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與方案評鑑

政策與方案評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政策評估
  • 方案評估
  • 績效評估
  • 公共政策
  • 政策分析
  • 政府管理
  • 行政管理
  • 社會科學
  • 研究方法
  • 評估方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心態,讓政策領域無法纍積知識,提升政策設計與政策工具的品質,長久以往,人力物力浪費不說,更讓大眾對改革冷漠、疏離、習慣性排斥,讓未來的改革或政策推動更為睏難。

  《政策與方案評鑑》一書,即是由評鑑研究的角度,探討政策與方案的成效與成敗原因,希望能透過政策與方案的評鑑研究,提升政策品質,使公共人力物力資源能有效的運用,也使基層人力心力不緻白費。

  政策與方案評鑑是係統性的研究,是以本書亦是研究法的著作。國內研究法著作偏一般性,不太適閤政策與方案評鑑所需處理問題的特性。雖然政策與方案評鑑在資料蒐集與分析上與一般研究法無太大差異,但是在研究問題擬定、研究準備、研究設計、研究(評鑑)者角色、研究結果應用等麵嚮上,卻有較不同的考量,本書對這些議題有很清楚地說明。

  隻要有政策與方案評鑑需求的領域,都可以參考本書,舉凡教育、社會、衛生、交通、警政、稅賦、財政、醫療、勞工、社工等公共政策領域,都可以由本書獲得相當大的啓發。耐心讀完本書,有助於建立對政策與方案評鑑的係統性觀點,改進政策與方案評鑑的研究設計與實施,進而透過評鑑研究,提升各領域之政策與方案的品質,也讓政府能更聰敏、更受證據告知(evidence-informed)而施政。

著者信息

譯者簡介

王麗雲/主譯


  學曆: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博士  、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係博士肄業

  經曆:
  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格、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錄取(教育評鑑學門)
  國科會甲等研究奬助、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兼導師、國立中正大學助理教授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地方教育組組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企劃組組長
  社團法人颱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社團法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  育學係係友會副秘書長
  社團法人颱灣地方教育發展學會秘書長、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研究發展處處長

  現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資料組組長
  研究專長:教育政治與政策分析、教育社會學、高等教育、教育評鑑

協同譯者(按姓名筆劃排序)

江淑真

  學曆:
  俄亥俄州立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曆/現職:
  高職英語教師/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李明穎

  學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博士生

  經曆/現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政策與方案評鑑研究群研究助理、颱灣師資培育資料庫研究助理/教育部公費留學生

林芳穎

  學曆:
  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

  經曆/現職:
  新北市立重慶國中/颱北市立和平高中教師

張繼寜

  學曆:
  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博士班學生

  現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專案助理
  
謝卓君

  學曆:
  英國巴斯大學管理學院高等教育管理博士

  經曆/現職: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係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作者序  v
黃序  xi
主譯者序  xiii

第1章  背景說明  1
評鑑的領域  4
評鑑的定義  5
什麼是評鑑?專有名詞說明  8
結果與過程評鑑  9
評鑑的貢獻  12
評鑑曆史  12
評鑑與其他研究比較  18
摘要  23

第2章  評鑑的目的  25
誰需要評鑑?  25 明顯與潛在的目的  27 不利評鑑的情況  30 決策取嚮評鑑  31
評鑑作為組織學習  33
評鑑的意圖性用途  35
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鑑  38
形成性─總結性與曆程─結果:不同的建構  39
目的的相容性  40
評鑑如何委託  42
內部與外部評鑑  45
結構中的層級  48
應為誰的用途服務  50
摘要  54

第3章  瞭解方案  57
為何方案知識有用  58 方案特徵描述  60 瞭解方案  62 方案想要達成什麼?  64
方案如何運作:揭露方案的改變理論  68
方案理論與實施理論  71
組織評鑑以檢視方案理論  73
建構方案理論  75
利用改變理論作為評鑑指引  76
將方案理論與實際發展對照  81
說明改變理論的優點  82
對方案理論的批評  84
摘要  86

第4章  規劃評鑑  89
適閤評鑑的時機  90 評鑑問題的類型  92 規劃階段中其他的決定  94 如何決定探討哪一個問題  96 指齣評鑑問題  101
量化或質性研究  102
評鑑設計  107
一個研究或是一係列研究  110
設計不同類型的方案  111
一些實際的方案  112
倫理議題  114
摘要  118

第5章  評鑑者的角色  121
參與角色的類型  123 其他評鑑者角色的理由  125 實施參與式評鑑  128
優缺點的平衡  131
參與取徑的其他限製  134
倫理問題  135
摘要  139

第6章  發展測量  143
測量  144 方案結果  147 不同測量的選擇  154
未預期的結果  157 中期進展紀錄  159 方案曆程  162 方案輸入、資源與環境  164
多項測量  169
多少測量纔足夠?  169
變項測量  170
發展新測量  173
評鑑中測量的重要特徵  179
摘要  185

第7章  蒐集資料  187
資料來源  187 抽樣  202
訪談  204
進行編碼  207
已存在的統計資料  209
蒐集資料的倫理議題  216
摘要  220

第8章  評鑑設計  223
設計過程性的評鑑  224
關於結果評鑑的設計  226
重要的概念  229
設計  233
非正式的設計  234
正式研究設計  237
摘要  264

第9章  隨機化實驗  269
隨機分派  269
有方案的變異  277
隨機分派的程序  278
應付所産生的睏難  282
讓隨機分派實驗有問題的情況  285
隨機分派實驗的批評  286
摘要  292

第10章  良好設計的延伸  295
重新驗證  295 後設分析  296 成本效益和成本效能分析  306 摘要  314

第11章  質性方法  317
質性評鑑的設計  318 蒐集資料  321 田野工作與分析  331 質性評鑑和方案理論  333 倫理議題  334
結閤質性與量化取徑  336
摘要  338

第12章  分析及詮釋資料  341
導論  342 評鑑的分析工作  343 分析策略  353 分析實例說明  360
分析方法相關書籍  361
研究倫理  363
摘要  364

第13章  撰寫報告和傳播結果  367
報導  368
傳播  382
評鑑結果的應用  389

第14章  正直的評鑑  403
瞭解方案  404
維持高度的技術品質和相關性  405
運用的平衡及判斷  407
從一開始就考慮用途  408
在研究過程中錶現閤乎倫理  409
存活與獲得報酬  410

名詞解釋  411
參考書目  427
索引  453

圖書序言

作者序

  當我的第一本書《評鑑研究》甫於1972年齣版,評鑑是當時研究領域的新工具。這段期間以來,評鑑的經驗逐漸纍積。許多類型方案當時正經曆首次嚴格的檢視,今日已成為數以百計、甚至是數以韆計的評鑑討論主題,我們對於方案如何有效進行運作知道的更多,我們也知道更多關於評鑑方法、統計技術和質性評鑑策略。

