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医院荣誉副院长脑神经科权威
朱迺欣博士潜心探索打坐对大脑的影响
打坐似乎能阻挡因年龄增加而产生的大脑皮质变薄。
此种因年龄而皮质萎缩的变化,在年纪大的人比较清楚。
这表示,打坐的预防效果,在这年龄层最明显。
做为现代人,我们必须了解脑;把脑的知识变成常识。如此,我们才能安然处在「心灵」革命中。我们期望,我们因而能获得心灵的平静、快乐和满足。
坐禅是静坐冥想(meditation),华语倾向用打坐。虽然目前打坐风行世界,「禅与脑」对打坐本身,似乎未做深入探讨,例如:打坐的历史背景、打坐的方法、打坐的派别、打坐的原因、打坐的好处等。打坐的这些问题,我相信,应该是一般民众想知道的。
刚好,我自己对打坐有兴趣,也有一些经验,对打坐的科学文献也有所涉猎。经过再三思索,我把想要写的,定在打坐的脑科学研究,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千年历史的东方心灵锻鍊。
不可否认,我对打坐和打坐的作用,有个人的一些见解,把它称为偏见(bias)也可以。因为我喜欢历史,我往往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与分析;因为我也是脑科学的研究者,我也往往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
与其他科普书籍比较,此书有一个特征。此书在叙述实验发现或结果时,往往直接引用报告的表或图,显示实验的「本来面目」,然后用通俗的语言说明或解释。我衷诚希望,此项新尝试能在读者产生亲身感受的经验,如同禅宗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朱迺欣
作者简介
朱迺欣
高雄县凤山市人,台大医学院医科毕业,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神经生理学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神经科住院医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研究员,曾任教于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尔湾)医学院。
回国后服务于长庚医学院和林口长庚医院,为脑神经科教授,曾任林口长庚医院神经科主任,现为长庚医院顾问级医师及荣誉副院长。专长诊治头痛、痲痫症、巴金森症、威尔逊病等,因研究锰中毒巴金森症出色,获得美国巴金森基金会(National Parkinson Foundation)之赞助,并成为该基金会的杰出研究中心,为亚洲第一个获得此项荣誉之研究小组。并曾获行政院国科会之杰出研究奖。
除了学术专业论文外,着有《悬壶看人间》、《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走出头痛的阴影》、《巴金森病-认识与面对》、《前尘往事脑医学》、《脑医生的大帽子》等,另译有《寻找脑中幻影》(Phantoms in the Brain)、《禅与脑》(Zen and the Brain)等书。
打坐与脑-打坐的脑中脚印
书总页数共288页
〈序言〉
01推荐序∕释惠敏
人成即佛成:心=脑×众生2
02推荐序∕谢仁俊
禅与脑≠禅与心
03自序∕朱迺欣
脑科学看打坐的「本来面目」
Chapter I 前言
01 筑起科学与宗教的桥樑
02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03 打坐是东方文化和宗教的特色
04 打坐风行世界
Chapter II 打坐
01 打坐是什么?
02 为什么想要打坐?
03 打坐的最大影响在脑
04 瑜伽
05 超觉静坐
06 佛教
07 道教
08 打坐派别的比较
09 为什么双盘坐?
