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的品质与数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科普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要写得好,除了要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之外,更要有「好为人师」的热情,也就是说,永远要不停的问:
如何才能让读者了解手上这些新近的科学知识?
如何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如何让他们看到核心问题的本质?
如何让问题的困境形成悬疑?
如何展现科学解题历程中的美好推论?
如何让读者看到好的科学家就是会在众多的可能性中选对了方向?
如何让学生体会在各方研究者一齐抢滩的环境中,终能捷足先登的快感?
还有,要如何铺陈人类文明进展的史观,使读者感受到科学新知的喜悦之情?
当然,写作的文采,更是使科普着作能感动读者的最基本原素。
曾志朗本着如此的信念,为了台湾的文明尽心尽力,以从不衰减的热情,带领读者越过知识的高墙,领略科学之美。
作者简介
曾志朗
热爱运动、看电影、读小说。西元四年级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头白发,但身手敏捷。现职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特聘讲座教授。
学经历和身份众多,但最喜欢的角色是科学家。在美期间,开创了汉语文神经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也是研究记忆、阅读历程和注意力形成与分配的知名认知科学家。1990年回台,致力推展台湾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先后在中正大学成立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和筹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并整合各种与脑科学研究相关的仪器与跨校合作平台。
2000和2008年两度出任公职,为教育、科学和文化效力,将其视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历经台湾两次政党轮替,也两次见证了轮替后的政府运作。曾任教育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政务委员兼文建会主委。部长任内,提出阅读、生命教育、资讯教育、创造力教育等四项政策,其中阅读和创造力被称为十年来影响深远的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热情莫名,尤重高教竞争力和科学文化的提升。
1992年开始写科普小品,在《联合报》缤纷版的「科学向前看」,以充满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学知识,独创「科学生活化」的写作风格。十年后于《科学人》杂志的「科学人观点」,以突破框架的跳跃思考,写识写智,写景写意,写人写情,再树「科学故事化」的书写情调,曾获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2010年于「教育广播电台」制播「人人都是科学人」,再获金钟奖教育文化节目共同主持人奖。
从基础研究、学术行政、公职服务到科普推广,他说,这些年来推动的每一件工作,想要传达的是:台湾不但要有大学,更要有大学文化;不但要有科学家,更要有科学文化。
台湾、科学、电影、教育四个关怀,曾志朗犹待实现的是电影梦。一部以三宝太监下西洋为背景,探讨语言和文化变迁的电影。一个集历史、宗教、族群、食物、舞蹈、航海、遗忘……的科学故事。
Once Upon a Time....
◎推荐序∕做为科学人的坚持 王力行
◎自序∕永远的科学人
第1篇 证据说故事
1 女生哪有比男生聪明!
2 婴儿眼里有西施
3 林布兰的眼睛
4 亲爱的,您可曾听见我的唿唤?
5 星际论战,但看石雕
6 烧酒饮一杯,乎干啦!
7 文化是一种选择
8 讲古:一粒晶盐,生机无穷
9 科学向脑看:透视思维的神经动态
10 上帝造人,人创语言
第2篇 实验见真章
1 知的代价
2 学会了很好,忘了也不赖!
3 夏日里的一堂课
4 哈欠连连好过年
5 时空行者,我来也!
6 蚁行道上有师道,赞!
7 由赏心悦目到目悦兴至的假说
8 数字与空间的对话
9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3篇 研究问到底
1 手能生巧,更能生桥
2 记忆哪有情意重要?!
3 唱你的歌,就是要赢你!
4 老杨的音乐箱
5 历史上最伟大的「学生」
6 原创力之探源,犹如摸象?!
7 智慧之城:地中海边的藏书库
8 触动神经伦理的心智进补术
9 年龄会增加,老化并非必然
10 哈伯先生,做不了Spelling Bee又如何?
第4篇 阅读看门道
1 远处的太阳正慢慢升起,照亮了我案头的书!
2 太空漫游记,地上沉思录
3 台湾文明表征的基石
4 昆虫的一生即人的一生
5 知识小说的震撼─Mike, You Did It Again!
