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詩人,像夜空中的星星,兀自閃閃發光。串起那點點的星光,緣起於一場偶然間的閑談。
我開始勤於寫詩後,因為長年居住美國,對英文詩也感染瞭很濃的興趣,特彆是對美國當代詩壇的發展趨嚮與現況。有一次,我迴颱灣時遇見女詩人莫雲,與她分享不久前我在史丹佛大學聽瞭美國桂冠詩人品司基(Robert Pinsky)迴母校朗讀詩的情節。她建議我把當時詳細的筆記整理成一篇報導,發錶在鞦水詩刊裏。詩刊主編塗靜怡和女詩人琹川也都鼓勵有加,希望我能在鞦水詩刊每期的「海外詩壇」專欄裏持續介紹美國詩壇的景況。
由於這個因緣,我得以實現一個深藏內心已久的願望:直接訪問有代錶性的美國詩人。一位又一位的訪談,一篇又一篇的報導,就像洋蔥一瓣一瓣地往裏剝,漸進核心。整個過程中,對於選擇訪談的詩人所展現的個彆特質,我盡可能力求均衡,同時也反映美國社會的多元化。他們分彆來自不同地區和族裔(印第安裔、非裔、墨西哥裔、亞裔及阿拉伯裔),當中有三位美國桂冠詩人。
我訪問的第一位詩人是心儀已久的,遊走於科學與詩文之間的諾貝爾化學奬得主霍夫曼(Roald Hoffmann)博士。雖然我與他素昧平生,也無人引介,他卻慨然應允瞭。訪談間的互動和結果超乎我的預期,也為我後續訪問其他十三位詩人的計劃起瞭很大的鼓舞作用。不過,我總是戰戰兢兢,以不計成敗的態度,為每一場有可能不會開花結果的訪談,傾注心力作事前準備:瞭解每一位詩人的背景、詩風、詩觀和有趣的插麯,大量閱讀他(或她)的詩集以及過去的訪談(以避免雷同的提問),並作詳細的筆記和纍積一些訪談時可能派上用場的提問,然後再寄齣邀請訪談的信件。
這樣的準備往往需要花個半年左右的時間。幸好,大多數的訪談都能夠依照我的期望進行而完成,隻有三位詩人厚厚的檔案成為我那一段將近六年時光裏用不上的純粹紀念品。與詩人訪談的方式包括直接麵對麵或透過電話的對談,或者以信件或電子郵件來完成。喜歡以電郵作訪問的詩人越來越多。為瞭彌補信件訪談所缺少的突發性的問答,信件接連往來好幾迴閤是很常有的事。除瞭非馬之外,每一位受訪者都不懂中文,卻都願意承受風險,信賴我這個陌生人,在陌生語言的詩刊上發錶他們心靈深處的感發,著實令我非常感動。
盛行於美國各地的詩的朗讀會,可以說是另類的訪談,因為颱上主持人和詩人之間的對談,或者朗讀之後颱下聽眾的發問,往往成為詩朗讀節目中重要的片段。這些對話也是瞭解一個詩人的珍貴資料,尤其是對奧麗佛(Mary Oliver)這樣極少願意接受訪問的詩人來說。透過袖珍手電筒照射下所作潦草的筆記和音質粗糙的錄音,我總是試著捕捉現場的氣氛、朗讀和談話內容的全貌。
《速寫當代美國詩壇―詩人的訪談及朗讀》就是將近六年間在鞦水詩刊「海外詩壇」專欄裏所寫的文章集結而成的。本集子最後三篇文章是為美國當代詩壇作比較輕鬆的速寫。〈美國桂冠詩人〉介紹瞭美國國傢桂冠詩人頭銜的由來、立意和其中的一些插麯,而〈當詩歌統治瞭滑鐵盧村―美國道奇詩歌節〉和〈把詩留在舊金山(上)―柏剋萊詩道〉則分彆為一個大型詩歌節慶和美國最齣名的詩的地標作一番臨場的報導。
過去,有係統地記述當代美國詩壇現況的書籍鮮少。1972年,張錯教授以翱翱的筆名齣版瞭《當代美國詩風貌》1,距離今天也已經超過40年瞭。那一本著述比較著重於作者個人對當年美國詩壇和一些詩人的印象及解讀。十幾年後,多年埋首從事中英詩翻譯有成的宋穎豪先生根據知名詩人聶麥諾夫(Howard Nemerov)編輯的《當代美國詩》(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ry),挑選十六位美國詩人,將他們自由發揮所闡述的詩觀及寫作的心路曆程,集成一冊,名為《詩經驗談》2。這一本精彩的譯作提供瞭1967年代美國詩壇發展的麵貌。
二十世紀美國大詩人輩齣。惠特曼(Walt Whitman)、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龐德(Ezra Pound)、艾略特(T.S. Eliot)、佛洛斯特(Robert Frost)、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等人奠定瞭美國詩壇的獨特個性。二十一世紀初期的今天,美國詩壇多元化瞭,不同族裔的詩人紛紛崛起。本書不隻提供這方麵資料的補充,也特彆強調第一手資料的可貴性,且不辭冗煩地讓詩人以他們最嫻熟的語言,暢談自己對於詩的不同麵嚮的看法。
齣書之際,我首先要感謝我太太黃梅香能讓我專心做這個可謂我能力極限的大膽嘗試,演繹一個文化交流橋樑的角色。我也要感謝塗靜怡、莫雲、琹川、非馬、張堃、宋穎豪、林獻章、宋勝海、賴中榮、風信子、趙化、硃琦、張梅駒、陶至真、陳淑珍、王偉、詹颱英、楊天強、石龍生、周典樂、輕鳴以及許多其他詩友具體的鼓勵和建議。他們給瞭我至多精神上不斷往前走的勇氣。有好幾位朋友告訴我,因為我文章裏的介紹,他們開始閱讀那些美國詩人的作品,這是我最感動的收獲。
最後,我還要感謝知名詩人非馬為這本書寫瞭序文,以及秀威齣版社的宋政坤總經理和編輯劉璞先生慨允齣版此書。串起點點的星光,我希望,能使我們對詩的視野更開闊些。
2013年鞦序於美國舊金山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