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是大脑的天性-从大脑发挥自癒力的故事中发现神经可塑性

改变是大脑的天性-从大脑发挥自癒力的故事中发现神经可塑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神经可塑性
  • 大脑健康
  • 自我疗愈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改变
  • 成长
  • 大脑功能
  • 健康生活
  • 积极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脑是一个有机体,可以改变它自己的结构和功能,只要还活着,年纪再大仍能不断改变。「神经可塑性」是近期神经科学最大的突破,这个革命性的发现,推翻了几百年来认定大脑在成年后不能改变的看法。神经细胞可以重新生长、产生新连结的现象,不但给心智有缺陷的人带来希望,也给过去认为不可治疗的大脑伤害带来复原的机会,而且还让我们看到健康大脑拥有的惊人适应力。

  多吉医师是位精神科医师和研究者,他投身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而且遇见了最聪明的科学家,和生命被改变的病人。这本书包含多个个案的研究,那些长久以来被认为无可药救的病人奇蹟般的进步:我们看到天生只有半边大脑的米雪儿,重新组织她的脑,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被认为是智障的杨透过大脑的训练,现在能够治疗其他像她一样的人。盲人可以看见,智商可以提昇,年老的大脑变年轻,痛苦的幻肢不痛了,中风病人恢复原有身体功能,脑性麻痺的孩子学会更优雅的走路,忧郁和焦虑消失了,困扰一辈子的个性也改变了。

  多吉医师带我们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让我们发现思想可以开启或关闭我们的基因,改变大脑的结构。科学家发明仪器追踪这些大脑结构的改变,借此解读人们的想法,使瘫痪者可以透过思想控制电脑滑鼠。现在我们知道智商正常的人,可以透过大脑训练增进认知和知觉能力,用想像的方式使自己变成一个天才计算家、运动员或是钢琴家。

  在多吉医师用心描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大脑隐含的意义,更了解爱、性的吸引、品味、文化和教育背后的运作模式。这本书会永远改变我们对人的潜能和人性的看法。

作者简介

诺曼?多吉(Norman Doidge) 医生

  是个精神科医师、心理分析师,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分析训练中心的教授和研究员,也是多伦多大学精神医学系教授。专业领域之外,多才多艺的他同时也是位作家、诗人。曾经四次获颁加拿大国家杂志写作金奖(Canada's National Magazine Gold Award)。

译者简介

洪兰

  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中正大学和阳明大学,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已翻译三十多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学方面的好书,包括《学习乐观.乐观学习》、《大脑的祕密档案》、《改变》、《奈米猎杀》、《恐惧之邦》、《养男育女调不同》、《语言本能》、《教养的迷思》和《爱与生存》等,并着有《讲理就好》等九本书。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去过台湾大大小小近一千所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

