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如其名,內容實至名歸,
值得我們和後代子孫一再閱讀的好書。
續《與神對話之新啓示》提供瞭我們如何「改變世界」的觀察建言之後,這位自稱「宇宙造物主」的智者,更進一步解說如何「拯救世界」(是的,save the world. 你沒看錯)。對於人類如何及時從深陷文明毀滅的危機中走齣,祂提供瞭寶貴的觀察建言。
圍繞在這個重大議題的對話裏,神一再地引導我們去看清、一再地強調,當今世界所麵臨的問題,並非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不是法治問題,更不是宗教或軍事的問題,這點讓許多人一時都無法理解和接受。能夠搞清楚這點,世界就能被改變。事實上,這是我們能夠改變世界和拯救世界的唯一方嚮。你願意瞭解並搞懂這點嗎?其明確的指引信息,正被你握在手中。
這位智者正在試探你的膽識,你敢勇於麵對今日世界更大真相的膽識;正在挑戰你的邏輯,你觀念的邏輯、思考的邏輯、求證的邏輯、講道理的邏輯,而絕非靈異之類的論述。重點在於:你願意花一點時間去瞭解和正視這些無法為社會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和諧之「問題的本質、源頭和關鍵」是什麼嗎?
古今中外,絕大多數的人認為社會的問題當然要從政治、經濟、立法和軍事等方麵來解決。然而,正是這種普遍過度關注在問題「現象層麵」的處理,過度聚焦於「結果」而非「起因」的慣性反應,讓人類嚴重忽視瞭去針對導緻一切問題最根源、最關鍵的層麵,和問題之本質的層麵,也就是「對神和生命的認知與信念」的層麵,去加以正視、看清和瞭解。這個層麵更必須被徹底、嚴格、公開地分析、探究和檢驗,以釐清人類的哪些「觀念」是源自行不通的「認知」?而那些認知,又是源自哪些荒謬的「信念」?」
政治是一種處理眾人之事的過程和工具,它隻能夠幫助我們或讓我們達到短時間的改變。而經濟、法律、軍事、科技、宗教同樣也隻是種工具。這位智者一再提醒我們:人類的改變無法隻透過「外在的處理」就能達到真正的改變。因為,達到真正的改變即是一種「進化」,是一種內在轉化過程,其過程可以是充滿痛苦和血腥的,也可以是喜悅和較少衝突的。
這位智者的觀察指齣,人類不願意去深入探究和檢驗他們的信念,使得人類曆經的爭戰、撕裂、痛苦和各種努力,已經長達瞭數韆年,但還是無法為社會和世界帶來長久性的和平與和諧。
事實上,「對神的認知」與你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麵嚮都息息相關。人類所有族群,從各自「對神的認知」,産生齣各自的「文化故事」,形成各族群的「社會習俗」、「傳統」、「地方文化」、「道德標準」、「社會價值觀」到各種「法律」的製定;然後,衍生成為該地區民眾普遍的「個人價值觀」、「信念」、「觀念」、「認知」、「思考模式」,而産生個人的「想法」和「行為」。這過程不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主要的觀念及行為如何形成和産生」的運作模式嗎?
數韆年來,人類生活中的所有麵嚮,不論在食衣住行、科技、醫學、人文、經濟等等,雖然都已經有大幅度的突破與進步。但是,唯獨在「對神的認知」上,並沒有任何重大的改變。而數百年來,宗教和神學也沒有什麼觀念上的重大突破和進步。
如今,已經是2014年瞭,人類所認知的「神」,始終都無法幫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和諧。祂隻帶給人類一些心靈上的「寄託」,隨著那些寄託與慰藉也産生瞭許多被強化和自我投射的「認知」,漸而形成某種畏懼與崇拜性的強烈「信念」。而這些強烈的認知和信念,一直在産生人與人之間無數且無止境的衝突、殺戮與災難。
然而,關於神,許多人內心早已渴望能夠獲得一些更完整的正確資訊,一些能幫我們更清楚地瞭解神的資訊。因為,神不該是如此有需求、如此自相矛盾地慈愛又好殺戮、賜福又降災禍。神的愛不是無條件的嗎?因此,重新定義、重新認識神真正的麵貌和本質,是今日人心嚮往的趨勢,也是地球上眾多靈魂迫不及待要引領我們去正視和瞭解的核心議題!
問題是,誰來定義呢?由誰來「重新定義神」呢?由天主教教宗嗎?由美國總統?由某位偉大的政治領導人或宗教領袖?彆傻瞭,那不正是引發許多人類曆史上重大戰爭和衝突的導因嗎?
誰能夠提供我們「對神的正確認知」呢?世界上誰有資格能夠幫我們「重新定義神」呢?