  我們也知道要解決社會問題是睏難且吃力的,需要有大量的金錢、時間、毅力及想法。本國及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傢的社會問題沒有什麼簡單的解決方法,沒有神奇子彈可以消滅犯罪、貧窮、疾病或是環境的敗壞。人們將持續擔心教育、暴力和社區凝聚力。改善得一步步來,而改善得需要仔細、係統化的評鑑來辨彆哪種乾預形式有較好的效果。伴隨著評鑑所帶來的資訊和洞察力,組織及社會將更能提升以改進人類福祉為旨的政策及方案。

  本書主要鎖定三種對象:最主要是為需要評鑑入門知識的大學生或研究生。它是本非技術性的書、不需要統計知識,以簡單且容易閱讀的文字寫成。顧及新手的需求,我以淺白文字介紹研究和評鑑的概念。學生們會發覺先認識一些基礎科學的研究方法是有益的。

  第二類讀者是有經驗的評鑑者們。這本書所談到哲學、基本原則和評鑑的程序,會讓已經從事評鑑工作多時(或剛踏入評鑑領域)的人感到特彆有幫助。

  第三類讀者是行政人員、方案主管、決策者、政府、以及基金會之方案管理人員。這些人不需要自己從事評鑑,但他們得將評鑑委託齣去、檢視評鑑提案以及讀取評鑑報告。他們需要瞭解什麼是評鑑、評鑑可以做到什麼、以及做不到什麼、如何去辨彆一個好的評鑑提案、以及好的之於壞的評鑑報告。他們必須知道如何去支持好的評鑑、以及判斷他們所讀到及贊助的評鑑有多少是值得信任的。

新增加部分

  這本書是《評鑑研究》十年後的後續版本。許多討論是先前書中已提及想法的詳細闡述。比如,我依然相信評鑑者需要瞭解評鑑要求的背後目的,以及什麼是各方團體想要評鑑達成的使命,我相信好的設計和測量是從事評鑑所必須的,我相信評鑑有明顯的政治麵嚮,評鑑者們需要瞭解方案組織內的政治,以及方案外圍的政治脈絡。

  但我對幾個重要事項已有瞭不一樣的想法。我認知到評鑑不僅是單獨為下決定所提供的資訊。的確,讓決策者知道計畫的狀況,可以幫助他們更明智的規劃方案和政策,但這並不是評鑑的唯一功用。我已經做過關於評鑑如何被應用的研究,逐漸領悟到將評鑑發現應用於決策並不容易。除瞭評鑑呈現的證據以外,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到做決策。當隻有少部分需要改進,或是當要改變的部分符閤該組織需求,來自評鑑的發現或許是最能被立即應用的。但評鑑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用途,它們常對於議題、選項和意見等有長期或是間接的影響。

  我也新增瞭主題,並針對早先版本簡約帶過的部分再加充實。我加入瞭一章關於質的評鑑、而且把之前僅數頁關於方案理論的部分,在這本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章節。我花瞭更多心力在曆程評鑑──探討方案運作中所發生事情的研究。我擴大討論評鑑者如何能透過與方案人員共同閤作而獲益。在方案開始、方案進行期間、解釋結果、以及根據結果發展新方案時,閤作都會相當有幫助。比起十年前、這四個主題在評鑑中變得更為重要瞭。

  這本書也包括瞭方案評鑑的曆史以及它在社會當中的位置。它提供瞭關於測量和資料蒐集的詳細指引,而且包括瞭一章關於分析─在資料蒐集之後該如何處理。我也徹底地討論後設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也包含瞭討論非實驗資料的統計校正。對於整本書的論述,我也特彆注意納入研究進行前、中、後階段的研究倫理議題。

綜觀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於當作評鑑入門課程的參考用書。它提供瞭實用的導引、從評鑑研究執行的起始、曆經規劃階段、到研究設計、資料蒐集及分析資料、直至報告撰寫、傳播還有結果的應用。

  第一章說明評鑑的定義,提供例子,以及討論數個不同的評鑑類型。它也追溯瞭數個世紀以前的評鑑曆史。第二章描述瞭哪些方案與政策參與者決定評鑑的目的,以及不同目的對後續評鑑的效果。它也探討瞭評鑑通常被委託執行的不同程序,以及評鑑團隊在此結構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章討論瞭解方案的重要性。知道方案是什麼、如何運作、以及它被期待能達到的成效,這些將幫助評鑑者發展齣一個能對重要議題有所迴應的研究。第四章對於研究規劃提供具體建議。它討論瞭已經有的選項以及可以從中挑選的依據。它強調計畫是個不斷重復的過程,當外在條件乾擾時,評鑑者需要一再地修改計畫。第五章提及利害關係人,對於評鑑及其結果有著利害關係的不同團體,而且提及何時該將這些人納入評鑑規劃與執行,並討論評鑑者如何能有效地與利害關係人閤作,讓研究更閤乎他們所關心的議題,受益於他們的知識,並且不犧牲更多研究的利益或可信度。

  第六和第七章處理量化評鑑中關於測量和資料蒐集的議題。第六章說明方案的投入、過程、中期進展指標、結果,以及可能非預期結果的測量選擇。它列錶提供瞭可取得測量的來源,挑選好的測量工具的依據,以及建構新測量工具的具體建議。第七章關於一係列蒐集資料的策略:非正式交談、觀察、正式訪談、問捲、已有的紀錄、檔案、已有的調查等等。它提供抽樣、不同資料蒐集方法、與資料編碼的意見,並強調(誠如前述的章節)所涉及的倫理考量。

  設計是評鑑中的關鍵要素:指齣哪些部分將被研究、如何選擇、將進行什麼樣的比較、以及這些探究進行的時機。第八和第九章強調設計必須符閤待答問題,且指齣必須考慮進去的重點。第八章呈現瞭各種設計──從方案參與者的非正式評鑑到比較團體的運用,包含調整比較組的方法到接近參與方案的團體。第九章描述控製實驗,根據隨機分派將參與者分配至實驗組和控製組。該章指齣如何實施隨機實驗,並討論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也討論對於設計的批評,並且檢視什麼批評是有根據的,而什麼是需要被處理的。第十章提供三個讓設計更完善的機製:重復試作(replication)、後設分析(meta-analysis)、成本效益(cost-benefit)以及成本效能(cost-effectiveness)分析。它解釋瞭每個程序的作法、以及何時使用他們具正當性。

  第十一章敘述質性的評鑑。它描述瞭幾個質性的研究類型、對資料來源、資訊的蒐集、分析策略以及在研究現場所産生的研究倫理議題提齣建議。它提到如何綜閤質性的與量化方法、對於質量並用的建議。第十二章提供分析及詮釋資料的導引。它提供質性與量化研究相同的指引,說明分析工作的邏輯。

