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

林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人物
  • 军事家
  • 中国近现代史
  • 林彪
  • 文化大革命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军事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在其辉煌而又曲折的历史中,最令世人震惊的,当数四十年前的「九一三」事件。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等人强行乘坐256号三叉戟专机匆匆出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的草原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的,当时被外电称之为「中国政治之谜」和「亚洲最大谜团之一」的「九一三」事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起事件成为国外新闻媒体关注和议论的热点——有人怀疑林彪等人「是否真的摔死在异国他乡」,有人说他们乘坐的飞机是「被导弹击中后坠毁的」,甚至有人传闻「林彪是遭暗杀的,飞机上并没有林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几乎每天要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可一夜之间,林副主席却成了叛党叛国的罪人,自取灭亡,加上当时资讯又相当闭塞,难免会引起人们的诸多猜测。

  「九一三」事件后,最初,林彪的死讯在基层干部和广大民众中是保密的,那些传播小道消息的人,随时可能有人告发,甚至被公安部门抓扣,视为「诅咒毛主席的接班人林副主席」,从而认定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直到半年多以后,中国政府才向社会公开说明:林彪急于抢班夺权,毛主席英明果断,周总理坚决斗争,林彪叛国投敌,机毁人亡,曝尸于蒙古国温都尔汗荒野。

  20世纪60年代,林彪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是一位极其显赫的人物,是写进「九大」党章的毛泽东惟一接班人,也是军界首脑人物——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当人们第一次听到「林彪叛党、叛国、自取灭亡」的消息时,谁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无不表示疑惑和发出惊叹。

  随后人们开始小心谨慎地撕掉《毛主席语录》扉页上林彪撰写的《再版前言》,毁灭所有与林彪沾边的图书、照片等等物品,老师要求学生把课本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文章粘贴起来,每天朗读的「最高指示」也改成了「毛主席语录」。

  但是,在人们心里,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问号。这个曾经给中华大地带来荣耀的林彪,眨眼间变成了「全党共讨之,全国共诛之」的罪人,成了一个猜不透的谜团。

  林彪为什么要抢班夺权?为什么要匆忙出逃?为什么会机毁人亡?

  林彪历来是指挥若定的名将,如果搞政变的话,为什么事先没有一套周密的计画?临阵为什么又失去了行动章法?

  林彪是一个横扫千军、行事果断的元帅,为什么会在生死名节的大事上,被妻子和儿子所左右?

  256号三叉戟专机为什么先向南飞,后又飞回起飞的机场上空盘旋?山海关机场为什么不开灯让其降落?

  如果把林彪的死完全归罪于他个人的思想品德所造成,这显然是不合事理的。林彪十几岁就参加革命,朱毛井岗山会师以后,林彪一直追随毛泽东,他的经历与大部分中共元老差不多,可称得上是一名「职业革命家」。他的大半生为中共武装夺权而奋斗,为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1959年以后,他一跃而成为中国的「亚圣」,受过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

  本书所描述和探索的,正是林彪前半生的革命生涯和后半生的政治风波,以及神秘出逃、机毁人亡的人生轨迹。笔者力图从林氏家族和林彪的青少年经历,以及林彪大起大落的过程,逐层剖析林彪由人到神、由神到鬼的内在因素;更重要的是,探寻毛泽东与林彪怎样由亲密战友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以及周恩来在毛泽东与林彪之间所起的作用,林彪的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和林彪周围人的内心世界。

  陈云说过:我们对待历史人物,不能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一切,也不能一个人一时正确,就写成为一贯正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讲过错话,没有做过错事的,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

  笔者写林彪,惜见闻侷隘,未能一一尽窥,而事多有本,果出有因,以正史之所载者为基础,酌量援引,或详或略,其不足处则旁征博採,取其精华,尽力将历史事件通过文学手法加以描绘,务求情节曲折、细节生动,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以飨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学祖


  1937年生
  华中师范大学毕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40余年

张建

  1966年生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艾泰克(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    

图书目录

序言

上卷
01 自古黄州出杰俊 白羊山下一怪伢    
02 世道变幻群英聚 堂兄引路建奇勋    
03 井岗风云燃星火 林彪初会毛泽东    
04 破围剿硝烟弥漫 声声泣动地惊天    
05 势如破竹开新路 患难与共显真情    
06 红军北上克险阻 两条路线命运殊    
07 万水千山等闲看 血战扬威平型关    
08 误中弹命悬一线 为疗伤远赴苏联    
09 群雄逐鹿黑土地 沧海横流显本色    
10 战事无常实难料 百胜将军败四平    
11 四战四平终雪耻 扩大东北解放区    
12 三年血战拼智勇 解放东北建奇功    
13 平津决战垂青史 将帅同心定干坤    
14 乘胜渡江追穷寇 帷幄运筹战诸葛    
15 得战机吃掉桂系 国民党大势已去    
16 困兽斗难逃厄运 收南疆全国解放    

