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忧伤:民国初年的宪政传奇

民国的忧伤:民国初年的宪政传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宪政史
  • 政治史
  • 近代史
  • 历史
  • 传记
  • 人物
  • 民国初年
  • 政治制度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以文学的手法、思想性的表述,回顾波澜壮阔、云波诡谲的民国传奇。他对历史细节的描绘,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

  ※众多历史人物驰骋其中:精于算计最终难逃宿命的袁世凯;仓皇出走的唐绍仪;才华横溢却对现实世界的黑暗严重估计不足的宋教仁;以文字之力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梁启超;始终以“革命者”自居的蒋介石……

  ※附有100多幅图片,所述史实皆有依据,是部集可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佳作。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现代的国家架构,建立了多党政治的平台,却不等于就此建立了现代的民主制度。一个对话的、调和的、服从的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宪政文化和专制文化的冲突一如既往。宪政与专制、宪政与革命、民主立宪与君主立宪之间的斗争,远比清末更加惨烈,民国的政治版图也远比清末更加纷乱和复杂。

  这不是一部学术着作,而是一部历史非虚构着作,用七个故事串联起的一部波澜壮阔、云波诡谲的民国传奇。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描绘,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他以无比同情的心情回望民初宪政那段历史,回望那些在民初的混乱局面中为实现宪政梦想而努力挣扎的人们,领会和理解他们的痛苦和纠结。






 

书名:尘封的北洋:一位外交官的欧洲见闻与中日关系透视(1913-1920) 作者: [此处留空,意指作者的笔名或身份]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喧嚣的国内政治角力与昙花一现的宪政尝试,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被历史聚光灯相对忽略的侧面——北洋政府时期,一位中国驻欧洲外交官在西方世界十余年间的亲历、观察与记录。这本厚重的文集,以详实的外交档案、私人信函、日记节选以及在欧洲各大都会的见闻录为基础,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生动的二十世纪初欧洲图景,同时也深刻反思了中国在国际格局变动中的尴尬处境与应对之道。 第一部分:维系欧陆的“和平”与暗流涌动(1913-1914) 故事始于1913年,中国刚刚经历了辛亥革命后的不稳定时期,袁世凯正努力巩固权力,并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主角受命前往欧洲,主要职责是维护与主要列强的关系,并在纷繁的欧洲政治迷局中,寻求对中国有利的国际空间。 本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对欧洲主要国家,特别是英、法、德三国的外交氛围的感知。彼时的欧洲正处于“美好年代”的尾声,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军备竞赛和民族主义的极度高涨。书中穿插着对柏林宫廷宴会、伦敦金融城的观察,以及对巴黎知识分子沙龙的记述。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德意志帝国扩张的野心与英帝国维护其海上霸权的焦虑。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在日记中详尽描述了对巴尔干局势的忧虑。他记录了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期间,与当地政要和学者的私下交流,这些交流直指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前的紧张气氛。当“导火索”被点燃时,书中关于“战争动员令”发布前后欧洲社会各阶层反应的细节描述,极具现场感和历史张力,远超普通历史著作的宏观叙述。 第二部分:战时外交的困境与机遇(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打乱了中国外交的既定轨道。作为驻欧使节,作者面临着如何在中立与参战之间游走,同时确保列强对中国主权的尊重。 本书重点呈现了中国在战时外交中的两难境地:一方面,需小心翼翼地处理与协约国(英法俄)和同盟国(德奥)之间的关系,避免被卷入欧洲的泥潭;另一方面,国内要求收回被德国侵占的胶州湾的呼声日益高涨。 书中对巴黎和华盛顿的秘密谈判过程有细致的描摹。外交官不得不穿梭于战火纷飞的欧洲和相对安全的后方基地,进行复杂的斡旋。例如,关于“21条”后遗症的处理,以及如何利用协约国对德国的压力,争取收回租界权益的策略博弈,均有第一手资料的披露。 此外,作者对战时欧洲民众心理的研究也十分深刻。他记述了巴黎民众对战争的激情、伦敦对德国潜艇的恐惧,以及德国国内因长期封锁导致的物资匮乏和士气变化。这些侧面描写,为我们理解那场宏大战争背后的社会肌理提供了难得的视角。 第三部分:巴黎和会前夜的角力与“公理”的审判(1918-1920) 随着战争的结束,欧洲的焦点迅速转向了战后秩序的重建——巴黎和会。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展现了中国代表团在和会前后的准备工作、内部争议以及与列强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者详细记录了中国代表团内部关于“战绩定性”和“对日交涉策略”的分歧。他坦陈了当时中国代表团在国际法理基础上的努力,以及面对英美法日等战胜国盘算时的无力感。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私人通信,揭示了中国代表团内部对“公理战胜强权”信念的动摇与坚持。 尤为精彩的是,作者对列强在“门户开放”与“势力范围”之间的微妙平衡的观察。他敏锐地指出,欧洲列强虽然口头上支持中国的主权,但在涉及自身核心利益(如日本在山东的既得利益)时,其立场是如何迅速倒向现实政治的。 本书最后部分也触及了与日本的外交交锋。作者记录了与日本代表团在私下会面中,日方如何以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的承诺为筹码,试图分化中国代表团的努力。这些记录清晰地表明,在国际政治的博弈桌上,中国的民族利益如何受到地缘政治的挤压。 本书特色: 1. 第一手外交实录: 全书基于作者多年积累的欧洲外交文件、私人日记和与各国政要的书信往来,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 深度欧洲社会观察: 不仅关注外交,更深入描绘了两次大战间隙欧洲社会文化的变迁、知识分子的思潮动向,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争与和平间的精神面貌。 3. 理性审视中外关系: 摒弃了简单的“亲西方”或“反西方”的二元对立,以一位资深外交家的冷静视角,剖析了中国在列强环伺下的外交智慧与局限。 本书为研究北洋时期外交史、欧洲近代史以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世界观构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文本。它揭示的不仅是清末民初中国外交的曲折历程,更是一代精英对西方文明的复杂认知与情感纠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祝勇


