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汤玛斯. 罗瑞茨基
是当代波兰诗人及翻译家,1970年生于波兰西南部西里西亚的奥波莱省, 该地区揉合多元文化, 独树一帜。他于克拉科夫亚捷隆大学研究罗马语言, 同时翻译法国诗歌, 曾翻译斯特凡. 马拉美的《孤注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 并于 2005 年出版。罗瑞茨基着有诗集《祖国》( 1997)、《灵魂》( 1999)、《郊外小舍》( 2001)、《世界与反世界》( 2003) 及长篇敍事诗《十二车站》( 2004), 作品佳评如潮。《十二车站》勇夺「高捷斯基奖」, 令罗瑞茨基厕身波兰最重要诗人之列;「高捷斯基奖」为表扬 40 岁以下的波兰作家的最高文学荣誉, 着名波兰作家斯瓦沃米尔. 莫罗热克、齐别根纽. 赫伯特及亚当. 扎加耶夫斯基亦曾得奖。《十二车站》是一首长篇的悲喜诗剧, 故事採用家族第三代代表的视角,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这位第三代代表聚合了半世纪以前被驱逐出波兰东部的家族成员, 众人重回故土,举行家庭聚会, 并寻找于 1945 年埋于土下的教会大钟。「高捷斯基奖」的评审团深受感动, 认为《十二车站》反映「省域与家族传统间的有趣距离, 同时热情地歌颂省域和家族传统」, 足以媲美波兰民族史诗《塔杜斯先生》。在2004 年,罗瑞茨基首三本着作辑录成《诗集》问世, 最新着作有《殖民地》( 2007)、《旋转之书》( 2010) 及《动物寓言集》( 2012)。《殖民地》收录 77 篇诗作, 包括〈海港的酒馆〉、〈火土〉及〈肉桂与丁香〉, 诗题大都富有异国情调, 跟诗中描写波兰乡郊的日常生活及忧郁思绪, 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罗瑞茨基的作品获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先后于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及斯洛伐克出版,最近更由西风出版社于美国出版作品选集《遗忘的钥匙》及《殖民地》英译版( 美娜. 罗森泰译)。罗瑞茨基得奖无数, 荣获「克日什托夫. 卡密尔. 巴申斯基奖」及《文学笔记本》颁赠的「约瑟夫. 布罗茨基奖」, 并曾两度获提名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罗瑞茨基亦不时参与国际诗歌节, 包括「2000年欧洲文学荟萃」及「克拉克夫与休士顿夏日诗歌研讨会」( 2004)。罗瑞茨基与家人现居于家乡奥波莱巿。
(苏良信译)
Tomasz Różycki, a contemporary Polish poet and translator, was born in 1970 in Opole (Silesia,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Poland, a region that bears the mark of a distinct mixture of cultures). Różycki studied Romance languages at the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in Kraków. Alongside his work he translated poetry from French, publishing a translation of Stéphane Mallarmé’s Un coup de dés jamais n’abolira le hasard in 2005. He is the author of five collections of poems to great acclaim: Vaterland (1997), Anima (1999), Chata umaita (2001), Świat i antyświat (2003), and the long epic poem Dwanaście stacji (2004), for which he was awarded the Kościelski Prize, the most prestigious literary prize for Polish writers under forty. He thus joined the ranks of Poland’s most important writers, among them Sławomir Mrożek, Zbigniew Herbert, and Adam Zagajewski. The long, tragic-comic poem tells the story of a family gathe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hird generation representative, post World War II. He gathers together all the members of his family who were expelled from Poland’s eastern regions half a century ago with the aim of revisiting their place of origin and of seeking out the church bells buried in 1945. The poem, compared by critics to the national epic Pan Tadeusz, moved the jury with its “humorous distance, but also warmly depicted praise, of the province and of family tradition.” In the same year, a collection of Różycki’s first three volumes appeared under the title Wiersze (Poems, 2004). His latest work, Kolonie (2007), brings together seventy-seven poems whose exotic titles such as Tawerna w porcie (Tavern at the Harbour), Ziemia Ognista (Fire Earth), and Cynamon i goździki (Cinnamon and Cloves) present a striking contrast to the depictions of everyday Polish country life and the melancholic thoughts they contain. His wor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numerous European languages, and The Forgotten Keys: Selected Poetry of Tomasz Różycki and Colonies (translated by Mira Rosenthal) have just been published by Zephyr Press in USA. His latest books are Księga obrotów in 2010 and Bestiarium in 2012. His poems have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in Germany, France, Italy, Great Britain, and Slovakia. He has received the Krzysztof Kamil Baczyński Prize, the Joseph Brodski Prize from Zeszyty Literackie, and has been nominated twice for the Nike Prize, Poland’s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award. He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Literaturexpress Europa 2000, the Krakow-Houston Summer Poetry Seminar (2004),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poetry festivals. He lives in his native city Opole with his wife and two children.
