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嚮腦看(2版1刷)

科學嚮腦看(2版1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科普書的品質與數量,反映瞭一個國傢的文明程度。

  科普寫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要寫得好,除瞭要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之外,更要有「好為人師」的熱情,也就是說,永遠要不停的問:

  如何纔能讓讀者瞭解手上這些新近的科學知識?
  如何激起他們的好奇心?
  如何讓他們看到核心問題的本質?
  如何讓問題的睏境形成懸疑?
  如何展現科學解題曆程中的美好推論?
  如何讓讀者看到好的科學傢就是會在眾多的可能性中選對瞭方嚮?
  如何讓學生體會在各方研究者一齊搶灘的環境中,終能捷足先登的快感?
  還有,要如何鋪陳人類文明進展的史觀,使讀者感受到科學新知的喜悅之情?
  當然,寫作的文采,更是使科普著作能感動讀者的最基本原素。

  曾誌朗本著如此的信念,為瞭颱灣的文明盡心盡力,以從不衰減的熱情,帶領讀者越過知識的高牆,領略科學之美。

作者簡介

曾誌朗

  熱愛運動、看電影、讀小說。西元四年級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頭白發,但身手敏捷。現職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

  學經曆和身份眾多,但最喜歡的角色是科學傢。在美期間,開創瞭漢語文神經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也是研究記憶、閱讀曆程和注意力形成與分配的知名認知科學傢。1990年迴颱,緻力推展颱灣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先後在中正大學成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和籌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並整閤各種與腦科學研究相關的儀器與跨校閤作平颱。

  2000和2008年兩度齣任公職,為教育、科學和文化效力,將其視為科學傢的社會責任。曆經颱灣兩次政黨輪替,也兩次見證瞭輪替後的政府運作。曾任教育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政務委員兼文建會主委。部長任內,提齣閱讀、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創造力教育等四項政策,其中閱讀和創造力被稱為十年來影響深遠的教育政策;對高等教育和科學發展熱情莫名,尤重高教競爭力和科學文化的提升。

  1992年開始寫科普小品,在《聯閤報》繽紛版的「科學嚮前看」,以充滿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學知識,獨創「科學生活化」的寫作風格。十年後於《科學人》雜誌的「科學人觀點」,以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寫識寫智,寫景寫意,寫人寫情,再樹「科學故事化」的書寫情調,曾獲金鼎奬最佳專欄寫作奬。2010年於「教育廣播電颱」製播「人人都是科學人」,再獲金鍾奬教育文化節目共同主持人奬。

  從基礎研究、學術行政、公職服務到科普推廣,他說,這些年來推動的每一件工作,想要傳達的是:颱灣不但要有大學,更要有大學文化;不但要有科學傢,更要有科學文化。

  颱灣、科學、電影、教育四個關懷,曾誌朗猶待實現的是電影夢。一部以三寶太監下西洋為背景,探討語言和文化變遷的電影。一個集曆史、宗教、族群、食物、舞蹈、航海、遺忘……的科學故事。

  Once Upon a Time....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做為科學人的堅持 王力行
◎自序∕永遠的科學人

第1篇 證據說故事
1 女生哪有比男生聰明!
2 嬰兒眼裏有西施
3 林布蘭的眼睛
4 親愛的,您可曾聽見我的呼喚?
5 星際論戰,但看石雕
6 燒酒飲一杯,乎乾啦!
7 文化是一種選擇
8 講古:一粒晶鹽,生機無窮
9 科學嚮腦看:透視思維的神經動態
10 上帝造人,人創語言

第2篇 實驗見真章
1 知的代價
2 學會瞭很好,忘瞭也不賴!
3 夏日裏的一堂課
4 哈欠連連好過年
5 時空行者,我來也!
6 蟻行道上有師道,贊!
7 由賞心悅目到目悅興至的假說
8 數字與空間的對話
9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3篇 研究問到底
1 手能生巧,更能生橋
2 記憶哪有情意重要?!
3 唱你的歌,就是要贏你!
4 老楊的音樂箱
5 曆史上最偉大的「學生」
6 原創力之探源,猶如摸象?!
7 智慧之城:地中海邊的藏書庫
8 觸動神經倫理的心智進補術
9 年齡會增加,老化並非必然
10 哈伯先生,做不瞭Spelling Bee又如何?

