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错
原名张振翱,客借惠阳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西语系学士,美国杨百翰大学英文系硕士,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东亚系及比较文学系。曾获台北『中国时报』文学奖(叙事诗首奖)、国家文艺奖、中兴文艺奖。
着作四十余种,诗集即达十九种。近着有《西洋文学术语手册---文学诠释举隅》(书林2005, 2011;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从大漠到中原---蒙古刀的鑑赏》(唐山,2006),《咏物》(诗集,书林2008),《雍容似汝---陶瓷、青铜、绘画荟萃》(艺术评介,艺术家,2008) ,《瓷心一片》(艺术评介,艺术家,2010) ,《连枝草》(诗集,书林2012) ,《风格定器物》(艺术评介,艺术家,2012)。
新版《山居地图》代序/张错
前言
《山居地图》是我的诗与散文的合集,出自2001年诗集《流浪地图》及散文集《山居札记》。这两本书的河童出版社是女诗人叶红一手创办的,自从她逝世后,事隔多年,让我兴起再版并且改正书中错字的念头。这次又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苏氏兄弟俯允印行,以及张丽芳小姐协助,重新打字,重新校对,有如浴火凤凰再世重生,十分高兴。
披阅旧稿,前尘往事历历在目,有如过眼云烟,然而云烟又聚合历久不散,我想这就是所谓沧桑吧。我与叶红只一面之缘,不久即闻她在上海因忧郁症的噩耗,多年来心中惆怅莫名,后来写有散文〈叶红花凋〉一篇,如今拿来代序,亦算是纪念故人的一番心意吧。
叶红花凋
(一)
加州有一种日本小叶红枫,秋天叶枯,春天叶红,纤指秀丽,风姿绰约,其红如血,因而颇见珍贵。小叶红枫其树不大,不若秋黄巨硕橡树,巴掌大叶,风光处处,风过落叶遍地,杂乱无章,圆型果实更有刺如猬,滴熘熘、毛茸茸,一不小心,指破血流。
小叶红枫有小花,花季后,以叶取胜,由青变红,转眼间一树红叶,层层华盖,有如彩云叠叠,掩影依稀,无花胜有花。叶寿颇长,由春入夏,直至秋凉,方始枯黄萎落。以叶为花者,以此树至胜。
南加州大学校园除了遍植乳白如莲的木兰花树,还有一种我唿之为「紫灯笼」(Jack O' Lantern)的花树。此树入春,先声夺人,先花后叶,有如无花果般先果后叶。一旦花成,但见满树紫气缭绕、氤氲迷人,花落处,一朵朵有如盏盏小紫灯笼飘降,落花沾衣,黏人深情不放,令人神为之夺。然而花期不长,转眼入夏,花落凋零,又是绿云成荫,恍似春梦一场。
小叶红枫先叶后花,紫灯笼先花后叶,终是叶红见胜,叶期悠长,春夏红艳。
台湾有一个昙花一现的女诗人叫叶红,数年前因忧郁症自尽于上海。虽与她仅一面之缘,物伤其类,劫后传述,至今仍有抑郁不平处。今季小枫初红,于红叶处思叶红,有无限感概。以叶代花的草木不多,除热叶植物及仙人掌科外,就以小叶红枫了。叶叶赤红有如颗颗炽热红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朝朝夕夕,入世的投入,伤心的滴血,斑驳叶红。
相知不深,但看来是个性情中人,觉得倒似先花后叶的紫灯笼,不喜烦文俗套,想开一树的花,不喜在绿荫下等待成长,有花就有树,就有一树华丽。
叶红有诗名「相遇」,写得很好,最后两句为「希望遇上你/在遥远的地方」。
所谓希望相遇,宛是一种亟念,也是一种渴切,更是一厢情愿;近如在窗边,远如在渡头,碰上就碰上,或永世不相遇,那就不相知。或许天可怜见,在一个细雨连绵、愁思如茧的日子里,两个同在天涯沦落的避雨者,命运线交织在一个屋檐底下,终于遇上了。可惜这种情境多是电影情节,并非真实人生。
按照基督教义,冥冥中天意安排,两个人的一生,就只这一生,相遇相识,没有来世,至是难得。按照释家义理,那又是多少来世今生的缘份牵缠,多少的执着难舍,多少的年代谬误错过,多少的重覆等待追寻?最终方得在窗边、渡头、或檐下相遇?
