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宗舜,原名李钟顺,易名李宗顺,早期另有笔名黄昏星及孤鸿。
祖籍中国广东省揭西,1954年9月7日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美罗瓜拉美金新村。
1967年与温瑞安、周清啸、廖雁平等创立绿洲社,1972年参加天狼星诗社。
1974年赴台,肄业于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与温瑞安、方娥真、周清啸、廖雁平、殷建波及一班同好共同创立神州诗社,任副社长。
尔后负责神州出版社发行部,担任青年中国杂志社社长。
曾担任绿洲期刊、天狼星诗刊、神州诗刊、青年中国杂志,代理员文摘等刊物主编及跨世纪季刊总编辑,现任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行政主任。
序
只有我和我的心知道
陈素芳(现任九歌出版社总编辑)
当宗舜构思〈乌托邦王国幻灭〉一文时,越洋电话里噼头就是:「最后一句想好了。」听得我大笑。二○一○年四月,以整理台湾文学史料着称的《文讯》杂志制作了「话神州‧忆神州」专题,在台北文坛引起不小的波澜,几次文艺场合,有人拿着当年我们的出版品要我签名、合照,最令我啼笑皆非的是,一位对文坛很有意见的文友说我「隐姓埋名多年,是冒牌的侠女」。青春被召唤,我觉得自己像出土的文物,对宗舜而言,则是真正实现了三十年前在病床边发下的豪语:「黄昏星已死,李宗舜再生」。自此以后,缪思眷顾,短短三年内出了两本诗集,与周清啸、廖雁平出版合集《风依然狂烈》,在二○一二年开始在脸书上以「五日一诗」持续发表新作,并七易其稿,以〈乌托邦王国幻灭〉为题,正面迎战过去,写出从天狼星到神州的岁月。
近年来,宗舜几乎每年都有一次以上的台湾行,来去匆匆,我们戏称他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每次回去,几乎超重的行囊是书,尤其是诗集。CEO来台,仅存的几个在台社员与诗社的朋友借此重聚,话题虽不免「想当年」,更多的是互道近况、发发生活与工作的牢骚,而宗舜的话题总围绕着市场最冷门的诗而转,像个好奇的小孩,爱笑,爱发问,别人敷衍的一句话,他可以蹦出这样的回答:「这可以写一首诗。」我们批评某人时,识或不识,他都会下这样的结论:「因为他不会写诗。」我不禁要怀疑他对人的分类是「诗人」与「非诗人」,他的天真,映照着台北人的犬儒;他的热情,唤回我们不悔的青春。
对诗,宗舜前瞻又后顾,看他新诗集《风夜赶路》中的〈台北―侧写神州诗社〉,时光倒流三十三年,我彷彿还在永和永亨路,正目睹那惊骇的一夜:
廿六日刮起了大浪
拍打在福和桥头最终漂散
时速席卷了诗坛
候鸟离去无踪
故人折损星散
故人折损星散,在那一夜之前就已有征兆。
一九八○九月,宗舜才大病初癒,就风风火火的忙进忙出,许多重要社员纷纷离社,我大学毕业已一年,担任神州出版社发行人,每天既担心家人找上门又害怕他们对我完全放弃。慷慨激昂与茫然无措拉扯,同行的伙伴纷纷脱队,踌躇满志其实是走夜路吹口哨为自己壮胆。
二十六日当晚,警总突击,带走诗社的「大哥」温瑞安,创社的重要成员方娥真、黄昏星与廖雁平。神州诗社,一夕崩裂;青春梦醒,再与温瑞安见面已是八年后。时移事往,我陪着「大哥」到当年社员聚会的金山与石门水库,也到当年他命名「试剑山庄」的公寓外留影,烽烟已过,情怀犹在,往日却不可复制,我与故人同游,正式告别过去―大哥,再见。
《文讯》「话神州‧忆神州」专题开启尘封三十年的往事,昔人旧事一一在纸上重逢,可惜少了英年早逝的周清啸。宗舜以「因为,没有遗憾」为过去下注脚,正与〈台北〉组诗中的句子:「我的生命中/充满了什么曲调/只有我和我的心知道」遥相唱和。
「只有我和我的心知道」谱自泰戈尔的诗,当年有人唱出第一句,接续的歌声便四处响起。不知天高地厚的浪莽少年时,我们只觉人生就是文学,就是诗。一厢情愿认定诗社才是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自己建构的桃花源逐梦,自觉悲壮,必须借大声唱歌才足以浇除心中的块垒。
恋恋过去瞻望未来,年轻时爱唱的那首歌成了宗舜生命的主旋律。
宗舜写诗,困而学之,一路颠簸。
年少时在同学温瑞安的鼓励下,以笔名「黄昏星」与周清啸从背诗、抄诗到斗诗,一路从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到四季分明的台北,就像他侧写神州诗社的描述:
五方座谈会的烽火再起
怀乡的笔锋与缪思共枕
贴上诗墙的字句横飞
奇文共欣赏,人影骚动
七○年代中期,「神州诗社」崛起,温瑞安是精神领袖,火车头则是副社长黄昏星,他无役不与却不忘写作,代表作是〈最后一条街〉。
因政治力介入,「神州诗社」从此在文坛消声匿迹,身系囹圄的社长温瑞安成了受难的悲剧英雄,留下残局,副社长默默收拾。还记得那年初冬,宗舜陪我去註销出版社解除发行人身分,寒风中,我内心既释然又空茫,一切好不真实,唯一的真实是宗舜蜡黄的病容。
七年一觉台北梦,一九八一年宗舜回马,缪思未到,磨难先招手,在台北罹病的身体未痊癒,工作不顺,开德士(编註:计程车)为生,度过八年无诗的日子,好友周清啸心疼又心酸以诗喟叹:
而今,握笔的手不再挥洒
改握方向盘,从这一处到那一处
时间都典当给跳跃的计程表
三十而立,你竟已向缪思告别!