6 记忆「罗生门」
7 做个快乐的时空行者
8 走出资优竞赛的迷思
9 智慧的见证
10 涌现台湾:维护多样,追求永续
11 达赖喇嘛这个「人」
12 动人的生命演化故事
□〈附录〉REMEMBER THOSE GOOD OLD POLA DAYS
推荐序
做为科学人的坚持--王力行
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联合报》《中国时报》两大报的头条都是〈曾志朗公开倒扁〉〈中研院副院长曾志朗:捐百元,精神支持倒扁〉。
这则新闻的震撼力,一方面是因为曾志朗身居全国最高学术机构的第二高位;另一方面曾副院长是一位随和有人缘,又对社会充满热情的科学人。
他在访问中说:「社会上要的是诚实及纯朴表率,」否则如何教孩子?
他又说,容忍不同意见、保护异议者是民主的真谛;每个人都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社会攻击不同意见的行为太过分,台湾就会走回头路。
读过他的着作,听过他的演讲,熟识他的人应该不会讶异,这就是曾志朗知识分子的诚正性格,以及科学人所坚持的多元价值。
这位致力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中研院院士,终究是位教育家。他对在台湾普及科学知识,始终怀抱理想,坚信「科学知识一定要系统化,才能验证,才能发展机制,提升理论水平」。
因此,每个月在《科学人》杂志上,总能读到他以丰美的文采、国际的阅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写出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文章。
他更是位科学家,在他身上可以见到科学家的特征:强烈的求知慾和对知识分享的热情。
当别人对「心理学也要做实验」提出问号时,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写一本科普心理学,把百年心理学如何「从沙发上的冥思走进实验室」的过程,做个深入浅出的说明。让大家了解「科学的心理学」是需要实验研究和数据证明的。
这本《科学向脑看》是曾志朗院士把三年来在《科学人》杂志上脍炙人口的专栏文字集结成册。写书和教书的曾志朗,在文字中充分显露他做为科学人的求真,和教育家的求善与求美的特质。
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他擅于轻松愉快地导引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
在书中,他总会先带出引人向往的场景,如柏林郊外的花园旅社、地中海沿的亚历山大港、纽约中央公园的雪花;或者出现有趣的人物,如大科学家、当年当兵的排副、患失读症的影视名人,甚至会对唱的公鸟和母鸟。
故事说到关键处,他会把重点转进「认知」知识的领域--记忆、文化认知、思维、原创力、老化……,展开冷静理性的探讨并提出他的赞叹、怀疑或建议。
这样一位科学知识教育者,从人类基因的发展、脑的发展,来分析人的语言、文字、思考、智慧,最终目的无非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人格品质提升。
也因此对抗拒社会的不公、不义、不法特别坚持。正如他在另一本着作《见人见智》中写道:「我们因为常常听到大家说南部的红绿灯是参考用的,而笑成一团,其实是在容忍不法;当我们听到『数位落差』而不以为意时,其实是在容忍不公;当我们把慰安妇悲哀归因于战争的必要之恶时,是在容忍不义。」
读了这本《科学向脑看》,不仅了解科学通识对人们知识的重要,更能理解科学人的坚持对人品的重要了。
【推荐者简介】王力行,政大新闻系毕业,曾任职于《综合月刊》、《妇女杂志》、《时报杂志》。《天下》杂志创办,担任副总编辑,后任《远见》杂志发行人兼总编辑、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发行人,现为天下远见文化事业群发行人兼事业群总编辑。着有《请问,总统先生》、《无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宁静中的风雨──蒋孝勇的真实声音》、《闹中取静》、《字里行间》(均由天下文化出版)等书。
自序
永远的科学人
云出草山入南港
用心动脑尽倾囊
清风巧拨世间雾
解迷且待科学人
离开美国的教职回到台湾,一转眼就过了十七个年头了。
这中间我除了教书、研究之外,也一直在学术行政的岗位上努力。刚回台湾的那几年,在嘉义民雄的甘蔗园里,看着中正大学宏伟的黉宇校舍,由土地上一尺、一尺的「长高」,然后教授、学生们都来了,实验室的设备一件又一件补齐,图书馆的书和资讯的平台也逐渐充实,几年之间,台湾南部有了一间教研实力相当雄厚的全新大学。在那些日子里,我也为联合报缤纷版写「科学向前看」的科普小品,后来集结成册,书名是《用心动脑话科学》!
