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为时间还很多,但有些决定不能拖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为时间还很多,但有些决定不能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eg Jay PhD
图书标签:
  • 时间管理
  • 人生规划
  • 自我成长
  • 决策
  • 焦虑
  • 迷茫
  • 成长
  • 青年
  • 反思
  • 行动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工作‧爱情‧前瞻性思考
人生关键就在这十年

  20世代正面临进入成人生活的关键转型期,
  而足以影响终生的重要事件,
  80%都发生在35岁之前。

  不论我们做了什么,20世代是个转捩点,
  一个大重整的机会。

  这段期间经历的所有事情,
  将会大大影响我们未来的成年生活。

  别让那些你没去了解或没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来
  你现在做的事,都在决定你未来的人生

  二十几岁的时候,总认为自己已成年、无所不知,厌恶被长辈提醒、唠叨。随着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增加,也出现了「三十岁世代代表着新的二十岁世代」的新说法,总认为二十至二十九岁的这段时间应该拿来摸索、实验,等到了三十岁之后就会定下来,一切事情也船到桥头自然直。

  但是,着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梅格.洁伊(Meg Jay)博士驳斥了这种论述,她在《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书中明白指出现代人轻忽二十世代重要性的谬误。因为,二十世代正面临进入成人生活的关键转型期,而足以影响终生的重要事件,有近八成的比例都发生在三十五岁之前;况且,三十岁过后,不是延续着二十多岁的生活轨迹,就是忙着匡正当时的不智之举。本书不仅具备专业的权威、更有对二十岁世代的同理心、和对未来敏锐的洞察力,让人恍然大悟:「原来二十岁世代的这十年,对一生的影响是如此重大啊!」

  洁伊博士在十多年的临床经验里,谘商过无数的年轻个案与大学生;她集结他们不为外人所知的心事,并佐以最新的研究例证,娓娓道出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她从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神经学家、生育专家、人力资源主管、和经济学家的角度指出二十世代特有的威力,并探讨这段时期是如何改变人生。

  作者在书中赤裸揭露二十世代的诸多迷思:
  *能够帮助我们改善人生的贵人,为何不是最亲密的朋友,反而是那些不太熟的人?
  *为什么同居不是测试感情的最好方法?
  *为何二十几岁是大脑赋予我们改造自己的最佳良机?
  *如何在茫茫大海般的众多选择中,找出自己的兴趣与志业?
  *要怎样才能在职场感觉更自在,而非更糟?
  *我们的人格为何到了二十几岁时变化最大,比人生其他阶段都还要大?

