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扉页上引自约翰‧邓恩(1572-1631)的诗句:「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小块,/是大陆的一部分。」
这诗句穿越了三百多年黑暗,成为人类团结与尊严的隐喻。然而,在当今时代,这诗句却成为全球化疾病的隐喻一如果全球化是「大陆」,那么诗歌就是「岛屿」。全球化的新版图背后,充满了语种、民族、宗教、文明的交错、并置与对抗。在某种意义上,象征岛屿的诗歌,独立而高傲,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保证。
岛屿或大陆,是第三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3的主题。
作为岛屿的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政治、法制和文化形态,形成了国际的诗歌平台。继2009年和2011年两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成功,订于2013年11月21-27日举办的第三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3」,是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共同主办的。除了按惯例举办的多种多样的诗歌朗诵会和专题讨论会,以及每位应邀诗人的多语种诗集等出版物,值得令人注目的是,我们与英国文化协会和欧盟等多方合作的「诗歌电车行」项目别具一格,让诗歌展示在行驶的电车中,成为流动的诗意风景线。
另外,应邀诗人还将分成三组,跨域边界,前往广州、汕头和深圳,勾连珠江三角洲,与汕头大学及当地民间机构合作,形成国际诗人与读者互动的涟漪效应。
谨代表筹委会和朋友们,衷心表示感谢──诗歌如同众多的岛屿,正在标出更新的版图上。
北岛
2013年9月25日于香港
Foreword
Ernest Hemingway’s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egins with an epigraph by John Donne (1572—1631):
No man is an hand, intire of it selfe; every man is a pe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e.
These lines emerge from over three hundred years of darkness to become a metaphor for human camaraderie and dignity. Today, they refer to the sickness of globalization—and if globalization is what Donne calls a Continent, then poetry must be an hand. Underneath the territory of globalization are the crisscrossings, coexistences, and oppositions of languages, peoples, religions, and civilizations. In a certain sense, it’s poetry, symbolized as the island, independent and proud, which guarantees the spiritual garden of humanity.
Islands or Continents—this is our theme for International Poetry Nights Hong Kong 2013.
Hong Kong, an island with its own geography, politics, laws, and culture, provides an international platform for poetry, as well as a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poetry. Running from November 21—27, 2013, and building on the successes of International Poetry Nights Hong Kong 2009 and 2011, IPNHK 2013 is sponsored in part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On top of our readings and panel discussions featuring a diverse range of poets, as in previous years, and our multilingual poetry publications for each participating poet, we are also proud to announce the Poetry on the Tram project, in collaboration with British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Union, through which we hope to bringpoetry lines onto Hong Kong’s transit lines.
Additionally, and In cooperation with Shantou University and numerous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poets will divide into groups for readings across the border, in Guangzhou, Shantou, and Shenzhen, a ripple effect throughout the Pearl River Delta.
On behalf of the editors,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and friends, I extend our warmest thanks—may poetry, like a constellation of islands, chart forth a renewed and renewing territory.
Bei Dao
September 25, 2013, Hong Kong
这十八本诗集,犹如十八面不同角度的镜子,映照出人生的万千姿态。《岛屿或大陆》这套书,尤其是其中几位诗人对“迷失”的深刻描绘,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一些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人生道路上“迷失”的困境。他们可能在复杂的世界中找不到方向,在众多的选择中举棋不定,或者在经历挫折后感到无力。诗句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以及对迷失状态的困惑。然而,正是这种“迷失”,也往往是通往顿悟的起点。诗人通过对“迷失”的呈现,也暗示着一种寻找出口的可能。另一些诗人,则将“迷失”上升到了对存在本身的叩问。他们质疑生命的意义,怀疑现实的真实性,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的梦境,找不到可以依靠的锚点。这种“迷失”,更偏向于一种哲学性的思考,一种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我曾在其中一首诗中读到,诗人将“迷失”比作在浓雾中前行,看不清脚下的路,也辨不清远方的景。然而,正是这份看不清,也激发了内心的警觉,促使人们更加小心翼翼地探索。这套诗集让我体会到,“迷失”并非全然的负面,它可能是一种暂停,一种反思,甚至是一种重塑自我的契机。这种对“迷失”的深刻呈现,让我更加理解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也更加懂得如何在迷失中寻找前进的方向。
