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曝光的第一手资料,
深入两大科技总部揭露商业机密与恩怨情仇!
有划时代的发明,有最高竿的商业谋略,
有时代英雄的姿态,有小人物血泪,有揪心的真情与背叛,
当代最具可看性的世纪商战!
2007年,贾伯斯发表第一支iPhone时,
Google执行长施密特是Apple的董事,
Apple和Google是事业伙伴,拥有共通的敌人。
但,这一切都在Google推出Android系统后变调,
Apple与Google成为头号死敌,开启了一场世纪商战。
这场战役表面上是手机平台的规格战,其实更是云端掌控权的霸主之争。输赢不仅决定两强市值的消长,还会影响周边无数产业未来五年的布局,也将决定未来全球人们生活、工作、娱乐、消费,以及各类商业活动的全新面貌。
作者沃格斯坦主跑科技新闻十多年,是少数能採访到两家公司现任及前任工程师和管理高层的资深媒体人。他在书中深入描绘两强陷入缠斗的来龙去脉,两家公司董事会的决策布局,揭露两强领导人管理风格的独特性甚至是黑暗面,也忠实呈现Apple与Google这两家最令人向往的公司,巩固企业文化的独特运作模式,以及内部员工残酷竞争的实况。而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他对这场竞争结果的大胆预测,则成为备受注目的亮点。
本书有惊人的内幕,有深具洞见的前瞻预测,还有小说般精采的叙事,让科技圈内人看商业祕辛;投资者看未来选股趋势;科技、电信、内容产业、电子商务乃至娱乐、媒体等各行业看下个十年的产业风向;而所有职场中坚分子与领导人,则都能从这场世纪商战,观察他们如何挥洒商业谋略与领导力,也能看到这群面对巨大竞争压力的人,如何展现过人的勇气与抗压性,超越办公室政治与人性的弱点,为个人与团队缔造纪录,为我们革新科技、改变历史。
你所不知道的秘辛:
◎ iPhone首度登场时,不仅是个未成品,还问题一大堆,工程师心中只有恐惧没有兴奋。
◎为打造出最棒的iPhone,贾伯斯让Apple两位大将内斗,政治角力让许多工程师心力憔悴,在第一代iPhone上市后便离开了Apple。
◎一般推崇贾伯斯是iPhone之父,但在硅谷大家公认真正的iPhone之父是目前任职英特尔的麦克˙贝尔(Mike Bell),为什么?
◎Google为何刻意把办公环境打造得像大学校园,而且尽量让大楼保持嘈杂?
◎Google一边和Apple合作,将搜索引擎、地图置入iPhone,但又同时发展Android系统,这是打什么算盘?
◎Android的创办人鲁宾是个叛逆的怪咖,他家就像《钢铁人》主角家的地下室,到处都是机器手臂与先进电子专案原型。
◎Android团队被併购后,跟Google企业文化一直格格不入,专案又必须祕密进行,使Android就像Google的情妇一样,既受关注又受排挤。
◎为了开发软体,Google从微软挖人,不惜付钱请对方一年不要工作,等他度过竞业禁止限期。
◎一开始手机商对Android兴致缺缺,是Google付了数百万美元给HTC,请他们加入联盟打造第一支手机的。
◎贾伯斯指控Android手机抄袭了iPhone某些功能,双方人马曾就此密商。深感被Google背叛的贾伯斯非常愤怒,会谈也演变成对人不对事的大吵,他还指着鲁宾大骂,说他连造型都模仿贾伯斯。
◎Android手机很快就发展到足以对抗iPhone的地步,但iPad一发表就意外保住了iPhone阵营的地位,为什么?
◎Google付钱给CSI影集导演筹拍新片,女神卡卡下张专辑不发CD会先推出app,HBO近年跟硅谷新创公司走得很近,这些现象又跟Google与Apple的缠斗有何关联?