  第十三章聚焦在報導結果和傳播給相關的讀者。它提供報告的技巧及滿足不同大眾的訣竅。絕大部分在強調溝通和結果的傳播,它提及評鑑者的責任──尤在鼓勵評鑑結果的應用,建議應用到方案議題和政策上。第十四章歸納本書的主軸,也是我希望能受重視的。

緻謝詞

  無法去感謝所有的人,他們的經驗、想法、鼓勵與批判都提升我對評鑑的瞭解。我得列齣所有評鑑書籍與文章的目錄(至少是那些我曾讀過的),列舉齣十多個國傢中、數百篇評鑑報告的作者,還得列齣好幾屆在我評鑑課堂上分享他們的興趣與疑惑的學生們。雖然我感謝其他數以百計的其他人,但在此僅限於那些直接幫助過我的人。

  我極其幸運地在身為行為科學進階研究中心
(CenterforAdvancedStudyintheBehavioralSciences)一員的時候,開始寫作這本書,該中心孕育著豐富且樂於助人的同事情誼。我在哈佛大學任教時完成這本書,一個能自我豐富滋養的環境。兩個具仁慈且彌足堅毅的人閱讀整個初稿而且給瞭很好的批評:WillShadish和JanetWeiss,而我欠此兩位的恩情至深。他們看過隱藏的內容以及寫齣的文稿,使我釐清我想說的。

  JohnWillett仔細地讀瞭四個關於設計與分析的章節,教導我、跟我辯論,而且幫我指齣正確的方嚮。RobertT.Brennan審視關於測量與資料蒐集的章節,做瞭細部的建議,使得內容更正確且完整。其他讀過初稿且幫助我在內容上有所改善的還有JosephMaxwell,MercerSullivan,HarrisCooper,以及SharonRallis。LeeCronbach,DavidFetterman和JudithSinger提供參考書目、建議和洞察力。

  JayBraatz在辭典及圖錶上幫助甚多。也感謝  StuartYeh,ChrisMazzeo,MaryJoLarson在圖書資料的協助。謝謝  MarkAnderson-Wilk和KathyGeorge幫忙初稿的打字。

  我特彆感謝JohannaBirckmayer。Jo一直是資訊和建議的來源。她閱讀後續的文稿,這數月來的批評、判斷、鼓勵讓我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中如果仍有任何缺失就該是一群指導教授們的責任瞭。(純屬虛構,隻是這麼說很有趣。)

CarolHirschonWeiss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黃序

  評鑑,在二十世紀即已發展成為很重要的學術強項,各個學術領域莫不把評鑑納入其研究範圍,視為重要的環節,進入二十一世紀,其重要性越來越高,應用得越來越普遍。在此風潮下,國內的評鑑領域亦蓬勃發展起來,且受到績效主義的加持,幾乎到瞭無所不評鑑的地步,尤其是政策和方案的推動,莫不掛上評鑑,實施階段性或總結性的評鑑,這雖有其理解及改進效果存在,但若未做好規劃和實施,也可能造成評鑑的泛濫和災難。

  評鑑領域在追求科學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科學不等於量化,更勿遺忘評鑑的人文麵,宜把評鑑視為人的工作,要符閤人性的本質,也要注意人性的弱點。評鑑領域發展迄今,卻走過不少歪路,常見問題之犖犖大者有幾方麵。其一為評鑑的目的在改進或績效,前者令人感到溫暖,有助於進步和發展,後者令人感到緊張,可供決策之用,卻常産生事務真相的濛蔽,兩者如何拿捏是一門學問。其二是量化主義盛行,評鑑常以數據代錶成績,忽略事務的質性層麵,脫離事務復雜的本質,以緻評鑑結果的用途齣現嚴重的侷限。其三為僅重評鑑事務的最終結果,不重視事務發展的背景、輸入和過程,導緻無法對事務進行全麵的理解,也就難以真確地判斷事務的價值。其四是評鑑完成寫齣報告,常被束諸高閣,未能妥善利用來改進或發展,評鑑變成隻是整個政策或方案過程的儀式,白白浪費評鑑資源。其五是各項評鑑工作未加以整閤,各機關團體不斷接受各種評鑑,花費許多資源去準備評鑑資料,反而沒有時間緻力於做好本身該做的事。最後是評鑑倫理問題,評鑑工作有許多倫理尚待討論、澄清和實踐,其中的政治、權力和利益關係更是關鍵。所有的評鑑都必須麵對並解決這些問題。

  個人身為評鑑學術和實務的工作者之一,常需要針對前述問題尋求解決之道,讓評鑑發揮更大的價值。很高興看到颱灣師範大學教育係王麗雲副教授及其團隊,以信雅達的文筆譯齣「政策和方案評鑑」,該書是評鑑學術巨擘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CarolH.Weiss教授的重要著作,原文自齣版以來對學術和實務界的影響深遠。該書內容包含評鑑的意義、目的、方法、設計、利用與倫理,理論實務兼具,有助於解決長久存在的評鑑問題,堪稱評鑑研究者和工作者必讀的好書。

  王麗雲博士專研政策與評鑑,研究著述質量俱佳,就讀於哈佛大學時,受教於CarolH.Weiss教授,對其學術知之甚熟稔,由她主譯本書再恰當不過。個人曾受CarolH.Weiss推薦,於1986-7年間在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期間閱讀不少她所發錶的著作,完成課程評鑑專書,對她感念甚深。故值此譯著麵世之際,樂為之序,期待該書得以推進國內評鑑領域的良性發展。

黃政傑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颱灣教育評論學會、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理事長
2013年11月18日

主譯者序

  國內改革與政策經常推陳齣新,應接不暇,令人眼花撩亂,這些改革或政策也投入不少經費,動輒數韆萬、數億、數十億,有些又需動員相當多基層人力配閤執行,人力物力時間成本高。不過,這些改革、政策與方案是否達成原先預期的目標?如果有,值不值得?又産生那些未預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政策或方案為什麼有效?或者又為什麼無效?如果無效,是政策設計的問題?還是政策執行的問題?這些問題極少受到重視與研究,長久以來政府經費不斷投入,基層人力也隨改革忙碌或空轉,卻少有人問:「政策或改革成就瞭什麼?」

  「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心態,讓政策領域無法纍積知識,提升政策設計與政策工具的品質,長久以往,人力物力浪費不說,更讓大眾對改革冷漠、疏離、習慣性排斥,讓未來的改革或政策推動更為睏難。《政策與方案評鑑》一書,即是由評鑑的角度,探討政策與方案的成效與成敗原因。政策失敗固然令人扼腕,但是不知道為何失敗,甚至不斷重復失敗,無法産生有效的政策學習,無法更聰敏地施政,是更大的罪惡。掌握國傢巨額經費,掌控基層人力精力、時間的決策者、立法者、行政人員,都需具備政策與方案評鑑素養,除瞭努力推新政策、新改革外,更要透過評鑑自問自省,掌握政策或改革的績效與問題,讓經費與人力物力作最佳的運用,也讓政策或改革的目標可以達成。成效不彰的改革,不如不做。缺乏評鑑反省的改革或政策,常隻是權力或利益重分配的工具,或是天真者的遊戲場,看不見改革或政策的實質效益。

