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的发生:方法论、神论、人论

神学的发生:方法论、神论、人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神学
  • 方法论
  • 神论
  • 人论
  • 宗教研究
  • 哲学
  • 基督教神学
  • 系统神学
  • 理论神学
  • 文化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神学若是只在读者与书本之间,便将冻结在贫血的严寒中
惟有迎向来自超越象限的挑战,才能瞧见新知的迸发与踊跃

  与神的相遇
  是神学的基础与动力


  本书是「教义的诠释」系列中之第一册,由留学德国的李丽娟博士撰写,主要着墨于神学的方法、神的本身与人的定义。

  作者继承了德语神学的传统,从以下视角出发,为我们阐述历代神学家对于神论与人论的反思;她强调,神学的可能性,乃是人在生存的状态中不断与神相遇的结果。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够只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解读圣经或神学作品。反之,因为神学的产生总是根植于人的处境,进而对上帝的启示做出理解与阐释,因此在了解神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必须将之摆在原本的处境中来解读。

  作者提醒我们,在面对三一上帝时所必须具备的谦卑。「神是三一」这一浩大的奥秘,涉及了内在三一、经世三一、神论反思与现代处境之间的张力,因此信徒在建构对神的认识时,即使拥有了圣经或教会宣讲的启示,仍需要知道自己所了解总是不足,无法完整阐述神的本性与属性。神是完全的自由与超越,但也总是在祂的怜悯与慈爱中,让有限的人领受到可以理解的启示,使神学的脚步继续往前。

  论及「人是什么」时,作者深切地意识到我们必须与哲学、现代人类学与科学的发展进行对话,从基督信仰的角度做出回应。放在存在的层面来谈,人的有限仍然令他无法面对无限的自由,在独立于神的选择中必然犯罪。惟有对神的依靠才能使他获得确切真诚的存在,恢复原初创造中神的形象。

  在本书这趟丰盛的神学之旅中,作者一方面以系统神学的主题形式呈现内容,另一方面,则融合历史神学、圣经神学与诠释学的进路,以期让读者了解,一个神学主题或概念从经文和过去教义史而来的观点,以及也从现今的处境反思该主题或概念。融贯其中的,乃是体认到人作为聆听的存在,必须不断聆听神的话,而做出合神心意的回应,造成与神、与自己、与他人/世界和好的新变化,这正是《神学的发生》一词所企图传达的意涵。

  本书的写作进路将以「对内」建造信徒的神学知识为取向,但也会在其中提及「对外」从事神学之必要。因而,教父们的相关观点以及方法,常做为书中谈话的伙伴。此外,当今与论题相关的其他学科的观点,也将会在书中提及、讨论,以期保持基督教神学该有的时代性以及活泼性。

  正如德国神学家艾伯林对神学所持的观点,圣经既作为神向人说的话,因而神学以及神的话语的传讲应是一个事件,是「神的道的发生」(Wortgeschehen)。事件发生后所带来最大的影响,是在于人对它的回应。当从事神学的人以及阅读或聆听的人,愿意对此时此刻所阅读、所聆听的神的道顺服之时,必定会带来改变,这些改变即是人在面对神、面对自己、面对世界/他人的关系上产生变化。

  因此,若要让神学或是传讲成为一个「神的道的发生」事件,神学所思考的向度应是神─人─世界之间的联系。意即,神学论题每一部分的讨论,应该从人对神的「信」开始,并且带来对神、对自己、对世界的实在性有从圣经观点而来的新认识。这也是笔者在本书中致力要达成的。

  摘自本书绪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丽娟


  中华福音神学院神学硕士,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神学博士,曾任台北长春礼拜堂全职传道,华神出版社主编,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创欣神学院专任教师,目前在卫理神学院担任专任教师。主授诠释学、系统神学、宗教哲学。着有《诠释神学:与存在相属的神学》(台北:橄榄,2010),主编《成为基督徒:祁克果神学》(台北:橄榄,2011)。