或許,不妨聽聽看這位《與神對話》裏的智者怎麼說。或許,也隻有讓這位自稱「宇宙造物主」的老兄,自己來說明「神真正的麵貌和本質」,會是一種較不具爭議的方式。
讓我們不妨看看,在神的觀察建言裏,祂一再強調的一個重點:
人類若要達到社會真正的和平與和諧,若要盡快走齣文明毀滅的危機,若要改變世界和拯救世界,就必須捨棄一些「舊的靈性觀念裏對神和生命的謬誤信念」。必須重新改寫人們對神的認知,讓人們重新認識神、重新瞭解「神的各種麵貌和本質」,以及重新認識「靈性的本質」,即神所謂的「新靈性」New Spirituality———隻是一個名稱,以區彆舊的靈性觀念。祂不斷強調,人類現在必須積極將「新靈性」落實在生活裏,並廣泛教導和分享「新靈性」的觀念 。人類隻有盡快脫離神所謂的「靈性文盲」並重新瞭解「神真正的麵貌和本質」,纔能達到社會真正的和平與和諧。
因此,這本書名譯為「今日之神」。它分為《重新定義神》和《走齣靈性文盲》上下兩冊,所講的即是上述這兩大部分。此書上的對話是發生在2003年,2005年元月在美國齣版,書名為《明日之神 Tomorrow's God》。2006年首次在颱灣由王季慶女士翻譯成中文,方智齣版,隻可惜2010年版權到期後即斷版。讓這份「昨日的明日之神」的信息,能夠再度以今日較容易被理解的文字,成為華人世界廣為人知的參考資料之一,是我翻譯和齣版此書的緣起與願望。
本書的第一部《重新定義神》,神舉齣瞭人類「對神的舊信念」與「對神的新觀念」,即所謂「昨日之神」與「今日之神」之間的九大差彆(詳見本書最後一頁),幫助人們認識和瞭解神的真正本質。
「昨日之神」與「今日之神」是否是同一個神?這問題有一點像「小時候的世界」與「長大後的世界」是否是同一個世界?簡單地說,「新靈性」隻是指新的靈性觀念,即對今日世界———而非古代或幾十年前的世界———更適閤、更有幫助的靈性觀念。
本書的第二部《走齣靈性文盲》,神舉齣瞭在「新靈性」的日子裏,人類社會的一些重要麵嚮,也就是我們社會進化必將麵對的重大改變和新的認知、新的觀念,會有哪些。例如「政治」會怎樣運作?「經濟」會是什麼模樣?「教育」有哪些重大改革?這些「新觀念」對我們今日社會的提升,全都非常有價值,非常值得重視和被公開地嚴格探討。
當越來越多人們瞭解到:以「外在的處理」來達到自己想要的改變,是一條「看似可行,卻代價高昂、效果有限」的辛苦路。若採取神的觀察建言,即:願意主動去正視「問題的本質、源頭和關鍵」,並重視以「覺察內在Being的狀態」來達到外在的改變,是一條「衝突、殺戮和災難最少、效果最佳」的選項,一條人們隨時都能、永遠都可以選擇的平和路。後者正是神一再強調的:今日世界最需要的靈性觀念,新的靈性觀念,即神所謂的「新靈性」的觀念。
願意去探索和掌握這些新觀念的人,將體驗更美妙的生活品質,並幫助社會更快速且平和地轉化,成為人類的希望。因為,這些改變和新觀念是人類進化必定會經曆的過程,如神在本書第一部就重復說瞭七次:這不是一個「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以及「以什麼樣的方式」發生。It’s not a matter of “whether”, but a matter of “when” and “how”.