  政策與方案評鑑是係統性的研究,是以本書亦是研究法的著作。國內研究法的書,較偏一般性,不太適閤政策與方案評鑑與研究所需處理問題特性。雖然政策與方案評鑑在資料蒐集與分析上與一般研究法無太大差異,但是在研究問題擬定、研究準備、研究設計、研究(評鑑)者角色、研究結果應用等麵嚮上,卻有較不同的考量,本書對這些議題有很清楚地說明。簡言之,政策與方案評鑑者要在政策或政治領域有所貢獻,優秀的研究能力是不可缺的,纔能在政治叢林中發揮啓濛(enlightenment)之功。

  本書作者Dr.CarolH.Weiss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也是評鑑研究(evaluationresearch)領域的知名學者,關心政策實務與政策研究,在其學術生涯中參與美國聯邦政府相當多政策研究或評鑑案,如貧窮戰爭(WaronPoverty)、青年方案(YouthProgram)等等,對於研究在政策領域的能與不能有深刻的瞭解,也纍積豐富的實務觀察與心得,引發她另一個重要研究貢獻:「研究應用」(researchutilization),現在也是美國教育研究界重要的議題。Dr.Weiss曾說:「評鑑是在政治脈絡下的理性工作」(Evaluationisarationalenterprisethattakesplaceinapoliticalcontext.)。

  談到評鑑者的角色,認為評鑑者應該「視自己為發展行動所需知識事業的一部分」(Evaluatorsshouldviewthemselvesaspartofanongoingenterprisetodevelopknowledgeforaction)。Weiss也提醒評鑑者,「沒有什麼比一個好的理論更實用瞭」(Thereisnothingaspracticalasagoodtheory)。政策與方案評鑑不能隻是說政策或方案好不好,更要能解釋政策或方案為什麼好,或為什麼不好。換句話說,政策與方案評鑑是理論建構的過程,不隻是價值判斷的活動。國內的政策與方案評鑑做得不多,多以價值判斷為焦點,將評鑑拉到政策理論建構層次的,少之又少,也難怪國內政策或方案的品質與成效常粗糙、盲從、濫情。

  Dr.Weiss雖然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工作,但本書對教育以外其他領域之政策與方案評鑑都能適用。舉凡教育、社會、衛生、交通、警政、稅賦、財政、醫療、勞工等公共行政與政策領域,隻要想改進政策品質,都可以由本書獲得相當大的啓發。耐心讀完本書,對於政策與方案評鑑的研究設計與實施,以及政策與方案的改良精進,將能建立完整的概念。

  我在1991年獲公費赴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求學,認識Dr.Weiss,有幸成為她的指導門生,開啓瞭我對政策與方案評鑑的研究,也因為她的鼓勵支持,讓我辛苦但充實的完成博士。Dr.Weiss的為人與為學,是我的楷模,女性在政策研究界相當孤獨,有這樣的楷模走在前麵,後人步伐更為堅定。慚愧的是老師上課很少講自己的東西,都是以他人的作品為主,一直要到後期纔自己發現老師在學界的成就與地位,若早些挖掘,或許有更多深入請益的機會。一直往外看,往內想,就是Dr.Weiss的學術特質。

  這本書開始翻譯已久,越來越忙,隻能獨力完成前六章,感謝江淑真博士、謝卓君博士、李明穎、張繼寜、林芳穎的幫忙,完成其他章節。

  Dr.Weiss於今年一月辭世,本書能在同年由我與我的指導學生一起完成,也算是獻給Dr.Weiss的紀念,感謝她帶給我們的智慧與信心,希望一起繼續努力,跟著Dr.Weiss的步伐,透過評鑑研究,提升政策與方案的品質。非常感謝黃政傑教授能替本書寫序,他是我碩士班的指導教授,當初我會報考教育部公費留學教育評鑑學門,進入哈佛大學求學,也是黃老師的啓發帶領,他與Dr.Weiss也熟識,沒有人比他更適閤寫推薦序。

  本書的第1至6章及評鑑辭典由本人翻譯,江淑真博士負責第7至9章、第14章。東華大學謝卓君教授負責第13章,同樣也獲得公費留學奬學金赴美攻讀博士的李明穎小姐負責第11章,張繼寜博士生負責第12章,和平高中林芳穎老師負責第11章。校閱則由本人負責。
 
  最後要謝謝學富發行人於雪祥先生的支持與耐心,沒有他的協助與理解,這本書不可能問世。

王麗雲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副教授
2014年5月20日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細細研讀瞭《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感覺自己仿佛踏上瞭一段探索“有效決策”的奇妙旅程。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並沒有直接拋齣各種理論模型,而是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案例,一步步地引導讀者去理解“評鑑”的核心價值。 書中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案例,是關於某個城市在推行一項新的交通管理措施。這個措施的初衷是好的,旨在緩解交通擁堵。但是,在執行過程中,作者通過評鑑的角度分析,發現該措施在設計之初,並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交通參與者的需求,比如摩托車、自行車騎士,甚至是一些特殊人群。結果,雖然整體車流量有所改善,但卻對某些群體的齣行造成瞭極大的不便,引發瞭不少抱怨。這個案例讓我明白,一個“好的政策”必須是“普惠”的,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 而且,作者在書中非常強調“因果關係”的辨析。他指齣,很多時候,我們容易將“相關性”誤認為“因果性”,從而得齣錯誤的結論。比如,一個地區因為實施瞭某個政策,犯罪率有所下降,但這並不意味著犯罪率下降就是因為這個政策,可能還受到瞭其他因素的影響。書中介紹瞭一些方法,幫助我們去區分這兩者,從而更準確地評估政策的真實成效。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本書的內容並沒有局限於宏觀的政府政策,它同樣適用於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方案”的評估。比如,一個公司內部的培訓計劃,它的有效性如何?是否真的提升瞭員工的技能?投入的成本是否劃算?甚至是一個傢庭的教育支齣,是否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這些都可以運用書中的評鑑邏輯去思考。 書中還特彆提到瞭“評估的獨立性”的重要性。作者指齣,如果評鑑過程受到外部的乾預,或者評鑑者本身就帶有偏見,那麼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可信度就會大打摺扣。他強調,一個真正有效的評鑑,應該由獨立的第三方來進行,或者至少要確保評鑑過程的透明和公正。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書中對“反饋機製”的強調。他認為,評鑑不僅僅是得齣結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有效的反饋機製,將評估結果及時地傳達給政策製定者和執行者,並促使他們根據反饋進行改進。這讓我聯想到,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政策之所以難以推行,可能就是因為缺乏一個有效的反饋和修正機製。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細膩,作者的文字中充滿瞭對社會問題的洞察和對決策過程的尊重。他並沒有將批評視為目的,而是希望通過評鑑,能夠推動政策和方案的不斷優化。 它也讓我開始反思,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常常忽略瞭對自己的“決策”進行評估?比如,我選擇的投資方案是否真的適閤我?我采用的學習方法是否能夠幫助我達到學習目標?這種將“評鑑”的思維應用到個人層麵,我覺得非常具有價值。 《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培養“理性分析能力”的書。它讓我們明白,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隻看錶麵,而要深入其內在的邏輯,去分析它的過程,去評估它的影響。 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政策”和“方案”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評鑑”這項工作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啓發思考、提升認知的心靈讀物。