书名:《心智的疆域:探寻人类意识与潜能的边界》 导读: 人类的心智,这个宇宙中最复杂的结构之一,其运行机制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紧密交织。本书并非专注于单一学科的深入挖掘,而是横跨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乃至古典文献,旨在描摹一幅关于人类意识、学习、记忆与情感的宏大图景。我们试图超越对“大脑”这一物质实体的机械理解,转而探索“心智”这一动态、流动的存在如何塑造我们的经验、构建我们的现实。 第一部分:意识的谜题与认知的基石 第一章:心流的彼岸——意识的本质与边界 意识是什么?一个持久的哲学难题,一个神经科学家穷尽一生试图量化的现象。本章将从现象学角度切入,探讨“自我感”的构建过程。我们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并对比了当代认知心理学对“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的结构性解释。重点讨论了“觉知”与“无意识处理”之间的动态平衡,阐述了人类如何在大规模并行处理信息的同时,保持一种连贯的、线性的体验。我们借鉴了整合信息理论(IIT)的某些核心观点,并将其与日常决策过程相结合,探讨意识在复杂选择中的作用。 第二章:感知世界的滤镜——感觉输入与现实的重构 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并非世界的真实面貌,而是大脑对感官输入的即时诠释。本章深入剖析了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神经编码机制。我们详细介绍了视觉皮层如何处理边缘、颜色和深度信息,以及听觉系统如何将声波转化为有意义的语言或音乐。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感知偏差”——例如,错觉、阈下知觉和确认偏误——如何系统性地扭曲我们对外部环境的准确评估。本书强调,认知过程的效率往往建立在对信息进行“合理简化”的基础上,而这种简化正是主观现实的来源。 第三章:记忆的剧场——编码、存储与遗忘的艺术 记忆是构建个体身份的粘合剂。本章不再将记忆视为一个静态的档案柜,而是一个高动态、不断被重写的叙事过程。我们详细考察了海马体在情景记忆形成中的关键角色,以及新皮层在记忆巩固中的作用。讨论的重点在于“重构性记忆”——每次回忆都是一次新的建构。通过分析创伤记忆的固化过程与日常经验的淡化机制,我们揭示了遗忘并非一种功能缺陷,而是一种必要的认知维护策略,它清空了过时的信息,为新的学习腾出空间。 第二部分:学习、适应与心智的重塑 第四章:习得的路径——从反射到专家技能的构建 学习是心智适应环境的核心能力。本章系统梳理了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及社会学习理论。在神经科学层面,我们考察了突触可塑性(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如何成为学习的细胞基础。我们将研究的焦点投向了技能习得——从学习一门外语到掌握复杂的机械操作。我们提出了一种模型,解释了为何从“知道如何做”(程序性知识)到“理解原理”(陈述性知识)的转化需要不同的认知投入和时间尺度。 第五章:习惯的铁轨——自动化行为的生成与打破 习惯是心智的“节能模式”。本章探讨了基底神经节在习惯形成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分析了习惯环路——提示、行为、奖励——的形成机制。通过对成瘾行为和日常琐事的分析,我们展现了习惯如何提供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但同时也可能成为进步的阻碍。本书详细介绍了打破旧有自动反应的策略,强调“情境重组”和“意图性中断”比单纯的意志力更为有效。 第六章:情感的导航仪——情绪在认知决策中的角色 长期以来,情感被视为理性的对立面。本章挑战了这一二元对立。通过对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功能的研究,我们论证了情感标记(Somatic Markers)在快速、高风险决策中的不可或缺性。我们探讨了恐惧、快乐、愤怒等基本情绪如何快速地评估环境价值,并引导认知资源。此外,我们还考察了“认知重评”——一种调节情绪的元认知能力——以及它如何影响长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第三部分:社会性心智与意义的追寻 第七章:他者的镜像——心智理论与社会互动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理解他人心智的能力(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ToM)是社会成功的基础。本章详细解析了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共情”和“模仿学习”中的作用。我们分析了ToM的成熟过程,以及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中该系统可能存在的差异。通过社会情境模拟实验的结果,我们展示了大脑如何快速且无意识地预测他人的意图、信念和欲望,从而维持复杂的社会合作网络。 第八章:叙事的构建——意义、目标与时间感 人类的心智热衷于构建连贯的叙事。本章探讨了“自传体记忆”如何将碎片化的经验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我”的故事。意义的追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驱动力。我们研究了目标设定如何激活大脑的前额叶执行系统,以及“延迟满足”能力与长期成就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本章讨论了“时间透视”——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分配的心理权重——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道德选择和人生规划。 第九章:心智的开放性——接受不确定性与持续的成长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探讨了心智的终极特质:对未知的开放性。面对一个复杂且快速变化的世界,僵化的思维模式是最大的障碍。我们考察了“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的神经基础,即在不同规则之间切换的能力。我们总结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何系统地挑战根深蒂固的信念,以及如何在知识的边界地带保持好奇心。本书最终的结论是,心智并非一个需要被“修复”的静态机器,而是一个需要被持续探索、拥抱不确定性的动态疆域。 结语:边界之外的远景 《心智的疆域》试图为读者提供一套整合的工具箱,用以理解自身经验的运作方式。它鼓励读者将目光投向自身思维的深处,认识到我们对现实的体验是构建而非捕获的结果。真正的潜能,往往蕴藏在我们尚未充分探索的认知边界之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改变是大脑的天性
从大脑发挥自癒力的故事中发现神经可塑性
〈策划缘起〉?迎接二十一世纪的生物科技挑战─洪?兰
〈导?读〉 ?每一个经验都改变大脑的连接─洪?兰
□前言─17
第?一?章?一个一直跌倒的女人……─21
第?二?章?为自己建构一个更好的大脑─57
第?三?章?重新设计大脑─79
第?四?章?喜好和爱的学习─141
第?五?章?午夜的复活?191
第?六?章?打开锁住的脑?231
第?七?章?疼痛?247
第?八?章?想像力?273
第?九?章?把纠缠我们的鬼魂变成祖先?299
第?十?章?返老还童?343
第?十一?章?比部分的总和还多?361
□附录一 文化塑造的大脑?395
□附录二 可塑性和理念的进步?431