具名推荐
远传电信网路暨电子商务事业群 协理 李全兴(老查)
网路趋势观察家 刘威麟(Mr. 6)
专文推荐
AppWorks之初创投合伙人 林之晨
TED╳Taipei策展人、TED亚洲大使 许毓仁
《TechNews 科技新报》主编 叶嘉镇
资策会创研所FIND组长 郑仁富
Tappier.com 站长、前《数位时代》杂志主编 郑纬筌(VISTA)
Richi里斯特、TechOrange流线传媒创办人 戴季全
(依姓氏笔划排序)
国际主流媒体齐声赞誉
「在规模和广度上,这是一本大书。这不只是一本商业书,而是关于Apple和Google两大巨头之间的战争。弗雷德・沃格斯坦以精彩又引人入胜的叙事法,道出这场数位地震是如何影响了所有的通讯企业,不论这些企业是资深还是年轻;又如何推翻我们过去所熟习的习惯。如果你想要了解为什么你站的地面不稳,未来又将会是什么样子,就一定要读这本非常棒的书。」--《GOOGLE大未来:工程师与企业家的战争,将把世界带向何方?》作者 肯恩.欧来塔(Ken Auletta)
「这本弗雷德・沃格斯坦的新书,内容丰富详细、无可挑剔的呈现了Apple和Google为了掌控智慧型手机市场而战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背叛和政变,从贾伯斯到布林,都为了掌控我们脑袋的和口袋而战。本书最凄美的一句话无疑就是『贾伯斯以为布林和佩吉是他的朋友。』」--《恶魔在这里:金融危机的祕史》合着作者 贝丝妮‧麦克林(Bethany McLean)
「几乎每半个世纪硅谷就会有一场改变世界的科技革命,1980年代是个人电脑,1990年代是网路浏览器,而如今在21世纪则是智慧型手机。在Apple vs. Google世纪大格斗中,弗雷德・沃格斯坦讲了一个从未被诉说但饶有兴味的故事-Apple和Google如何主宰这个新世界,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3D Robotics执行长、《连线》杂志前总编辑、《长尾理论》作者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在商业世界中,没有哪一场战争,比Apple vs. Google追求手机霸主的地位更为重要。现在,弗雷德・沃格斯坦提供了我们每一场格斗中不可错过的精彩内幕。」--《Google总部大揭密:Google如何思考?如何运作?如何形塑你我的生活?》作者 史蒂芬.李维(Steven Levy)
作者简介
弗雷德・沃格斯坦(Fred Vogelstein)
财经和科技记者,《Wired》杂志的特约编辑。曾经是《财星》杂志、《华尔街日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编辑,作品散见于《纽约时报》杂志、《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
译者简介
洪慧芳
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毕业,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 MBA,曾任职于西门子及Citibank,目前为专职译者,从事书籍、杂志、电脑与游戏软体的翻译工作,题材广泛。
推荐序
序
第一章 登月任务
第二章 iPhone是不错,但Android会更好
第三章 上市前的二十四週三天又三小时
第四章 我以为我们是朋友
第五章 背叛的后果
第六章 Android遍地开花
第七章 iPad再次改变了一切
第八章 「奎恩先生,拜託,别逼我制裁你。」
第九章 还记得聚合吗?现在正在发生
第十章 逐一改变世界
报导后记
致谢
推荐序1
改变世界的背后,其实是科技巨人间的角力
《Apple vs. Google世纪大格斗》的英文版叫做《Dogfight》,起得非常有寓意。
Dogflight是两军交锋,战斗机群互相缠斗的意思。攻击方会派出战斗机群,通常不是为了攻打敌方阵地,而是要清扫阻碍,让后面的轰炸机、航空母舰等大家伙可以顺利登场。
这本书的内容,正是Google与Apple两家企业主管群们互相交锋,合纵连横,结果让iPhone、Android这两个重伤害武器得以登场,最后横扫全世界的幕后故事。
这故事远比外界想像复杂许多。Google的崛起与Apple的复兴同时发生在二○○○年代初期,微软罢凌科技世界的时空背景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再加上同在硅谷的地利之便,最初Google与Apple高层有着相当亲密的伙伴关系。
但时序发展至二○○○年代中期,随着双方实力的日益茁壮,加上「行动上网」革命随着环境成熟而快速加温,冲突的利益终于迫使这两个盟友必须转为对手。