然而一切的一切,无心胜有心,在一个遥远的地方,遇上了。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个梦,一个高蹈理想,或甚至是,从末想到会碰到、或遇见的一个惊奇,及继之而来的惊喜。
就是这种无所谓或一无所知的心情,人们像行旅者一般活在世上,千帆过尽,是也不是,均无所谓。也没有什么预设非得要发生的,或不发生的,或准备发生的。人生就是那么一无所知,我们以为知道的都不是知道,以为不知道的比不知道更不知道。日复日,年复年,所谓青春,就是这样一路追寻。
然而,心底依然是那种终极渴望,还是希望在能够遇到,从近在眼前到远在天边。「你」,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相遇,那才是生存意义的唯一。
(二)
我遇叶红于2001年5月17日中坜。长谈竟日,快慰生平。她送我两本诗集,其中一本内题:「美即生命,活着真好」。
像倖存者的话,她应是在遥远的地方,还在不断一路追寻,只不过最后一次越界,乐而忘返,越走越远,踏入人间见触不到的境界。
几乎已不在乎听到或听不到其他人的唿喊声了,那是一片宁静和平,没有人间的虚伪欺诈、兇恶嘶叫。善良、坦率、而勇敢的人,叶红即红叶,在叶子最红的时候自我飘落,轻轻的,不发出任何声息。如果你遇见,正好。如果错过,也无妨。
是的,似乎开始明白什么叫「活着真好」,如果活在一种希亟,那是幸福。不断努力,自希亟中寻求兑现。不断希亟,不断兑现。从每天早晨第一杯咖啡或茶、第一张早报开始、开工、阅读、思考、写作、授课、休息。然后又从另一个早晨另一杯咖啡或茶、另一张早报开始、开工、阅读、思考、写作、授课、休息。重覆每日活在当下,成为另一个昨日,或另一个明天。
只是在无垠寂寞,那是忧郁者最着迷与恐惧的矛盾,无法言语,无声与无对话的孤独,清风拂过一些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语言崩溃,纯粹的寂静,纯粹的封闭,没人敲门,没人询及,偶尔自己一声叹息,像雨后轻雷。
无法言语不是没有话说,而是没法与某些聆听者说,西方人可怜而寂寞,需要找一个分析聆听者说,尽倾所诉后就心安理得,如释重负,自欺欺人。东方人是语言的挫败者,在一个有理说不清的语言世界,少说无益,多说徒然,不然不说。然不说只是无声,并非无言。多说亦不过重覆又重覆一个悲哀故事,亦是徒然。
对世情反覆也没有希亟。人是善变的,善变为恶,恶变为极恶。想不到的竟然发生了,发生了的竟无法转圜了。叶红花凋,一切皆是无法改变的注定,分别只在于先后,先花后叶,或先叶后花。
想碰到感到愉快的人就能碰到的么?就算碰到就一直感到很愉快么?人随着环境岁月而变化,少小成长,长大气盛,怎会想到一手抚养成人,一旦色变,翻脸无情?车子随着公路漫然伸展,手抚着心,心里好疼好疼,像绞心痛,好漫长无奈的疼痛。没有愤怒、悲哀、或不舍,只有浓郁忧郁与沮丧,像一杯烈酒,一饮而尽,呛喉,胸口火辣。
黄埔滩头夜上海,周璇那般回味着,换一换,新天地,如梦初醒,想不到夜上海随着转动的车轮,复活在廿一世纪。那么颠颠跛跛、跌跌撞撞走过一年多,从春到夏,秋天夜里无穷的孤独晚餐。流浪者在选择的异乡,甘心情愿终老的异乡。在小饭馆强掩抑郁,低头喫饭,饭是咸的,因有泪。夜是寒冷的,因为孤单。这是卡谬笔下陌生人的世界,不是异乡人,也不是异乡语言的隔阂。
常常自豪于本土与异乡语言之余,就算碰到感到愉快的人又如何? 会知道么? 会相识么? 向一个陌生人搭讪,会可能么? 难道真的如此巧遇,他就是灯火阑珊的那人么? 低头拨饭,翻眼觑看週边的人,许许多多的人,都是陌生人,互不相识,不打照面。
回家颓然倒在椅子暗里,视线落在墙上一张欢乐照片,用目光把离弃的一个一个划掉,连忠犬都死了,那是死忠。賸下另一只老去的小狗,老去的中年。
目光划掉不等于心中划掉,心中划掉不等于记忆划掉,记忆划掉不等于现实划掉。希望是一个梦,但却不是梦,曾经发生的依然已经发生,没法磨灭的依然没法磨灭。像一种癣,要抓到出血才停止痒,没有快感,只有漠然。 那天练完琴,出外办事、购物,在江边漫步,看着江水粼粼东流,目光越远想得越远,没人知道,像普通人,寒喧、挥别、上车下车、开门关门。看着别人一家,孝顺儿女携着老太太上馆子,一切都像正常人,只自己知道自己神智不清明、不集中。
(三)
网站上看到耕莘文教院给她设了一个「叶红女性诗奖」,奖励女诗人创作,顺便浏览了相簿十八张照片,对她一无所识一无所知,似乎一个人的一生就在十八张相片内(只辨识白灵在内 ),其实何止? 耕莘是她一生辛苦耕耘的一块心田,自有福报无限。从耕莘想起那些Jesuits,李达三到陆达诚 ,还有丁松筠丁松青兄弟。甚至早年台大的Father O'Hara,还有华仁书院那些耶稣会神父,Toner, Moran, Sullivan, Kennedy, Finneran, Hyden, O'Neal, 都是爱尔兰人,一一都作古了,像乔埃斯「死者」内的Gabriel, 都柏林大雪夜里独坐沉思,雪在窗外不断下着,死者已矣,但那唱The Lass of Aughrim 的年青人多年来依然活在妻子的心里,其他人将一个一个离开。
悲苦就是修行,唯苦修与苦行方成正果。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闻二百亿」故事内,佛祖劝说那个勤于修行、力求果证以致双脚流血的出家人,足以为忧郁者戒。世间事没有绝对黑白对错。刻意与随意间,自有一种节奏,该缓则缓,应急则急,像清风良夜,君子倚石抚琴,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以此为喻,弦急则声不合韵,弦缓则调不和雅,非急非缓,其声乃和。夫修行者亦然」。
拿到《山居地图》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真”。作者在书中没有故作深沉,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真诚的笔调,讲述着他对“山居”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诗歌部分,虽然简洁,却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能够直击人心。散文部分,更是细腻感人,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娓娓道来,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位智者对话,受益匪浅。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寂静”的描写。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真正的寂静。而作者笔下的山居,却充满了这种宝贵的“寂静”。这种寂静,并不是死寂,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宁静,是心灵得以休憩和滋养的空间。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山间的清风,听到鸟儿的歌唱,闻到泥土的芬芳。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开始渴望一种更加简单、更加纯粹的生活方式。
