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在法兰克福,全球出版人、书商、版权代理商齐聚一堂,不同的文化、信念、创意在此对话、交易、交流。这是走过六百余年岁月、全球最大的图书盛宴──法兰克福书展。
二○○○年,卫浩世离开担任二十五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主席一职,展开退居幕后的顾问生涯。历经荣耀与沉寂、妥协与坚持,也在种种突破中成就一般人难望项背的文化志业,这位在世界出版的中心叱咤三十多载的「法兰克福先生」,要如何坦然面对人生下半场的困境与挑战,与自我对话、与躯体搏斗、与回忆和解?
失去权力舞台,体力衰退及病痛随之而来,他曾摇摆踟蹰,依依不舍,患得患失。然而沉淀过后浮现的宁静与澄澈,让他重新思索对他别具意义的人生课题:除了长年办书展的过程与心得,也细数人与人(全球重量级文化、政经人物)的相遇、分离、病痛、家人、权力与事业的关系、沟通的意义与回响。
从一介流浪汉踏入出版业,到后来逐步打造全世界最大的书展,卫浩世的职业生涯等同欧洲出版史的一页,而「书展主席三部曲」就是这一页不可或缺的註脚。若说《愤怒书尘》是拒绝与追寻的故事,《集书人》讲奉献与塑造的过程,《书展边缘的独行》则回归生活本质,打量「自己」这件生命作品。有深沉诚实的反思,也有明快笃定的跳脱。走下职业舞台的身影或许必须踽踽独行,却可以昂首阔步。
本书特色
◎卫浩世,全球最大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的前主席,在走下职业舞台后,回顾自己与职场、人生的关系。这本回忆录记录了他回归自我、重新自我定位的旅程。对退休专业人士具很好的参考价值。
◎卫浩世曾担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席长达二十五年,法兰克福书展不仅是作者一生的志业,也是全球文化交流互动的场合。本书从书展主席的观点,观察全世界的文化、社会脉动。为「书展主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作者用时而深沉、时而悠扬的笔触,抒发他对后职场人生的深刻省思,充满生命情感。尤其退休后,高龄族来到人生的银发阶段,要如何调整心境,与自己的生命取得共识,本书有非常细腻的描写与分享。
◎作者特别用一个章节胪列二十九位对他影响甚鉅的当代或历史人物,从他们与他生命的交会点,彰显时代意义,以及其他生命故事对他个人生命的塑造过程。
◎中文版为全球首印(早于德文版)。
作者简介
卫浩世 Peter Weidhaas
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生于柏林。青少年阶段,曾在欧洲展开一段长期的自我放逐。期间,他做过书店学徒、建筑工人,因为疯狂地爱上一个丹麦少女,进入了这个少女家族的行业,到印刷厂去当学徒,而进入了出版业。一九六八年加入法兰克福书展,由展览部的一个助理,派驻南美再回到德国,于一九七四年开始担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席,于二○○○年二月光荣卸任,历时二十五年,也一手打造了法兰克福书展今日的地位。他由一个流浪汉成为逐渐打造出全世界最大书展的人,跻身为全世界出版业界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法国一家媒体选出近二十年来影响欧洲的人物,德国有三人入选。一是前总理柯尔,一是一九九九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葛拉斯,另一位就是卫浩世。卸任后,卫浩世仍持续奔走于全球各大书展,担任国际上多种书展的顾问,也是台北国际书展的老朋友。着有个人回忆录:《愤怒书尘》(台湾商务)、《法兰克福书展600年风华》、《集书人:法兰克福书展前主席卫浩世二十五年任内的祕辛》。
我一直相信,人生并非只有一条笔直的道路,总会有岔路口,有需要迂回的时候。卫浩世,这样一个在国际出版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的“回归自我之旅”无疑会充满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我猜想,他的“边缘”可能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一种从镁光灯的聚焦中抽离,去观察和感受生活本来的样子。或许,他在参与了无数场大型活动,面对了无数张面孔后,内心深处渴望的是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时光。这本书的标题,带着一种诗意的忧伤和坚定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找回自己的故事。我很好奇,当他不再需要扮演“法兰克福书展前主席”这个角色时,他如何定义自己?他会重新拾起哪些被遗忘的爱好?他是否会在意那些曾经的辉煌,或者早已将它们视为过眼云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细腻的方式,展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那种在喧嚣过后,回归宁静的智慧。这是一种独特的“读物”,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在成功之后,不失去自己。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心灵进行深度对话的机会,去理解何为真正的“回归”。
评分初次拿到这本书,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书展边缘的独行”,听起来像是一个在喧嚣热闹中保持独立思考的旅人;而“法兰克福书展前主席卫浩世回归自我之旅”,则为这份独行赋予了更深的背景——一个曾经站在世界出版业最前沿的人物,在卸下光环后,踏上了更为内在的探索。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人习惯了操纵整个行业的走向,拥有无上的话语权,当他选择剥离这些身份,回归到一个最纯粹的“自我”时,会看到怎样的风景?是重拾被遗忘的热爱,还是发现全新的可能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充满力量,那种沉静的蓝色仿佛预示着一段内省的旅程。我期待在文字中,能看到一个褪去镁光灯的卫浩世,他如何审视过往的辉煌与得失,又如何在生活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迷人的视角,能够一窥一个成功人士在人生转型期的内心世界,这种层次感和深度,是在普通传记中难以获得的。我甚至开始想象,他会不会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捧着一本自己曾经忽视的旧书,从中读出新的意义?或者,他是否会因为一段不期而遇的对话,而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名人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如何面对变化、如何寻求宁静、如何找回真实的自己。