下卷  
17 共和国江山初定 众元帅论功受勋    
18 深居简出避授衔 韬光养晦难测心    
19 庐山会议起风烟 有人腾达有人险    
20 借文革试掌权力 学语录无限发挥    
21 煽风点火火势勐 血雨袭城城欲摧    
22 林江联手成强势 翻云覆雨除异己    
23 天才反被天才误 再上庐山难成仙    
24 往事不堪寸肠断 爱恨情怨已成烟    
25 兴师动众选妃婿 波云诡谲毛家湾    
26 谈古论今野心在 子承父教虎生威    
27 失宠促生狼虎意 暗箭难射奈何天    
28 匆匆外逃折双戟 荣辱功过埋荒沙    
29 公案疑云难分解 自有青史写是非    
30 树倒猢狲遭清算 惊雷响过待晴天    

附录一: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林彪指挥的主要战役    
附录三:林彪的三处「行宫」
附录四:林彪家人简况    
后记

图书序言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林彪作为中共军事史上着名的高级指挥员,他率领的部队在最艰苦的环境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创建了中国第一虎师,成为中国第一流的武装力量。

  他率军横扫东北,平定华北,荡涤武汉,虎踞南疆,纵贯中华大地。曾经决定中共命运的三大战役,他就亲自指挥了两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不朽功勋。

  忆往昔峥嵘岁月、金戈铁马,叹如今半世沧桑,千秋功罪,如何评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之后,先是高(岗)饶(漱石)事件,后有打倒彭德怀,文革打倒刘少奇,继而是举世震惊的林彪事件。

  林彪与毛泽东交往的一生可谓恩怨交集,最终给后人留下的是什么?
  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读者当自有判断。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资料和文献,直接或间接採用某些材料。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有些复杂。对于书中涉及的人物,我脑海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印象,而一本优秀的传记,恰恰应该挑战这些固有的认知,引领读者去发现更深层次的真相。我翻阅了几页,注意到作者在叙事上似乎并没有采取一种线性、流水账式的写法,而是可能通过一些关键事件或人物关系来展开。这种结构上的巧思,往往能让叙述更加生动,也更能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人物的思想转变和决策动机,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即使对那个时代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书中内容。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素,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这反而让我一开始就对内容产生了好奇。打开扉页,熟悉的字体和排版,熟悉的纸张触感,一切都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翻阅了目录,尽管我对书名中人物的生平并不算特别熟悉,但那些章节的标题——例如“军旅生涯的开端”、“战略家的崛起”、“政治风云的变幻”——都勾起了我的求知欲。我尤其对那些提及具体战役和决策的章节感到兴趣,希望能从中一窥那位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读一本历史类书籍,我最看重的就是其史料的严谨性和叙事的客观性,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两个方面都给我带来惊喜。我期待它能填补我在这段历史时期的一些认知空白,并且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来理解那个复杂的人物和时代。初步浏览下来,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应该会相当扎实,不会流于表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给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是尘封已久的回忆被重新拾起。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关于人物早期经历的部分,那种青涩的文字和对初心的描绘,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好奇的是,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个年轻的生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历史的舞台中央的?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其人生选择的分析,是我特别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展现一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而非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叙事中。那种对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描绘,常常是引人入胜的。我猜想,作者在搜集资料时一定费了不少心思,希望能从中捕捉到那些细微之处,让人物的言行举止都显得真实可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我正透过它,小心翼翼地窥探着历史的真实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外观设计让我联想到了一段被反复提及却又似乎永远无法被完全理解的历史片段。我随手翻到其中一章,内容似乎是关于某些重要的政治会议或是军事部署。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事件更为详尽的描述,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权力博弈。我喜欢那些能够展现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所面临的压力和选择的描写,这种描绘往往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旁证材料,例如当时的报刊、信件或是回忆录片段,来佐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一本好的历史书籍,不应该仅仅是堆砌史实,更应该在这些史实之间建立起逻辑的联系,展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让我对那个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上的文字虽然简洁,却足够引人遐想。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史实与叙事的?是侧重于宏大的历史进程,还是更偏向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我翻开书页,注意到语言风格相当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同时也挖掘出他身上的闪光点。这种多维度的评价,往往比简单的好坏评判更能让读者获得启发。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人物成长轨迹的细节,以及他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思潮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一本好的传记,应该是一位向导,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去认识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个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