火山
坐看几架飞机对摩天大楼的战争
坐看殉道者对地铁车厢
对体育馆和孩子们发起的圣战
我躺着观看洪水,
分四十集现场直播
想用遥控器改善世界,
想绕开杀手和鲨鱼,
了解观众关于死刑的问卷结果。
半睡半醒中看收买神明的热播。
看到所有那些图画上的小人
如何摔倒,想起来又再摔倒,
只能反复地关闭声音和画面
关闭唿吸的时候却不能关闭心灵
我摔倒,我摔倒。
(赵刚译)
The Volcano
Sitting and watching planes wage war against
the towers, martyrs wage their holy war
against commuter trains and gyms, against
children. Then lying down to watch the flood
in live installments, using the remote
to put the world in order, browsing. trying
to dodge the murderer, the shark, learning
results from viewer surveys on the death
penalty. Napping, taking in the great
pawning of god. And seeing everyone
so tiny and cartoonish. how they fall,
get up, and fall again. Then turning off
the sound and picture, turning off my breath,
my heart would not turn off, I fell, I fell.
(Translated by Mira Rosentbal)
当我合上《被遗忘的地图》的最后一页时,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同时也伴随着一丝莫名的怅然。它不是一本能轻易被遗忘的书,它的意象和哲思会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以为它会是一场关于寻宝的奇幻旅程,然而,它所揭示的“地图”,是关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是关于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彻底失去,却又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悄然浮现的过往。作者的语言如同涓涓细流,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能够渗透到读者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痕迹”的描绘,它们如同地图上的细小线条,虽然不显眼,却记录着重要的信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这种对“痕迹”的描绘,让我意识到,即使是那些被遗忘的经历,也并非毫无意义,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塑造着我们。书中的角色,与其说是在绘制一张物理意义上的地图,不如说是在绘制他们自身存在的坐标,在迷失与寻找中,一点点拼凑出被遗忘的自我。这种对“自我认知”的刻画,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对“地图”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被遗忘的地图》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着我不断深入,不断探索。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个线性的故事,有着清晰的开端、发展和结局,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是如此的非传统,它将时间、空间,甚至叙事的主体都模糊化了,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写,都可能在后续的章节中,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这让我有一种参与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拼凑,去解读。书中的角色,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们更像是普通人,在面对未知的挑战时,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这种真实感,让我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也更能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渴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在不确定中寻找意义的努力。它让我思考,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多少“地图”是我们曾经拥有,却又在岁月的洗礼中被遗忘的?有多少重要的信息,被我们忽略,被我们忽视了?这种反思,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读完《被遗忘的地图》,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古老的存在,与那些深藏的秘密,进行了一次灵魂的碰撞。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指引,指向某个具体的地点或宝藏,反而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独自去探索,去解读。它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去思考,去质疑,去重新审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书中那些若隐若现的线索,那些似乎毫不相干的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却能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叙事力量,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魅力的谜团之中。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句子,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在不动声色的铺陈中,埋下震撼人心的伏笔,然后在不经意间,将读者推向一个全新的认知高度。这种“慢热”型的叙事,反而让我更加投入,更加渴望去揭开层层面纱,去触摸那隐藏在文本之下的真相。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在于它给予读者的想象空间,让我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代入其中,与书中的世界产生共鸣。它让我明白,有时候,最珍贵的宝藏,并非触手可及的实体,而是那些隐藏在意识深处,等待被唤醒的,关于自我认知的启迪。
评分《被遗忘的地图》是一本挑战读者思维定势的书,它将“地图”的概念延伸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我最初是带着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去阅读它,以为会是一段充满悬念的冒险。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发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通过“地图”这个载体,探讨了记忆、遗忘、身份以及存在的本质。书中那些看似散乱的线索,在作者精妙的构思下,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信息流,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重构”的描写,那些被遗忘的碎片,是如何在新的视角下,被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这种对“重构”的探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可塑性,以及我们改变自我认知的可能性。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克制,却又充满了力量,他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复杂的情感,最深刻的哲理。我常常在阅读时,会被某些句子深深打动,然后反复品味,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被遗忘的地图”,它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如何去解读这张地图,如何去绘制新的地图,是我们需要一生去探索的课题。