一九八九年,宗舜重新提笔,一步步找回写诗的初心,历经理想幻灭,生活困顿,尽管往昔的古典抒情犹存,更多的视野却逐渐向现实聚焦,〈诗人的天空〉如此夫子自道:
诗人的天空
是他房间的天花板
和缠结着无数的蜘蛛网
世界在风涌云动
他却在网内
编织他的白日梦
而今六十初度,多少大浪打过,不忧不惧,他体会创作的源泉是「生活」,高楼,高树,高速公路都有诗。他以乡音与足印重回来时路,纪录行旅,留住动人的人间风景,为逝者伤怀,也为终身不悔的诗写作发下豪语:
〈写到我走〉:
在没有车轨的铁路上
在落荒而逃的森林里
涉水而过的险滩
背弃强光,写到我走
壮志不减当年,令人动容。
泰戈尔「只有我和我的心知道」有这样的问句:我为什么守候?我向谁求什么?宗舜诗祭青春,在风夜赶路,他的守候与祈求应是:
缪思时时降临,诗国之门大开,他永远是最荣耀的子民。
【写到我走】
诗潮如落叶澎湃
回味荒地一路烧烤
当野猪出没深山
带来一阵不屑的狂语
雨伞和雨水背光
街灯照在潮湿的滚轴上
向长夜作出深海的告别
写到我的手机萤幕上
或者在粉墙的光纤流浪
设置己身蛮荒之孤岛
一段一段重叠传唱
让时速写在我的肩膀
在没有车轨的铁路上
在落荒而逃的森林里
涉水而过的险滩
背弃强光,写到我走
二○一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卫塞节,莎阿南
读《风夜赶路:李宗舜诗集》,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李宗舜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想象力,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能够将宏大的宇宙与个体生命紧密联系,在渺小中看到伟大,在平凡中发现不凡。我常常在读他的诗时,会感到一种渺小,但这种渺小并非渺茫,而是一种对宇宙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他对于“存在”的探讨,对于“意义”的追寻,都充满了哲学的深度。他的诗歌,就像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宇宙的奥秘,感受生命的辽阔。他不是在描述,而是在呈现,呈现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生命的律动。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变化”的描绘,那种永恒的变迁,那种无尽的循环,都充满了生命的张力。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宇宙的百科全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和感悟。
评分《风夜赶路:李宗舜诗集》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一种灵魂深处的触动。李宗舜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将我引向了一个充满哲思的世界。他笔下的文字,并非是简单的抒发情感,而是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深刻反思。我经常在读他的诗时,会停下来,静静地思考。他似乎总能捕捉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并用最恰当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时间”和“记忆”的描绘,那些流逝的时光,那些尘封的往事,在他的笔下重新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他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直观的感受。他的诗歌,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我常常在读完一首诗后,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释然,仿佛所有的困惑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答。这本诗集,就像一位智者,用平和的语言,引导我们去审视生命,去理解世界。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真诚的情感,打动人心。
评分《风夜赶路:李宗舜诗集》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李宗舜的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社会的观察,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常常在读他的诗时,会被其中蕴含的批判精神所打动,他敢于揭示现实的残酷,却又不会流于片面的愤世嫉俗。他的诗歌,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力量,它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了唤醒,为了引导人们去思考。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自由”的追求,那种对束缚的挣脱,对边界的挑战,都充满了生命的热情。他的诗歌,就像一种精神的呐喊,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激荡着我们的心灵。他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点燃火种,激发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本书,就像一位革命者,用文字为我们披荆斩棘,指引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风夜赶路:李宗舜诗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李宗舜的诗歌,以其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展现了非凡的艺术魅力。他能够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脑海中自由地联想和想象。我常常在读他的诗时,会沉浸在一种意境之中,那种意境既熟悉又陌生,既真实又虚幻。他对于“情感”的描绘,极其细腻,却又不会流于肤浅。他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并将其凝固在诗歌之中。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爱”的描绘,那种无私的奉献,那种深沉的眷恋,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他的诗歌,就像一幅幅水墨画,淡雅却不失韵味,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本书,就像一位艺术家,用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让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获得心灵的滋养。
评分这本《风夜赶路:李宗舜诗集》,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文学之旅。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诗歌构筑的奇幻世界,每一个字句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李宗舜的诗歌,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他能够用宏大的视角审视个体,又能在细微之处捕捉到最动人的情感。他的笔触,时而如狂风骤雨,席卷而来,将读者带入一种激昂的情绪;时而又如细雨绵绵,润物无声,在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被他诗歌中那种超越时空的辽阔感所打动,仿佛在阅读一本关于宇宙、关于生命的史诗。他对于“存在”的思考,对于“意义”的追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感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矛盾”的呈现,那种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真实与虚幻的交织,恰恰反映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读他的诗,就像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探险,每一次探索都充满了未知与期待。这本书,就像一片深邃的星空,虽然广阔无垠,却能让人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闪耀的星辰。