热情推荐

  王浩威 (心理医师.作家)  李四端(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孙中兴(台大社会学系教授)
  马克(职场图文部落客)  张悬(音乐诗人)  沈芯菱(青年公益代表)  Z9 (PTT网路名人)
书名:《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为时间还很多,但有些决定不能拖》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迷失的十年:定义“卡住”的状态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个许多人在二十几岁时都会经历的普遍困境:感觉自己的人生好像停滞不前,被困在一种既不满意又不知如何改变的状态中。这个阶段的年轻人通常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对未来的憧憬,但现实往往是充满了不确定性、选择的瘫痪和对“正确道路”的过度焦虑。 我们首先会剖析“卡住”的深层心理根源。这不仅仅是缺乏动力那么简单,它往往与社会环境、同辈压力、信息过载以及对完美主义的追求紧密相关。我们会探讨“比较陷阱”——社交媒体如何放大我们的焦虑,让我们误以为别人都在高速前进,而自己却原地踏步。书中的案例研究将展示不同背景下的年轻人如何陷入这种“僵局”,从职业选择的迷茫到人际关系的踌躇不前,描绘出一幅真实而细腻的二十代群像。 第二部分:时间的幻觉:你以为你拥有无限可能 二十岁出头,时间似乎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这种“时间充裕感”常常导致我们推迟那些真正重要但可能令人不适的决定。本书将挑战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通过引入“机会成本”和“复利效应”的视角,来审视时间分配的真正价值。 我们将详细分析那些看似微小却具有累积效应的决定:是选择一份安稳但缺乏挑战的工作,还是冒险进入一个充满未知的新兴领域?是继续沉溺于舒适区,还是投入精力学习一项可能在未来十年都用得上的核心技能?书中会提供具体的量化分析模型,帮助读者理解“拖延”在时间轴上的真实代价,以及为何在二十代做出的关键选择,其影响力远超我们想象。这不是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一种更清醒的自我认知工具。 第三部分:关键的十字路口:无法回头的关键选择 二十代是塑造未来身份和轨迹的关键时期。本书将重点解析几个在人生早期阶段必须面对的关键“十字路口”,这些选择一旦错过,后续的调整成本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职业锚定与技能投资: 我们将讨论如何区分“工作”和“事业”的差异。年轻人容易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思维定势中迷失,本书提供了一套评估行业潜力、个人天赋与市场需求的框架,旨在帮助读者在职业的初始阶段就做出更具前瞻性的投资。讨论会深入到“硬技能”与“软技能”的平衡,强调特定领域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人际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人脉并非是功利的交换,而是一种长期的生态建设。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二十代初期,有意识地建立高质量、多元化的人际网络,以及如何处理那些消耗你能量的负面关系。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建立“价值交换”的思维,而非单纯的索取。 财务基础的奠定: 许多人认为财务规划是三十岁以后的事情,但本书将论证,二十代对金钱的态度和习惯,直接决定了未来二十年的财务自由度。内容将涵盖债务管理、早期储蓄策略以及对风险的初步认知,强调“知识”在财富积累中的核心作用。 第四部分:行动的艺术:打破僵局的实操指南 理论探讨最终要回归实践。本书的后半部分,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可立即执行的“反卡住”策略。 我们将介绍“最小可行性行动”(Minimum Viable Action, MVA)的概念,鼓励读者摒弃“完美主义”的束缚,采取小步快跑的迭代方式来测试假设、修正方向。内容包括如何设置“无痛目标”以克服启动阻力,以及如何利用“时间区块化”技术来强制执行重要任务。 此外,本书非常重视“失败的再定义”。在二十代,犯错是学习的必要环节,但许多人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不开始。我们将提供心理工具,帮助读者将失败视为数据的收集过程,从而更快地从挫折中恢复并调整策略。其中会穿插大量的“决策复盘日志”模板,供读者自我诊断和记录成长轨迹。 结语:面向未来的主动选择 全书的基调是务实且充满建设性的。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功学”的心灵鸡汤,而是一份严肃的、面向具有自我驱动力的年轻人的行动指南。它鼓励读者停止被动地等待时机成熟,而是主动去创造那个“成熟的自己”。通过对时间、精力、资源分配的重新校准,帮助读者在二十代的关键期,做出那些能为未来几十年奠定坚实基础的、不容拖延的决定,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航向。本书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将迷茫转化为清晰,将停滞转化为有力的前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梅格.洁伊 Meg Jay, PhD


  梅格.洁伊博士是名临床心理学家,成人发展是她的强项,尤其以二十世代为主。她毕业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临床心理学及性别研究双博士学位。洁伊博士目前在维吉尼亚大学担任临床助理教授,同时也在维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执业。

译者简介

胡琦君


  大学毕业后,先后当过空姐、祕书、国小英文老师。闲暇之余,兼做口笔译、以及自行车赛事主持人。取得师大翻译所硕士前,曾赴美国阿拉斯加农场工作,并在中国时报担任实习编译。译有《Google时代一定要会的整理术!》、《乐活工作的一年》、《让创意自由》(合译)及《千纸鹤的眼泪》(皆为天下文化出版)。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caseyhu-yahooblog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
作者序:关键的十年
引言:二十几岁不是过渡期

【工作观大改造】
自己是最好的资产
把路人变成贵人
找回你遗忘的特长
脸书动态不等于真实生活
客制化自己的人生

【爱情观大改造】
爱情宁缺勿滥
是挑对象,也是选家人
同居是方便还是承诺?
斩断烂桃花,因为你值得
因为相似而相爱

【脑部身体大改造】
把握大脑成长的最后回合
用理性回应情绪
熟练会累积自信
挥别过去向前行
生男孕女不嫌早
拥有人生与开始人生的时间差

结语:我会成功吗?
致谢词

图书序言

引言

二十几岁不是过渡期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成长与发展都有所谓的关键时期。在成熟过程的某个特定时段,借由适当的外在刺激,便会瞬间催化生长与发展。早于或晚于那段时期,这样的情形几乎很难、甚至不可能发生。──诺姆.杭士基(Noam Chomsky),语言学家

