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华,每一天都有温馨感人的婚宴,每一刻都有幸福的故事上演。
对内不惜成本的教育训练、管理E化,
对外提供优质服务、贴心满足客户需求 ,
典华从「你好我也好」的共好角度出发,
带领同仁学习风气,激发出组织的最大能量,
并借由形塑感恩与幸福的婚礼新文化,
为自己找到独具的经典价值。
典华是台湾第一个专营婚宴的品牌,提供喜宴、婚纱、喜饼、婚礼顾问「一站式」的服务,以「共创全人类幸福」为企业的使命愿景,用五花八门的婚宴创意、体贴入微的婚礼规划、温馨感人的求婚仪式,为一对对佳偶敞开携手人生的幸福大门。
本书从服务团队中各司其职的角度、凝聚共识的企业文化、量身打造的建筑硬体、感人热泪的新人故事,呈现典华从「人」的需求为最先考量,提升婚礼文化的匠心独具之处。
作者简介
王梅
资深媒体记者,作家。
文化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职康健杂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远见杂志、中国时报、自立早报等传播媒体,目前从事自由写作,并在台湾东海岸推展海洋文化教育。
着作包括:《老男人与老男孩》、《火与冰的行走--王侠军的剔透之路》、《该生素质太差--孙大伟的成绩单》、《幸福体育课》、《手术室里的秘密》、《鼎泰丰传奇》、《家家锅里有只鸡》、《勇敢去敲老板的门》等十余本。
推荐序 换双眼睛看典华,依然如此美好 林齐国
幸福产业的推手-以人为本的六心级服务
原创转型-打造婚礼文化的新经典
婚礼企划-创造幸福的善循环
幸福保固-超越时光,守护永恆之爱
梦幻嫁衣-一件白纱礼服的背后
美味之战-厨房里的纪律部队
建筑之梦-会跳舞的四根柱子
学习型组织-好企业就是好学校
全方位关照-神隐服务长的祕诀
整合资源-拉高层次,管理系统化
附录:婚订礼俗
年表
推荐序
换双眼睛看典华,依然如此美好
典华这个品牌问世即将满十年,但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一直酝酿、累积才有的想法,因此,每次要说明典华的发展历史,都必须从三十四年前说起……
一九八○年,一通父亲旧识的来电,让我从此踏入「餐饮业」,老实说,那时我对餐饮真的是一窍不通,却因为这么一个帮忙看帐的邀请,再也没离开过。过去这三十四年来,从「餐饮业」、到「服务业」,再到「幸福产业」,向来不太华丽张扬地说典华做了些什么,只是一直默默观察,当我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事情,就能发现,典华能为消费者做的还有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推翻自己,大胆改变业者眼中的「理所当然」,同时,还挑战更多大家从没想过、完全是「自找麻烦」的做法。
如果用政治语言来说的话,那我们就是在革命的年代,带头起义的那一群人,但是,我们没有在大街上挥舞旗帜,高唿革命的口号,我们仍然不多话,只是在下定决心后,和典华这群同事们默默地展开行动,做我们觉得对的事,朝我们觉得对的方向前进。正是这样默默而稳定的步伐,我们在大家不看好的眼光中,走过这三十多年,到今天,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说,典华「一直被拷贝,但从未被超越」。
人生有很多的际遇都是美丽的意外。起初,只是因为父亲香港友人误打误撞在台湾投资餐厅,必须有人帮忙照管,我才到了安乐园(现在的台北豪园饭店)。回忆起那个年代,安乐园真可以用龙门客栈来形容,不仅餐厅内部分门派,客人也都是各路好汉,我这个没有钱、没有背景、没有专业的外行人,别说要做出什么成绩,能不能够待下去,都是个大问题。
没有任何预设立场来到安乐园,面对难以想像的混乱局面,劝我放弃的声音没有停止过,但我心想,既然答应父亲朋友的请託,怎么可以轻易放弃,辜负人家的信任;既然不打算放弃,就告诉自己要付出更多时间和心力,因此即便担任的是副总职务,我一样什么都做,从抓鱼、端盘子、学开菜单,甚至台风天睡在餐厅当警卫……等,这些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不了,却往往是许多人放不下身段做的事,靠着这些点点滴滴的累积,也才让我可以很快进入状况,而在安乐园存活下来。
看见我这样的投入,股东们也就更加信任,渐渐放手让我经营。很多人以为,我就算不是老板,也一定是股东,才有这么大的决策权,同事也才会听我的;其实不然,起初几年我根本没有股份,但是却为日后自己的事业奠定基础。
十年过去,直到昔日安乐园同事打算创业,邀请我一同投资和经营,这才真正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餐饮事业。
一九九二年,台北陶园饭店开幕,主打道地的香港风味,慢慢吸引喜爱美食的消费者上门;反观大环境,仍然充斥着饮酒文化,对于菜餚口味反倒不太在意,对于这样的文化,我们实在是不太认同。
既然无法要求其他人改变,我们选择「改变从自己做起」!尽管我们只有一家店,影响力或许还不太大,但我们从没改变自己的坚持,慢慢地,大声吆喝的客人少了,要我们敬酒的客人少了,明显感受到餐饮风气和文化的改变;走美食和气质路线的我们,建立起很好的口碑,一位芦洲的地主因此主动来接触,邀请我们到芦洲发展。
和台北陶园饭店的经验如出一辙,团队再次面临文化上的冲突,在一片怀疑声中,我们仍旧坚持做对的事;当时,为了希望提供的软硬体更上一层楼,我们与地主合作,专门兴建了一栋为我们量身订做的三层楼建筑;一九九六年,台北珍宝饭店(后来的芦洲典华)开幕,不仅提供优质的餐饮,更打造一个专业的宴会厅,舞台、灯光、音响、影像设备一应俱全,为当地的宴会产业带来巨大的正面影响,因此,台北珍宝饭店获得「芦洲小君悦」的美名,芦洲市公所甚至颁发感谢状,谢谢我们提升在地的餐饮文化,台北珍宝饭店也成为三重、芦洲一代餐饮业的指标。
一九九七年台北侨园饭店、二○○○年台中侨园饭店,紧接着陆续开幕,无论到哪个县市、哪个地区,我们经营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同样希望带给消费者值得一试再试的美食、优质的用餐气氛和专业的宴会服务。
二○○四年,我们进军台北市信义计画区,「典华」这个品牌就是在这一年诞生!