10 静坐在安静脑
11 打坐的不良副作用
12 结语
Chapter III 认识我们的脑
01 人脑的特殊性
02 人类的神经系统
03 大脑皮质
04 边缘系统
05 情绪
06 脑干
07 清醒与睡眠
08 神经传导物质系统
09 注意的神经网路
10 结语
Chapter IV 意识与自我意识
01 意识
02 自我和自我意识
03 「自我」的建立
04 自我意识与脑的发展
05 结语
Chapter V 打坐的脑科学研究
01 意识革命
02 认知科学革命
03 打坐的身心变化
04 打坐的脑波研究
05 打坐的神经造影研究
06 结语
Chapter VI 打坐的展望
01 打坐在求「静」和求「定」
02 实验假象
03 打坐研究任重道远
04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推荐序∕惠敏法师
人成即佛成:心=脑×众生2
东京大学文学博士
法鼓佛教学院校长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教授
禅与脑(Zen and the Brain)
相对于作者朱迺欣医师的老师奥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的大作「禅与脑」(Zen and the Brain) ,本书的书名是《打坐与脑──打坐的脑中脚印》。“Zen”乃是「禅」之日文发音,其印度梵文原音“Dyana”,中文译音为「禅那」(简称为「禅」,或再添加「定」字而称为「禅定」),玄奘大师意译为「静虑」,但是在现代的西方世界,将「禅宗」习惯以”Zen”来称唿。因为,虽然禅宗是从印度的菩提达摩禅师于北魏时(约西元500年)传来中国发展而成,宋朝时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文化的骨干之一。欧美人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日本禅者铃木大拙(1870 ~ 1966)之诸多英文「禅宗」着述及演讲,引起西方人士对禅学之浓厚兴趣。例如:奥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也是在1974年第一次到京都时,开始接触到日本临济宗禅师--小堀( Kobori)松年老师,进而拜师学禅。
佛陀的打坐姿态与罗丹的沈思者雕像
本书则採用「打坐」语词,有其「深入浅出」用意。在第一章第三节「打坐是东方文化和宗教的特色」之图二,比较西方社会最优美的沈思姿势--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的沈思者雕像的「紧张」与佛陀的跏趺莲花坐姿的「轻安」,一目了然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可以避免一般读者望「禅」兴叹,或望「禅」却步。例如:在第二章第九节「为什么双盘坐?」中,将盘坐时的身体、唿吸、与脑的关系,非常简明有据,说明双盘坐的好处:
1. 稳若金字塔:身体舒适稳定-三角底和三角身。
2. 调息能「静心」:唿气会安静许多神经细胞的活动:例如,杏仁核和孤立束核。此种神经活动的减低,可能产生打坐和诵经时基本的安祥作用。
3. 打坐时的运动剥夺:产生如肌肉放松剂的效果,导致脑波增加同步化,妄念随之减少。
4. 打坐时的感觉剥夺:移向比较简单的知觉,例如:听觉变得更敏锐;额叶产生的思绪减至最少;感觉联合区和边缘系统的讯息消失,容易调和情绪。
同时,本书在第二章第十一节也提到「打坐的不良副作用」,这种正反「两面俱呈」讯息(two-sided messages)是正确的学术研究与科学普及报导态度,犹如《礼记.大学》所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我们依此可以学习︰对你所喜好的人、事、物,要知道其缺点(恶),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事、物,要知道其优点(美),不可抹杀。同样的态度,在本书的精华第五章「打坐的脑科学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在这部分,朱迺欣医师除了因为简明的介绍打坐科学研究的历史之外,对于每个打坐的研究实验,也会提出正反「两面俱呈」的评述,非常有助于禅坐科学之进步与发展。
打坐的脑波研究:变慢、变快、侧化、同步化、一致性化、区域化
此外,第五章第4节「打坐的脑波研究」也是从科学史的角度,以脑波为例,说明打坐导致生理和心理(身心)的变化之研究。让我们知道打坐时,不只是一般人所知道:清醒放松时呈现比较慢的α波而已。朱医师从众多的打坐的脑波研究报告中,选择做得比较好,或比较有影响的实验,并且将许多实验的不同结果中,力求做到「求同存异」的综论。例如:将打坐时的脑波变化之各种研究结果,整理成下列几种:
1.α波和θ波的能量(power)增加。这表示,α波和θ波的出现,并变明显。例如:振幅变大
2.α波变慢
3.α波活动向左前额叶侧化
4.脑波整体变慢
5.额叶「中线θ律波」出现
6.脑波呈现同步化(synchrony)和一致性(coherence)
7.γ波的出现
8.γ波震盪(oscillation)和同步化
虽然,朱医师谨慎的说:「打坐时,脑波变慢,表示什么?脑波变快,又表示什么?这些脑波变动的机制和意义,目前我们还不清楚,也没有很好的解释。」但是,他也尝试从脑神经科学和打坐的二个角度解释。例如:
当我们的注意外转时,即注意环境的人物或事件,α波出现去同步化(desynchronization);反之,当我们的注意内转时,α波出现同步化(synchronization)。由此观之,α波的同步化,与注意力的方向有关系。另外,α波可以分为快α波(10-12 Hz)和慢α波(8-10 Hz)。快α波与工作相关的处理程序有关,但慢α波却与认知程序有关,后者包括预期和注意力。最后,慢α波主要分佈在额叶和中央区,似与认知和注意有关。
θ波和慢α波的同步化,被认为与内在专注有关。比较特殊的θ波是,「额叶中线θ律波」。此波由前扣带回和前额叶产生,一般在注意,专注,冥想,或进行脑力工作时出现,焦虑解除时亦会出现。后二者情况,似乎可以解释,打坐是一种放松的专注状态。
打坐时,θ波的出现,亦表示主观感受的幸福(法喜?)。在资深瑜伽士,θ波侧化到左前额叶。此种θ波左侧化,似与正面情绪增加有关。「θ丛集」出现时,打坐者进入愉快状态,安静状态,或舒适状态。至于γ波-震盪(oscillation)和同步化(synchrony)可能与认知程序有关、表示专注注意(focused attention)的状态等。
打坐对脑的作用:当下的「情境」(state)效果、脑功能重整的「性向」(trait)长期效果
此外,朱医师认为:2004年威斯康辛大学的Lutz等人的研究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其实验结果显示:(1)不同的打坐方法,可能产生不同的脑波变化。例如:他们研究的非专注打坐产生快波γ波,但禅宗的专注打坐产生慢波θ波。(2)长期打坐能改变脑运作,即所谓「脑神经重塑」(neuroplasticity, reorganization)。所以,此种打坐的长期效果,即所谓的「性格或性向效果」(trait effect),相对于大部分的实验在釐清打坐的当下效果,即所谓的「情境效果」(state effect)。
我个人认为:此种长期禅坐的「性格或性向效果」(trait effect)很类似大乘佛教的「唯识学派」之根本论书《瑜伽师地论》所解说:禅定(静虑;dhayna)之成就者,乃依于不断重复「止(定)、观(慧)」修习圆满时,伴随「?重」(dausthulya;恶性质,对于有善法的「不堪能性」)的身心次第地消失、伴随「轻安」 (prasrabdhi)的身心渐渐地显现,会促成「心一境性」 (ekagrata;专注力)的增长,如此「轻安」与「一心」展转互相增长,成为良性循环,因而成就初禅、二禅等各种禅定。
此外,借由这些禅定状态,观察无常、无我、涅槃等法则或谛理,让禅定(安止)与禅观(慧观)互相适当的配合(止观双运)到非常纯熟与自然的程度(无功用转),则可以断「三结」(我执、错误的宗教行为、对真理法则的疑惑),成就「见道」(慧见正道),让修行者从凡夫身心性质转换圣者身心。
人成即佛成:心=脑×众生2
此种「转凡成圣」的学习,从以上的脑科学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人皆具备有此可能性。诚如《大乘起信论》卷1所论:「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大乘)义」,所谓「人人皆可成佛」、「人成即佛成」,因为佛典说:人类的所具备三种的特胜(忆念力、克制力、坚毅力),也就是理智的,情感的,意志的特胜,这都与脑功能有关。依此可以发挥为佛法的「菩提心」、「慈悲心」、「空慧」等三种心态,成就圆满圣者(佛陀)之法身、解脱、智慧等德行,此乃是「即人成佛」的法门。
最后,谨以我在拙作《心与大脑的相对论》(法鼓文化,2005年)之<自序>中所提的「心=脑×众生2」观念作为结尾。对于心与脑的关系,或主张「唯心论」,或主张「唯脑论」,但我们若参考爱因斯坦有名的「质量」与「能量」的互变物理方程式E=mc 2(能量=质量×光速平方),似乎可将「心」「脑」的互变关系以「心=脑×众生2」来表示:微小的「脑」量可经由「众生」量的累积(平方相乘),产生巨大的「心」力。