图书序言

前言

  本书是关于大脑可以自我改变的革命性发现,由大脑科学家、医生及病人亲身诉说这个惊人的改变和转换。没有手术,也没有服药,他们利用大脑当时尚未为人知的能力,改变了身体状况。有些是被诊断为无法治癒的大脑病变的病人,有些是没有特别的病变,只是想改进大脑功能的正常人,或是想防止大脑老化,保持现有能力的人。四百年来,这种想法被认为根本是不可能、匪夷所思的,因为科学和医学的主流都认为大脑的生理结构定型了就不能改变。一般的看法是过了童年期,大脑的惟一改变是开始慢慢的走下坡,当大脑细胞没有正常的发展,或是受了伤,或者神经细胞死亡了就不能再长出新的细胞来取代,反正都是越变越糟。大脑过了某个时期就无法改变它的结构,假如原来的路径有损坏,也不能再找到一条新的路径来执行它原来的功能。这个大脑不能改变的理论对天生大脑有损伤或心智有残缺的人,等于下了一个终生残障的判决。那些想研究健康的大脑是否可以透过运动或心智运作来增进或维持现有能力的科学家,都被告知不必浪费他们的时间去做这个无益的研究,因为大脑定型了就不能改变。神经学上的虚无主义(neu-rological nihilism)─认为脑伤的治疗是没有效的,是不必要的这种想法─弥漫在我们的文化中,甚至阻碍了我们对人性的看法,因为大脑不能改变,而人性来自大脑,所以人性也是固定了就不能改变。

  这个大脑不能改变的信念主要来自三个看法:第一,脑伤病人很少能够完全恢复的;第二,我们无法看到活人大脑内部神经工作的情形;第三,现代科学从一开始就认为大脑是个设计复杂、建构精美的机器,而机器虽然可以做非常多令人惊异、叹为观止的事,它却不会改变或生长。

  我会对大脑可以改变有兴趣,主要是因为我是精神科医生及心理分析师,当病人的情况没有像我预期的进步那么多时,一般人通常会归因到他大脑的硬体上。「硬体」是另一个把大脑比做机器的比喻,认为大脑好像电脑的硬碟,线路一旦固定了便永远的被固定了,每一个设计都是事先设定好了来做某一个特定的功能。