  凯特刚来我这里治疗时,已经当了一年多的餐厅服务生;当时她和父母同住,亲子之间常发生口角。父亲打电话来替她预约第一次的会面,父女俩都以为「父女关系」会是个需要优先处理的议题。但我所看到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凯特正在挥霍她二十几岁的人生。从小在纽约市长大的她,目前住在维吉尼亚州,二十六岁了却还没有驾照,这不仅局限了她的就业机会,也让她有种无法驾驭自己人生的感觉。况且,凯特来治疗时常迟到,这多少与没有驾照有关。

  凯特刚从大学毕业时,便打算趁二十几岁这几年好好闯盪一番,父母也极力鼓吹她这么做。她的爸妈大学一毕业就结了婚,因为他们计划一起去欧洲,即便这在1970年代初当时并不为双方家庭所接受。他们到义大利度蜜月,回到美国时便怀孕了。凯特的父亲找了一份与大学所学相关的会计工作,母亲则全职在家把四个小孩带大,凯特是家中老么。这几年来,凯特一直试图弥补父母当年错过的二十几岁人生;不过,虽然她认为自己应该把握人生,大多时候却感到压力与焦虑。她说:「我的二十岁人生动弹不得,没有人告诉我这段日子会这么难熬。」

  凯特成天幻想着自己可以在二十几岁成就哪些事,借以沖淡现实生活中的苦恼,而且似乎也打算在治疗过程中这么做。她总是穿着很炫的鞋子和牛仔裤来会谈,告诉我她週末发生的种种。同时,在会面时,她总会用多媒体向我展示一些电子邮件和照片,喋喋不休谈论着她的近况。几次下来,我听出了一些端倪:她自认为想从事募款相关工作,并希望在三十岁以前找到她真正想做的事。此外,当她表示「三十岁等于全新的二十岁」时,我心里大致有个谱。

  我非常看重二十几岁的人生,不愿眼睁睁看着凯特这些二十来岁的人虚度。身为一名专攻成人发展的临床心理医师,我见过无数名对未来没有目标的二十几岁年轻人,白白浪费了多年光阴。更惨的是,许多人在二十几岁时缺乏愿景,到了三、四十岁必须付出惨痛代价,因而难过不已──包括工作、感情、经济、繁衍后代等各方面的代价。我喜欢凯特,也想帮助她,因此我要求她准时参加会谈。而且,每当她滔滔不绝谈论最近的约会,我会打断她的话,改问她取得驾照以及找工作的进度。同时可以说最重要的是,我和凯特针对疗程本身以及她的二十岁生涯规划,进行了密切的讨论。

  凯特告诉我她心中的疑惑:究竟该用几年的时间治疗,找出她和父亲之间关系的症结?还是干脆把这笔钱和时间花在别处,买张「欧洲火车通行证」、透过旅行找寻自我?两者我都不赞同。我向凯特说,多数治疗师认同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检验的人生并不值得活」;但我认为,另一句较少人引用的话更为贴切,那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薛尔顿.柯普(Sheldon Kopp)所说的「未曾活过的人生并不值得检验」。

  我告诉凯特,若我只是坐视她最关键的岁月一点一滴流逝却什么都不做,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况且,如果我明知凯特的未来岌岌可危,还把焦点放在她的过去,一点帮助也没有。此外,一味谈论她的週末近况,却避谈那些鬰闷的平日生活,实在说不过去。再说我真的觉得,除非凯特本身先有改变,否则她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改善。

  几次会晤之后,某天凯特非常难过且激动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坐在沙发上的她一边凝视着窗外,不安地移动双脚,一边描述上週日她和四个大学友人共进早午餐的经过。其中两位来这里开会,一位前阵子在希腊录制博士论文所需的摇篮曲,才刚回国,另一位则带着未婚夫亮相。坐着聊天时,凯特环顾四周,觉得自己不如她们。她也想和这些友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一个明确的目标或是一个男朋友;于是聚餐结束后,她立刻连上Graigslist分类广告网找寻机会,并把週日剩下的时间全耗在上头。不过,大多数的工作(和男人)看起来都不太有趣;即便看到少数有趣的,她却开始怀疑自己得不到。当晚入睡前,凯特觉得自己彷彿遭人背叛。