评分我拿到这本《山居地图:诗歌散文集》的时候,心里其实是带着一点点期待,又有一点点忐忑的。期待是因为“山居”这两个字,总能让人联想到一种宁静、远离尘嚣的生活,一种可以沉淀心灵的空间。而“地图”则增添了一份探索的意味,仿佛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张带领读者走进内心世界,或是某种理想生活的指南。我喜欢那种在文字里寻找共鸣,然后跟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深入,去发现一些平时被忽略的美好。 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这种纸质的触感和气味,总是能瞬间将我拉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状态。我并不是一个特别专业的读者,但却是一个十足的书籍爱好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触及灵魂的作品,那些不矫揉造作,却又能字字句句都打动人心的文字。《山居地图》的封面设计也很是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装饰,却有一种历久弥新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捧在手里细细品味。我开始仔细阅读书中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散文,我试着去理解作者所描绘的那些山,那些居,那些地图。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一种在纷繁世事中的宁静锚点。
评分《山居地图:诗歌散文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特别,它不像是一本纯粹的诗集,也不像是一本纯粹的散文集,而是两者完美结合,并且融入了作者独特的“山居”情怀。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时间”的描绘所吸引。作者似乎总能在看似平静的景物中,捕捉到时间的流逝,并引发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我曾反复阅读过书中关于四季变化的篇章,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细节,获得新的感悟。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美丽,往往就藏匿在那些最平凡、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之中。《山居地图》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对自然产生更深的敬畏。
评分说实话,在拿到《山居地图》之前,我对“山居”这个概念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遥远,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读到作者笔下的山居图景时,我才发现,原来“山居”并非遥不可及,它也可以是一种心境,一种生活态度。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而是将这份“山居”的意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作者在描写山中的景物时,总是能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美,比如清晨的露珠,傍晚的晚霞,或者是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格外动人,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静”的描绘,那种发自内心的宁静,能够洗涤掉心灵的尘埃,让人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读这本书,我仿佛也跟随作者一起,漫步在山林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呼吸,聆听着内心的声音。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繁华都市,我们也可以在心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山居”净土。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让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们产生共鸣。而《山居地图:诗歌散文集》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用一种极其真诚、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他心中的“山居”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浮夸的装饰,只有最纯粹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下每一个字时的心境,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慢”的推崇。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被各种信息和任务所裹挟,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而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慢”的节奏,去体味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感受内心的宁静。它没有给我强加任何观点,而是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我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宁静,对生活也充满了新的期待。
评分当我合上《山居地图》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深刻的心灵旅程。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充斥着华丽的辞藻和故作高深的哲理,但它却以一种最纯粹、最真挚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对于“山居”的描绘,不仅仅是具象的景物,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的深刻解读。我从中看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以及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 尤其是一些诗歌,虽然简短,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它们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生活的联系。散文部分则更加细腻,作者将自己的感悟、经历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斧凿痕迹,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位老友闲聊,分享着彼此生命中的点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流逝的思考,那种淡淡的忧伤中又带着对当下生活的热爱,让人在惋惜中又感到一丝慰藉。总而言之,《山居地图》是一本能够让你慢下来,静下来,然后重新找回自己内心的好书。