评分作为一个对出版行业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法兰克福书展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展会,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缩影,是无数思想碰撞的火花集散地。而卫浩世,作为前任主席,无疑是这场文化盛宴的灵魂人物之一。因此,当我知道他写了一本关于“回归自我”的书,我内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在想,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需要不断决策、斡旋、引领的地位时,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的?是否会渴望一份纯粹的宁静,一种不被外界评价所干扰的自由?书名中的“独行”和“边缘”两个词,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一个人站在人群之外,眺望着远方,那里没有掌声,也没有压力,只有真实的自我。我好奇他如何看待过去的经历,那些在书展上塑造他职业生涯的时刻,如今在他眼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意义?是怀揣着温暖的回忆,还是带着一丝反思?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生选择的深度探索。我期待在文字中,能够感受到卫浩世卸下光环后的坦诚与真实,看到他如何从一个行业领袖,蜕变成一个重新审视生活、重拾初心的独立思考者。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能够近距离地观察一个重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他选择“回归”的时候。
评分我常常觉得,那些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人物,他们所经历的人生起伏,往往比我们普通人更加跌宕,也更加触及灵魂。卫浩世,作为法兰克福书展的前主席,他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如今,他选择“独行”,走向“回归自我之旅”,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故事。我很好奇,当一个人在事业上达到了顶峰,他接下来会走向何方?是继续攀登,还是选择停下来,审视来时的路?“书展边缘”这个词,给我一种感觉,他并非完全离开,而是在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视角下去观察和体验。或许,他在那些曾经主导过的领域之外,找到了全新的风景。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卸下一切标签后的真实面貌,他如何与自己对话,如何处理过往的经历,以及如何在“回归”中,发现新的生命意义。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能够带我们走进一个曾经遥不可及的世界,去感受一个重要人物在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上的内心挣扎与成长。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关于人生深度和意义的哲学探索,它能引发我对自身“回归”之路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认为,成功人士的“回归”往往比他们的“崛起”更能引人深思。卫浩世,一个在法兰克福书展这样全球文化盛会上担任前主席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行业的重量和影响力。然而,“独行”和“回归自我”这两个词,却指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让我联想到,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有多少人也曾因为追求事业而逐渐迷失了自己,甚至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这本书的标题,宛如一记温柔的提醒,告诉我,即便身处巅峰,也总有需要停下来,向内看的时刻。我很好奇,卫浩世的“回归”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是某个突如其来的事件触发的,还是一种长久以来潜藏的渴望?在卸下“前主席”的身份光环后,他是否感到失落,或者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他内心的挣扎、顿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发现新的价值和生命意义。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世俗标准的人生视角,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富足,可能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找回了多少真实的自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如何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勇敢地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回归内心宁静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