图书目录

「教义的诠释」系列总序
推荐序一    让神学动起来(周学信)
推荐序二    永远保持相关性的神学(陈吉松)    
绪论    
第一章      基督教神学简介    
第二章      教会历史中重要时期的神学观点    
第三章      神学知识的建构    
第四章      神的启示    
第五章      圣经的权威    
第六章      认识神的本性和属性    
第七章      三一神论    
第八章      神的创造与护理    
第九章      基督教信仰的人观    
第十章      罪论    
第十一章      神证论    
第十二章      神义论    

附註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花黑喷—略谈神学之所以「发生」 梁硕恩(《神学的发生》责任编辑)


  神学的知识可加强我们信仰的健康,帮助我们在理性上面对挑战,但是回到我们接受信仰的起初,可以发现,我们在认知上能够辨识出神的道而接受之,乃是因为在出奇之中,靠神的恩典看见并相信,原本质朴无实的话语,竟能穿越时空的限制,对自己的生命做出要求。

  在教会史上,有许多种归信的故事与模式,其中鲁益师(C.S.Lewis)的归信过程常为人所乐道。鲁益师在青少年时期是个无神论者,醉心于北欧神话的神秘世界。他后来读到牧师作家麦克唐诺(George MacDonald)的作品,对他的灵性思想有所启发,但他仍维持无神论的思想参军。而后进到牛津校园里,他的身边有一群基督徒朋友,如《魔戒》的作者托尔金,也常阅读基督徒着作,他的思想因而产生了变化。但是在三十一岁他成为有神论者的时候,他仍声称他应是「全英格兰最垂头丧气、也最不情愿的初信者」。在与托尔金等朋友长期来往与交流之中,鲁益师渐渐接受由耶稣基督所代表的信仰意涵有其真实度,跟其他神话有所不同。就在一次前往动物园的途中,他接受并相信了耶稣就是神的儿子,其中的过程连他自己也无法明白,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何时发生,却不明白最后一步是如何发生的」。就这样,在观赏动物的行程后,一个伟大的基督徒作家诞生了。

  在此之前,鲁益师并不缺乏接触到神学论述的机会,然而他真正成为基督徒却也花上许久时间。更特别的是,连他自己也不能确定详细的过程,只说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这是否只是个特例,还是这是我们信仰里的正常状况?

  在李丽娟博士的新书《神学的发生》中,我们可以看见这种特别的「发生」不仅是许多人归信的经验描述,更是神学知识建构的一种过程。在书中,「发生」一词是源自德国神学家艾伯林的用语,李丽娟博士论到:「神学以及神的话语的传讲应是一个事件,是「神的道的发生」(Wortgeschehen)。事件发生后所带来最大的影响,是在于人对它的回应。当从事神学的人以及阅读或聆听的人愿意对此时此刻所阅读、所聆听的神的道顺服之时,必定会带来改变,这些改变即是人在面对神、面对自己、面对世界/他人(coram Deo, coram seipso/meipso, coram mundo/coram hominibus)的关系上产生变化。」也就是说,神学的内容最主要还不在于客观知识的累积,而是作为一种事件的发生,人在其中做出选择,而他肯定的回应产生了神学事件的有效性与意义,并且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状态,使他在认知、行为与他人的交往上,出现崭新的架构。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放大了人的自由选择权、贬抑了神的主权,不如说是人对神与自己的认识,是从神的话开始,却是在个人的生存状态中获得完全。

  当代神学在经过海德格、高达美等人诠释学的洗礼之后,渐渐接受了人在理解与表达上,无法达致完全客观的观点,转而注意不同处境当中的差异性,并寻求对话。而在面对相对主义以及主观性过强的陷阱时,当代神学仍能回到语言的范围中,求同存异,纵使语言的使用也受所属群体的制约,不能称做完全客观。

  因此对于基督教真理来源的圣经解释来说,总是处在一种动态的模式中,而对本体与行动的思考,也必须放在「我—祢」的框架下进行。也就是说,自我在阅读经文,面对历史文化差距、处境之间的拉扯时,仍须回到根本与神的关系中,认识自己并做出选择。这不代表在圣经诠释与神学理解中,就完全不需要往历史重建的方向追寻与企求,而是在追求客观的同时,体认到自己的侷限与主观,并且以信心来回应神对人此时此刻的唿召。按照艾伯林的看法,纵然圣经唾手可得、教会的讲道也很容易找到,但是若没有良好的诠释,神的说话只能停留在历史的某段时期,并不能对个人的生命造成冲击。因此,人对神的认识要能达成,教会的宣讲就不能停留在学术讨论,更要深入世界的需要,用能懂的语言传达出神的临在。