这个转变并不容易,过程中双方需要逼迫电信商与制造商跟他们合作,顾忌微软的反扑,处理交织的合作关系,还得调节自身主管与部门间的政治角力。这些错综的因素让Google与Apple的每步棋都下得紧张万分,往前看能够形成的效果也常常难以预料。
当然最终iOS与Android是彻底改变了世界。它们首先联手改写了行动的游戏规则,接着还共创平板市场,彻底威胁PC产业存在的价值。
但近距离去看,这两家公司更像是马拉松中脱颖而出的领先者。他们彼此追逐,偶尔互相卡位,为了超越对方逼出自己强大的潜力,最后因而把Microsoft、Nokia、Blackberry、HP、Dell、Acer等佼佼者都抛在脑后。
《Apple vs. Google世纪大格斗》带我们深入这段大冲刺的幕后,揭开过程的种种缜密思考与布局。无论你是好奇这段历史,或是想从中得到借镜,它都是非常值得细细咀嚼的一本好书。
AppWorks之初创投合伙人 林之晨
推荐序2
创业是生命信仰的延伸
如果要谈近二十年来改变人类生活最有影响力的品牌,Apple和Google绝对是排行前两名,这两个传奇性的公司不但改变了我们跟资讯、人机介面互动的方式,更改变了人际网络串联的模式,这两个伟大的公司有许多共通点也有不愿意妥协的差异性。Apple的贾伯斯(Steve Jobs)和Google的布林(Sergy Brin)和佩吉(Larry Page)同样有着想要改变世界的理想,但是两间公司最后走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贾伯斯是当代最传奇性的创业家,他出生平凡,没有完成大学学业就跟他的好友 Steve Wozniak创办了Apple电脑,从此改变了个人电脑产业。三十岁的时候他被Apple董事会逐出公司,他一气之下卖掉大部份的股票,创办了NeXT企图东山再起,又购买了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的皮克斯(Pixar)动画公司。几年之后Apple併购了NeXT并邀请他回去担任执行长,接下来的十五年,Apple在他的带领下发表了iMac、iPod、iTunes、iPhone、iPad,每一项产品都改变了产业。
布林和佩吉在史丹佛攻读博士的时候创办了Google,他们的愿景是想要透过搜寻引擎整理全世界的资讯(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这个具有远大抱负的想法透过Google不断推出的革命性产品如:Gmail、Google Map、Google Plus等服务,正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两间公司同样改变了世界,然而两个公司的文化却大相迥异,Apple强调封闭、完美,任何产品在尚未正式发表前消息封锁到极致,公司内员工经常被下封口令。Google则是秉持着开放的精神,即使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网路公司仍然要求员工有创业精神(startup),两个创办人更经常有实验性质的项目如Google无人驾驶车(driverless car)、Google Glass、Google Moonshot Project、Android平台等等。这些计划有许多最后即使没有成功,也在内部创新上不断提醒员工莫忘初衷,保持实验精神。
这两个公司在推出iPhone和Android平台后正式交手。这两个平台各有优势,对于使用者来说,乐于见到两个公司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断地进步,这其中牵涉到不但是对商业利益的考量,更是两个公司创办人理念和世界观(world view)的延伸。
这场精彩的战争无论最后结果如何,站在这个时代的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有他们的雄心壮志和不愿妥协的理想,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这个时代带来无限的想像。创业可以说是人生信仰的延伸,贾伯斯创办了Apple影响了全世界,他对细节完美的要求等等,不但影响后人如何理解电脑,手机也改变了人对设计的看法;Google的开放系统、创新精神,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可能性。这本书的出版,象征着两个划时代的传奇,启动创新的实践和背后思维的激辩,无论从商业或是科技甚至于文明的观点,都是值得一再品味,细细阅读。
TED╳Taipei策展人、TED亚洲大使 许毓仁
推荐序 3
剖析Apple与Google恩怨情仇的起点
个人电脑的先驱Apple与搜寻起家的Google,原是各据一方又彼此合作,股东会成员有所重叠不说,Google的两位创办人还视Apple创办人贾伯斯为导师,一开始看似和乐融融最终居然反目成仇,如同小说情节般的剧情出现在现实世界中,也让人不禁好奇其关系转变的关键点。