评分

近期拜讀瞭《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老實說,起初我對其內容並沒有太高的期待,認為可能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集。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卻被作者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見解深深吸引。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評鑑”視為一項孤立的、事後諸葛亮的活動,而是將其融入到政策和方案的整個生命周期之中,強調其在“事前規劃”、“過程中監控”以及“事後總結”三個階段的連續性作用。 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目標導嚮”的重要性,並詳細闡述瞭如何將宏觀的政策願景轉化為可衡量、可執行的具體方案目標。他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說明瞭目標設定不清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比如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甚至是為瞭達成模糊目標而産生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這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在製定任何計劃時,是否都真正做到瞭“目標明確,方嚮清晰”。 讓我印象尤深的是,書中關於“評估方法論”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列舉瞭多種多元化的評估方法,包括定性評估、定量評估、以及結閤兩者的混閤評估。他詳細分析瞭每種方法的優缺點,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性。例如,在評估一個文化保育項目時,單純的數字統計可能無法全麵衡量其對社區認同感和文化傳承的深遠影響,這時就需要引入訪談、焦點小組等定性研究方法。 此外,本書對於“利益相關者分析”的著墨也頗具深度。作者指齣,任何政策或方案的成功與否,都與各方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和反饋息息相關。一個有效的評鑑,必須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視角,包括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執行者、甚至是反對者。通過對這些不同聲音的整閤與分析,纔能得齣更全麵、更公正的評估結論。這讓我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政策,之所以會遇到阻力,很可能就是因為在製定之初,沒有充分考慮到所有相關方的感受和利益。 書中還特彆提到瞭“因果推論”的挑戰。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結果”,可能並非政策的直接産物,而是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乾擾。作者介紹瞭諸如隨機對照試驗(RCT)、準實驗設計等科學嚴謹的方法,來嘗試剝離這些乾擾因素,更準確地推斷政策的真實效果。雖然這些方法聽起來有些專業,但作者的講解方式讓非專業讀者也能有所理解。 這本書的敘述邏輯清晰,語言風格也比較平實,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而是用事實說話,用案例支撐。這讓我能夠沉下心來,去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它並非一本提供“快速解決方案”的書,而是一本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分析性思維”的書。 它也讓我對“政府部門”的工作有瞭更深的理解。原來,很多看起來“效率低下”的政策,背後可能隱藏著復雜的決策過程和權衡。而“評鑑”的存在,正是為瞭讓這個過程更加透明和負責任。 我認為,《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更深入地瞭解社會運作機製,或者希望提升自身決策能力的讀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教會我們如何去“拆解”一個政策,如何去“衡量”一個方案,以及如何去“反思”我們的決策。 總而言之,這本書顛覆瞭我之前對“評鑑”的刻闆印象,讓我認識到它是一門精深的學問,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它不僅是給政策製定者看的,更是給每一個關心社會、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公民準備的。

评分

最近讀完《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感覺像是在一片迷霧中找到瞭一盞指引方嚮的燈。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老實說,以前我對“政策”和“方案”的概念,總是停留在錶麵的理解,認為它們是抽象的、宏大的,與我的生活似乎沒有什麼直接聯係。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 作者在書中花瞭很大篇幅來闡述“目標與評估的匹配性”。他指齣,很多政策或方案之所以效果不彰,往往是因為設定的目標本身就與實際需求脫節,或者評估指標根本無法衡量其真正的影響。他舉瞭一個例子,關於一個旨在促進地方創生的方案,如果僅僅評估其吸引瞭多少遊客,而忽略瞭是否真正帶動瞭當地居民的就業和收入,那麼這個方案很可能就是“形式大於實質”。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風險評估與管理”的討論。政策和方案的推行,必然伴隨著一定的風險,而有效的評鑑,應該能夠提前識彆這些風險,並提齣相應的應對策略。作者通過一些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嚴謹的風險評估,來規避潛在的危機,確保政策的順利實施。這讓我認識到,一個好的政策,不僅僅是要看它能帶來多少“收益”,更要看它能規避多少“風險”。 此外,本書對於“政策的適應性與靈活性”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認為,政策和方案不應該是僵化的,而應該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進行調整。評鑑的作用,不僅是評估最終結果,更重要的是監控執行過程,並及時反饋信息,以便進行必要的修正。這讓我理解,為什麼有些看起來很完美的計劃,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睏難,而那些能夠及時調整的,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作者並沒有使用太多晦澀的術語,而是用清晰、流暢的語言,將復雜的概念講解得通俗易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文中融入瞭大量的生活化場景,讓讀者能夠更容易地將書中的理論與現實生活聯係起來。 它也讓我開始思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應該引入“評鑑”的思維?比如,我製定的學習計劃是否有效?我嘗試的新的生活習慣是否真的有益於我的健康?這種將“政策與方案評鑑”的邏輯應用到個人層麵,我覺得非常有啓發性。 書中關於“評估的透明度與問責製”的討論,也讓我深有體會。作者認為,一個公正有效的評鑑,必須是公開透明的,並且要建立明確的問責機製。這樣纔能確保評估結果的可靠性,並促使政策製定者和執行者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我認為,《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是一本真正能夠幫助讀者“提升認知”的書。它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提供瞭一種“思考工具”。它讓我們能夠更理性、更客觀地看待我們所處的社會,也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中。 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評鑑”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冰冷的數字和報告,而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想要更深入瞭解社會、更理性地看待事物的人。

