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经历过中国大饥荒(1958—1962年)的倖存者的口述历史。
这是一本由中国大饥荒倖存者的后代所走访、寻找、撰写的血泪记忆文字。
汽车、三轮车、摩托车,更多时候是步行,作者先后採访了甘肃省的秦安县、通渭县、天水地区,以及陕西省的耀州县、户县等地,共计近200位倖存者,年纪最大的95岁,最小的58岁。让这些不懂政治、文化粗浅、甚至不识字的农民留下口述,抢救记忆。研究中国大饥荒的权威学者、《墓碑》一书的作者杨继绳感叹:“这些大饥荒亲历人的口述文字,将成为无懈可击的历史的铁证”。
“爷爷,你们家饿死了谁?”“婶婶,他叫什么名字?”“他是怎么埋的?”“你们怎么渡荒呢?”……山区、平川、院落里、土炕上,作者和亲历大饥荒的老人们叙谈交流,一起流泪,一起悲泣。
没有个人和家庭的记忆,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大饥荒的历史不但要由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撰写,更要由每一个最底层的、最卑微的普通农民来写。这本书字字句句都来自农民口中,每个事件、细节都是亲历人见证。不加润色,不作虚构,不使用任何文学性手法。
“三年自然灾害”,简单六个字掩盖了极权暴政的滔天罪恶,欺骗了十亿中国人漫漫半个世纪。一个自诩“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党曾经在没有灾荒、瘟疫、战乱的和平年代,剥夺了六亿农民的吃饭权,4至5千万老人、壮年、孩子、妇女屈辱地饿死,甚至发生难以计数的人相食惨景。当局却至今无人承认,无人谢罪。
这本书记载了500多个饿亡者的姓名,49起人相食的见证,是饿亡者的文字墓园,愿他们能够安息。
作者简介
依娃
本名宋琳,作家,大饥荒调研者。
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流曲乡一个农民家庭,渡过贫寒童年,七岁时被姑母过继领养。出国前在金融机构任职多年。1993年随夫赴美。曾获第一届新世纪华文文学奖、《读者》征文奖等。
受杨继绳《墓碑》触动及家族的缘故,近年走访、调查中国1958—1962年大饥荒真相,竭力留下大饥荒倖存者的亲历见证。历时三年,採访、整理、删改、编写出这本包含几十位农民口述的《寻找大饥荒倖存者》。
目前居住美国麻州,相夫教子,调研写作。
《寻找大饥荒倖存者》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作品,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像是被邀请进了无数位老人温暖而又饱含沧桑的生命旅程,倾听他们讲述那些被岁月刻蚀的经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感,那种未经修饰、直击人心的讲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体在宏大历史事件中的渺小与不屈。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记录事实,更是在努力理解和呈现每一个倖存者内心的挣扎、痛苦以及最终的释怀。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记忆的碎片所打动,它们是如此真实,如此具有画面感,仿佛能立刻将我拉回到那个年代。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倖存”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加珍视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这是一种沉甸甸的收获,一种涤荡心灵的体验。
评分坦白讲,我刚开始翻开《寻找大饥荒倖存者》时,内心是有一些犹豫和不安的。毕竟,“大饥荒”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将读者推向无尽的绝望,而是以一种极其克制却充满力量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韧性。作者并没有回避苦难,但他也同样着力于挖掘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存在的希望的火种,那些支撑人们活下去的亲情、友情,以及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微小期盼。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背景的梳理,也为个人的回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个体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大潮所裹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年长者的尊重,以及对他们口述历史的珍视。这本书不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守护,一种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评分这本《寻找大饥荒倖存者》给我带来了难以置信的震撼。在阅读之前,我以为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苦难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这本书却像一记重锤,让我看到了历史更深沉、更尖锐的一面。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悲悯。他没有刻意去煽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那些曾经经历过炼狱般岁月的个体的尊重和追寻,本身就足够打动人心。我尤其被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所吸引,那些关于食物短缺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关于家庭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艰难时刻维系,甚至破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到那些关于孩子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故事,我的眼眶不禁湿润。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深刻反思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也让我对“倖存者”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迫使我去思考,在极端困境下,我们人性中最真实、最原始的一面究竟是什么样的。
评分我必须说,《寻找大饥荒倖存者》这本书的视角和呈现方式,与我以往阅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那个时代的书都大不相同。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通过他们的口述和回忆,试图拼凑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触及灵魂的历史片段。这种“微观叙事”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我常常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身感受着饥饿的侵蚀,目睹着人们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作者的采访技巧非常高明,他能够引导受访者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个人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苦难,但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如在绝望中相互扶持的邻里,为了保护家人不惜一切代价的父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重量不仅仅在于数字和事件,更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承载的无尽的悲伤和不屈的意志。
评分我必须诚恳地承认,《寻找大饥荒倖存者》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它没有采用任何华丽的辞藻或刻意的渲染,而是用一种近乎朴素却异常强大的力量,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远非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所能概括,它是由无数个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作者在寻找和记录这些倖存者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对每一个被讲述者的尊重,都让我深感钦佩。书中那些关于家庭、关于童年、关于失去和重生的片段,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不仅仅是一部让人了解历史的书,更是一部让人反思人生,理解人性,并对生命充满敬畏的书。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倖存下来的生命,都承载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