  在学院、教会、世界的牵引拉扯中,神学必须不断保持对世人的相关性,这其实也是源自信仰的本质。的确,神学的知识可加强我们信仰的健康,帮助我们在理性上面对挑战,但是回到我们接受信仰的起初,可以发现,我们在认知上能够辨识出神的道而接受之,乃是因为在出奇之中,靠神的恩典看见并相信,原本质朴无实的话语,竟能穿越时空的限制,对自己的生命做出要求。

  我们并没有办法掌握与神会遇的时机,但神的道仍对我们发出了挑战,迫使我们正视自身存在的不完美与有限性,并略窥「耶稣是主」这项陈述,对于个人生命的巨大宣称。然而,神同时在这个要求之中,提供我们愿意接受,与之会遇的动力,就在顺服的同时,周遭的世界也不同了。其实不是世界变了,而是自己的眼光不一样了。因此,我们能够接受神的道,实在是难以思议的过程,故称其为「事件」或「发生」,其实仍然不足以概括其惊奇性。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出现在归信的过程,更是个体在归信之后,对神的认识不断进深的动态模式。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基督教神学简介

1.何谓神学?

神学(Theology)这个字是由希腊文θέος和λόγος 两个字组成,前者的意思是神,后者则是话语、言谈、学说,所以神学的意义来源是指关于神的言谈和学说等,也可以说是研究、谈论、教导与神有关的知识。对于基督教信仰来说,既然相信并接受圣经是神的启示,是神向人所说的话,则神学就指向对于神的话之反省、诠释、整理,以期能更认识神,以及祂所要向人彰显的心意与所要传达的信息。

使徒彼得劝勉弟兄姐妹们,既然神已选召我们得以认识主的救恩,让我们与神的性情有分(亦即,我们得以分享神的本性),有神的生命在我们里面,那就要继续在认识主耶稣基督的事上多结果子,也就是说,要竭力追求认识主。而彼得也教导信徒如何丰盛地认识主基督,「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后一5~7)存在里面的信心要以德行表达出来,而圣经中所论的德行并非一般观念中的美德,否则,希腊文化所注重的也是对于美德、善的追求,如同中国文化传统也讲求美德的培育以及发展,如果彼得所说的与这些相同,就不需要信仰了。彼得所劝勉信徒的德行,是愿意遵从神旨意而行的品格,而德行需要加上知识,就是认识神的心意的知识,也是对神的话实行在生活中并予以反省而得的知识,这就是神学。

而有了神学之后,反过来还是要将之继续实行在节制、忍耐、虔敬、爱的操练当中,也就是说,认识主是在信心、神学以及生命的操练之结合中前进。彼得的劝勉提供我们定义基督教神学一个十分适切的方向:因着神的恩典,始于信心,在生活的实践中反省神的话,并且将所得的思想继续在生命中操练、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神学的发生:方法论、神论、人论》这本书,说实话,一拿到手上,差点因为它的厚度和专业术语望而却步。我本身是做历史研究的,对于神学并不是科班出身,但一直对不同思想体系的演变过程很感兴趣。这本书的书名就点出了它的核心——“发生”,这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简单罗列教义的教材,而是探讨神学如何被构建、演变的过程。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方法论”这部分的处理。他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的方法,而是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们,是如何试图理解和解释神圣的。这种比较性的分析,就像是在翻阅一本神学思想的“编年史”,让我看到人类对于超越性存在的探索,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修正、被丰富。作者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比如“启示”与“理性”的关系,或是不同哲学思潮对神学认识的影响,都让我茅塞顿开。 我目前读到的部分,对于“神论”的阐述,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上帝的属性,而是追溯了这些属性是如何被神学家们一步步确立起来的,其中包含了多少辩论、多少妥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我们如何“看”神学,而不是仅仅“信”神学。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去理解神学话语背后的运作机制。对于我这样带着历史学者的审视目光来阅读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和思考角度。