为了开拓认知与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我加入了台湾第一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设备之建构,开始以荣阳团队的名义发表脑与认知的研究论文,以新的脑显影技术展示阅读中文的脑神经活动;我们也希望能由基因到神经系统到行为表现到认知历程的整体运作中,去理解人脑演化的规律。这段日子,我一方面继续写科普小品,一方面也对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一些建言,谁知道会因为后者而忽然被延揽入阁,成为政权变革后的第一任教育部长。
负责全国教育行政工作,就在九二一地震垮了近百间灾区学校之后不久。我和同仁们全力投入校园重建的工作,提倡新校园运动,规划智慧型校园的建筑计画,争取最有利标的推动,直至这些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新校舍一处一处完成。新校园运动倡导的学校永续发展的概念,和我任内所提出的「推动阅读」、「生命教育」、「资讯教育平台」、「创造力教育」等四个教育政策主轴,目的都是在为台湾的学生建立科技文化的环境,尤其是希望学生在新知识的吸收、理解、转输与创作上,能养成自发主动的态度。因此,在高等教育上,我也启动了大学分类的实质方案,并拨专款推动卓越教学,以提昇通识教育的品质。这些日子,人在行政单位,但念兹在兹的还是科学研究,心中也仍然记挂着科普教育,自己却因为事务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写稿了。可是,一有机会,我会为好的科普书写推荐文,也会在各种场合做科普相关的演说。然后,一直到二○○二年二月《科学人》杂志在台湾完成出版的事宜,我才能全力去写我想要提出的一些观点。
引进一百五十年历史的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是远流王荣文和我长久以来的心愿,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能在二○○二年为台湾的科普工作圆梦。而就在这个时候,我离开政府的职位,回到学术研究单位,当了中研院新增的副院长。科学教育是我的工作重点之一,因此就顺其自然的成为台湾《科学人》杂志的名誉社长,所负的任务是为每一期的《科学人》写一篇「科学人观点」。几年下来,这个专栏也叠积了相当多的文章,和其他科普小品文章在二○○四年集结成册,书名是《人人都是科学人》,其中最重要的喊话是「赛先生」与「德先生」是同卵双生子,两者成长健全,才是现代科技社会文化(STS)的基石。
转眼,《科学人》已脱离婴儿期了,我也在二○○六年年底接任了一个没有校园、没有预算、没有人事,当然也没有薪水的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校长。但当我和清华、交通、阳明、中央四个台湾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校长们聚在借用的会议室里,大家的心里都非常充实。这是个meta的组合,用的是抽象的智慧,去增强四校各自的特色,以完成四校无远弗届的共同成长。空并不是空,同心合意,则无中生有,本是创意人的本事。因为这十多年,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所推动的每一项工作,想传达的是,台湾不但要有大学,更要有大学文化;不但要有科学家,更要有科学文化!
编辑告诉我,又到了集结出书的时候。这一本书里的文章,有四分之三来自「科学人观点」,另外的四分之一,表面上看是一些应景、应情之作,其实它们都是我心目中和推动科学文化相关的作品。
为了定书名,我也想了很久,后来决定用《科学向脑看》,是一方面反映我自己这十几年来为台湾所搭建的认知与神经科学的研究平台,另一方面也是近两三年「科学人观点」里的一个综合观测。科学家由四方八面而来,带着他们各自的专业,把研究的眼光专注到那个让自己能够建构出这精深专业知识的「脑袋」!
是的,科学家正在用尚在演化成多元思维的脑,去了解脑的演化历程!科学确实是要向脑看了,下一个研究主题当然就是「人的心灵及其复杂性」(Human Mind and Complexity)!