所谓「众生」量的累积(平方相乘),犹如《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条鱼》(Your Inner Fish)的作者??美国古生物学家苏宾 (Neil Shubin)教授所说:「所有的附肢,不管是手脚、翅膀、还是鱼鳍,都是由类似的基因所建构出来的五亿年的动物演化史」、「人类的身体像时间胶囊,记载了从早期人类、到两栖类、鱼类,最终到微生物的过往。我们的每一种病痛,像是肥胖、打嗝、疝气、粒线体疾病,都可以看到历史的影子。」所以,众生生命并非可以独立自存,个别的生命于相依相存的生态系统中,犹如生命大海中的浪花,相互为因缘,微小的「脑」量的演化,可以形成巨大的「心」力,改变我们的环境,创造各类各样的文化。
其次,近年来,第二代网际网路(所谓Web 2.0)的概念与相关的技术架构及软体成为新的资讯潮流,其特点是可以让使用者透过分享(Share)与互动(Interactive),让资讯内容可因使用者的参与(Participation)而随时产生,经由网志(Blog)、分享书签 (Sharing Tagging)、维基 (Wiki)、和社群网络(Social network)等新功能达成迅速分享的效果,进而产生丰富的资源,这也是「众生」量的累积(平方相乘)的最佳实例。
虽然,朱医师在<自序>中谦称:「这本书可说是《禅与脑》的补充(supplement),或是它的同伴。」但是此书也能自成一家之言,它更能从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学相比对的角度,依照脑科学发展史的顺序,评介各种精辟与启发性的议题,内容条理分明,文笔深入浅出,不仅可供学术界学者、具修行经验者之利用,也可作为一般大众的入门指南,并且我也期待它将会是法鼓佛教学院之禅修专题研修的教材。于出版之前,有幸先睹为快,随喜赞美作者、出版者的功德,非常有助于古今中外文化思潮交流的发展。
释惠敏 序于法鼓佛教学院
2010年6月3日
推荐序∕谢仁俊教授
禅与脑 禅与心
国立阳明大学特聘教授
国立阳明大学脑科学研究所教授
台北荣民总医院整合性脑功能研究室主持人及主治医师
生命意识与心的本质是什么?从意识到灵魂究竟真相为何?这些问题从人类有心灵运作以来就一直是一个不断被省思的生命功课,也是不停的从宗教、科学、物理学、医学、及哲学所深入探讨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朱迺欣教授是台湾神经医学界辈分崇高且备受尊重的前辈。这是继前一本他所翻译的Prof. James H. Austin的巨着(Zen and the Brain;中文书名为「禅与脑—开悟如何改变大脑的运作」)之后,以身为一位神经科学家及神经内科医学专家及自身的体认所撰写的一本非常深入浅出从脑科学观点来看「禅」的专书。个人一直从事脑造影(Brain Imaging)科技催生下的现代认知神经科学及临床人脑科学与医学已近二十年,所阅读过之专刊专书与科普着作不知凡几,却深深感动于迺欣教授写这本书的心力用意之深,更能预见本书所将带给后进的启发。
迺欣教授将这本书给我时,我迫不及待的将其读完。当时恰逢我们的研究室正在逐一阅读及讨论有关目前所有应用脑造影(Brain Imaging)及脑图(Brain Mapping)科技来研究冥想(Meditation)与禅定(Zen)所发表的科学论文。立即震摄我心的是第三章图二透过比对佛陀莲花伽跌打坐的轻安宁静自在之戒定慧法相以及法国伟大雕刻家罗丹所创作之不朽巨作「沈思者」(The Thinker)其戮力的苦思。东方圆融性的向内自求的宗教体悟与西方分析式的科学理则学之对大自然与生命有系统之思维研究逻辑批判,两种文化在探究生命现象角度与方式之不同,迺欣教授做了最好的展现与诠释。这本书前后章节环环相扣极有系统之安排与广博的内容,不只对急切想分别了解禅及脑各自的主题与两者间关系的一般大众来说,是一个及时的科普着作,而对于专业的脑与心智科学家则更是一个非常精要且深入的全方位的专业导读,是一个联结宗教与科学去追求真实的极佳典范。
目前脑科学或心智科学在经过革命性的脑造影能够直接观察脑部活动之新科技的洗礼后,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非唯物论与非唯心论之心脑合一 (Mind-Brain Identity)的观点,且普遍认为心智与心识(Mind and Consciousness)是脑的活动的展现。这个观点并非新创,但是重要的是其间心脑之互动与相互影响在科学实证的理念且透过脑造影科技之严谨检视下是证据确凿。脑部损伤会导致心智与心识的障碍,心的运作不管是透过外界的刺激(如专业艺术家,或运动家,或病人经医疗复健长期密集的训练)或内在心性的锻鍊(如禅定)反过来会改变人脑的的结构与功能,所谓脑部的重塑(Reorganization)或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然而个中,心与脑的因果关系依然未能完全釐清,解开几千年来对意识与脑的奥祕距离仍然遥不可及。人类的脑由一千亿个甚至上兆之神经元所组成,而这些巨量的神经元经由各种神经突触(Synapses)与胶质细胞之连结,如何最终形成一个有主体意识的自我,在时间与空间的一个连续存在(Being),到目前科学与医学仍然无解。