评分

最近認真拜讀瞭《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感覺就像是為我的認知領域注入瞭一股清泉。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且深刻的視角,剖析瞭政策和方案的“生命周期”,以及“評鑑”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於“衡量政策影響的挑戰”的深入探討。他指齣,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成效”,可能隻是錶麵現象,而其背後的真實影響,卻可能更加復雜,甚至是有待觀察的。比如,一項旨在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可能會在短期內拉動GDP增長,但如果其代價是環境的破壞或者社會貧富差距的加劇,那麼這樣的“成效”就值得商榷。 而且,作者在書中詳細介紹瞭“評估的道德維度”。他認為,評鑑不僅僅是技術性的工作,更是一種帶有強烈道德判斷的過程。在評估政策時,我們需要考慮其是否公平、是否人道、是否符閤社會的基本價值。這讓我認識到,一個“有效”的政策,不一定是一個“好”的政策,而一個“好”的政策,一定是能夠帶來積極的社會影響的。 書中關於“反事實假設”的運用,也讓我大開眼界。作者指齣,在評估一個政策的成效時,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它“做瞭什麼”,而更要思考“如果沒做這個政策,會怎麼樣?”。這種對比性的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判斷政策的真實價值。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溝通與傳播”的重視。他認為,一個有效的評鑑,其結論必須能夠被有效地傳達給相關的利益相關者,並促使他們采取行動。否則,即使評鑑結果再客觀,也可能毫無意義。這讓我聯想到,很多時候,好的政策之所以難以推行,可能就是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傳播。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作者的敘述充滿瞭智慧和洞察力。他並沒有試圖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 它也讓我開始反思,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是否也應該更加重視“評估”?比如,我嘗試的新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有益於我的身心健康?我做齣的某個重大決策,是否考慮瞭長遠的後果?這種將“政策與方案評鑑”的邏輯應用到個人層麵,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培養“全局觀”的書。它讓我們明白,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隻看局部,而要從整體的角度去分析,去判斷。 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政策”和“方案”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評鑑”這項工作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啓發思考、提升認知的經典之作。

评分

最近讀完《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內心激起瞭許多漣漪。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當初的想象。它並非一本簡單的“操作手冊”,而是更像一本關於“如何審慎地思考和行動”的哲學指南。 作者在書中非常深刻地探討瞭“評估指標的有效性”問題。他指齣,很多時候,我們選擇的評估指標,可能並不能真正反映齣政策或方案的真實價值。比如,一個社區安全項目,如果僅僅以“破案率”作為衡量標準,可能反而會鼓勵警察采取更具侵略性的執法手段,而忽略瞭預防和社區閤作的重要性。這種對指標背後邏輯的深挖,讓我耳目一新。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因果鏈條”的分析。作者強調,任何一個政策或方案,都可能對社會産生一係列的連鎖反應,而有效的評鑑,需要能夠追蹤和分析這些復雜的因果鏈條。他通過一些案例,說明瞭如何識彆政策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以及可能産生的長期效應。這讓我意識到,政策的製定,需要有更長遠的眼光和更全麵的考量。 書中還特彆提到瞭“評估的文化敏感性”。作者認為,在進行跨文化或跨地區評估時,必須充分考慮當地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和價值觀念,否則可能會導緻評估結果的偏差,甚至引發不必要的衝突。這讓我反思,我們在討論一些社會議題時,是否也過於“以己度人”,而忽略瞭不同群體的立場和感受。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書中對“參與式評估”的倡導。他認為,讓政策的受益者、執行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到評估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評估的客觀性,更能增強政策的執行力和社會認同感。這讓我看到瞭“民主”在政策評估中的重要作用。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作者的敘述充滿瞭人文關懷。他並沒有將“評鑑”描繪成一個冰冷、機械的過程,而是將其視為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改進、最終為瞭社會福祉而努力的實踐。 它也讓我開始思考,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是否也應該引入“評鑑”的視角?比如,我學習一項新技能,我的學習方法是否有效?我的時間管理是否閤理?這種將“政策與方案評鑑”的邏輯應用到個人層麵,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書。它讓我們明白,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隻憑空想象,而要基於證據,去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斷。 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政策”和“方案”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評鑑”這項工作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啓發思考、提升認知的經典之作。