  当我第一次听到人的大脑可能不是事先设定,它可以改变时,我必须自己去观察、去做实验来评估证据以说服我自己。这个调查使我走出了我的心理谘商室,进入一个新领域。

  我开始去各处旅行,会见大脑科学先驱的各个有名科学家,这些人在一九六○年代后期及一九七○年代初期做了许多实验,发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发现大脑每一次做不同的活动时,这些活动都改变了大脑的结构,每次练习都改变大脑的神经回路,使它更适合手边的作业,假如某些部件坏掉了,其他的部件有时可以接管这项工作。那个把大脑比喻为机器,每个部件有它特定功能,大脑是这些特定部件组合的说法,并不能解释科学家所看到的现象。科学家开始把他们所看到的这个大脑基本的特性叫做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Neuro是神经元(neuron)的意思,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细胞。Plastic是可以改变的(changeable, malleable, modifiable)之意。一开始时,许多神经学家不敢在他们的论文中用「神经可塑性」这个名词,他们的同侪嘲笑说他们在宣导一个华而不实的看法。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验显现这个现象后,他们终于推翻了这个大脑不能改变的教条。他们发现孩子并没有被他一出生时的心智能力锁住,受损的大脑常常可以重新组织它的功能,当一部分坏掉时,其他的部分可以来替代。假如大脑的某些细胞死了,经过一阵子以后,这些细胞的功能可以被替代,许多我们认为是固定的回路,甚至基本的反射反应,都是可以改变的。有一位科学家甚至表示思考、学习和动作可以开启或关闭我们的基因,因此重塑我们的大脑结构和行为,这可以算是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了。

  在我的旅途中,我曾拜访过一位科学家,他使一出生就眼盲的人可以重新看到东西,另一位科学家则使一出生就耳聋的人可以听得见。我见到几十年前就中风,被宣称无法复原的人,在神经可塑性治疗之下,进步了很多。我也见到有学习障碍的人,他们的智商增加了,学习进步了;我看到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他的记忆可以回复到他五十五岁时的程度;我看到人们用思想重新设定他们大脑的神经回路,改变了以前不可治癒的强迫症和创伤。我跟诺贝尔奖的得主请益,他们正在激烈辩论我们应该怎么去重新思考大脑模式,因为现在我们知道了它是不停在改变的。

  我认为大脑可以透过思想和动作来改变它的结构和功能的看法,是自人们第一次画出大脑的基本结构及神经元以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个看法会有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告诉人们这些影响是什么。神经可塑性的革命让我们了解爱、性慾、悲伤、亲密关系、学习、上瘾、文化、科技,以及心理治疗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物理科学,只要是跟人性有关的学门都会受到影响,当然包括所有的训练方式。这些学门都必须能解释大脑可以改变自己的这个现象,并且了解每个人的大脑结构是不一样的,它随着我们每个人一生的遭遇而做改变。

  虽然人的大脑显然低估了它自己,但是大脑的可塑性也不全然是好消息。我们的大脑虽然因此更有弹性,更能应变,同样的,它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伤害。神经的可塑性使我们更有弹性,但是同时也使我们更僵化,我把这个现象称为「可塑性的矛盾」(the plastic paradox)。很讽刺的,我们一些最顽固不能改变的行为习性和毛病其实也是神经可塑性的产物。一旦某个改变发生了,在大脑中变成根深柢固,它就会阻止其他的改变发生。只有在了解神经可塑性的正向和负向效果后,我们才可能了解人类真正的潜能。

  因为新名词对从事新工作的人很有用,所以我称从事研究大脑改变的科学家「神经可塑性专家」(neuroplasticians)。
下面是我与这些神经可塑性专家会谈的经过以及被他们改造的病人的故事。

导读

洪兰
每一个经验都改变大脑的连接

  二十世纪神经科学最大的冲击就是擎天的两个教条──大脑定型了不能改变;神经细胞死亡了不能再生──被推翻了。这个划时代的改变对病人复健及教育观念有重大影响,它颠覆传统上「大脑受伤了,一辈子就是如此了,不可能康复了」的观念,也挑战过去「笨孩子不可教,只能去读放牛班」的偏见。过去教改说,每个孩子头上都有一片天,我们看到了实验证据,的确没有不可教的孩子。现在的教育观念是:假如这个孩子没有学会,是这个老师没有教对,因为老师没有花时间找出孩子的长处,从他的长处切入。(If the learner has not learned, the teacher has not taught.)从大脑实验看来,每个孩子强处都不一样,连双胞胎大脑处理同一事情的活化量都不尽相同,所以没有不可教的孩子。脑科学的进步彻底改变了教育的观点和因应的政策,这也是我急切想把这本书介绍到台湾来的原因。