前面说了这么一大段历史,是因为典华的现在都和这些过去息息相关,必须得花点时间讲清楚、说明白,只是作者王梅一再提醒,本书的主轴是典华,为了怕模煳焦点,所以在书里并未多加着墨,于是,就在这里用了一些篇幅和读者说明。
在採访过程中,作者王梅常被我们错综复杂的年代、品牌、营业项目弄得一个头两个大,每个品牌各自独立,却又互有关联,多亏她耐心和不厌其烦地询问、确认,然后在大家的说法和历史资料中交叉比对,就像警察办案一样,拿着超级放大镜一一检视每段故事,一点蛛丝马迹也不放过,才可以从我个人进入餐饮业的一九八○年开始,整个事业体近三十四年的发展历史中,找出专属典华的发展脉络。
在典华这个品牌问世前,我们的事业体早有很多突破传统餐饮或服务的思维和做法,而「典华」可以说是累积多年能量后,淬炼出来的菁华;光是「典华」这个名称,就花了我们超过半年的时间来讨论,甚至在企业内部举行提案比赛,最后,我自己提案的「典华」,获得大家一致同意,成为新品牌的名称。
当时,被提出的名称有数十个,典华之所以能够获得大家的喜爱,不是因为我提案,而是我对「典华」这个名字的诠释,「从自己做典范、让社会更昇华」、「把典礼做到最菁华」。我总觉得,帮品牌命名就是在订企业的八字,我们虽然不太看流年风水,但是我相信,品牌名称就像是八字一样,如果订了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就像是有了一组好八字,未来的发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我们知道天下文化要帮典华出书时,家人和同仁的第一个反应都是:「哇!天下ㄟ。」
我常常和同仁开玩笑说,大家也太老实了,很多生意人都是做七分说十分,典华同仁却不喜欢把话说太满,所以总是做十分说七分,优点是,总能带给客户超乎想像的表现,缺点则是无法让客户在第一时间完全了解典华的优势所在。
因为这样「老实」的性格,在採访过程中表露无遗;好多次,许多受访同事因为太过谦虚,总觉得自己做的事都没什么了不起,让王梅必须要从大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慢慢聊,再从大家的话语中,抽丝剥茧找出典华各个部门运作的关键。后来看到王梅的文章后,又开始担心:这样写会不会太骄傲、会不会太自我……等等,而王梅只问:「那这些是事实吗?如果是,为什么不能写?」
当然也有些时候,我们真想把握这难得的机会,多说一些典华的好,这时,王梅也会提醒,这本书不是在写企业BROCHURE,而是要透过作者的文字,和读者分享她所看见的真实的典华!在这段採访期间,王梅几乎每隔两天就要来典华一次,每一趟,都指定採访不同部门的同仁,有时还规定不可以找高阶主管,要听听基层同仁的声音。王梅为了要了解每个部门的实际运作,不顾厨房正在打仗般的出菜,跑进厨房感受我们所说高热又吵杂的环境,并且现场观察厨师们的工作状况;还有一天,王梅要求跟在服务长旁边,看看服务长是如何发挥婆婆妈妈的精神,本来,服务长还担心自己没什么好叮咛,没想到,一抵达宴会厅,服务长的雷达就自动打开,许多细节都逃不出她的双眼,那趟走下来将近四个小时才休息。
而我,倒有点被冷落的感觉,王梅约我进行第一次採访时就说:「学习长,这是大家的典华,不是学习长一个人的典华,您同意吗?」这点我绝对认同,接着王梅又说:「所以,我将会从员工和典华消费者的观点,加上我自己的感受来和读者分享典华。」听到这里,我也觉得王梅说得很有道理,我本来就不希望典华变成一言堂,只是后来看到同仁接受王梅访谈,每一次都聊好久,就觉得王梅真偏心,我这位经营者还真是不重要。
说偏心是玩笑话,其实王梅说得对,经营者所想所说,有时只是唿口号,不见得能够延伸到基层,但是若能从同仁的言行及消费者的体验中,得到相同的感受,那就代表企业所要传达的理念,已经真正落实。
从一般餐饮,到全国唯一的「一站式婚礼服务」,我们走了好多年才走到现在的规模,借由作者王梅的第一手观察,以及天下文化编辑群的整理,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大家眼中的典华。如果您不认得典华,希望您可以透过此书,了解在幸福产业努力付出的典华;如果您已经认识典华,期待您可以透过作者的文字,看见一个不同的典华。
林齐国
典华幸福机构学习长
这本《打造六心级的幸福:典华的原创转型策略》,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尤其对“六心级”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暗示了一种超越常规的幸福境界,并非简单的快乐,而是更深层、更持久的精神满足。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构建个人幸福。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短期内“爽”一下的书,而是引导你去深入理解幸福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系统的“策略”来实现长久的、内在的丰盈。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智慧和深刻洞察,让我仿佛在与一位人生导师对话。书中提到的“转型策略”更是点睛之笔,它强调了幸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主动的、持续的改变和成长。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对幸福的认知,很多时候我可能只是在追求短暂的满足,而忽略了构建真正支撑我一生的“心”的基石。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让我明白幸福的“六心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去实现的。