  作家、学者、纪录片工作者,艺术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任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从事历史研究,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全国青联第十届中央委员。已出版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旧宫殿》、《血朝廷》,非虚构历史着作《纸天堂》、《辛亥年》,“文革学”着作《反阅读》等。获第一、二届郭沫若散文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任《我爱你,中国》、《辛亥》、《岩中花树》等纪录片总撰稿,先后荣获第21届中国电视星光奖,第25届、第26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中国十佳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台庆典礼最具欣赏价值大奖,与《舌尖上的中国》并列获得第18届中国纪录片年度特别作品奖。

  祝勇博客:blog.sina.com.cn/m/zhu_yong

图书目录

自序 滴血的宪政
传奇一 迷宫,1911—1912
传奇二 子弹,1913—1914
传奇三 天命,1914—1916
传奇四 残局,1916—1917
传奇五 歧路,1917—1918
传奇六 呐喊,1917—1920
传奇未完 选票,1923—1949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民国的忧伤:民国初年的宪政传奇》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我一直觉得,历史书的魅力不在于它告诉了我们多少事实,而在于它能否让我们“感觉”到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民国初年“宪政”的描绘,充满了对理想主义的探索和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揭示。我看到了那些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公正、更加民主的国家的仁人志士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他们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最终留下的遗憾。这种“忧伤”不是廉价的煽情,而是源于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那些未能实现的理想的扼腕。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个时代会有如此多的无奈和失落,也更加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稳定与发展。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曲折,也看到了人类在追求进步过程中,永不放弃的努力。

评分

读《民国的忧伤:民国初年的宪政传奇》这本书,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旧影院,看着黑白默片在眼前缓缓展开。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充满好奇,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下思考国家出路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选择简单地颂扬或批判,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追求宪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思潮、政治博弈和个人选择。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零散的史料,在他手中仿佛变成了鲜活的对话和生动的场景。我能感受到那些人身上肩负的重担,以及他们面对复杂局势时的焦虑和思考。书中描绘的“宪政”之路,绝非坦途,充满了妥协、反复和无奈,这正是“忧伤”之处的体现。它让我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都可能经历这样一段艰难的摸索期,理想的火花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燃烧,又如何被熄灭,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对理想、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深思许久的书,它的名字是《民国的忧伤:民国初年的宪政传奇》。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历史并非教科书上那些简单明了的叙述,它充满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微妙的权力博弈,以及那些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个体命运。作者似乎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能力,他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灵魂,将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士大夫、革命者、以及一些不起眼的参与者,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行动,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宪政”这个概念的探讨,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尝试。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期在建立宪政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和挫折,那些摇摆不定、妥协退让,甚至是最终的破灭,都真实地呈现出来。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忧伤”,不仅仅是那个时代本身的忧伤,更是作为后人,在回望历史时,那种“但愿如此,却事与愿违”的无奈。读这本书,感觉像是走进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们辛辛苦苦搭建起一座摇摇欲坠的建筑,而我们知道,最终它会轰然倒塌,这种预知带来的沉重感,久久不能消散。

评分

不得不说,《民国的忧伤:民国初年的宪政传奇》这本书,让我对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变革的年代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民国初年的历史,无非就是军阀混战、政权更迭,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宏大叙事下的,更加细腻和深刻的肌理。作者仿佛是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布匠,他用历史的经线和人物的纬线,织就了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卷。 书中对于“宪政”的描绘,并非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的解读,而是深入到那些参与者们的内心世界。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渴望进步、追求自由的火种,也看到了他们在现实面前的挣扎与迷茫。那些关于民主、关于共和的理想,在那个饱经沧桑的国度里,显得那么脆弱,又那么执着。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描述这些历史瞬间时,那种强烈的共情,仿佛他本人就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着那些欢欣鼓舞与悲痛失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宪政传奇”,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难以言说的“忧伤”,它不是一个轻松的胜利,而是一次充满荆棘的跋涉。

评分

这本书真是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我一直对民国初年的历史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个时期充满了变革的冲动和理想主义的光芒,但也夹杂着难以言说的无奈与失落。拿到《民国的忧伤:民国初年的宪政传奇》这本书,我抱着极大的期待,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那段波澜壮阔却又充满遗憾的岁月的。 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抉择、甚至奋不顾身的个体,一个个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能听到他们激昂的辩论声,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煎熬。那些关于宪政的讨论,那些围绕着国家未来走向的争论,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充满血肉的情感碰撞。我能体会到他们想要建立一个崭新国家的迫切愿望,也看到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鸿沟,以及他们为了跨越这道鸿沟所付出的努力,和最终未能如愿的落寞。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宪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一个民族在寻求自我救赎过程中的一次艰难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