评分读完这套《岛屿或大陆》诗选,我感觉自己像是踏上了一段跨越心绪与疆域的漫长旅程。这十八本诗集,每一本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散发出独特的光泽,却又在整体的语境下彼此呼应,编织成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生命图景。我尤其被其中几位诗人对“失落”主题的探讨所深深吸引。有的诗人用近乎雕塑般的语言,勾勒出记忆中消逝的故乡,那里有过欢声笑语,有过青梅竹马,但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和潮湿的风,以及那些再也无法找回的熟悉面孔。他们的诗句如同陈年的老照片,泛黄的边缘带着时间的温度,却也映照出一种永恒的孤寂。还有的诗人则以更为抽象的方式,触碰“失落”的本质——那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的疏离,是与自我、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渐行渐远。他们笔下的“岛屿”并非地理上的孤立,而是心灵的隔阂,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我曾在一首诗中读到,诗人将现代都市比作一座巨大的“失落大陆”,每个人都在其中漂浮,寻找着早已模糊的灯塔,却发现自己只是在重复着无意义的轨迹。这种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描绘,让我不寒而栗,却又感同身受。诗歌的力量在于它的穿透性,它能将那些难以言说的幽微情感,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迷茫,具象化,并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套诗集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我们身处繁华的“大陆”,内心也可能是一个孤独的“岛屿”。这种对“失落”的深刻挖掘,让我对人生的体验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岛屿或大陆》这套诗选,简直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每一位诗人都像是独具匠心的建筑师,用文字搭建起一座座令人惊叹的精神殿堂。我被其中几位诗人对“羁绊”的深刻洞察所深深打动。有的诗人用一种近乎宿命的笔调,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他们笔下的“羁绊”,可能是亲情的牢笼,也可能是爱情的枷锁,更可能是社会规则的束缚。这些“羁绊”如同无形的丝线,将个体紧密地缠绕在一起,既是温暖的依靠,也是沉重的负担。诗人以一种悲悯的眼光,审视着这种无奈的现实,他们的诗句中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却又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是在“羁绊”的河流中随波逐流。还有的诗人,则将“羁绊”的概念延展到了更广阔的层面,他们探讨的是人类与自然、与历史、与文化的联系。这些“羁绊”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也构成了我们存在的意义。我曾在其中一首诗中读到,诗人将“羁绊”比作一张巨大而精密的网,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节点,看似独立,实则息息相关。这张网维系着我们的生存,也限制着我们的空间。这套诗集让我体会到,我们无法完全摆脱“羁绊”,我们是彼此塑造,也是彼此限制。这种对“羁绊”的复杂呈现,让我对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来之不易的连接,同时警惕那些可能扼杀个性的束缚。
评分这套《岛屿或大陆》诗选,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思想的碰撞。我特别被其中几位诗人对“告别”的细腻描绘所吸引。有的诗人用一种略带伤感的笔触,书写了生命中那些不得不放手的时刻。无论是告别童年,告别青春,告别一段感情,还是告别一个故人,这些“告别”都像是一场无声的雨,冲刷着过往的痕迹,也留下了淡淡的忧伤。诗人用诗意的语言,将这些瞬间定格,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些曾经的美好,也体会到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他们的诗句中充满了对往昔的眷恋,却又带着一种接受现实的勇气。还有的诗人,则以一种更为洒脱的姿态,拥抱“告别”。他们认为,“告别”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是放下过去的包袱,轻装上阵,去迎接未知的挑战。这种“告别”,是一种成长,是一种超越。我曾在其中一首诗中读到,诗人将“告别”比作候鸟迁徙,它们告别了熟悉的栖息地,去追寻更温暖的阳光,去探索更广阔的天空。这种迁徙,充满了自然的韵律,也蕴含着生命的活力。这套诗集让我看到了“告别”的多重意义,它既有失落和伤感,也有希望和新生。这种对“告别”的深刻反思,让我学会了更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聚散离合,也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每一刻。
评分这十八本诗集,如同十八扇开启不同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形形色色的人生片段和情感光谱。我尤其钟爱其中几位诗人对“渴望”的描绘,那是一种既充满力量又带着隐痛的追寻。有的诗人以奔放的笔触,描绘了对远方天地的无限向往,他们渴望挣脱束缚,去拥抱未知的风景,去体验激情的碰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他们的诗句中充满了动感和色彩,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闻到野花盛开的芬芳。这种对“外在”的渴望,是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对探索精神的赞美。而另一些诗人,则将目光投向了“内在”的深处,他们渴望的是一种心灵的安宁,一种存在的意义,一种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他们的诗句更加内敛和沉静,仿佛在深夜中聆听自己内心的回响,在对“内在”的追寻中,他们试图理解生命的奥秘,解开存在的谜题。我曾在一首诗中读到,诗人将“渴望”比作黎明前最黑暗的夜空中那一抹微弱却坚定的星光,它指引着方向,给予着希望,即使前路漫漫,也让人不至于迷失。这套诗集让我看到了“渴望”的多重面向,它既有对物质世界的贪恋,也有对精神世界的希冀。这种对“渴望”的细腻描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内心的驱动力,以及那些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隐秘力量。