两家公司反目的主因有着许多的传闻,但都难以佐证,不过透过资深编辑弗雷德・沃格斯坦在採访多位Apple、Google高层与参与开发专案人员后,为大家带来部分解答,更娓娓道来其中各式各样的内幕,从引领智慧型手机潮流起点的iPhone到接续普及到市场的Android平台,再到新世代行动装置平板电脑的前世今生等,弗雷德・沃格斯坦都给了读者精采的内容。
书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 iPhone、iPad的开发过程,加上Android在iPhone巨大压力下寻求发展并壮大的故事,以及Apple内部的权力斗争、Google与Apple高层的互动状况等,这之中还穿插了背叛、商业抄袭、市场功防战等剧码,这些来自内部第一手的资讯,是许多对于想掌握科技产业讯息的人所不能错过的;在未来可能的发展,与引发的一连串专利诉讼,书中作者虽然未直接点名,却也隐含了许多的提示与预测。
目前看来,Apple与Google间的市场争夺短时间内是难以落幕,甚至两公司间的专利战可能愈演愈烈,先前Apple与三星间的对簿公堂看来只是个前奏,因为在此书付梓前,由Apple、微软、索尼与爱立信共同创立的Rockstar Consortium正开始对Android阵营发动专利战,Rockstar Consortium拥有来自Nortel的六百多项电信专利,杀伤力十足,任何业者恐都将难以回避其专利网,加上此次一反先前只控告Android合作厂商的作法,直接对Google提出了诉讼,把双方的冲突再往上提升了一个层级。
不容否认,未来不管胜败为何,两家公司已的确改变了个人电脑、行动电话、通讯网路,甚至未来媒体娱乐的型态,相信无论是科技产业的一员,或仅是科技的爱好者、消费者,都可以透过此书一窥两家公司市场争夺的始末、原由与未来的发展。
《TechNews 科技新报》主编 叶嘉镇
推荐序4
挑战未来: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如此的自然
你想像得到当年,贾伯斯设想iPhone应用的关键情境是:「让使用者在上洗手间时,都可以轻松地收发电子邮件的装置。」他思考iPad的应用情境是「让使用者在上洗手间时,可以轻松地看报纸杂志。」
每当资策会FIND对外发佈数据趋势、各种行动服务数据和指标时,我总会一再提到这个老梗:「行动网路对于人们的冲击,就如同复制十多年前网际网路带来的影响,这速度甚至更快。」
因为民众广泛地应用智慧型装置,而带来了行动生活型态,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现今我们使用行动装置的多点触控、虚拟键盘、具备庞大作业系统……,一切是如此的自然;但是回到五年前,Nokia还是全球手机硬体的霸主,我们还信奉着「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至今,各行各业看行动化,真的就像当年看网际网路一样,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行动服务、新创公司、新的商业模式……。这一切转变就源自于这两家公司,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但真正让整个市场和应用蓬勃发展,却是因为Apple和Google。
这两个原本看似无关的公司,一个是获利源来自搜寻广告,另一个是获利来自装置销售,原本看似平行,企业文化、风格完全不同的公司,至今都进入到行动网路平台的竞争。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思维和对于创新的态度,背后共同之处就如同这本书中提到:「只要你能够吸引够多人使用你的技术平台,最终会创造出一个漩涡,把每个人几乎都拉进来。」
「Apple的蓬勃发展是因为贾伯斯坚持追寻最佳装置——完美结合外型与功能。Google的蓬勃发展是因为布林和佩吉的古怪和乐于接纳混乱。身为创业者,他们都乐于抗拒传统,即使周遭的人都认为他们行事过于冲动,他们还是愿意对自己相信的东西压下大注……」这是我最喜欢这本书里的一段话,这句话看到两个公司对于创新完全不同的思维,而我喜欢这段话的原因是,这句话描述了这两间公司最大的共同之处:敢于挑战传统的思考,并持续坚持对未来的投资。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国内业者说:「台湾市场小、企业资本规模不够,我们很难复制国外大公司的成功模式。」我认同这句话,但是台湾在这一波行动的发展跟不上国际,真的是因为我们规模太小吗?还是我们因为习惯传统成功模式、对未来或创新吝于投资呢?回想当时,Google的搜寻利益主要还是来自于笔电和桌上型电脑,Google高层就已经想到,这不会永远都是主要的营收来源。我们看到这两个公司的领导者,对于创新和未来的坚持,看到棘手的问题绝对不退缩,这一点是我认为在台湾企业高层必须且应该要学习的!
