫害,那種淩辱和磨難留下終身的創傷。
我們彆無選擇地生,又彆無選擇地變成小右派,僅僅因為作齣選擇的父母。我們隻能看著父母受難,和他們一起承擔苦難,忍受非人的摺磨。我們用清純天真、惶恐不解的眼光看紛亂的世界,靠生存的本能在社會底層活著。
我們這些小右派學會瞭不再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不再用自己的嘴巴說真話。反右運動不僅讓一代知識份子成為後天的啞巴,也讓他們的下一代成瞭先天的啞巴。
而我們這些小右派,又嚮誰去討公道,要賠償?誰來為我們平反?我們失去的童年、青少年、生命,誰能夠償還?誰能夠撫平我們心靈的創傷?(巫一毛:《我們這些小右派》。作者寫有《暴風雨中一羽毛―─動亂中失去的童年》的自傳,英國藍燈書屋齣有英文版,香港明報齣版社齣有中文版)
在這些無辜的孩子的追問麵前,不僅罪惡的製造者,而且我們每一個人的良知,都受到瞭審判。我因為自己在此之前,在研究反右運動時竟然忽略瞭這些「小右派」所承受的曆史苦難,而感到羞愧,不安。
就本書的閱讀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醒:要讀懂本書,就必須先讀懂(瞭解,理解,體會)「書外」的這一「小右派」的心靈史。
據我所知,本書的作者還沒有寫下個人的這段曆史,而是首先把注意力轉嚮父輩的曆史:他早在一九八五年就因自己的尕爺爺餓死在夾邊溝,而開始走訪活著齣來的人,於一九九四年寫成紀實作品《夾邊溝慘案訪談錄》,打破瞭禁區,在全國首次披露瞭夾邊溝勞教農場的血腥的曆史。並頂著各種壓力,經過長達八年的努力,於二○○二年寫齣瞭《風雪夾邊溝》這本嘔心瀝血之作,五年後又再作修訂齣版。作者顯然懷有曆史的責任感:父輩被遮蔽的曆史,後代來書寫,父輩沒有說齣、不允許說齣的話,後代說齣來;父輩的血不能白流,父輩的苦難要轉化為精神資源,父輩的精神傳統要一代代地傳下去。
這是曆史的命令,是父輩生命的囑託,更是自己內在生命的需要:可以看齣,作者正是通過本書的寫作,而使自己擺脫瞭體製製造的先天「失腦」(不會獨立思考)和「失語」(不會說自己的話)的狀態,第一次「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嘴巴說真話」。―─我正是為此而感到瞭震撼:「一代先天的啞巴說話瞭!」,這意義實在是非同小可的。
作者在本書的結尾特地寫到,小說的主人公楊鵬劫後餘生迴到當年的墳地,「把熱身子貼在地上,好似感受到瞭地下難友們的血在我的心髒和血管裏流動」。這其實也是作者的心聲:他通過本書的寫作,同樣感受到父輩的血在自己「心髒和血管裏流動」:這實際上是完成瞭真正的精神的,生命的傳遞。這意義同樣是非同小可的,因為它宣佈瞭「強迫遺忘,割斷曆史」的體製意圖的無用和無效。
「誰能撫平我們心靈的創傷?」──「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
三
本書的描寫,最引人注目,最驚心動魄之處,自然是關於在大飢荒年代,在夾邊溝裏,所發生的「人吃人」現象:作品中的幾乎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不僅「韓胖子」,連小說中的重要人物賴世俊,以至男女主人公楊鵬和雷燕,都有意無意地吃過人。而小說中的多纔多藝的上海小夥子馬豐的臨終遺言,竟然是希望自己死瞭以後,難友們吃瞭他的肉,以便活下去,有一天能將自己的死訊告訴父母!
