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铸字印刷术东传,不仅全面取代中国木刻印书传统,
更深刻地影响百余年来的书籍文化。
直至十九世纪为止,中国人主要以木刻印书已久。这项千年以来中国图书文化的重要特征与技术基础,却在十九世纪遭遇传教士引进西式活字印刷的挑战,并在同一个世纪末被普遍地取而代之,进一步引发了中国图书文化的连串变动。
本书内容主要探讨基督教传教士自1807年来华至1873年为止,六十余年间引介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中文的过程,以及他们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的活动。这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基督教出版的精细之作,也在印刷出版史、中外关系史、文化交流史与汉学史等研究领域深具意义与贡献。
本书作者根据第一手资料――传教士的手稿档案,从缩微胶卷奋力抄录了几十万字左右的书信内容,透过对大量英、美传教档案之爬梳,发掘许多为人所不知晓的印刷所的历史、印工故事,探讨传教士的印刷与铸字工作。对相关近人研究,多所採纳更正。在大量传教档案资料中重构史事,发为文字,殊为不易,然全书却见叙述严谨、井然有序。透由本书可以了解中国图书生产技术转变的过程和全景,勾勒出西方印刷术来华完整与清晰的一幅图像。
印刷方式的改变不仅使中国图书舍弃了本来「中式的外衣」,改穿起「西装」,还进一步在出版传播、阅读利用和保存维护各个环节都连带转变,深刻地影响了百余年来的图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