  在我办公室里,她表示:「我二十岁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半;然而,和她们坐在餐厅时,我却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成就可以展现。我没有像样的履历表、没有男朋友,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这个城市做什么。」她抽了张卫生纸开始啜泣。「原以为自己很清楚要走的路,其实还差得远呢!一想到这里,我真的觉得很受挫。要是我之前能够更……该怎么说呢?……更有企图心就好了。」

  对凯特来说,还不算太迟,不过的确得加快脚步。到疗程结束前,凯特已经搬进自己的公寓、拿到驾照、有个稳定交往的男友,并且在非营利组织从事募款的工作。就连她和父亲的关系也跟着改善。在最后几次的会谈里,凯特感谢我帮助她回到正轨。她表示,她终于感受到「同步即时」过日子的真实感。

  二十几岁的人生真实存在,而且就该用二十岁的方式度过。然而,在鼓吹「三十岁是全新二十岁」的文化里,我们认为二十几岁的人生并不重要。佛洛依德曾说:「爱与工作,工作与爱……人生不外乎就这两件事。」而且,这两件事成形的时间比起过去还来得晚。

  以凯特的父母来说,在他们二十几岁时,结婚生子的平均年龄为二十一岁。当时多数人的最高学历是高中毕业,少数为大学毕业,年轻父母的重心会放在赚钱维持家计。由于单一收入通常就足以养家,所以只需男人外出工作,当时有三分之二的女性留在家里当全职主妇。而且,那些在职场上打拚的男男女女,几乎一辈子都待在同个产业里。再者,在那个年代,美国中等家庭的房价大约是一万七千美元。在那个年代,离婚率与服用避孕药的比例才正要开始飙升。

  接着,不过差了一个世代,整个文化就出现剧变。方便简易的节育计画唾手可得,于是女人一波波涌进职场。到了新的千禧年前,三十岁以前结婚的人大约只有一半,有小孩的人比例也相对降低,二十几岁顿时成了新兴的自由世代。我们开始听到两种声音:有人认为上大学太花钱了,没那个必要,也有人觉得唸研究所变得更加重要;不论是前者或后者,都代表了一段「时光停止」的世代。

  过去数百年来,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向来都是从儿子女儿的角色直接变成丈夫与妻子。可是,不过短短几十年,就衍生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一如凯特,每天醒来发现自己卡在某个时间点,介于与父母同住老家以及自置房产之间,实在不清楚自己该如何度过这段日子。

  于是,二十几岁的人生成了介于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尴尬时期。《经济学人》于2001年间的某篇报导里,提出了「单身女子经济」(Bridget Jones Economy)一辞;2005年间,某期《时代杂志》封面标题则写着「半成人族」(Meet the Twixters)」。两篇文章都在传达同样的事实:二十到二十九岁这十年变得无足轻重,他们的收入也相对变得可有可无。到了2007年,二十岁的世代又被冠上「飘盪的年代」(odyssey years),意谓着流浪的世代。而且,处处可见媒体和研究报告替二十几岁的世代取一些无厘头的绰号,像是「大小孩」(kidult)、「小大人」(pre-adult)和「中青年」(adultescent)。

  有人认为二十几岁其实是青少年的延伸,有人则称他们为「成人初显世代」(emerging adulthood)2。这种所谓的成年期时程转变,将二十几岁世代降级为「未成年的成年人」(not-quite-adults),因为他们还无法负起应付的重大责任。于是,像凯特这样的二十岁世代,就因为这种集体催眠与误解而迷失,错以为二十几岁的人生无关紧要;但事实上,这是我们成年生涯里最关键的十年。

  然而,正当我们将二十几岁人生排除在外的同时,我们却也疯狂地崇拜这个世代。二十几岁的时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蔚为热潮。尤其是流行文化,几乎将整个焦点都放在二十世代,为之痴迷,彷彿人人都是二十几岁。不论童星还是一般孩童,莫不装扮成二十岁的模样;成熟的中年人以及「娇妻实境秀」(Real Housewives)里的演员,也都打扮或整型成二十九岁的样貌。年纪轻的装成熟,年纪大的扮粉嫰,原本泾渭分明的成年生涯于是整个瓦解,变成一段漫长且横跨数十年的二十世代。正因如此,「反老」(amortality)一辞应运而生,用来形容一个人从青少年到死亡之前,都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调性过人生。