  我们的大脑是一直不停因外界刺激而改变里面神经回路的连接,大脑是环境与基因互动的产物:我们的观念会产生行为,行为又会回过头改变大脑的结构;先天(基因)决定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又会回过头改变大脑。例如阅读会改变大脑,文盲跟识字者在处理文字讯息时,大脑活化区域不一样。文字是五千年前的发明,是远古祖先的时候所没有的。有人说:人会阅读是个奇蹟。人的大脑并不是演化来阅读的,所以不管是什么文字,大约都有百分之六的人不能阅读(这叫失读症,dyslexia)。在阅读时,大脑基本上调动了很多原本做其他功能的区域来负责文字的处理,就好像现在负责辨识文字的区域原来是负责处理面孔的。一个有弹性的大脑就好像个能干的家庭主妇,要烧菜,姜没有了,用葱代;盐没有了,用酱油代,它是以功能为取向的,相同功能的区域可以彼此代替。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你要开车到某处而主要道路断了,你一开始会呆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然后你会找出高速公路未开之前的旧路,穿过农地,绕过断桥,你走小路的次数越多,就越能找到更短的捷径来达到你的目的地。大脑的可塑性就是越常用的,连接越强,不常用的就被荒草淹没了。

  从书中,读者可以看到神经可塑性的先驱,巴哈─y─瑞塔,为什么敢去挑战神经学祖师爷雷蒙?卡哈的教条,去碰别人不敢去碰的神经可塑性领域,因为他不像大部分的科学家死守一个领域,他的领域很广,既是医生,懂得心理药物学,又因研究的需要,自修弄通了眼球神经生理学、视觉神经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凡是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知识他都得会,所以他花时间去把这个领域弄通,造就他的背景知识广博,这是他成功的原因。我们看到在科际整合的时代,没有什么叫课内书、课外书,知识只分有用、无用,凡是研究要用到的都要知道,二十一世纪已经不再分领域了。这一点常让我感叹台湾到现在还有门户之见,不接受跨领域的观念,什么系毕业就只能做什么事,若去做了别的事,就被批评「捞过界」。事实上,只有跨领域,科学才会进步,因为知识是相通的,人是多方位的。如果巴哈─y─瑞塔不是跨这么多领域,他就不会去问「眼睛对视觉是必要的吗?没有眼睛就看不到了吗?耳朵对听觉是必要的吗?」这些挑战传统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才打开了神经可塑性的大门,让我们看到,其实看的不是眼睛而是我们的大脑,只要有方法把外界的讯息送入大脑,没有眼睛,大脑也可以看得到的。科学上常说问对了问题,答案就出来了一半,只是能够像他一样敢问这些问题的人太少了。

  我们的大脑一出生时是个很粗略的简图,因为神经还未分化完成,当婴儿生下来,眼睛开始东张西望,耳朵开始倾听生活环境中的声音时,外面的经验就开始精致化这个简图,给轮廓添上枝叶,慢慢形成我们正常的大脑。老鼠刚出生时听觉皮质是没有分化的,它一半是对高频率起反应,另一半对低频率起反应。若在发展的关键期听到某些特定频率,大脑就会有某些细胞对这频率特别敏感,活化起来,久而久之,地图就不再是二大块,而是变成很多区块了。当每一个区块都对某个声音起反应,牠的听觉皮质就被分化了。这种「只要接触到刺激就可以改变大脑」是学习关键期最主要的特色,有人认为自闭症就是过早关掉了关键期,使他们的大脑地图没有完全分化,所以他们听到一个频率,全部的听觉皮质都活化起来,造成自闭症或威廉氏症的孩子听力特别敏感,对我们认为是普通的声音不能忍受,会用手把耳朵盖起来,并且大声喊叫以平衡掉外来的刺激。