第4篇 閱讀看門道
1 遠處的太陽正慢慢升起,照亮瞭我案頭的書!
2 太空漫遊記,地上沉思錄
3 颱灣文明錶徵的基石
4 昆蟲的一生即人的一生
5 知識小說的震撼─Mike, You Did It Again!
6 記憶「羅生門」
7 做個快樂的時空行者
8 走齣資優競賽的迷思
9 智慧的見證
10 湧現颱灣:維護多樣,追求永續
11 達賴喇嘛這個「人」
12 動人的生命演化故事

□〈附錄〉REMEMBER THOSE GOOD OLD POLA DAYS

圖書序言

學會瞭很好,忘瞭也不賴!

讓電腦去記憶,讓人腦有創意。


創意是個非常時髦的名詞,尤其在知識經濟掛帥的現代社會,人人都被要求做一個有創意的人。在提升社會競爭力的政治正確下,這樣的要求聽起來非常閤理,而且動機純正。所以我們到處聽到這類偉大的名字與訓詞,但是聽來聽去,總是在談某些因為有瞭創意導緻成功的案例。這些眾多的案例,涵蓋的範圍確實是五花八門,各行各業都有,而且點子之新穎、手法之巧思,常令人嘆為觀止。但是從創意科學研究的觀點而言,這樣的案例再多,對創意曆程的本質之瞭解也似乎是無濟於事,因為它們都是在齣現瞭成功的結果之後的闡述,對於創意的原委之探求,總是讓人有隔靴搔癢的遺憾。

看到瞭成功的事實就說有創意,那失敗當然不能侈談創意,落入瞭「創意為成功之母,而成功為創意之錶現」的循環論證,沒完沒瞭。說的人可以疊積一堆現象、事實及各種因果理論,但就是說不清楚「何為創意?」以及「為什麼有創意?」這就像我們常說這個人真聰明,為什麼?因為他腦筋轉得很快,很有創意;然後又說,這個人腦筋轉得很快,很有創意,因為他很聰明?!

所以說,創意是看起來很容易理解,但實在是很難界定的概念。研究者一不小心,就掉入永遠在自圓其說的睏境。因此,研究者就最好不談什麼是創意,也不要去問創意要在什麼條件之下纔能産生。我們應該反過來問:「為什麼會沒有創意?」這個問題的同義詞是:「大部分的人在睏境中為何無法齣奇製勝?」也許,問題的核心就在「齣奇」這兩個字上,也就是說人太容易習以為常,一旦陷入工作的常規,就很難打破慣例,而且工作越做越順手,就更因循苟且,整個認知係統就越鎖越緊瞭。

有時候,新的曙光就在一念之間的改變,但那「一念之間」就是轉不過去。用這麼一個問題問學生:「小明早上去爬山,清晨八點鍾齣發,走走停停,終於在下午五點鍾到達山頂,拿起睡袋在山上睡瞭一覺,隔天早上起來,沿原路下山,八點鍾齣發,也是走走停停,下午五點鍾到達山腳。請問小明在下山的路上會不會經過一個地點,就是昨天上山時同一個時間所經過的那個地點?」在問學生這個問題時,如果把上山與下山的走走停停講越多遍,則解齣答案的學生就越少,但如果告訴學生可以圖錶的方式去錶示山高(Y軸)與時間(X軸),則答案就在眼前。由語文式的思考到圖錶的錶達方式,就在那一念之間,但大部分的學生就是轉不過來。

另外一個例子也很有趣。有一次我問班上的學生:「這裏有兩個袋子,A袋裝瞭一百顆紅珠子,B袋裝瞭一百顆黑珠子。現在,我從A袋中拿齣十顆紅珠子放到B袋裏,然後伸手到B袋裏把混閤的珠子攪拌、攪拌、再攪拌……,接著,我再從B袋中捉齣十顆珠子(其中可能有紅有黑)丟迴A袋,然後又伸手到A袋裏,把混色的珠子攪拌、攪拌、再攪拌……。現在我問一個問題:由A袋中取齣黑珠子,與由B袋中取齣紅珠子的機率是否相等?」

這問題的解法是很簡單的,但很多學生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攪拌、攪拌、再攪拌……」的詞匯上。當問問題的人把攪拌兩字重復越多次,則答「不相等」(正確答案是「相等」)的學生數就越多。想想看,如果由B袋捉迴的十顆全是紅的,則迴復到A袋一百顆紅珠子,B袋一百顆黑珠子;如果捉迴來全是黑的,則A袋變成九十顆紅、十顆黑,B袋呢?當然是九十顆黑、十顆紅,所以,從A袋取齣紅珠子和從B袋取齣黑珠子的機率是完全相等的。為什麼聽到多次攪拌就會答錯呢?學生被攪拌的固有意義鎖住,腦裏想的都是攪拌後珠子混到袋子各處的雜亂狀態,就會化簡為繁,解決不瞭問題瞭。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