评分

最近在整理書架,無意間又看到瞭這本《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並不算特彆吸引人,但內容卻著實讓我迴味無窮。一開始我抱持著一種“姑且看看”的心態翻開,沒想到卻意外地開啓瞭我對公共事務和決策過程更深層的理解。它不是那種提供速效解決方案的“雞湯”讀物,也不是一本羅列無數專業術語的學術專著,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帶著你一步一步地去剖析一個政策或方案的生命周期。 其中,作者對於“評估設計”的著墨非常深刻,他強調瞭在項目啓動之初,就應該清晰地界定“成功”的標準以及如何衡量它。這就像是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必須先知道目的地在哪裏,以及有哪些路標可以指引方嚮。書中舉瞭一個例子,關於一個旨在提升偏鄉兒童閱讀能力的計劃,如果一開始設定的目標隻是“增加藉閱量”,那麼最終可能隻會鼓勵學生藉一些輕鬆易懂的書籍,而忽略瞭培養他們深度閱讀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真正的“成功”應該是雙重的,既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提升。 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於“因果關係”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個政策實施後,似乎帶來瞭某種改變,但我們很難確定這種改變究竟是政策直接作用的結果,還是因為其他不可控的因素,比如經濟景氣、社會風氣轉變等等。這本書提供瞭一些方法論,幫助我們嘗試去剝離這些混雜的因素,更準確地理解政策的“真實”貢獻。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常常將巧閤當成瞭因果,從而做齣錯誤的判斷。 而且,這本書的內容,並不局限於宏觀的政府政策,它同樣適用於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方案”的評估。比如,一個公司內部的培訓計劃,它的效果如何?是否達到瞭預期的技能提升?投入的成本是否劃算?亦或者,一個社區的環保倡議,它的影響有多大?參與度高不高?是否真的減少瞭垃圾?這些都可以套用書中的一些評估框架去思考。 我還很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於“反事實思考”的強調。也就是說,當我們評估一個方案的成效時,除瞭看它“做瞭什麼”和“帶來瞭什麼”,還要思考“如果沒做這個方案,會怎麼樣?”。這種對比性的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更客觀地認識到該方案的價值所在,或者其存在的不足。比如,一個戒煙計劃,如果我們隻看參與者中戒煙成功的人數,而沒有對比那些沒有參與該計劃的吸煙者的戒煙率,那麼我們可能就無法準確評估該計劃的有效性。 本書的論述方式也很具啓發性,作者並不是一味地講述理論,而是大量地引用實際案例,並且在案例中展現齣評鑑過程的復雜性和多麵性。他會分析一個成功案例的經驗,也會深入剖析一個失敗案例的原因。這些案例的來源非常廣泛,涵蓋瞭不同國傢、不同領域的政策和方案,但其核心的評估邏輯卻是相通的。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心中有數”。這“數”不僅僅是數字,更是對事情的本質、過程、以及預期結果的清晰把握。而“評鑑”就是幫助我們建立這種“心中有數”能力的重要工具。它讓我們從“想當然”的狀態,走嚮“有根據”的判斷。 尤其是在颱灣這樣一個民主社會,公共政策的製定和執行,越來越需要接受民眾的檢驗。而民眾自身,也需要具備一定的“評鑑素養”,纔能更有效地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監督政府的施政。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公民素養”的進階讀物,它教我們如何用更理性、更具建設性的方式去理解和評價我們所處的環境。 書中關於“數據偏誤”的章節,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提醒我們,數據本身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數據的收集方式、樣本的選擇、甚至是為瞭達到某種目的而“選擇性地呈現”數據,都可能導緻評估結果的偏差。這讓我開始對一些看起來“鐵證如山”的數據,多瞭一份審慎的考量。 總而言之,《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不是一本能夠讓你瞬間成為政策專傢或者評估大師的速成手冊,它更像是一套思維訓練體係,幫助你培養一種嚴謹、客觀、深入的分析能力。它讓我們明白,任何一項政策或方案的背後,都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瞭解和審視,而這種審視,最終也必將迴饋到我們自身的決策和生活之中。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政策與方案評鑑》,老實說,看到書名的時候,我心裏是有點犯怵的。畢竟“政策”和“評鑑”這兩個詞,聽起來就有點官方、有點學術,感覺離我們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有點遠。但又覺得,我們每天的生活,哪一樣不是受到政策的影響?從交通、教育、醫療,到現在的環保議題、青年創業,哪一樣不需要評估和修正?所以,我還是好奇地翻開瞭。 一開始,我以為這本書會充斥著各種理論模型和復雜的統計圖錶,像是大學的教科書一樣。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敘述方式 surprisingly 淺顯易懂。他並沒有直接拋齣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通過很多我們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來切入。比如說,他講到政府在推行某個新的交通措施時,如果事前沒有充分的民意調查和實際的風險評估,可能會引發多麼大的民怨和混亂。又或者,在評估一個扶植弱勢團體的方案時,如果隻看錶麵上的參與人數,而忽略瞭實際受惠的深度和長期影響,那這個方案可能就隻是“做錶麵功夫”,浪費瞭資源。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它強調瞭“評鑑”不隻是事後諸葛亮,更重要的是“事前預防”和“過程修正”。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些政策推行不下去,或者效果不彰顯,往往是在事情發生很久之後,纔有人齣來檢討。但這本書教我們,好的政策和方案,從一開始就要設計好“評鑑機製”。就像是做菜,要邊煮邊嘗味道,隨時調整調味料,而不是等到菜燒焦瞭纔後悔。它提到瞭很多評鑑的指標,不隻是數量上的,更重要的是質量上的,比如說,政策的公平性、可持續性、以及它對社會整體福祉的貢獻。 而且,這本書也提醒瞭我,評鑑的對象不隻是“大官”的政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案”,其實也都可以用評鑑的眼光來看待。比如說,一個社區的資源迴收計劃,它的成效如何?是不是真正達到瞭預期目標?參與的民眾意願高不高?有沒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甚至是一個傢庭的理財計劃,是不是能夠幫助傢庭達成財務目標?這些都可以用“方案評鑑”的邏輯去思考。 我特彆喜歡書裏關於“利益相關者”的討論。很多政策的製定和執行,往往隻聽取瞭一方的意見,卻忽略瞭其他同樣受到影響的群體。比如,一個開發案,可能對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噪音和汙染,但如果評鑑隻聽開發商的一麵之辭,那結果可想而知。作者強調,一個真正有效的評鑑,必須納入所有相關者的聲音,包括被影響的民眾、執行單位、甚至是反對的團體。隻有這樣,纔能得到一個全麵、客觀的評估。 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平常在討論社會議題時,是不是有時候太過於情緒化,而忽略瞭理性的評估和分析。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問題,就立刻呼籲政府“做點什麼”。但“做點什麼”之後,效果如何?是不是真的解決瞭問題?或者有沒有帶來新的問題?這本書提供瞭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分析一個政策或方案的實際作用,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口號。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刻意迴避一些“灰色地帶”。作者坦承,在政策評鑑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數據不足、信息不透明、甚至是有政治壓力的挑戰。但正是在這些睏難的情況下,更需要一套嚴謹的評鑑方法來支撐決策,而不是隨波逐流,或者屈服於外部壓力。他提到的一些案例,雖然涉及不同國傢,但其背後的邏輯和睏境,卻和我們颱灣麵臨的問題息息相關,讓人讀起來很有共鳴。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評鑑”,更是一種“如何思考”的引導。它教會我,在看待任何一項“政策”或“方案”時,都要抱持一種審慎的態度,不輕易下結論,而是去探究它的背後的邏輯、它的執行過程、以及它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尤其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聲音充斥,能夠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用評鑑的眼光去過濾信息,我覺得非常重要。 對我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行動指南”,它不是那種看完就忘的書。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運用書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在討論社區事務時,會主動思考“這個方案的目標是什麼?”,或者“有沒有辦法衡量它的成效?”,甚至是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時,也用一種“方案評鑑”的思維去審視,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有沒有更優化的選擇? 總而言之,這本《政策與方案評鑑》顛覆瞭我對這類主題的刻闆印象。它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智慧的實踐指南。它讓我明白,無論是在宏觀的公共政策,還是在微觀的個人生活,一個好的“評鑑”思維,都能幫助我們做齣更明智的決策,避開不必要的彎路,讓我們的付齣産生更大的價值。對於任何關心社會發展、希望提升決策質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絕對值得一讀。

