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一九○○~一九五一)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一九○○~一九五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冰心
  • 吴文藻
  • 近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人物传记
  • 情感
  • 爱情
  • 文化史
  • 民国文学
  • 女性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仅是典型人物的传记,
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一个柔弱女子,一介书生,
竟然可以在漫漫长夜里,
盛开出灿烂而优雅的花朵?

  冰心(1900-1999),中国现代着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奠基人、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中文坛,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的女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翻译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吴文藻(1901-1985),中国社会学、民族学的奠基人,「燕京学派」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家,他的「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在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1929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文博士之后,回到北平燕京大学任教,与冰心结为连理,成为一对在文坛与学界璀璨的双子星。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全景式的视角描写了他们在民国时期多难岁月中的生活、爱情、事业与创造。不仅具有自由诗意的叙述魅力,更具有真实人性的诉说光辉。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全景式的视角描写了他们在民国时期多难岁月中的生活、爱情、事业与创造。不仅具有自由诗意的叙述魅力,更具有真实人性的诉说光辉。
盛世华章: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群星璀璨 一书概述: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约一九○○年至一九五一年)中国文坛的波澜壮阔与群星璀璨的景象。聚焦于这一风云际会、思想激荡的时代,我们得以窥见一批杰出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探索民族的命运、个人的价值与艺术的真谛。全书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学流派或性别视角,而是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元、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图景。 核心章节与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探索与觉醒(约一九○○年—一九二○年代初) 本部分着重描绘清末民初,传统文学生命力的衰竭与新文化思潮的萌芽。 一、旧文学的挽歌与新文学的曙光: 详细剖析了以“文学改良”为旗帜的早期运动,介绍陈独秀、胡适等人在白话文运动中的先驱性贡献,以及他们如何挑战并逐渐瓦解根深蒂固的文言传统。重点探讨了早期白话小说、新诗的形态及其在社会观念转型中的作用。 二、从欧风美雨中汲取养分: 深入考察了留学潮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创作的深远影响。不仅关注留学日本、欧美的新生代作家如何将西方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引入国内,更分析了他们如何将这些“外来语”本土化,使其服务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关怀。此部分将详述早期翻译文学的功绩及其在启蒙过程中的媒介角色。 三、启蒙的先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探讨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动荡中如何定位自身角色。从报刊杂志的创办到思想论战的展开,展现了他们如何通过笔墨参与到对国家前途的集体思考中去。例如,对早期“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精神风貌的描摹,侧重于其理想主义色彩与社会批判的力度。 第二部分:文学的“五四”高潮与流派纷呈(一九二○年代中期—一九三○年代初期) 此阶段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黄金期,各种文学流派和创作手法集中涌现,互相激发。 一、现实主义的深度挖掘: 集中论述了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群体。细致分析了他们如何运用小说、杂文等体裁,深刻揭示封建残余、市民百态与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重点研究了鲁迅对国民“精神病态”的诊断,以及茅盾在结构上对社会描写复杂性的构建。 二、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并进: 考察了与早期现实主义思潮形成对比的创作群体。深入分析了新月派对格律和抒情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探讨了徐志摩等人对“美”的执着追求如何与时代情绪交织。同时,关注了早期现代主义尝试,如对西方意识流、印象派技法的本土化实验,以及这些实验在探索个体心灵隐秘角落的意义。 三、文学与大众的连接:左翼文学的兴起: 探讨了随着阶级矛盾的加剧,文学如何更直接地转向工农生活。分析了左翼文学运动的组织性与创作导向,介绍田汉、成仿吾等人的文学主张,以及他们如何将革命的激情与艺术的表达相结合,力求创作出具有明确阶级属性和教育意义的作品。 第三部分:抗战时期的文学转向与坚守(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五年) 民族矛盾的激化使文学的主题和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文学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一、文艺界的大迁徙与新根据地的文学实践: 描述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战火中向后方和解放区播撒文化火种的历程。分析了上海、武汉等文化中心的陷落后,文学力量如何分散,并在新的环境下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二、民族精神的塑造者: 重点研究了抗战文学的特点,即其强烈的写实性、鼓舞性和民族自救的紧迫感。分析了如沈从文在战火中对湘西乡土的温情描绘如何成为一种对逝去美好的追忆与对民族文化根性的坚守。同时也考察了在延安和重庆等地,文学创作如何服务于战争动员和民众教育。 三、坚守与沉寂:都市文人的复杂处境: 探讨了在沦陷区或半沦陷区,部分作家在生存压力下,其创作的艰难与妥协。分析了他们在政治高压和物资匮乏中,如何以隐晦的方式保持其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创作的尊严。 第四部分:战后重建与思想的剧变(一九四五年—一九五一年) 抗战胜利后的短暂喘息与随后国共双方对文化领域的争夺,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底色。 一、内战阴影下的文化分野: 描绘了战后接收城市中,文化机构的重组,以及知识分子在去留抉择中的精神挣扎。分析了这一时期出现的对战乱创伤的反思性作品,以及对“胜利”的不同解读。 二、向新中国文学的过渡与整合: 重点关注了对苏俄文学、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学习与接受过程。展示了部分作家如何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其创作方法和题材,为新政权的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对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讨论,特别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命题的理解与实践进行了细致梳理。 三、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 总结了自一九○○年至一九五一年的知识分子群体普遍经历的精神洗礼。从对西方现代性的热衷,到对民族危机的关注,再到最终在新的政治格局下寻找安顿之道,他们的思想变迁构成了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结语: 本书旨在通过对史料的严谨梳理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呈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复杂性、活力与悲壮。它不仅是文学史的梳理,更是对一群在巨大历史转折点上,用文字承担起民族与时代重量的先行者们的一次深沉致敬。读者将从中领略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的深度、情感的真挚以及艺术形式的多元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炳根