禅,一直是一个非常吸引普罗大众的课题。禅,所训练教化的是「心」的生命的宗教功课。而科学与医学上对「心」的相对的实体?能够研究的神经学对象则是脑及其运作所伴随之心理生理的活动现象。对于宗教层次的禅来说,科学的研究与描述及了解,其实对心灵的悟觉及生命的终极解脱实非必要,更甚者与修行本身及生命自性的进化提昇完全无关。但是经由禅定的训练所带来的身与心的正面效应,逐渐被东西方社会所重视与接受且快速的实务应用中。以科学层次的禅来说,禅是脑与心智科学对人类了解心灵力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探针。这点在长期禅定之修行者其特定脑区(尤其与慈悲心—Compassion有关之区)之增厚,脑神经传导物质活性增高与正向情绪神经回路之激发,以及对于苦难刺激呈现的觉知有更敏锐的神经动力学(Neurodynamics)的反应表现 (见Richard Davidson在2009 LoS One国际期刊之对慈悲观想禅定之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报告) ,本书有明确的分析与讨论。这些研究告诉了我们,科学虽然尚不能解答心与意识的本质,但是在实证导向(Evidence-Based)的科学精神与目前可用的严谨方法学下,却可见证心的力量其运作下些微能被观察到的神经学的对应基础与机制(Neurological Correlates)。迺欣教授在本书中,忠实呈述及客观批判所有的研究报告与资料,所传达的深意其实在此。
科学对于真实(Fact and Truth)的「知」道,并不等于宗教在生命心灵对真理(The Way)的「悟」道。佛陀于楞严经里,于阿难之七次征心问道中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间。其中深遂意境无法以科学的语言来对等翻译。物理学与脑科学对意识形成与运作的各种探讨与理论中,极具代表性之一的讯息整合学说(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其对意识特性的界定是:意识具有整合(Integration)、分化(Differentiation)、复杂(Complexity,物理学用语)、突现(Emergent Property)、回路重复(Re-entry)以及在时空双向度的动态展现(Dynamic Scenario in Time and Space)等特性。而脑则是生物体唯一同时俱备这些性质与条件的器官系统(System)。这些特性与佛家讲八识心田之「因缘和合」造作、「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及「性空」与「空性」,其间科学与宗教两者间文字道断外之微妙共振相通处,实在值得我们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对心脑合一的「相」(Phenomena, Image, Form)的体认下,去更进一步的追寻其背后的「实」质(Essence)。
自序∕朱迺欣
人脑科学看打坐的「本来面目」
长庚医院荣誉副院长
我写这本书的动机因缘有二位贵人:一位是我的神经学老师奥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另一位是法鼓佛教学院副校长杜正民教授。
2007年,远流出版了奥斯汀教授的经典着作《禅与脑》。我有荣幸把它编译成浓缩版,由八十万字缩减为二十万字。虽然中文版的风评不错,却有些人抱怨,内容过于学术性,不容易懂,也不好念。
同年十一月,奥斯汀教授访台,法鼓佛教学院校长惠敏法师热心支持,安排他为该院第一届大师讲座演讲。因此,我有机会与杜副校长碰面。当我们闲谈时,我提到有人觉得《禅与脑》难念,杜副校长马上说:「以你的背景,你自己也可以写一本类似《禅与脑》的书,不过要比较通俗,比较深入浅出。」
后来,我对《禅与脑》做一番思考。它是学术水准相当高的巨作,文献的收集鉅细靡遗,又有奥斯汀教授的很多推想和假设。可惜,此书并非一般人皆能消化了解。对我来说,比起我曾翻译的《寻找脑中幻影》,此书的翻译难度,可说难上加难。
坐禅是静坐冥想(meditation),华语倾向用打坐。虽然目前打坐风行世界,《禅与脑》对打坐本身,似乎未做深入探讨,例如:打坐的历史背景,打坐的方法,打坐的派别,打坐的原因,打坐的好处等。打坐的这些问题,我相信,应该是一般民众想知道的。
刚好,我自己对打坐有兴趣,也有一些经验,对打坐的科学文献也有所涉猎。经过再三思索,我把想要写的,定在打坐的脑科学研究,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千年历史的东方心灵锻鍊。
