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兴亡事

千古兴亡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俗话说「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但是,究竟甚么是「关系」呢?中国社会上传统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都习惯将帝制时期等同于君主拥有垄断性政治权力,但事实是连唐太宗都曾不无感慨地说:「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世家门阀的权力,因控制人才库而掌握了「文」,又因拥有私人军事力量而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武」,在文武兼备之下,套用另一句俗话,那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

  「暴政必亡」,这是史书解释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

  近三十年的变法改革,再用一百年的时间吞併六国奠定中国史上第一个帝国,其后十五年迅速崩解亡国──除了诉诸「暴政」,没有更具说服力的理由吗?

  成败与兴亡犹如光与影,却弔诡的有其同一根源。秦国的成败兴亡,最终还是得回归被毛泽东誉为「吾国四千余车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的那位商鞅。

  胡适说「儒是殷民族的礼教教士,……丧礼是他们的专门,乐舞是他们的长技,教学是他们的职业」──换言之,儒是一群在神权统治阶段担任辅助性角色的宗教从业人士。

  孔丘对于鬼神的回答则是「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很显然地,他已将自己从「礼仪师」,转成具有相当浓厚经世致用实用主义精神的政治从业者,可说是儒中最激进的革命家。尽管如此,别说孔丘一辈子都抑郁不得志,孟轲更连政治的边都沾不到。

  但问题是:在百家争鸣的诸子学说中,汉武帝为何偏偏挑了个从春秋到战国,几百年间几乎从没有过明显影响力的儒家呢?

  正如梁启超所称:「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拥有绵衍流长、浩繁如烟海的无穷史料,既是中国历史有别于其他文明,最为空前之特色,但也正因卷帙多不胜数,关连盘根错结,加上不断受到「政治正确」干预,想顺利穿透这座庞大臃肿又零碎不堪的历史大山,谈何容易。在此,本书试图聚焦「兴亡」一线,目标在找到并凸显若干具启发性、可发人省思的支点,只期盼有朝一日能重现历史原貌。

本书特色
    
  穿越正统论的无聊思想枷锁,打破朝代这个看似自然、实则障蔽众人视野的障碍,中国究竟是甚么?它如何自我建构历史?我们又该如何从历史长河中,摸索它的可能未来?
  本书将借由「以点制面」的观察角度,追寻长期以来被隐藏在视觉死角中的兴亡关键,由此重新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东杰


  一九六九年生,台湾台中人,别号抱朴斋,现为国立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自幼酷喜读史,资质驽钝又爱求甚解,故常肠枯思竭自寻烦恼,他人或恐不堪其忧,迄今仍不改其乐,着书闲说,惟求自娱娱人耳。

图书目录

必须被超越的中国史
赵武灵王的抉择
商鞅与秦谜
乌江畔的沉思
儒家之演化与异化
通西域与开运河
汉化与胡化
外戚、宦官与近臣
门阀与关系
科举与募兵制
土地经济与农民起义
变法的源起、理想与现实
蒙古的历史定位
郑和与中国式世界体系
满清变奏曲

图书序言

乌江畔的沉思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北宋女词人 李清照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西汉史学家 司马迁

说到中国史上最着名的悲剧英雄,项羽应算是第一人吧。

从西元前二○九年随陈胜、吴广「大泽起义」趁势而起,直到西元前二○二年兵败垓下,秦末楚汉相争历史虽仅有七年光景,正因它短暂如灿烂流星,更由于项羽以二十四岁之龄初临战阵后,不到三年便以个人勇武,一手分封十九路诸侯而自居为「西楚霸王」,接着,短短又只有三年多时间,一度「号令天下,无人不从」的项羽,却转眼间从一位无敌将军,落得仓皇别姬、自刎乌江畔的下场,此种高度反差自然足以让人心激盪反侧。

更甚者,他在英雄气短之际,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满腹自傲又着实无奈的自况高歌,在传诵千古之余,既让感情纤细澎湃的司马迁忍不住将他列入本应专属君王的「本纪」行列,崇敬膜拜之意不可言喻,此后两千余年间,各种见事抒情的诗歌与文学作品,更如车载斗量一般;最有名的,当属改编自崑曲《千金记》,由民初京剧名角杨小楼与梅兰芳携手登台的《霸王别姬》了。

关于项羽的历史地位与个人功过,在此就暂且不谈了。我想问的是:兵败垓下的项羽为何要自杀?他非得选择自杀不可吗?

暂且抛开项羽的个人想法不提,若单纯以旁观者角度来看的话,例如杜牧在〈题乌江亭〉诗中便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只因一次惨败就选择自杀,不但有点夸张,根本不符合搞政治谋大事者犹如「打不死的蟑螂」般之标准形象,甚至若放在他的对手(刘邦,相对地提供了政客的典型范本)身上,那真是自杀个三次都不够。毛泽东也曾忍不住评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如果老毛也学他的话,那就没有两万五千里长征,也没有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