当我们使用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如此理所当然的状况下,我们很难想像过去是怎么样发生的。这是一本带我们回到当年,让我们重回这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影响时间和事件。这本书将带我们回顾这五年来,Apple、Google在行动装置上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还有在许多关键时刻,这两家公司的决策和竞争。我认为大家更应该看的,是这两家公司在他们也不确定未来世界会长成甚么样的时候,那一种敢于想像且坚持的态度。
资策会创研所FIND组长 郑仁富
推荐序5
《Apple vs. Google世纪大格斗》:他们改变了这个世界,也包括你我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里已经充斥着各种资讯科技的产物,再也回不去了。不管是用来打这篇推荐序的MacBook Air、安静躺在桌上一隅的iPhone手机,或是被我开了十几个视窗的Google Chrome浏览器,还有已经不能一天没有它的Google搜寻。
我不想在这里探讨诸如「网路让我们变笨了」的严肃话题,耐人寻味的是Apple和Google这两家顶尖科技公司,却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场域中,甚至影响了人们的日常作息,以及未来发展。
这两家公司的本业虽然不同,一个是卖电脑起家,一个则是以搜寻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后来却意外在行动装置领域交锋,也为这场世纪格斗揭开了序幕。
2007年6月29日,Apple公司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机。直到今日,每每从影片中看到当时贾伯斯从口袋里掏出iPhone手机的那一幕,就有一种打从内心发出的震撼和感动,到现在还久久不曾消退。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年11月5日,Google公司在安迪.鲁宾(Andy Rubin)的领军下,发表了象征开放精神的手机Android作业系统,从此与Apple的iOS平台分庭抗礼。
伴随Apple和Google的加入,行动网路产业迎来两颗熠熠闪亮的新星。2008年7月10日,Apple公司在iTunes Store的基础上推出App Store服务,提供iPhone、iPod Touch用户浏览和下载应用程式的市集。同年10月22日,Google也立刻师法App Store,开辟Android Market(Google Play的前身),供Android手机用户下载软体。
后来,Apple公司推出iPad,一举改变了个人电脑市场的生态。而Google公司也持续和HTC、三星与LG等厂商合作推动Android装置,并大力发展行动广告业务。这些历史,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详。
还记得2010年10月的时候,我便曾以「Apple vs. Google创新战略」为题在《数位时代》杂志撰文,不只介绍他们所推出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也希冀从双方未来的布局版图谈到彼此企业文化、信仰的经营理念,进而帮大家(特别是台湾厂商)寻找前进未来的门票。
当时的一系列报导,不但详细探讨了这两家科技公司的对决,也引起许多回响,许多朋友开始思索可以从双雄的世纪决斗中学到什么?