不可否认,我对打坐和打坐的作用,有个人的一些见解,把它称为偏见(bias)也可以。因为我喜欢历史,我往往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与分析;因为我也是脑科学的研究者,我也往往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
与其他科普书籍比较,此书有一个特征。此书在叙述实验发现或结果时,往往直接引用报告的表或图,显示实验的「本来面目」,然后用通俗的语言说明或解释。我衷诚希望,此项新尝试能在读者产生亲身感受的经验,如同禅宗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要感谢奥斯汀教授,如果我没有翻译《禅与脑》,我不会写此书。这本书可说是《禅与脑》的补充(supplement),或是它的同伴,但是它的目标和对象,略有不同。这本书是通俗的科普,对象是有兴趣的一般读者。所以,此书的叙述,虽然没有《禅与脑》的深度和严谨,但它比较容易念,也有一定的学术性。
打坐是东方特色的心灵训练,也可说是西方脑科学研究心灵的一种探针。虽然静坐冥想被认为起源于吠陀印度教,最近文献显示,此种心灵锻鍊可能由印度和中国独自平行发展出来。我们应该以此项文化遗产为荣,因而想从脑科学的角度,窥探它的奥祕。
我一直对“静心”这件事保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摸不着头脑的状态。打坐,在我看来,是一种很神秘也很诱人的实践,但具体是怎么让我们内心变得宁静,或者思维变得清晰,总觉得背后藏着一些更深层的机制。当我在书店里看到《打坐与脑:打坐的脑中脚印》这本书名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脑中脚印”这四个字,给我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好像打坐的过程,真的会在我们的大脑里留下一些独特的印记,这些印记可能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甚至是情绪反应。在台湾,我们很喜欢探讨身心健康,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比较泛泛的层面,而这本书名直接点出了“脑”,这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提供一些更具科学依据的解释。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用“脚印”来比喻打坐对大脑的影响?是真的在神经层面有可观察的变化吗?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打坐的力量,不仅仅是心灵层面的感悟,更能深入到我们大脑的运作机制,让我知道,每一次的静坐,究竟在为我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有意义的“足迹”。
评分《打坐与脑:打坐的脑中脚印》这个名字,一开始就勾住了我的目光,特别“脑中脚印”这个说法,太别致了。我本身不是科学背景出身,对大脑运作的了解很有限,但对于如何让自己更平静、更专注,一直都有想法。平常接触到的关于打坐的资讯,大多都停留在“静心养性”层面,很少有能深入解释“为什么”的书。台湾这边,大家对于身心健康议题都很关注,但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打坐与脑:打坐的脑中脚印》的出现,仿佛提供了一个更具深度和科学性的视角。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打坐这个带有一定哲学和精神色彩的实践,与大脑的科学研究联系起来的。我想知道,当我们进行打坐时,我们的大脑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旅程”,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是不是真的有某种神经通路因为打坐而被激活或改变?这本书如果能用一种比较平易近人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复杂的概念,那对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让我对打坐的理解,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能触及更根本的原理。