這使我再一次想起瞭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裏的曾經震醒瞭幾代人的一大發現──「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竪睡不著,仔細看瞭半夜,纔從字縫裏看齣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我曾經說過,魯迅這裏所說的「吃人」是包括瞭兩個方麵的含義的。首先是實指,即本書所描寫的這樣的真的吃人。在人類社會,特彆是原始社會的曆史中,都有因戰爭或災荒而「求生性吃人」的記錄。但中國的特點,一是這樣的「求生性吃人」事件特彆多,一是還有「習得性吃人」,即「理論指導下的吃人」。有學者根據《清史稿》的記載,統計齣清王朝有三百五十二次災荒,發生瞭十九例人食人事件,都不是吃一個人,而是大規模的相互吃;這就是說,清朝統治的兩百五十年間,大約每十五年就發生一次人食人的事件。(參看《拒絕遺忘。說「食人」》)。而本書所描寫的人食人事件,卻發生在人民共和國剛建國十年之際,而十年後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在廣西等地發生,這個事實是觸目驚心的。還要指齣的是,文革中的廣西吃人,是在所謂「階級鬥爭,路綫鬥爭」的革命旗號下發生的,是典型的有理論指導的「習得性」吃人;而本書所寫到的夾邊溝的吃人,其錶現形態主要是「求生性吃人」,但其背後卻依然是有「理論指導」的,即所謂「社會主義建設、革命的犧牲論與代價論」。本書寫到,夾邊溝農場場長劉宏因死人太多,且齣現吃人現象而感到壓力,嚮地委書記商震匯報時,竟遭到瞭怒斥:「你這是右傾。國傢暫時遇到瞭睏難,你一個共産黨員不應該說這話,這是個立場問題。該死的娃娃朝天,搞社會主義呢,死瞭一些人,尻子就鬆瞭嗎?」──在當政者眼裏,在「社會主義」的「最高目標」麵前,人的個體生命是微不足道的。這樣的高論,越是理直氣壯,越令人恐怖。
四
我們因此不能不注意到,夾邊溝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本書對此涉及不多(這可能是一個弱點),隻有一處點到,就特彆值得注意。據說勞改農場後來從夾邊溝轉移到高颱縣明水灘,是因為中共甘肅省委要在那裏,「聯閤酒泉一帶的十一個農場,讓它成為共産主義的基地,成為甘肅省的一個米糧倉,以便甘肅在糧食問題上完全自給自足」。──原來在曆史的空前慘劇上麵,還濛有一層理想主義的,浪漫主義的神聖光圈!其時也正在河南農村(那裏也齣現瞭人食人的現象)勞改的右派,著名的經濟學傢顧準,一語道破這樣的所謂「跑步進入共産主義」的「大躍進」的浪漫空想的實質:不過是要建立「地上天國」(參看《顧準日記》)。這正是典型的「國傢烏托邦主義」。而這樣的「地上天國的社會主義觀」,和反右運動以後極大地強化瞭的,拒絕科學決策,缺乏製約和調節功能、糾錯機製的高度集權體製,不受限製,不受監督的絕對權力結閤起來,就必然導緻災難性的後果:三韆多人的勞教犯,最後隻剩下五六百人的「夾邊溝事件」,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事件。在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三年內,全國死於由「大躍進」導緻的「大飢荒」中的人數,至今官方還沒有提齣準確統計,但據學者的研究,總在一韆萬至四韆萬之間。
這真是血的教訓:「地上天國的社會主義」的浪漫空想,在專製體製下,它的現實實現,隻能是「人間地獄」。這正是我們所麵對的「夾邊溝事件」的實質。
五
最後,還要說到魯迅所說的「吃人」含義的另一麵:那是一種象徵,指的是「精神上的吃人」,即飢餓的懲罰之外,還加以精神的迫害與控製,使「人」不成為「人」。
於是,我們注意到,本書在結構上的一個特點。它有兩條平行綫索:一條是主人公楊鵬和藏族姑娘桑傑卓瑪的愛情故事──他們在青海興海縣的「鬼山」上相遇,其時桑傑卓瑪正戴著「法王」所強加的「黑帶子」,被視為「鬼」;正是時為共産黨縣長的楊鵬,將她「從鬼變成人」,並在這一過程中結齣瞭愛情的果子;而另一條主綫,卻是楊鵬無端被打成右派,送到夾邊溝接受「改造」──而所謂「改造」,就是要「從人變成鬼」。人們自然要聯想起我們那一代就很熟悉,今天年輕人也時有接觸的《白毛女》的著名主題:「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那麼,我們也可以將本書看作是《白毛女》的續編:「新社會又試圖把人『改造』成鬼,而人卻要堅持為人」,於是,就有瞭「改造」與「反改造」,「人」與「鬼」的反覆較量:這構成瞭本書的基本情節故事與內容。
這裏不準備具體分析本書對形形色色,個性各異的「人」與「鬼」的形象以及他們之間的麯摺鬥爭的生動描述──作者一點沒有把復雜的生活與人性簡單化,而是如實地寫齣瞭:「鬼」中尚存的「人氣」(當然也有毫無人氣的「鬼」),「人」中沾染的「鬼氣」,看似墮落為「鬼」,卻在堅守「人」的根本的「人」,以及「人」擺脫「鬼」的誘惑、糾纏的鬥爭……等等。我想要強調的是,盡管外在環境的一切條件都在逼人為鬼,但夾邊溝裏的大多數人,都堅守住瞭「人」之為「人」的底綫,並且正是在漫漫無盡的苦難中,維護瞭人的尊嚴,理想,獨立思考的權利和精神自由,從而閃現齣人性的光輝。這又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我們不能把作為本書描寫對象的右派,僅僅看作是曆史的受難者,更要珍惜他們身上所積澱的民族精神財富。《風雪夾邊溝》和作者另外兩部長篇小說《大飢餓》、《血戀》是作者的血淚三部麯,它們以獨樹一幟的風格和對當代曆史的關注奠定瞭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本書的作者,作為一位右派的後代,正是從他的前輩那裏,吸取瞭寶貴的精神滋養,從而挺身為「人」的:這三部作品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這或許是我從中獲得的最大的啓示。
二○○七年八月八日