时间过得很快,三年过去了,虽然Apple的大家长贾伯斯(Steve Jobs)已经离开人世,而Google的施密特(Eric Schmidt)也退出第一线,交棒给佩吉(Larry Page),但Apple和Google这两家公司的交锋却愈来愈激烈。
双方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更加大併购企业与网罗人才的步伐。你可能刚注意到11月初Google所发表的Nexus 5智慧型手机,也一定忘不了Apple新近推出的iPad Air和iPhone 5s,还有划时代的OS X Mavericks。
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乐于尝试和拥抱各种新资讯、新文明的洗礼,也很热衷于感受、体验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对我来说,Apple和Google的意义并非只是位于美国硅谷的两家股票上市公司,也不只是自己笔下所长期纪录或关注的企业。
这两家从车库崛起的企业,彷彿亲切得就像隔壁的街坊邻居,而他们的创业故事,很多人更能够朗朗上口。细读《Apple vs. Google世纪大格斗》,彷彿也温习了一段近代网路科技的发展史。
——从来不曾感到陌生,因为他们改变了这个世界,也包括你我。
后记:
就在写完这篇推荐序的此刻,今早又读到一篇有关这两家科技公司的新闻。Apple公司的另外一位创办人沃兹尼克(Stephen Gary Wozniak),最近接受英国BBC採访时主动唿吁,希望Apple可以和Google展开合作,共同改善人工智慧技术,以便应用在穿戴式装置上。
Apple和Google有可能既竞争又合作吗?对于骨子里具有创新DNA的这两家公司来说,或许做「酷的事情」远比其他商业考量更来得重要。Apple和Google会不计前嫌,继续携手合作吗?嗯,我虽然没有答案,但却乐观的以为箇中自然充满了可能性。
Tappier.com 站长、前《数位时代》杂志主编 郑纬筌(VISTA)
推荐序6
Google和Apple在迈向伟大企业的过程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勇于创新
硅谷有一则传说大家都知道:想要惹毛Google共同创办人暨现任执行长佩吉最快的方法,就是尽可能让自己的想法短视近利、简报时强调某个专案可以赚多少钱。
这个传说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个传说由来已久。八年前(二○○五年),Google自己还是个八岁的年轻企业。当时Android创办人鲁宾跟佩吉大谈「有电脑功能的手机」时,Android团队才六、七个人,还没被Google併购。鲁宾拿同样的想法和原型向三星高层(包括执行长)简报时,根据《Apple vs. Google世纪大格斗》中的描述,三星的反应是:「你在做梦吗?……你和多少人要做出这个东西?你们才六个人,你恍神了吗?」
如果,我是说如果,HTC和Acer是两间「硅谷」的公司,很神奇地,他们目前的状况看来就不会这么严重、没那么令人心惊。
庄惠婷和我从二○○六年底开始筹备Richi,当时她和我都不那么具体清楚行动上网的模样,但我们都是一九九六年进入台大,亲身体会过电脑上网带来的冲击。当时我们对WIMAX会不会是标准莫衷一是,但对高速行动网路的潜力极度认同。二○○七年年初iPhone面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Richi的第一个服务:Skype来电答铃/广告,也就是VoIP的加值服务。当时没多少人知道,我们瞄准的不是PC上的Skype,而是Mobile上的Skype。
当时我们花了一百五十万台币做这个尝试。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Apple为了开发第一代iPhone,花了一.五亿美金。
我在《Apple vs. Google世纪大格斗》书稿上折了数十页,画了各种註解。对我来说,这本书极其宝贵。美妙之处不在这场大战,而是这本书把Android和iPhone从概念开始的有机创新过程,深刻而细腻地揭露出来。这个过程,一向是创业者最难以从书本或演讲中取得的实验经验。
另外一个唯独在全书脉络中才能衬托的宝贵教训,则是Marc Andreessen在书中提及的一段描述:「一九九三年已经可以明显看出,每个人都有高速连线及大萤幕时,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们在伊利诺大学(他的母校)就有那些东西。我们之所以有那些东西,是因为政府付费供应……」
整个硅谷不是只有硅谷。在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中,企业会为了未来投资,Google和Apple为了八年后的未来投资。政府会为了看见未来投资,协助这些负责未来的人,竭尽可能地打开一个窥见未来的可能。
但是的,我们还在恐惧,恐惧破产,恐惧年轻,恐惧未来。也是的,创新从来都不是低风险的事业。真是的,危险是真实的,但恐惧,是你的选择。
Richi里斯特、TechOrange流线传媒创办人 戴季全
这本书的名字《Apple vs. Google世纪大格斗:一场盟友反目成仇,无声改变世界与生活的科技大战》,光是读出来就充满了史诗感和戏剧性。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对科技行业的发展轨迹非常关注,而苹果和谷歌无疑是这个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家公司。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契机让这两家曾经可能在某些领域有过合作的公司,最终走向了全面对抗的局面?“盟友反目成仇”这个词语,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商业内幕、个人情仇以及战略决策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场“格斗”肯定不是简单的产品发布会上的言语交锋,而是一场贯穿了技术创新、专利诉讼、市场争夺,甚至是价值观层面的较量。尤其“无声改变世界与生活”的描述,更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使用苹果和谷歌的产品或服务,但我们可能很少去思考,在这些便利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一场旷日持久的竞争。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它们在操作系统(iOS vs. Android)、搜索引擎、移动应用商店、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领域是如何相互制衡,甚至是如何通过彼此的竞争来驱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这场科技巨头之间的“世纪大格斗”,让我们理解这场竞争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数字世界,以及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苹果的标志与谷歌的标志以一种极具张力的对抗姿态呈现,仿佛一场史诗级的对决即将上演。我一直对科技巨头之间的恩怨情仇颇感兴趣,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科技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副标题“一场盟友反目成仇,无声改变世界与生活的科技大战”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内容的期待。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利益冲突、技术路线分歧,甚至是个人恩怨,能让曾经的合作伙伴走向如此激烈的对抗?