评分《打坐与脑:打坐的脑中脚印》这个书名,真的很有意思。我在想,它是不是在说,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打坐的时候,就像在我们的脑子里,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只属于打坐这个行为的“脚印”?我对“脚印”这个比喻挺好奇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痕迹,一种改变,一种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台湾,大家对于“心灵”和“身体”的连接越来越重视,很多身心灵的书籍都强调放松、减压,但很少能深入到大脑的生理层面。《打坐与脑:打坐的脑中脚印》听起来就不是一本流于表面的书。我一直认为,如果能了解打坐对大脑具体产生了哪些物理性的改变,比如神经递质的变化,或是某个脑区的活跃程度,那会比单纯地告诉你“打坐很好”更有说服力。如果这本书能解释清楚,那些我们常说的“禅定”状态,或者“心如止水”的感觉,在神经科学上是如何被描述的,那对我来说会非常有启发。我希望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读者一起探索打坐与我们大脑之间,那奇妙而深刻的联系,让我们在静坐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我在用大脑感知和改变”的力量。
评分初次翻开《打坐与脑:打坐的脑中脚印》,脑子里其实有点好奇,毕竟“脑中脚印”这个说法就够引人遐想的了。我是那种从小就对脑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感到好奇的人,总觉得我们大脑藏着无数的秘密。平常看一些科普文章,对于打坐冥想对身心的好处倒是听过不少,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好像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连接。这本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探索的冲动,它承诺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对打坐这行为本身在神经层面的解读。台湾这边,大家对于心灵成长、身心灵的议题接受度很高,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比较感性的层面,这次看到有书名直接点出“脑”,感觉蛮新鲜的,好像把一直以来比较抽象的“静心”体验,拉到了一个更科学、更实在的维度。我个人也尝试过几次冥想,但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这本书如果能告诉我,当我们静坐时,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些微小的调整会带来哪些长远的影响,那对我来说会是很大的鼓励。是不是真的能在大脑里留下“脚印”?这个比喻太吸引人了,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两者结合,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评分我一直对“脑科学”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它如何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产生交集。像打坐这种古老的修行方式,很多人都说它能带来平静、专注,甚至情绪的稳定。但这些效果究竟是如何在大脑层面实现的?《打坐与脑:打坐的脑中脚印》这本书名,就直接触碰到了我心中那个长久以来的疑问。“脑中脚印”这个词语,太有画面感了,让我联想到打坐冥想是否会像在心灵土壤上留下深刻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又是否能在我们的大脑皮层留下可循的印记?尤其在台湾,心灵成长的书籍层出不穷,但大多都侧重于方法论或者心灵鸡汤。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更具科学实证的支持,用易懂的方式来解读打坐对大脑结构和功能可能产生的改变。我不是那种一味追求玄秘体验的人,我更希望能理解背后的“为什么”,知道当我们闭上眼睛,沉入宁静时,我们的神经元在做什么,它们之间如何建立新的连接,又或是强化了旧有的通路。这本书,我感觉它有可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的打坐实践,不再只是盲目的跟随,而是带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甚至能驱动我去探索更多关于大脑潜能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