评分

**评价四** 买《神学的发生:方法论、神论、人论》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我对宗教现象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又不太喜欢那种过于情绪化或宣讲式的读物。我更倾向于从学术、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宗教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发生”二字,就立刻吸引了我,它暗示了这本书会探讨神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而不是仅仅呈现其结论。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从“方法论”到“神论”,再到“人论”,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作者在“方法论”部分,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他深入剖析了神学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学者们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而发展出的各种思想工具。我尤其对作者对不同哲学流派如何渗透进神学体系的论述感到着迷,这让我看到了思想的互动和交融。 当我翻阅到“神论”的部分,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将如此抽象的概念,以一种逻辑严密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上帝的终极奥秘,而是展示了人类在追寻这个奥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思考、辩论和概念的演进。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神”的思维框架,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神”的定义。它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建构对神圣的理解。

评分

**评价三** 这本《神学的发生:方法论、神论、人论》绝对是一本可以放在书架上,时不时翻阅的“工具书”。我最近刚开始接触一些神学相关的研究,发现很多著作都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知识,阅读起来常常觉得吃力。但是,这本书就不同了。它就像一位耐心且博学的老师,从最基础的“方法论”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进入神学的殿堂。 作者在“方法论”部分,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梳理神学研究的各种路径和方法。他详细介绍了不同的思想流派是如何构建他们的神学体系的,比如从经文诠释到哲学论证,再到历史考证。这种“解剖”式的分析,让我能够理解不同神学家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为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评判这些方法的优劣,而是着重于揭示它们各自的特点、潜力和局限性。这种客观的态度,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避免了过早地陷入某种特定的立场。 当我阅读到“神论”部分时,感觉就像是在一层层剥洋葱,看到了关于上帝的各种观念是如何在历史中演变的。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既定的“上帝是什么”的答案,而是展示了人类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概念和哲学工具,去尝试触及那无法完全言说的存在。这种对“神论”的生成过程的追溯,比单纯的教义宣讲更有启示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上帝”,是经过了漫长的思想史的塑造和演变的结果。

评分

**评价一** 我最近入手了《神学的发生:方法论、神论、人论》,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吸引住了。封面上那沉静的字体设计,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猜想内容也定是深刻而扎实的。一翻开,扉页上的序言就立刻把我拉进了作者的思绪之中,他用一种非常学术但又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铺陈了神学研究的起点。那种从最根本的方法论出发,逐步深入到神圣存在的本质,再回溯到人类自身在神圣秩序中的位置的逻辑,让我感觉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探索未知的领域。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方法论的探讨上,并没有流于空泛的概念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哲学思辨。他如何区分不同神学流派的方法论差异,又如何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认知盲点,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学问,首先要理解它的“怎么做”,也就是它的研究方法。这本书恰好给了我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让我明白神学研究不只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套严谨的逻辑和工具。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我选择阅读这类学术著作时最看重的。 虽然我才刚开始深入阅读,但已经可以预见到,这本书将是一段漫长而充实的旅程。作者似乎有意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教条,去探寻神学思想背后更深层的生成机制。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传统神学概念感到有些模糊,却又渴望理解其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神论”与“人论”的部分,看看作者将如何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神圣与人性的深刻对话。

评分

**评价五** 《神学的发生:方法论、神论、人论》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度思考的邀请函。我之前对神学的一些概念,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本书的出现,像是给我提供了一副能够看清这层纱的眼镜。它没有直接灌输我任何教义,而是让我看到了这些教义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起来的。 尤其是在“方法论”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举一些神学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基础和认识论的预设。他让我明白,为什么不同的神学家会采用不同的研究路径,以及这些路径会如何影响他们对神圣的理解。这种对“如何知道”的追问,让我觉得非常扎实。我以前觉得神学很虚,但读了这部分,发现它其实有非常严谨的“学术基因”。 而“神论”与“人论”的结合,更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作者通过对“神”的存在的论述,最终回溯到对“人”的理解。这让我看到了神学不仅仅是关于上帝的学问,更是关于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刻探讨。它不是让你去模仿一个神,而是让你去理解你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你与神圣之间的关系。这种由“神”到“人”的视角转换,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思考非常有深度,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