评分我很少会因为一本图书而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被遗忘的地图》无疑是其中之一。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看似虚无缥缈的“遗忘”与具体可感的“地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极具颠覆性的叙事。我以为它会讲述一个关于寻找失落文明的故事,然而,它真正触及的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时间模糊了界限的记忆碎片。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诗意,每一句话都仿佛带着一种力量,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沉睡的情感。我经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陷入沉思,去回想自己生命中那些被遗忘的“地图”,那些曾经重要的,却又在岁月中渐渐褪色的坐标。书中的角色,与其说是在探寻外界的地图,不如说是在绘制自己内心的星图,在迷失与寻找中,一点点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迷失”的描绘,它并非全然的绝望,而是一种重新开始的契机,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可能。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遗忘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是为新的探索腾出空间。它鼓励我去拥抱那些被遗忘的过去,去从中汲取力量,去绘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被遗忘的地图”。
评分我必须承认,《被遗忘的地图》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杰作。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快餐文学,而更像是一杯醇厚的老酒,需要时间去酝酿,去体会其深邃的香醇。作者用一种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构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世界。我被书中那些意象化的描写深深吸引,它们并非直白的陈述,而是通过暗示、比喻,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巧妙地传达出来。我常常在阅读某个段落时,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闭上眼睛,让那些文字在脑海中回荡,去感受它们所营造出的独特氛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地图”的概念,它不再仅仅是二维的平面图,而是延伸到了我们内心深处,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连接”的描绘,那些看似遥远而孤立的点,如何在被遗忘的地图上,重新找到彼此的联系,并由此构成新的意义。这种对“联结”的探索,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中那些看不见的纽带,那些支撑着我们前行的力量。它让我觉得,即使在最孤单的时候,我们也不是全然孤独的,总有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将我们与世界,与他人,与过去的自己,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被遗忘的地图》真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旅程,完全颠覆了我对“地图”一词的固有认知。我原本以为它会讲述一段寻宝或者探险的故事,充满了惊险刺激的场景和神秘的古老符号。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探讨的维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更多的是一种关于记忆、遗忘与重构的哲学思辨。作者巧妙地将“地图”作为一个隐喻,映射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时间侵蚀、被尘封的片段,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彻底失去,却又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悄然浮现的过往。书中的角色,与其说是在绘制一张实体地图,不如说是在绘制他们自身存在的坐标,在迷失与寻找中,一点点拼凑出被遗忘的自我。这种细腻而深刻的描绘,让我不禁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那些我以为早已淡去的经历,它们是否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刻画在我生命的版图上?书中的语言极具画面感,即使没有直接描述,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静谧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静静地聆听那些无声的诉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遗忘”的处理方式,它并非全然的虚无,而是以一种潜藏的方式存在,等待着被唤醒,等待着重新被赋予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
评分《被遗忘的地图》给我的震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入骨髓的。起初,我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去翻开它,以为会是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然而,随着阅读的推进,我发现作者笔下的世界,虽然充满神秘感,却又无比贴近我们的现实。他所描绘的“地图”,与其说是物理空间的映射,不如说是心灵空间的折射。它包含了我们曾经的梦想,我们曾经的失去,我们曾经的渴望,以及那些我们以为早已被时间冲刷殆尽的痕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痕迹”的描绘,它们如同地图上的细小线条,虽然不显眼,却记录着重要的信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的高明,他并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层层剥茧,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去解读。这种参与式的阅读过程,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它激发了我内在的求知欲,让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去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宝藏”,并非外在的物质,而是内在的觉醒,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认知。它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那些被遗忘的“地图”,它们是否也影响着我今天的选择和方向。
评分我必须承认,《被遗忘的地图》是一次让我感到心潮澎湃的阅读体验。它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却抛出了无数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以为它会讲述一个关于寻找失落文明的故事,然而,它所触及的“地图”,是关于我们自身存在的,是关于我们被遗忘的过往。作者的文字如同精美的编织,将那些看似无关的元素,巧妙地串联在一起,构成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连接”的描绘,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节点,是如何在新的探索中,重新被唤醒,并由此构筑起新的意义。这种对“连接”的探索,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中那些看不见的纽带,那些支撑着我们前行的力量。它让我觉得,即使在最孤单的时候,我们也不是全然孤独的,总有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将我们与世界,与他人,与过去的自己,紧密相连。书中的角色,与其说是在寻找一张具体的地图,不如说是在寻找自己迷失的坐标,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一点点拼凑出那个被遗忘的自我。这种对“自我定位”的描绘,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被遗忘的地图》是一本让我沉醉其中的书籍,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易被概括的简单故事。我原本以为它会是关于一次地理上的探险,然而,它所描绘的“地图”,是关于我们内心世界的,是关于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却又在岁月中渐渐模糊的记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将时间、空间,甚至叙事的主体都进行了一种模糊化的处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框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回响”的描写,那些被遗忘的声音,那些被忽视的情感,是如何在新的审视下,重新被唤醒,并对当下产生影响。这种对“回响”的探索,让我意识到,过去并非真的消失,而是以一种潜藏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书中的角色,与其说是在寻找一张实体的地图,不如说是在寻找自己被遗忘的坐标,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一点点拼凑出那个更加完整的自我。这种对“自我完整性”的追寻,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生命旅程有了新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