  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92年发起成立冰心研究会,任秘书长,巴金出任会长,开始筹备建立冰心文学馆。1997年8月,冰心文学馆开馆,任常务副馆长、馆长。在冰心研究会成立之后,由当代文学研究,进入对冰心和现代文学研究,开始了二十年的学术生涯,接触、阅读、研究了冰心、吴文藻所有的着作以及尚未公开出版的日记、笔记与书信,寻访过冰心吴文藻在全世界生活过的地方等。

  主编自五四运动以来冰心研究的系列丛书《冰心论集》(十册),着有评论集《特性与魅力》、《逃离惯性》;专着《冰心:非文本解读》、《冰心:冰心非文本解读(续)》、《郭风评传》、《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传记《永远的爱心──冰心》、《世纪情缘──冰心吴文藻》、《爱是一切:冰心》、《林语堂:生活要快乐》;散文随笔集《慰冰湖情思》《雪里萧红》等二十余种。

图书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三坊七巷至大海
1,大家族中的女婴
2,父亲的巡洋舰
3,海边的「野」孩子
4,十一岁之前读过的书
5,诗人与灯台守 >>> 038
6,大家庭中的女红

第二章 扬子江至京城
1,扬子江岸的少年
2,清华园里的莘莘学子
3,五四运动来了

第三章 一个女大学生的「五四」
1,烦闷的少女
2,教会女中的「同性爱」
3,五四惊雷,震上文坛
4,女性解放与《妇女杂志》
5,燕大精神与《燕大季刊》
6,青春与《生命》
7,文学研究会与《小说月报》
8,泰戈尔与《繁星》、《春水》
9,静美中的《惆怅》
10,反响
11,贡献

第四章 留学美国
1,离愁别绪与《寄小读者》初刊
2,上海的饯行与话别
3,横渡太平洋
4,登上新大陆 >>> 203
5,初入校门
6,慰冰湖与闭璧楼
7,一病足惜―圣卜生医院
8,一病足惜―青山沙穰
9,遨游于新英格兰大地的山水之间
10,「大江会」与《琵琶记》
11,绮色佳之恋
12,《漱玉词》与《求婚书》
13,《寄小读者》、《民族与国家》的出版与意义