  这样的讯息不仅矛盾,而且危险。我们一方面以为二十几岁的人生毫不重要;但另一方面,由于二十几岁的世代如此亮丽且令人崇拜,我们实在很难联想这十年岁月会有其他更重要的事。于是,大多数人任意挥霍这段成年生涯中最重要的转型期,浑然不知数十年后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目前的大众文化对待二十世代的态度,有点像历史的重现,和前人一样有着不理性、疯狂跟进的美式风格。二十一世纪二十岁世代的成长过程里,历经dotcom网路热潮、崇尚超大尺寸、房市泡沫化以及华尔街的崛起。新兴公司以为靠着花俏的网站就能创造需求、赚大钱,一般人忽略了超大份速食隐含的脂肪与热量,坐拥房产的人指望房价不断增值,财务主管预测市场会一直景气。无论年轻或年老,所有的成年人普遍认为坏事绝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这种心理学家所谓的「不切实际的乐观」,毫无逻辑和理性基础。在那个年代,大家纷纷丧失了理智。如今,二十岁的世代也可能受到操弄,成为另一个即将破灭的泡沫。

  在我办公室里,我就曾见识到泡沫的破灭。

  大萧条以及随后一连串的余波,让许多二十世代的年轻人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无法承受。现在的二十世代虽然比起前人受到最高的教育,却只有少数人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许多基本职务已外包到海外国家,二十世代要想在国内谋得一职,变得难上加难。加上承包经济盛行以及人口增加,失业率达数十年来的最高点。新兴的无给薪实习职,成了多数社会新鲜人的第一份工作。二十来岁的人大约有四分之一失业,另外四分之一则是打工族。就算拥有全职工作,工资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比1970年代同世代的年轻人还要低。

  如今在美国,到处都是短期职缺,鲜少有长期的工作职位。而且,工作机会来来去去,二十几岁年轻人汰换工作的频率相对很高,平均而言,换过好几份工作的大有人在。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年都换工作,导致亲友关系疏离、履历上没法累积资历、自己也无法定下来。况且,大约每八人就有一人搬回家和父母同住,至少有部分原因是薪水太低,助学贷款债务高涨──过去十年间,积欠四万美元以上助学金的学生人数暴增了十倍。

  看起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还是二十几岁,唯独大多数二十岁世代的年轻人不这么想。环顾四周,「三十岁即另一个二十岁」的说法开始出现不同回响:「天呀!最好不要!」

  每一天,我都会碰到一些二十几岁的辅导对象,对「二十世代是人生黄金时期」的说法,他们觉得是天大的谎言。别人都以为替年轻人做心理治疗,可以听到他们无忧无虑描述所经历的冒险与灾难,的确是有;然而每当关起门后,他们总会开始向我吐苦水:

  .我觉得自己好像漂流在大海中。看起来我可以游向任何一个方向,但四周都看不到陆地,我实在不知道该往哪里游。
  .我觉得自己就是得不断尝试,试到成功为止。
  .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每天在办公室的厕所里哭泣。
  .二十几岁这些年,我学会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时间:有一大堆时间可以利用,但也有一大堆事必须发生。
  .我姊姊三十五岁了,还是单身;我怕自己也会变得跟她一样。
  .我巴不得赶紧过完二十几岁。
  .我可不希望到了三十岁还在这里做治疗。
  .昨晚祷告时,我祈求生命中至少有一件事可以带给我确定的感觉。

  美国有五千万人口正值二十至二十九岁的世代,他们大多数都有着史无前例的强烈不确定感。他们多半不知道未来二年或十年后,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会住到哪里、会和哪些人交往。他们不知道何时能够开心,或是有能力付清帐单;他们不知道该做摄影师、律师、设计师还是银行家;他们无法确知要多久才能找到真命天子(女)──还得再约会几次?或是要等上好多年?他们担心自己成不了家,也担心婚姻无法长久。简言之,他们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美好的人生,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

  不确定感使人焦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只好借由其他事麻痺自己。像凯特这样的二十岁世代难免受到影响、甚至变相的鼓励,于是他们选择逃避、甘于当一名「半成人族」、闭上双眼、期许好事降临。2011年《纽约杂志》一篇报导指出:「这些孩子其实没什么问题。」内容描述当今二十世代即使身处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恶劣的经济环境,仍然乐观以对。文章提到,有了免费的线上音乐,「你根本不必花一毛钱去买唱片」。况且,文章一再强调,有了Facebook、Twitter、Google以及免费app后,「你不用花大钱就可逃离现实生活」。