對於長期關注社會議題、又對資訊素養有濃厚興趣的我來說,《科學向腦看(2版1刷)》簡直是一本「及時雨」!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充斥著各種真假難辨的消息,有時候真的會讓人感到焦慮和無力。這本書就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剖析了我們大腦在接收和處理資訊時的種種「陷阱」,例如我們是如何被情緒影響、如何輕易接受片面的證據、以及為什麼「確認偏誤」如此普遍。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邏輯和嚴謹的考證,將這些看似複雜的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概念,轉化為普通讀者都能理解的語言。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科學方法」的強調,它不是教你死記硬背知識點,而是教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判斷體系。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在大浪中找到了北極星,對於如何辨別資訊、如何避免被誤導,有了更清晰的指引。這是一本能真正提升我們思辨能力的工具書,強烈推薦給每一個關心社會、關心自己大腦運作方式的朋友!
评分我不得不說,《科學向腦看(2版1刷)》這本書真的太棒了!它完全顛覆了我對「科學」的刻板印象,讓我發現原來大腦科學可以這麼有趣,這麼貼近我們的生活。書中的觀點非常獨特,而且充滿了啟發性。作者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包裝,而是用最直接、最實在的科學原理,去剖析我們腦袋裡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尤其欣賞它對於一些常見社會現象的解讀,例如為什麼我們容易相信名人代言、為什麼某些廣告會如此有效等等,這些都讓我看到了科學在影響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智的探險,你會不斷地被書中的觀點所震撼,然後忍不住去思考,去反思自己的行為。這本書不僅讓我對大腦有了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學會了如何更理性、更客觀地看待周遭的一切。它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認知上的盲點,讓我在資訊的洪流中,能夠更加清晰地前行。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品讀、受益終身的佳作!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看到《科學向腦看(2版1刷)》這個書名,我其實有點猶豫,想說「科學」聽起來好像有點嚴肅,怕看不懂。但我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買了,沒想到一翻開就驚為天人!這本書的語言真的太親切了,完全沒有學術術語的壓迫感,更像是跟我這位平凡的上班族在對話。作者把一些聽起來很複雜的科學概念,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而且還會搭配一些有趣的例子,讓我能夠立刻理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探討了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現象,像是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容易相信謠言、為什麼我們會有刻板印象等等,然後用科學的觀點去分析。這讓我突然覺得,原來我們的腦袋裡真的有很多有趣的「小劇場」!這本書不僅讓我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我如何去質疑、去驗證,而不是人云亦云。讀完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獲得了一種「超能力」,看事情的角度都變得不一樣了,真的非常超值!
评分哇!這本《科學向腦看(2版1刷)》簡直是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個長年在社群媒體上接觸各種資訊,有時候都會覺得有點消化不良的台灣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真正能幫助我釐清思緒、看穿迷霧的書。這本《科學向腦看》完全滿足了我的需求,而且還超越了我的期待。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也不是那種故弄玄虛的雞湯文,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貼近生活的方式,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常見迷思的解析,像是「右腦開發」、「記憶力訓練」等等,作者並沒有直接否定,而是從科學的角度,一層一層剝開,讓我們明白其中的原理,以及為什麼這些說法會流傳。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生動活潑,有時候甚至會讓人會心一笑,感覺就像在和一位博學又幽默的朋友聊天一樣。它讓我學會了如何用更嚴謹、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資訊,不再盲目跟風,而是能找到真正有價值的知識。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經驗,我真心推薦給所有對科學、對知識充滿好奇,同時又想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清晰的台灣朋友!
评分這本《科學向腦看(2版1刷)》真的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好書!作為一個對大腦的運作感到好奇,但又覺得科學研究遙不可及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能夠 bridging 這種距離的橋樑。這本書就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作者的筆觸非常溫柔,帶著一種探索的樂趣,引導我們一步步走進大腦的奇妙世界。書中探討的許多議題,都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為什麼我們會產生某些習慣、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做出一些「不理性」的決定,甚至是對於一些關於「潛能開發」的常見迷思,都能在書中找到科學的解答。它不是那種給你「標準答案」的書,而是給你「思考工具」的書,鼓勵你去探索、去提問。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不會讓你覺得自己在「學習」,而更像是在「玩耍」,在解謎。它讓我覺得,原來科學並不遙遠,而且充滿了趣味性。這本書的內容深入淺出,文字流暢,閱讀起來非常愉快,絕對是開啟你大腦科學之旅的絕佳起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