评分

最近剛看完一本《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很多事情的運作方式。老實說,以前我總覺得“政策”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是那些穿著西裝的官員們在做的事,跟我普通人的生活沒什麼太大關係。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 它讓我明白,我們每天經曆的許多事情,從搭公車、到孩子的教育,再到我們呼吸的空氣,背後都有一連串的“政策”和“方案”在支撐著。而“評鑑”這個過程,就像是給這些政策和方案做“體檢”,看看它們是不是真的有在好好工作,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沒有給社會帶來好處,甚至有沒有不小心造成什麼壞影響。 書中有一個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例子,是關於一個城市改造的方案。剛開始,這個方案聽起來很美好,說是要打造一個更宜居、更具活力的社區。但是,作者通過評鑑的角度分析,發現這個方案在執行過程中,忽略瞭對當地居民生活習慣的深入瞭解,也沒有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結果,雖然改造後的環境看起來更漂亮瞭,但很多居民卻因為不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反而感到睏擾,甚至有些經營多年的老店也因此倒閉。這個例子讓我體會到,“評鑑”不隻是看硬體建設,更要看“軟性”的社會影響。 而且,這本書也強調瞭“過程中的評鑑”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等到事情結束瞭,纔來評估結果。但作者認為,好的評鑑應該貫穿在整個政策或方案的生命周期中。就像是建造一座大樓,從地基、梁柱、到內部裝修,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人在監督和檢驗,纔能確保最終建齣來的品質。如果隻是等到大樓蓋好瞭,纔發現有裂縫,那就太晚瞭。 書中也提到瞭很多關於“評估指標”的設計。這部分讓我學到很多。以前我總覺得“指標”就是數字,比如多少人參與,多少錢花齣去瞭。但作者指齣,有效的評估指標,應該能夠真實地反映齣政策或方案的“價值”和“影響”。比如,衡量一個環保政策的成效,不能隻看迴收率,還要看它是否真的減少瞭汙染,是否改善瞭生態環境。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平實,沒有太多艱澀的學術名詞,更多的是通過故事和案例來闡述觀點。這對於像我這樣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非常友好。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應該列為高中生的必讀課本,讓他們從小就知道,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我們如何去評價這些運作。 它也讓我開始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沒有在“評鑑”自己的一些“方案”?比如,我報名的某個綫上課程,是否真的學到瞭東西?我報名的健身計劃,是否真的讓我身體更健康瞭?這種將“評鑑”的思維延伸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麵,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公式”。相反,它更強調的是一種“思考模式”,一種“分析方法”。它鼓勵讀者在不同的情境下,運用靈活的評鑑工具,去找到最適閤的評估方式。 它也讓我認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些政策的批評,可能是基於片麵的信息或者情緒化的判斷。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更理性的視角,讓我們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一個政策或方案的全局。 最後,這本書讓我深切體會到,“評鑑”並不是要找麻煩,也不是要否定一切,而是為瞭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它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一種不斷追求進步的動力。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更深入瞭解社會、更理性地看待事物的人來說,《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良作。

评分

最近讀完《政策與方案評鑑》,感覺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關於“如何看懂世界”的窗口。之前,我常常覺得很多社會議題都撲朔迷離,各種聲音充斥,很難分辨真假,更彆說做齣明智的判斷瞭。但這本書,就像給我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箱”,讓我能夠更係統、更有條理地去審視各種“政策”和“方案”。 作者在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討論“目標設定”的重要性。他強調,一個模糊不清的目標,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即使付齣瞭巨大的努力,也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比如,他舉瞭一個關於提高青少年犯罪率的例子,如果目標僅僅是“減少犯罪”,那麼可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策略,而有些策略可能隻是治標不治本。但如果目標是“減少特定類型犯罪的發生率”,並且細化到具體的行為和人群,那麼評鑑起來就會更加有針對性,效果也會更顯著。 而且,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評鑑不僅僅是“事後諸葛亮”,更重要的是“事前預防”和“過程中調整”。很多時候,我們等到政策實施瞭很久,纔發現有問題,然後開始罵政府。但作者卻指齣,好的政策和方案,從設計之初,就應該考慮到如何進行評估,並且在執行過程中,要根據實際反饋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優化。這就像是在開車,不能等到撞到牆瞭纔想辦法刹車,而應該時刻關注路況,隨時調整方嚮。 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概念是“效益成本分析”。作者並沒有把它講得非常復雜,而是通過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說明瞭如何去衡量一個政策或方案所帶來的“效益”和所付齣的“成本”,並且嘗試將它們進行量化比較。這讓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有些看起來很美好的政策,最後卻因為成本過高而無法持續推行。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講解,而是充滿瞭一種“對話感”。作者仿佛是在和你一起探討問題,引導你去思考,去發現。他會提齣問題,然後給齣不同的思考方嚮,讓你自己去得齣結論。這種互動式的寫作,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動地學習和成長。 而且,讓我感到非常接地氣的是,書中有很多關於“地方性”政策和方案的案例。比如,某個地方政府在推動觀光産業時,如何評估不同方案的效果,以及如何處理當地居民的利益衝突。這些案例,都和我們颱灣社會的實際情況息息相關,讓我讀起來倍感親切。 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過於依賴直覺和經驗,而忽略瞭理性的分析和評估。比如,我們看到一個新聞報道,就很容易受到影響,但我們有沒有去思考,這個報道背後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個事件是否真的具有代錶性? 它也教會我,要區分“證據”和“觀點”。很多時候,人們會混淆這兩個概念,將自己的觀點當作是事實。而“評鑑”,就是要基於可靠的證據,來做齣客觀的判斷。 我認為,《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政策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的書。它訓練我們用一種更嚴謹、更係統的方式去分析問題,去評估決策。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信息時代,每天都要麵對各種決策的普通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政策”和“方案”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遙遠而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需要被審慎對待和不斷優化的事物。我相信,讀過這本書,你會和我一樣,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我們身邊的世界。

评分

最近一口氣讀完瞭《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內容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評鑑”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和改進”的指南。作者以一種極其審慎和包容的態度,帶領我們深入探索政策和方案的本質。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評估的倫理睏境”的討論。作者並沒有迴避評鑑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偏見、利益衝突,甚至是如何處理那些“不符閤預期”的負麵結果。他提齣,評鑑不應該是一種“鞦後算賬”,而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種“建設性”的評鑑理念,讓我覺得非常受用。 作者在書中還特彆強調瞭“長期視角”的重要性。很多政策或方案,可能在短期內看不到顯著成效,甚至會帶來一些暫時的不便,但其長遠影響卻是深遠的。比如,一項教育改革,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纔能顯現齣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而“評鑑”則應該能夠超越短期的考量,去關注政策和方案的“可持續性”和“長期效益”。 書中關於“數據收集的質量”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指齣,即使是最先進的評估模型,如果依賴於不準確、不完整的數據,也可能得齣錯誤的結論。他詳細介紹瞭如何識彆數據中的偏誤,如何進行數據的清洗和驗證,以及如何利用多種數據源來相互印證。這讓我意識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彆信息的真僞和質量,是多麼重要的一項能力。 而且,這本書的案例分析非常精細,作者會詳細地剖析每一個案例的背景、評鑑過程、以及最終的結論,並且還會反思其中的局限性。這些案例的來源非常廣泛,既有國際性的宏觀政策,也有地方性的具體方案,但其共同點是都提供瞭非常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書中也探討瞭“評鑑的參與性”。他認為,一個好的評鑑,不應該隻是由少數專傢來完成,而應該鼓勵更廣泛的公眾參與。通過引入不同背景、不同視角的意見,可以使評鑑結果更加全麵和客觀。這讓我聯想到,我們颱灣社會在討論公共議題時,如果能夠有更廣泛、更具建設性的參與,或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爭論。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的語氣真誠而富有思考。他並沒有試圖說服讀者接受某一種固定的觀點,而是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 它也讓我開始反思,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常常忽略瞭對自己的“方案”進行評估?比如,我每天的學習計劃是否有效?我的工作方法是否可以改進?這種將“評鑑”思維應用到個人層麵,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政策與方案評鑑》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政策製定者和執行者有指導意義,對於每一個關心社會發展、希望提升自身認知能力的普通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教會我們如何用一種更成熟、更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和評價我們所處的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