  有句俗谚是这么说的:「希望是很好的早餐,却是糟糕的晚餐。」虽然心存期望对多数抑郁的二十世代来说是件好事,可以激励他们起床面对新的一天;然而,到了一天结束之际,光靠着乐观是不够的。因为过完了这十年,大多数人要的不只是逃离现实或大量免费音乐。

  我之所以这么清楚,不只是因为我正在辅导二十世代、时常聆听他们辛苦奋斗的经历;主要是因为那些最早的「半成人族」、如今已经三、四十岁的客户,他们后悔自己在二十岁时没有尝试不一样的事。我在他们身上见识到真正的心痛:当你发现到人生不会累积时的那种锥心之痛。有人鼓吹,三十岁就是新的二十岁;但不管是否与退化有关,总而言之,无论从工作与爱情、大脑与身体看,四十岁绝对不是新的三十岁。

  许多二十世代都以为,过了三十岁人生就会很快上轨道,或许可能如此,但它依旧是不一样的人生呀!我们以为,二十几岁没发生的事,到了三十岁就有可能水到渠成。我们认为,现在不做决定,以后再做的话选择更多;然而,不做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当大部分事情都留到三十岁以后再开始进行:结婚、选择定居城市、赚钱、买房子、享受人生、唸研究所、创业、升官加薪、储备小孩的教育基金与自己的退休金、在几年内赶紧生出两三个小孩,那么三十岁的压力会非常大!何况,这些事大部分是互相冲突的,而且开始有研究指出,要在三十岁这十年全部达成更是困难。

  人生并非在三十岁结束,但过了三十,的确会有明显不一样的感受。二十几岁享受随性换工作的自由,但到了三十岁,如此零乱的履历不仅难堪而且不值得雇主信任。有了第一次的美好约会后,不会像以前满脑子有着「真命天子(女)」的浪漫遐想,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多快可以结婚」、「孩子何时会出生」的计算式。

  当然,许多三十岁世代结了婚生了子,并可能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出现人生新的目标与意义。不过,有人可能到了三十岁却有着深沉且心痛的悔恨:知道自己难以提供孩子所需要的;生不出孩子或因维持家庭而心力交瘁;体认到孩子上大学时自己已届六十岁,等孩子结婚时自己可能七十岁了;清楚知道自己可能无法活着见到孙子出生。

  许多父母像凯特的爸妈一样,处心积虑不让孩子经验到自己碰过的中年危机──当年太早定下来的悔恨;然而,这些父母并不知道,另一种全新的中年危机正等着他们的孩子。千禧年后的新中年危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忙着体验生活,不愿错过任何事,反而令自己错失一些极为重要的事物。到了中年才发现,延迟做某些事结果并不一定比较好。我见过太多聪明、个性好的三、四十岁中年人,或多或少后悔太晚才开始自己的人生。当他们坐在我的办公室里,对着自己和我回顾二十几岁生涯时,不禁会问:「我当时在做什么呀?到底在想些什么?」

  我强烈建议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收复属于他们的二十岁代,当个真正的成年人,开创自己的未来。这本书会告诉他们为什么非这么做不可,也会教他们方法。

  在本书里,我希望能够说服大家:三十岁并不是新的二十岁。不是因为二十岁世代不会或不应该比父母更晚定下来,毕竟经济环境和时代背景的不同,现代人的工作与爱情发生得比以前晚,相对地我们就比前人更晚定下来,所以我才会主张「三十岁并不是新的二十岁」。基于此一论点,二十世代才不会变成无关紧要的停工期,而是发展过程中一个愉悦的时间点,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出现。

  几乎在所有的发展过程里,都有所谓的「关键时期」3;在这段时期内,我们已准备妥当要成长或改变,只需暴露在适当的环境下,就能产生惊人的转变。像小孩在五岁前听到的各种语言,都能轻而易举学会;又如我们在三至八个月大期间,会发展出双眼视觉。这些关键时期就是机会的窗口,此时的学习尤其快速。一旦错过,学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二十世代,正是成年生涯的关键时期。

  这十年,是我们最容易开始自己理想人生的关键期。不论我们做了什么,二十到二十九岁就是个转捩点,一个大重整的机会;这段期间经历的所有事,将大大影响我们未来的成年生活。