这场“格斗”究竟是如何展开的?是通过激烈的专利诉讼、产品上的正面硬刚,还是在市场份额上的残酷争夺?书名中“无声改变世界与生活”的表述也极具深意,暗示着这场战争虽然没有硝烟弥漫,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数字生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场世纪大格斗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哲学、战略眼光,以及两位科技巨头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两家公司在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移动生态、云计算等领域的明争暗斗?又是否会揭示出,在这场看似冰冷的商业战争中,是否有对错之分,又由谁来定义这场胜利?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迷雾,去理解这场科技巨头之间的博弈,以及它对我们未来生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Apple vs. Google世纪大格斗:一场盟友反目成仇,无声改变世界与生活的科技大战》,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认为,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是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苹果和谷歌,这两家公司可以说是现代科技世界的两座巍峨高峰,它们的每一次动态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我特别好奇“盟友反目成仇”这个说法,这背后一定隐藏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曾经的合作与共同愿景,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激烈的对抗?是关于互联网入口的争夺?是关于移动操作系统的主导权?抑或是对未来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的战略布局出现了根本性的分歧?“无声改变世界与生活”的副标题,更是让我浮想联翩。这场“格斗”虽然没有硝烟,但它却通过智能手机的普及、APP应用的生态构建、云服务的渗透,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沟通、工作、学习和娱乐的方式。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两家公司在核心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它们各自的企业文化和领导者思维上的差异,是如何导致了这场“世纪大格斗”的发生。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而又生动的笔触,为我展现这场科技巨头之间的博弈,以及它对我们当下和未来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乔布斯和佩奇,两位天才般的企业家,曾经在互联网的黎明时期或许有过惺惺相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愿景和野心在不同的赛道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了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这本书的名字“Apple vs. Google世纪大格斗”,就像是在描述一场跨越多年的战略博弈,不仅仅是产品上的较量,更是关于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定义权之争。我特别好奇的是“盟友反目成仇”这一点,这背后一定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科技行业向来以创新和合作著称,但同时也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领域。是什么样的核心利益点,让曾经可能相互扶持的巨头,走向了你死我活的境地?是操作系统领域的霸权?是搜索入口的控制权?还是在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用户数据的争夺?“无声改变世界与生活的科技大战”这个描述,让我联想到的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智能手机、APP应用,以及那些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背后技术。这场战争究竟是如何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悄悄地改变着我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娱乐消费乃至工作学习的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两家公司在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市场策略等方面的深层逻辑,揭示出这场“格斗”的真正底牌,以及它对整个科技产业格局的重塑。
评分单单看《Apple vs. Google世纪大格斗:一场盟友反目成仇,无声改变世界与生活的科技大战》这个书名,就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认为,科技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巨头之间的较量,而苹果和谷歌无疑是这场较量中最具代表性的两股力量。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两家曾经可能在某些领域有过合作的科技巨头,最终走向了“盟友反目成仇”的境地?是关于核心技术的争夺,还是对未来市场的主导权?“无声改变世界与生活”这句话,更是让我意识到,这场“格斗”并非只是停留在报纸杂志的头条新闻,而是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天使用的智能手机、APP应用,以及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在这场科技大战的影响之下。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解析苹果和谷歌在操作系统(iOS与Android)、搜索引擎、应用商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维度的正面交锋。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出,在这场激烈的竞争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策略、技术创新,甚至是价值观的碰撞?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这两家科技巨头是如何通过它们之间的“格斗”,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所生活的数字时代,以及这场斗争的未来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