(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傢。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
這本《風雪夾邊溝》如同一陣穿透骨髓的寒風,吹散瞭許多我曾以為的“理所當然”。我一直覺得,曆史的演變似乎總有一個宏大的敘事,但這本書卻將我的目光拉迴到最細微之處,拉迴到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普通人身上。我從未想過,僅僅是幾年的時間,一個地方,竟然能發生如此驚心動魄的變化,能讓生命以如此令人扼腕的方式凋零。書中的描寫,不僅僅是事件的陳述,更是情感的傳遞,那種絕望中帶著一絲微弱希望,又在希望中跌入更深絕望的循環,讀來讓人心如刀絞。它讓我明白,那些被宏大敘事所遮蔽的個體生命,他們的痛苦和犧牲,同樣是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正是這些個體的血淚,構成瞭曆史的真正底色。我不敢說自己完全理解瞭書中所描繪的一切,但它無疑打開瞭我理解那個時代的一扇窗,一扇血淚交織的窗。
评分一本令人心痛的書,捧在手裏,卻覺得韆斤重。我曾以為曆史的記載,隻是冰冷的數字和抽象的概念,但這本書,卻用鮮活的文字,將那些被掩埋在風雪中的生命,重新帶到我眼前。它不隻是講述一個地方,一個事件,它是在講述無數個被捲入洪流中的個體,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絕望,以及在絕望中,依然閃爍著的人性微光。讀這本書,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你會被那些細節擊中,會被那些無法想象的苦難所震撼。它讓你不得不去正視那段沉重的歲月,去理解那些“夾邊溝”背後的真實含義,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位置,更是精神上的流放,是生命被剝奪的殘酷現實。我閤上書頁,卻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迴蕩著那些名字,那些麵孔,仿佛他們就站在我的麵前,嚮我訴說著他們的故事。這本書,不適閤輕鬆閱讀,但它絕對值得每一個想要理解曆史,理解人性,理解生命脆弱與堅韌的人去閱讀。它像一麵鏡子,照見瞭曆史的傷痕,也照見瞭我們內心的可能。
评分讀完《風雪夾邊溝》,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痛苦的跋涉。作者的筆觸,時而如冰雪般冷靜客觀,時而又如烈火般灼痛人心。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拍案叫絕的故事,也不是那種會讓你熱血沸騰的英雄史詩。它是一種沉甸甸的,帶著壓抑感的閱讀體驗。你會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飢餓的煎熬,體味到絕望的蔓延,甚至能想象齣那嚴酷環境下,生命是如何一點點被消磨殆盡。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對曆史的認知,可能太過簡化,太過籠統。而《風雪夾邊溝》則用一種近乎殘酷的細膩,將那段被遺忘的苦難,以一種令人無法忽視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它像一本無聲的控訴,又像一麯低沉的挽歌,讓那些逝去的生命,在文字中得以短暫地“重生”,讓我們有機會去“看見”他們,去“聽見”他們曾經的呐喊。
评分初次翻開《風雪夾邊溝》,便被一種撲麵而來的肅殺之氣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對曆史深處的挖掘,一種對被遺忘的苦難的探尋。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姿態,卻描繪齣最觸及靈魂的場景。我仿佛看到瞭那片荒涼的土地,聽到瞭那被風雪掩埋的低語。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的重量,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微不足道的細節裏,藏在每一個被命運捉弄的個體身上。它不嘩眾取寵,也不煽情過度,隻是用最真實的筆觸,還原瞭那個時代殘酷的真相。閤上書本,我的內心依然無法平靜,那些文字,那些畫麵,已經深深地烙印在瞭我的腦海裏。它讓我意識到,對曆史的瞭解,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
评分我必須承認,《風雪夾邊溝》這本書,著實顛覆瞭我過往對某些曆史片段的模糊認知。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激昂的敘事,有的隻是樸實而沉重的筆觸,勾勒齣一幅幅令人心驚膽顫的畫麵。我曾以為,苦難隻是一種概念,但這本書卻將苦難具象化,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極端環境下,生命可以變得多麼脆弱,又有著怎樣的韌性。它讓我開始思考,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走的個體,他們究竟承受瞭怎樣的命運?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故事,是否也應該被銘記?這本書不提供簡單的答案,它更多的是拋齣一個又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它像一道陰影,籠罩著我的思緒,讓我久久無法釋懷。它迫使我去審視,去反思,去理解,那段沉重過往中,所蘊含的深刻教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