评分当我翻开《风夜赶路:李宗舜诗集》时,我被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力量所吸引。李宗舜的诗歌,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是那种瞬间爆发的激情,而是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他对于生活细节的描绘,极其细腻,却又不落俗套。我常常会被他笔下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所打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那些被遗忘的瞬间,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升华。他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意境。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孤独”的描绘,那是一种不带哀怨的、与自我和谐相处的孤独,其中蕴含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他的诗歌,就像是心灵的慰藉,在疲惫的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一处休憩的港湾。他并不是在宣泄,而是在分享,分享他对于生命、对于世界的独特感悟。读他的诗,就像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在无声的交流中,获得力量和启迪。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朋友,静静地陪伴着你,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你无声的支持。
评分当我再次拿起《风夜赶路:李宗舜诗集》,我被一种更为成熟的韵味所吸引。李宗舜的诗歌,在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后,更显醇厚和深邃。他不再是简单的抒发,而是融入了更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我常常在读他的诗时,会感受到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一种看透世事后的从容。他对于“得失”的看法,对于“悲欢”的感悟,都充满了过来人的智慧。他的诗歌,就像一位智者,用平和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人生的真谛。他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分享,分享他的人生经验,分享他对于生命的态度。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放下”的描绘,那种对过去的释怀,对未来的坦然,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这本书,就像一本人生教科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示。
评分风夜赶路:李宗舜诗集 读《风夜赶路:李宗舜诗集》的那几天,我的生活仿佛被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氛围笼罩。我总是在夜深人静,窗外只有月光和偶发的虫鸣时,捧起这本书。诗集的名字就带着一种孤寂而坚定的意象,仿佛一个旅人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依然怀揣着某种使命,义无反顾地前行。翻开书页,那些文字便如夜风拂过,带着一种不羁的生命力,又如月光洒下,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索。李宗舜的诗,并非那种一味追求华丽辞藻或故弄玄虚的文字堆砌,而是带着一种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直击人心。他笔下的意象,时常是自然景物,但又不仅仅是景物,它们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生命,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折射。我尤其喜欢他描绘孤独的诗句,那种孤独不是绝望的,而是一种清醒的、与自我对话的沉思。他似乎能捕捉到人类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并用最朴素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阅读的过程,就像与一位久违的朋友促膝长谈,虽然没有具体的对话内容,但你能感受到那种心灵的共鸣和理解。我常常在读完一首诗后,久久不能平静,诗中的某种意境会在脑海中盘旋,久久不散,如同在风夜中留下的深刻烙印。这本诗集,就像在漆黑的夜里点亮的一盏灯,虽然光芒不甚耀眼,却足以指引前行的方向,慰藉漂泊的心灵。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展现,一种对人生、对世界、对自我的深刻探索。
评分《风夜赶路:李宗舜诗集》是一本让我反复品读的书。李宗舜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直观的感受。我常常在读他的诗时,会沉浸在一种意境之中,那种意境既熟悉又陌生,既真实又虚幻。他对于“连接”的描绘,对于“共鸣”的追求,都充满了人性关怀。他的诗歌,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作者与读者,连接着不同的心灵。他不是在独白,而是在对话,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交流。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理解”的描绘,那种跨越隔阂的沟通,那种心灵的契合,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真诚的朋友,用文字为我们搭建心灵的沟通平台,让我们在相互理解中,获得成长和慰藉。
评分《风夜赶路:李宗舜诗集》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意想不到的震撼。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寻常的诗集,但随着页码的翻动,我被卷入了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宏大而精妙的世界。李宗舜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叙事性,即使在最抽象的意象中,也能感受到一股清晰的脉络在涌动。他似乎总能在平凡的生活片段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我常常在读他的诗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经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情感,都在他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他对于时间、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都充满了哲思。他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呈现一种状态,一种生命在时空中的流转和碰撞。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变化”的描绘,无论是季节的更迭,还是人心的变迁,他都能用精准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捕捉到其中的微妙之处。这种观察力,让我惊叹不已。读他的诗,就像在观看一部无声的电影,画面在脑海中徐徐展开,情绪在内心深处悄然滋生。他能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丰富的意境,这种“留白”的艺术,更是让我回味无穷。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闪光点,新的解读。它不满足于表面的陈述,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触及到生命中最深刻的那些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