第五章 燕园风采
1,Faculty Baby(教授会的娃娃)
2,曼哈顿的回应
3,临湖轩的婚礼
4,初登讲坛与燕园落成
5,死的哀伤与生的欢乐
6,双峰:冰心作品的出版与研究
7,双峰:吴文藻创建「燕京学派」
8,60号小楼的客人们
9,一桩公案的「东西南北中」
10,平绥沿线的旅行
11,燕园时期的小说
12,为「燕大之父」祝寿
13,环绕地球、游学欧美
14,最后的燕园

第六章 抗战岁月
1,艰难跋涉向云南
2,云南教育与民族建言
3,呈贡「默庐」
4,战时对民主与制度的思考
5,因「民族问题」而中暗箭
6,重庆的「忙」与「挤」
7,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
8,《关于女人》及其它
9,心系燕大、心系社会学
10,山上山下
11,出访印度与美国
12,战后去向

第七章 旅居日本
1,战后驻日外交官
2,日本的谢冰心旋风
3,日本房屋与美国精神
4,东京大审判、《菊与刀》、李香兰
5,回国的谢冰心旋风
6,心情起了变化
7,继续日本的文学活动
8,1948年的心境
9,未遂的起义
10,东京隐居

图书序言

引子

  我在初夏一个阳光灿烂的晌午,漫不经心地翻看莫里循收藏的照片图集,义和团、八国联军、毁于大火的正阳门箭楼、推着小车挑着担子拉着黄包车的杂乱的人群,满目疮痍、断垣残壁中却还依然有勐狮威蹲的汉白玉短墙。

  这是一位叫凯利的牧师1900年拍摄的发生在北京的义和团事件的照片。莫里循先生在大使馆被义和团围困时,积极参与防守与战斗,曾救出与安置了被追杀的华人教民,本人也险些丢命,以至外界误传他已被杀。但他活着,并且收藏保存了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许多照片。

  开始确实有些漫不经心,因为那毕竟是一个世纪前的故事了。正阳门,现在称之为前门的箭楼不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北边巍然屹立么?(记得有一年也是夏日的傍晚,我一个人站在箭楼下,看暮色中飞进又飞出的一群群蝙蝠与乌鸦,并没有意识它曾经被毁。)但是,当「1900」这4个熟悉的阿拉伯数字不断地跳显在眼前时,我开始意识到了这一历史事件、这些图片中保留的历史画面,与我有了密切的联系。

  我已经写过好几本冰心的传记,但我认为那都不过是一些片断与表象的描述,我也读过好几本冰心的传记与评传,有的虽还全面,但我认为那大多数是冰心人生与作品的演绎与解读,甚至是某种的记录。我认为,一本好的传记,应该既入其中,又在其外,既是真实的也是艺术的,既是场景画也是心灵史,既是史料的揭示也是自我的叙述。仅从真实、史料与制造场景原料的佔有而言,可以说,我独一无二。但是我却不敢动笔写一本像样一些的冰心传或冰心吴文藻传。

  奇怪的是,我是在看了这些图片之后,忽然有了想法,似乎明白该怎么写了。这不仅是因为这个事件中的教会、传教士、庚子赔款等几个关键字,将会不断跳跃在他们的生命长旅中;更是因为这个事件代表着其后恶劣的生存环境,动盪、战争、苦难、斗争,再也没有停止过,整整一个世纪多灾多难,但是,一个柔弱女子,一介书生,竟然可以在漫漫长夜里,盛开出灿烂而优雅的花朵?