评分读完《打造六心级的幸福:典华的原创转型策略》,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的幸福观。这本书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贩卖焦虑,而是以一种非常理性和冷静的态度,剖析了幸福的本质,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转型策略”。“典华”这个名字很有意境,仿佛代表了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和提炼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六心级”的阐释,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情绪上的愉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作者通过一系列原创性的观点和方法,引导读者去探索和实现这种更深层次的幸福。它鼓励我们去拥抱变化,去突破自我,去构建一个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并帮助你掌握实现幸福的工具。
评分刚翻开《打造六心级的幸福:典华的原创转型策略》,就被书名里“典华”这个词吸引住了。总觉得这背后代表着一种经典、一种精华,或者是一种独特的、经过沉淀的智慧。读下去之后,果然不负所望。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策略”二字的强调。它不像很多泛泛而谈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给出了可以落地执行的方法论。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要快乐”,而是层层剥开,让你理解快乐的构成,以及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打造”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的部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书中的引导,我开始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盲点,也学会了一些更有效的方式来处理内心的起伏。它不是那种让你瞬间开悟的书,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进行内在的“装修”,让你的人生这座“房子”变得更坚固、更舒适。这种“原创转型”的力量,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也很有启发性。
评分《打造六心级的幸福:典华的原创转型策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幸福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更高品质人生”的指南。作者“典华”的理念非常有见地,我尤其赞同其中关于“幸福是一种能力,而非天赋”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将幸福与运气、境遇挂钩,认为只有某些幸运儿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幸福是可以被学习、被培养的。书中的“转型策略”就像一套精密的仪器,帮助我们校准内心的坐标,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节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内在力量”的探讨,它强调了独立思考、自我关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正念和感恩来提升幸福感。这些都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练习来实现的。这本书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而是一个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去实现的、具体而实在的人生课题。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打造六心级的幸福:典华的原创转型策略》这本书,心里其实有些忐忑。毕竟,“六心级幸福”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担心会是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但读完之后,我必须说,我的顾虑完全被打消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原创性”和“策略性”。作者并没有照搬市面上流行的那些幸福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典华”体系。我最欣赏的是书中所传递的“主动性”和“系统性”。它告诉我,幸福不是被动等待的,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并且要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去系统地构建。书里提供的那些“转型策略”,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在追求幸福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它让我意识到,幸福是一项工程,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的投入。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并尝试在生活中运用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效果确实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