好的,這是一份圍繞您的圖書名稱《重新定義神:2014今日之神 Part One》展開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這份簡介旨在營造一種懸疑、思辨和曆史探索的氛圍,但其描述的事件和主題將完全避開該書可能涉及的具體內容和結論。 --- 湮滅的穹頂之下:失落的界域與哲學的斷裂 導言:當舊日秩序崩塌,我們如何丈量虛無? 人類文明的演進史,本質上是一部不斷重塑“權威”與“信仰”的曆史。從早期對自然偉力的敬畏,到中世紀神權的至高無上,再到啓濛運動後對理性與科學的推崇,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轉嚮,都伴隨著對既有“神聖”概念的徹底顛覆與重建。然而,如果我們假設,在人類曆史的某個關鍵節點,一種更宏大、更古老、甚至可以說是“前置”的秩序體係,曾經以一種不為人知的方式存在過,並在被遺忘的過程中,深刻地影響瞭我們今日所理解的“真實”? 《湮滅的穹頂之下:失落的界域與哲學的斷裂》並非一部宗教史或神學批判,它是一場深入人類集體無意識深處的考古發掘。本書的核心,是探討那些在主流曆史敘事中被刻意或無意地剔除的“結構性空白”。我們試圖揭示,在公元前數韆年,某些文明——那些在泥闆、莎草紙乃至尚未被解讀的石刻中留下模糊印記的群體——他們所感知的“神性”或“終極實在”,與後世的亞伯拉罕諸教或希臘哲學體係有著本質的區彆。 第一部:迴溯至未命名的開端 本書首先將讀者帶入“記錄的邊緣”。我們不會討論任何已知的神祇譜係,而是聚焦於那些殘存的、指嚮“結構性坍塌”的文物證據。 第一章:幾何學的低語與時間的錯位 我們檢視一係列在不同大陸闆塊上發現的、年代上相互矛盾的巨石結構。這些結構的排列方式,似乎並非僅僅指嚮天文觀測,而更像是一種對“維度邊界”的標記。作者引入瞭“靜止點理論”,假設在某段遠古時期,宇宙的某些基本法則並非如今日般穩定運作,而存在著可被“錨定”或“乾擾”的節點。我們將深入分析特定符號組閤的重復齣現,這些組閤在已知文化中均被視為禁忌或無法理解的噪音。 第二章:失語的先知與符號的腐蝕 曆史記載往往在描述重大變革時齣現“斷裂”——某些關鍵人物突然消失,或其教誨被迅速“翻譯”並替換。本書著重分析瞭這些“信息空洞”。我們考察瞭早期文字係統(如楔形文字的初始階段)中,那些因無法描繪特定概念而被迫退化的詞根。我們探討的是一種“無法錶達的經驗”,一種超越瞭語言本身所能承載的實在感,以及這種經驗在代際傳遞中如何被稀釋、異化,最終轉化為今日我們理解的“神話”。 第三章:物質與形而上的交界處 本書的這一部分是對“媒介”的探索。我們不再關注神諭本身,而是關注神諭得以傳達的“載體”。那些被古人用於冥想或儀式的大型礦物晶體,那些看似隨機刻畫的壁畫,它們是否不僅僅是藝術品,而是某種“信息存儲器”?我們引入瞭對“共振頻率”的假設性分析,試圖從物理學的角度去理解,古代文明是如何試圖“調諧”到他們所感知的那個“更高場域”的。這裏的探索是純粹基於現有考古發現的邏輯推演,完全不涉及任何超自然或超驗的直接論證,而是對古代技術實踐的深度還原。 第二部:現代性的睏境與形而上學的“重力場” 當我們從古代的迷霧中抽身,進入現代世界時,我們會發現,科學的崛起並未完全清除“虛無”帶來的焦慮,反而用更精密的工具揭示瞭更多認知的局限。 第四章:理性的邊界與統計學的盲點 二十世紀的物理學革命,尤其是量子力學的齣現,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重新為那些古老的“非決定論”提供瞭科學的語境。本書將探討,當現代科學將觀察者納入係統內部時,我們是否不自覺地重新開啓瞭古代對“主觀能動性”與“宇宙結構”相互影響的認知?我們分析瞭特定數學模型的反常現象,這些現象在描述宏觀宇宙時錶現得閤乎邏輯,但在極小尺度或極大數據集中卻齣現瞭難以用現有理論解釋的“結構性偏斜”。 第五章:被遺忘的倫理學基石 許多現代倫理睏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我們對“價值的來源”的根本性假設。如果我們將“道德律令”視為一種純粹的社會建構,那麼驅動這種建構的原始動力是什麼?本書主張,在曆史的早期階段,存在一種“集體責任模型”,它與現代的個人主義倫理截然不同。這種模型依賴於對“界域邊界”的維護,即對物理世界與非物理世界之間界限的清晰認知。當這些界限在後來的哲學思潮中被模糊化或完全否定後,人類的倫理結構也失去瞭其原有的“錨點”。 第六章:重構的挑戰與未完成的對話 本書的收尾並非提供一個嶄新的神學體係,而是提齣一個嚴峻的智識挑戰:我們是否有可能在不訴諸信仰的前提下,重新構建一套能夠解釋人類對“超越性”永恒需求的哲學框架?我們必須直麵那些被主流學術界視為“異端”或“迷信”的殘存知識碎片,並以嚴格的批判性思維去審視它們,探究它們在何種程度上是特定曆史環境中對某種客觀現象的有效描述。 《湮滅的穹頂之下》邀請讀者進入一個充滿反思和挑戰的旅程——這是一次對“我們為何相信”的追問,而不是對“我們應該相信什麼”的斷言。它要求我們放下既有的教條,去傾聽那些從曆史深處傳來的、關於秩序與混亂的古老迴響。我們所尋求的,是理解我們所處的現實,其下方可能隱藏著何種被遺忘的底層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