图书试读

第三章 一个女大学生的「五四」

1,烦闷的少女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并且颁佈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法令,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辛亥革命与后来的共产党闹革命不一样,它不是彻底地告别一切,许多东西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仅从军队而言,基本是晚清的军队起义与改编,海军尤甚。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任命的第一位海军部总长便是长江舰队临时舰队司令黄钟瑛,晚清海军部及各舰队的许多官员,大都在原岗位任职。谢葆璋曾经任职的「海圻号」巡洋舰当时在英国访问,中华民国成立后,「海圻号」只是在英格兰北岸的巴罗因弗内斯港举行了一个易帜仪式,在舰长程璧光「换旗」令下,降下了黄色青龙旗,升起了红黄蓝白黑五色旗。

南京临时政府的存在,实际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所以,临时政府海军部的人员基本未到位,当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南京海军部就宣佈裁撤了,北京的袁世凯接收了清政府的海军部,建立了北京政府的海军部,首领则是谭学衡。待海军部正式移交之时,黄钟瑛因病辞职,刘冠雄为海军部总长。随后,黄钟瑛被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为海军部下设的海军总司令处的总司令,黄因健康原因,仍驻上海未至北京。1912年12月4日病逝。

我之所以要使用这些游离于冰心、甚至也游离于谢葆璋的文字,目的在于要纠正一个在所有的传记中沿用的史料,即认为谢葆璋从福州到北京海军部任职,是得到了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的电召,有的还将其北上的时间定在1912年。其实,谢葆璋到北京任职,是延续了他在烟台海军学校离职后的职位,是为袁世凯接收清政府海军部之后使用旧部人员所致。谢葆璋到北京政府海军部的时间为1913年的春末夏初,正式任命是4月7日,「海军总司令处二等参谋」,7月授衔为「海军上校」,一个月之后晋升为「海军少将」,10月提升为「海军部军学司司长」。所有的任命都为「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部娓娓道来的长篇叙事,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时代。我并非对史料有着严格考证的学者,更多的是怀着一颗对过往岁月和杰出人物的敬意来阅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冰心和吴文藻先生在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中,如何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又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回应和塑造这个时代。我好奇他们在面对个人情感、学术追求和社会责任时,是如何平衡和抉择的。这本书如果能够细腻地描绘出他们内心的世界,以及他们与周遭环境的互动,那将是一场极其深刻的阅读体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立体地理解这两位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智慧,并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自己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

第一次捧起这本书,就被它略带诗意的书名所吸引。“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多么形象的比喻,让人忍不住去猜想,这究竟是怎样一段跨越时代的感情,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书的封面设计也颇有匠心,淡淡的色彩勾勒出旧时风情,仿佛能闻到纸张散发的淡淡墨香。我并非历史学者,也非文学评论家,只是一个对那个年代、对那个时期文人心路历程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冰心和吴文藻两位先生的生活剪影,感受他们时代的脉搏,理解他们在文学创作和社会变革中的足迹。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们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前行,如何在动荡年代坚守内心。期待在文字的河流中,与这两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领略他们的人生智慧与情感温度。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书名《玫瑰的盛开与凋谢》本身就充满了文学的美感,预示着一段缠绵悱恻、又饱含岁月沉淀的故事。我并非研究冰心或吴文藻的专家,但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文人生活充满向往。我渴望从这本书中,寻找到那些温暖的、真实的片段,感受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波动,以及他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挣扎与坚持。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他们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瞬间。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两位先生的回顾,更像是一次情感的连接,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与他们一同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思想的启迪,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无疑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与冰心和吴文藻两位先生进行一次思想的碰撞。从书的开篇,我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动荡却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年代,耳边回响着先生们对教育、对文学、对社会的热切讨论。我特别好奇,在那样一个社会变革的巨大洪流中,他们是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又是如何将这份思考融入到他们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的。这本书并非仅仅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更在于深入挖掘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展现他们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本书就像一部无声的纪录片,用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它似乎预示着一段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时代的深刻探讨。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冰心和吴文藻这两位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磨砺,以及他们如何在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之间寻找平衡。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展现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学、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与两位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它能够启发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感悟时代的变迁,并从中获得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