评分《山居地图:诗歌散文集》这本书,带给我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用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吸引读者,也不是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沉静、内敛的方式,慢慢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作者对“地图”这个概念的运用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指引方向的物理地图,更像是心灵的地图,一张带领我们探索自我,认识世界,并最终找到内心归宿的地图。 书中那些诗歌,往往意象丰富,短小精悍,却能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而散文部分,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哲理的阐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爱意,仿佛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充满了灵性,与作者有着深刻的连接。读这本书,我仿佛也在跟随作者,在“山居”的意境中,绘制着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它让我开始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究竟在寻找什么?而真正的“地图”,又该如何绘制?
评分对于《山居地图:诗歌散文集》,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其独特的“地图”意象。作者并非简单地描绘山居的风景,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地图”,一张指引我们探索内心,寻找生活方向的地图。书中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独到的感悟。他用一种极其朴实、自然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山居”世界。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静”的描绘。在嘈杂的现代社会,能够拥有一份内心的宁静,是多么可贵的体验。而作者笔下的“山居”,正是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空间,一个让心灵得以休憩、得以滋养的地方。读这本书,我仿佛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山间的清风,听到鸟儿的歌唱,闻到泥土的芬芳。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也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山居地图”,是否也在努力绘制着属于自己的心灵方向?
评分《山居地图:诗歌散文集》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写实的纪实性作品,但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多的是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心灵的探索。作者将“山居”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地理位置,而是升华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居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细节。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诗歌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超凡的想象力,以及在散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情感。他能够用最简单的文字,唤起读者内心最深刻的共鸣。读这本书,我仿佛也跟随作者,在“山居”的意境中,进行着一场心灵的旅行。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在追寻着什么?而真正的“地图”,又该如何绘制?《山居地图》是一本能够让我们慢下来,静下来,然后重新找回自己内心的好书。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只是为了取悦而存在,它更应该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成长。而《山居地图:诗歌散文集》无疑就是这样一本极具深度的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诗歌的凝练和意象,又有散文的流畅和哲思。作者在描写山居的景物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煽情的词语,而是用一种极其朴素、平实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 我尤其被其中对于“时间”的描绘所打动。作者似乎总能在寻常的景物中,捕捉到时间的痕迹,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当下时光的珍惜。这种对时间敏感的体察,使得整本书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哲学韵味。我曾反复阅读过其中关于四季更迭的篇章,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美丽,往往就藏匿在那些最平凡、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之中。《山居地图》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