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十大好書
齣版人週刊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編輯選書
「拜現代科技之賜,我們第一次,可以通過科學傢的努力,『看見心靈的圖像』。」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共同創辦人兼創意長」
「這本書對我們瞭解自己,非常重要。」
─夏普(Phillip A. Sharp),一九九三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得主
腦神經連結不同,命運大不同!
腦袋愈大愈聰明?三歲定終生?基因決定論?全都錯瞭!最新的科學研究神經連結體(Connectome)徹底顛覆傳統認知,不管我們變得多老,仍然可以改造大腦、儲存新記憶、學會新技能,翻轉平凡人生。
多年來,科學傢努力想找齣為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為何會有厭食癥、自閉癥與精神分裂,究竟是在我們的基因裏?還是在我們的大腦結構裏?我們的眼睛顔色、個性特質,都可能是由基因體決定,但是生命中的友誼、失敗與熱情,也同樣戮力將我們塑造為現今的模樣。問題是:這一切是怎麼進行的?
本書作者承現峻,是國際知名腦神經科學專傢,緻力於發掘個人特質的生物學基礎。他相信,每個人的獨特性存在於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模式,會因為我們的學習與成長而有所不同。
基因無法解釋你的腦子為何會變成現在這樣,當你在母親子宮內就已經擁有現在的基因體,一切皆已命定;但是神經連結體不同,在你這輩子活著的每一天,它都會改變。神經連結體承載著可能性與潛力的最樂觀訊息,是我們的基因遺傳與生活經驗交會激盪之處,也是先天與後天相遇的地方。
這是一個能夠改變人心思維的冒險故事,述說者不但懷抱澎湃熱情,也是這個領域的權威。在這本條理清晰、行文生動的書裏,承現峻揭示瞭驚人的先進科技,能在二十一世紀結束前找到神經連結體,甚至可以把人類的心智上傳到電腦,實現永生不朽的願望。本書提供勇敢創新的科技視野,最終目標在於瞭解究竟是什麼塑造瞭我們,是所有自許思索生命本質者,不能不讀的好書。歡迎大駕光臨!一起探索神經科學的未來。
書籍特色 ‧ 颱灣首部完整討論神經連結體(Connectome)專書
‧ 二十一世紀最新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全記錄
‧ 榮獲《華爾街日報》及《齣版人週刊》十大好書、亞馬遜書店百大編輯選書
得奬記錄 華爾街日報十大好書
齣版人週刊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編輯選書
推薦人 姚仁祿 大小創意齋共同創辦人兼創意長
焦傳金 清華大學係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劉福清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名人推薦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剋裏夫蘭誠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
《剋科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自然》(Nature)期刊
──專題報導 「建議讀者,稍微仔細的讀完這本書。因為,拜現代科技之賜,我們第一次,可以通過科學傢的努力,『看見心靈的圖像』。」──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共同創辦人兼創意長
「除瞭研究神經科學的老師與學生應該閱讀此書,對大腦如何感知世界、形成記憶、學習語言及形塑思考感到好奇的人,都會喜歡此書!」──焦傳金,清華大學係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這本書充滿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科學知識,以及引人入迷的曆史典故,對我們瞭解自己,非常重要。」──夏普(Phillip A. Sharp),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一九九三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得主
「承現峻登上神經科學的頂峰,以他聰慧的目光放眼環顧,述說這門科學的過往風光,並大膽展望其未來麵貌,預見屆時我們也許能夠瞭解自己的大腦,並從而瞭解我們自己。」──布魯姆(Kenneth Blum),哈佛大學大腦科學中心執行長
「承現峻什麼都做得到。他早就被公認為一流的物理學傢、電腦高手,以及開創新局的神經科學傢,而這本書就像他本人一樣乾脆俐落、平易近人,又能啓迪人心,顯示他也是一位瞭不起的作傢。」──史特格茲(Steven Strogatz),康乃爾大學教授,《同步》(Sync)作者
「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華麗登場,至今還沒有其他研究者能夠如此深入大腦叢林,並揭露其中奧祕與大傢共享。」──伊葛門(David Eagleman),《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Incognito)及《死後四十種生活》(Sum)作者
「剛嶄露頭角的神經連結體學,是極其重要且令人振奮的研究領域,承現峻將親自帶著你一步一步瞭解這門學問。本書引人入勝,讀之教人欲罷不能,是所有自許思索生命本質者不能不讀的好書。」──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大腦、演化、人》(Human)及《我們真的有自由意誌嗎?》(Who’s in Charge?)作者
在生命這場牌局裏,基因就是發給你的牌,你無法改變你的基因體,它是你手上非打不可的那副牌。基因體的世界觀是悲觀的,四麵八方都受到限製;相對而言,你的神經連結體這輩子隨時都在改變,而且你對這個過程多少有點控製能力。神經連結體承載著可能性與潛力的最樂觀訊息。不過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究竟可以改變自己到什麼程度呢?
我在第二章開頭引用的「寜靜禱文」,正和一段古老韻文的觀點相互輝映:
普天之下,萬般病痛
或有醫方,或無療策
有之則力求
無之則寬心
這種混雜的訊息,也會陳列在你傢附近書店「自我成長」區的書架上。隻要你花個幾分鍾瀏覽一下,將會發現很多書不是教你如何改變,而是教你如何認命。如果你被說服瞭,同意不可能改變自己的配偶,那麼你也許會停止嘮叨,開始學著從婚姻中找到快樂。如果你相信自己的體重是由基因決定的,你可能會停止節食,重享吃的樂趣。在這個光譜的另一端,還是有像《我會讓你瘦下去,掌控你的新陳代謝》這類減肥書籍,以眩惑書名激勵你樂觀的減重意念。心理學傢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他的自我成長指引書《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自我成長》(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當中提齣悲觀主義式的實證證據:隻有五%或一○%的人真的靠節食成功達到長期減重的目標;這個數字實在低到令人沮喪。
所以改變確實是可能的嗎?對雙胞胎的研究顯示基因可能會影響人類行為,但並無法完全決定這些行為。不過,又有另一種決定論齣現瞭,這一種以大腦為基礎,而且幾是悲觀的。「強尼就是那個樣子,他腦袋的接綫方式和彆人不一樣。」你會聽到人們這麼說,這種神經連結體決定論否定個人過瞭童年期之後還有任何顯著改變的可能。這種概念認為神經連結體一開始的時候可能還有塑性,但是一到成年期就固定下來瞭;這符閤耶穌會修士的名言:「給我一個孩子,讓我教養他到七歲,我就可以還你一個男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