  在〈工作〉、〈爱情〉、〈大脑与身体〉各篇里,我将分别描述二十世代里三种独立但密不可分的关键时期。以〈工作篇〉来说,我们会发现二十世代的工作在专业与经济领域占有极重要的角色──虽然表面看起来并非如此。至于〈爱情篇〉,里头提到二十世代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远比选择工作更重要。最后,在〈大脑与身体〉这一篇里,谈到二十世代的大脑依旧在成长,赋予我们绝佳机会改造自己,形塑出我们未来的模样。

  记者很爱下这种新闻标题:「二十世代是怎样的世代?」或是「他们为什么就是长不大?」然而,二十世代并不难懂。我们都知道二十几岁是怎么一回事,全世界各地的二十世代也有权知道。

  接下来的篇章里,我除了分享辅导个案与学生的个人故事,还会穿插最新的成人发展研究报告。我会提出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神经专科医生、经济学家、人事主管以及生育专家的佐证,证实二十岁代有着独特的魔力,以及二十世代对人生的重要影响。同时,针对媒体误导大众对二十世代产生的某些迷思,我会一一提出质疑,让大家了解这些常见说法往往是错误的。

  此外,我们会发现,那些不熟稔的点头之交,反而比亲密友人更能彻底改变我们的人生。我们会领悟,投入职场反而带给我们更好、而非更糟的感觉。我们会了解,同居不是测试感情的最佳方式。我们会知道,人的个性到二十几岁时会有很大的转变,比其他任何时期更巨大。我们会看到,我们不仅有权挑选朋友,也能挑选家人。我们会体认,信心的建立不是由内而外,而是由外而内。我们会发现,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将决定我们约会的对象以及获得的工作。本书会从找出「我是谁?」的解答开始,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我并不会从延迟的身分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着手,而是从身分统合资本(identity capital)的概念切入,进而列举出一两项优良资本做为参考。

  在凯特父母还是二十几岁的那个年代里,他们还没想通自己是谁,就先出发经验人生。在大脑发展完全之前,他们便已做出人生重大决定。如今,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世代有机会规划自己想要的人生,让工作、爱情还是大脑与身体各方面,都能协调兼顾。可是,这样的人生不会因为时候到了或是保持乐观就自动到来。诚如凯特所言,我们必须刻意经营,加上一些有用的资讯,否则可能错失这样的人生。然而,有用的资讯向来很难找到。

  我的一位同事喜欢把二十世代比喻成飞机:一架从纽约市飞往西岸的飞机。刚起飞时只要一丁点的航道修正,就能决定是要降落在圣地牙哥还是西雅图。然而,若等飞机快到圣地牙哥时才让它改飞西北边的西雅图,则必须多绕一大圈才到得了。

  同样地,二十几岁时,一丁点的异动就可以大幅改变我们三十岁以后所在的位置。虽说二十岁的世代形同在高空中飞行,随时有乱流;但只要懂得航行技巧,就算一次改变一点点,我们还是可以比其他人生阶段更加前进一些、更快一点。何况这十年的时间非常关键,此时我们所做以及没做的事,都会对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造成深远的影响。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事不宜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這個書名,我有點猶豫。畢竟,20幾歲的人生,怎麼會「卡住」呢?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努力,也一直在嘗試新事物,但讀了之後才發現,原來「卡住」不一定是指停滯不前,更可能是指一種「在原地打轉」,或者「雖然在動,但方向不對」的狀態。書裡探討了很多關於「自我設限」的議題,這真的讓我很有共鳴。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做不到,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我們在心裡給自己設下了無形的框架。像是「我做這件事一定會失敗」、「我這麼年輕,沒人會認真聽我說話」之類的負面想法,都會阻礙我們去嘗試。作者用很生活化的語言,講述了許多關於「拖延症」的心理學原理,以及如何透過一些小方法來克服。我一直以為拖延只是單純的懶惰,沒想到背後還有這麼多複雜的心理因素。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在時間管理和目標設定上的問題,發現原來很多時候,不是時間不夠用,而是我們沒有有效地利用時間。它讓我明白,20幾歲固然是充滿無限可能的階段,但也是最需要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時期,因為每一個當下的決定,都在堆疊成未來的樣貌。