评分《岛屿或大陆》这套诗选,是一次与灵魂的深度对话。其中几位诗人的作品,以其对“连接”的独特视角,深深打动了我。一些诗人,用真挚的语言,描绘了人与人之间脆弱而又坚韧的“连接”。这种连接,可能是因为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情感,也可能是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这些瞬间的火花,以及它们在生命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们的诗句中,充满了对温暖的渴望,以及对孤寂的排斥。另一些诗人,则将“连接”的概念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他们探讨的是个体与自然、与宇宙、与生命整体的“连接”。这种“连接”,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宏大叙事,是一种对和谐共生的向往。诗人以其哲学的思考,描绘了这种“连接”的深刻意义,以及它对于人类存在的价值。我曾在其中一首诗中读到,诗人将“连接”比作星空中的星座,每一个星星都看似独立,却又通过无形的引力彼此吸引,共同构成壮丽的图景。这套诗集让我深刻体会到,“连接”是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它既是情感的慰藉,也是精神的支撑。这种对“连接”的赞美,让我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更加渴望与这个世界建立更深厚的联系。
评分《岛屿或大陆》这套诗选,是一次穿越心灵深处的奇遇。我被其中几位诗人对“追寻”的执着所深深感染。一些诗人,以其饱满的热情,描绘了对理想、对真理、对美好的不懈“追寻”。他们的诗句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种“追寻”,如同燃烧的火焰,驱散了迷茫,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们敢于挑战现状,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这种精神,令人振奋。另一些诗人,则将“追寻”的焦点放在了“自我”的探索上。他们试图通过内观,去了解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发掘潜藏的才能,去实现生命的价值。这种“追寻”,是一种向内的旅程,一种对真实自我的回归。我曾在其中一首诗中读到,诗人将“追寻”比作在浩瀚宇宙中寻找一颗属于自己的星辰。即使路途遥远,即使充满艰辛,但那份执着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这套诗集让我看到了“追寻”的多重形态,它既有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挖掘。这种对“追寻”的赞美,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生命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评分这十八本诗集,构成了一幅壮丽的文学画卷,每一笔都饱含深情。《岛屿或大陆》这套书,尤其是我对其中几位诗人对“存在”的哲学叩问所深深着迷。一些诗人,以其冷静而犀利的笔触,审视着个体存在的“偶然性”。他们质疑生命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以及我们在庞大的宇宙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诗句中充满了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以及一种略带悲观的理性。然而,正是这种对“存在”的质疑,也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意义的创造。另一些诗人,则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即使“存在”本身充满不确定性,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动,去赋予生命以价值和意义。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行动的力量的肯定。我曾在其中一首诗中读到,诗人将“存在”比作在黑暗中点燃的一支蜡烛。虽然它的光芒微弱,却足以照亮眼前的道路,也足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套诗集让我深刻体会到,“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题,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谜题的一部分。这种对“存在”的深刻思考,让我更加珍视生命的每一刻,也更加坚定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评分这套《岛屿或大陆》诗选,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情感百科全书,每一位诗人都是一位情感的细腻描摹者。我尤其被其中几位诗人对“疏离”的描绘所深深打动。一些诗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疏离”感。在拥挤的城市中,人们擦肩而过,却如同陌生人;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们彼此连接,却又彼此孤立。这种“疏离”,如同无形的墙,隔阂着心灵,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助。诗人的笔触,如同探照灯,照亮了这些被忽视的情感角落。他们的诗句中,充满了对连接的渴望,以及对“疏离”的无奈。另一些诗人,则将“疏离”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们探讨的是个体与存在、与意义之间的“疏离”。这种“疏离”,源于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源于对自身渺小的感知。诗人以一种沉思的姿态,审视着这种“疏离”带来的困惑,同时也从中寻找超越的可能性。我曾在其中一首诗中读到,诗人将“疏离”比作一层薄薄的冰,它覆盖在人与人之间,看似透明,却阻碍了真实的触碰。这层冰,既是自我保护,也是自我隔离。这套诗集让我深刻体会到,“疏离”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既是挑战,也是成长的契机。这种对“疏离”的深刻挖掘,让我更加珍视那些真诚的连接,也更加理解那些在孤寂中独自前行的人们。
评分《岛屿或大陆》这套十八本诗选,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洗礼。其中有几位诗人的作品,以其对“归属”的独特解读,深深触动了我。一些诗人,通过描绘故乡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来表达对“归属”的深切眷恋。他们的诗句中充满了乡愁的甘醇,以及对根脉的追寻。那种“叶落归根”的情感,在他们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地方,是他们永远的“家”。这种“归属”,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精神的慰藉。而另一些诗人,则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探讨“归属”的意义。他们认为,“归属”不应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地域或族群,而可以是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一种对宇宙和谐的向往。他们的诗歌,充满了普世的关怀,以及对超越小我、融入大我的追求。我曾在其中一首诗中读到,诗人将“归属”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深深扎入大地,它的枝叶却伸向广阔的天空,与万物共生。这种“归属”,既有扎实的根基,也有无限的伸展。这套诗集让我体会到,“归属”的内涵是丰富而多元的,它既是温暖的怀抱,也是无垠的远方。这种对“归属”的深刻阐释,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生命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