评分

這本《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真的讓我很有感觸。我一直覺得自己好像到了某個瓶頸,很多事情都想做,但又不知道從何開始,或者說,很多決定做了之後,又覺得好像不是最理想的,然後就陷入一種不斷猶豫和後悔的循環。書裡有提到「選擇障礙」這件事,我覺得完全就是我的寫照。每次遇到要選擇的時候,都會擔心選錯了,然後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什麼也沒改變。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了20世代在面對生活、工作、人際關係時的迷惘與掙扎。它不是那種告訴你「照著這個SOP做,人生就會成功」的雞湯文,而是更像是陪伴你一起走過這個階段的朋友,跟你分享她的觀察和體悟。例如,書裡探討了「斜槓青年」現象,很多人以為這是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但背後可能藏著對穩定收入的焦慮,或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追尋。我們常常被外界的聲音影響,以為別人過得怎麼樣,自己就應該怎麼樣,卻忽略了內心真正的渴望。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的人生到底是因為「時間還很多」而沒有前進,還是因為「不敢做決定」而卡住了?讀完後,我感覺好像多了一點勇氣,去面對那些一直逃避的問題,去做出一些改變。

评分

最近因為看到許多朋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人生中的各種「第一次」,像是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創業、第一次買房等等,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20幾歲。感覺好像大家都在往前衝,而我卻感覺有點停滯不前,好像人生進入了一個「等待」的階段,等待下一個機會,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等待一個「對」的決定。這本《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恰好填補了我內心的這個疑惑。書中探討了「害怕失敗」這個普遍存在於20世代心中的恐懼,以及它如何阻礙我們去嘗試、去冒險。我發現自己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害怕做錯決定,所以乾脆就不做決定,結果就是什麼都沒改變,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作者也探討了「社交比較」的陷阱,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與他人比較,看到別人擁有的,就覺得自己很失敗,卻忽略了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節奏和軌跡。這本書讓我明白,20幾歲不是一個需要趕進度的階段,但也不是可以肆意揮霍的時間。最重要的是,要開始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去做出那些雖然不容易,但卻能讓我們成長的決定。它不是一本勵志書,而是一本讓你深入認識自己、理解自己,並開始勇敢前進的陪伴書。

评分

這本《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真的就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一樣。我今年20幾歲,常常覺得人生好像進入了一個尷尬的時期,一方面是離開校園,進入社會,一切都還是新手;另一方面,又常常聽到長輩或朋友說,要好好把握年輕,不要後悔。但是,到底要怎麼把握?什麼又是「後悔」?這些問題常常讓我感到困惑。書裡用了很多關於「錯過」的例子,像是錯過了學習某項技能的黃金時期,錯過了向心儀對象告白的機會,或者只是單純地錯過了享受當下的生活。這些「錯過」聽起來很嚴肅,但實際上,很多都是因為我們太過於習慣「以後再說」的心態。作者深入探討了這種心態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對我們人生可能造成的長遠影響。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強調了「小小的改變,也能帶來巨大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人生要有所突破,就必須做出驚天動地的改變,但實際上,每天一點點的努力,一點點的學習,都會在不知不覺中累積成巨大的能量。這本書沒有提供什麼神奇的解決方案,但是它提供了很多思考的角度,引導我去發現自己真正卡住的原因,並且找到可以著手改變的方向。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一開始被書名吸引,想說「欸,是不是在講我?」,覺得20幾歲好像是個可以任意揮霍時間的黃金時期,好像很多事情都來得及,但仔細想想,人生很多重要的決定,是不是真的可以一直拖延下去?像是職涯規劃、感情經營,甚至是一些看似小小的習慣,都會在不經意間影響未來的軌跡。翻開書頁,作者用很貼近生活的例子,點出許多我們常忽略的盲點。例如,很多人在20世代會覺得「我還年輕,失敗了也沒關係」,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年輕時的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如果我们不趁著還有較高的容錯率去嘗試,等到年紀大了,反而會因為瞻前顧後而錯失很多可能性。書裡也探討了「社交焦慮」這個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真的不想前進,而是被內心的恐懼綁架,不敢跨出舒適圈,結果就是原地踏步,眼看著身邊的朋友一個個變得越來越好,自己卻還在原地打轉,那種無力感真的非常讓人焦慮。這本書就像是給20世代的一記溫柔提醒,它沒有說教,而是透過分享真實的經驗,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覺察自己的人生狀態,然後做出更積極的選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