  我们过去都忽略了噪音的伤害,最近有研究显示在持续不断噪音环境长大的婴儿都很好动吵闹,在德国法兰克福及美国芝加哥所做的研究都发现噪音对孩子的智力有损害。研究者把刚出生的小老鼠放在白噪音的环境中长大,过了关键期后去检查牠们的大脑皮质,结果发现大脑严重不正常,容易放电有癫痫。大脑扫描也发现皮质没有分化完成时,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他们的大脑是一片混乱、吵杂不堪。看到这些报告,我们开始担心台湾的孩子,因为中国人喜欢大声说话,唯恐天下不知他有嘴巴,整个大环境非常吵杂,尤其是在餐厅,音量竟高到九十分贝,要交谈必须尽力嘶吼。最近流行的卡拉OK更是把音量开到极限,造成耳膜伤害,甚至连幼稚园小朋友说话声音就已沙哑了。我们应该马上提醒父母「轻声细语」不但是礼貌,还影响着我们的健康。不知中国人何时能学会自己的隐私不要说给全公车的人听。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大脑的可塑性跟多巴胺有关,多巴胺可以使达成目标的那个行为的神经回路固化,连接得更紧。上瘾就是这样产生的,每一次使用毒品就会产生一种蛋白质?FosB,它会累积在神经元上,直到多到打开某个基因的开关;这个基因的打开或关闭会造成持久性的改变,所以即使戒掉毒品,这个改变也仍然存在,对大脑的多巴胺神经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有人说A片是提供健康的快乐,从性的紧张中解放,其实A片提供的是上瘾、耐药性、它是减低快乐的感受。对A片上瘾的人会渴望A片,却不喜欢它,A片看久的人会觉得女友对他没有吸引力,宁可看A片,不去跟真人约会。

  这本书集合了最近十年来大脑研究的精华,让我们看到一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可能的补救方法。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考试开夜车,临时抱佛脚的经验,每个人也都有抱佛脚念的东西是现炒现卖,明天考完就忘记的经验。这个原因在于临时抱佛脚跟每天念书慢慢累积这两种神经回路的改变是不同的。实验者训练一批盲人读点字,盲人在上完一週课后,星期五的下午去到实验室扫描大脑,休息一个週末后,星期一来上学时,先到实验室扫描大脑再去上课。结果发现星期一的大脑图跟星期五的不一样,星期五的大脑地图都是快速的扩张,但是星期一又回到原来的基准线。这实验做到六个月时发现,这六个月中,每一次星期一的大脑地图都回到原来的基准线,六个月之后,星期一的仍然未变,但是星期五的地图仍在扩张,只不过不像过去那么快了。这里最重要的是,星期一的地图虽然在六个月之内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六个月以后有慢慢变大,一直到十个月时,进入高原期。这些盲人在学了十个月的点字后,休息二个月,再回来上课,实验者发现,他们星期一的地图跟二个月前一样,保持稳定。这表示每天的练习会导致短期的改变,但是永久性的改变在星期一的地图上才看到。星期五的改变是强化现有的神经回路,星期一的改变是形成全新的结构,是长新的神经连接而不是连接旧的。开夜车是强化现有的神经连接,如果要长久改变必须持续用功形成新连接。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现在在大脑中看到了神经机制。所以学习没有一蹴而就之事,它是要下苦功的,我们的每一个经验都改变大脑的连接。

  我们的大脑就好像玩黏土一样,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改变黏土的形状,假如你开始玩的黏土是正方形,然后你把它搓成圆球,虽然它仍然可以回归正方形,但是它不再是原来的正方形,它里面分子的排列不一样了。元宵节时吃汤圆,每颗汤圆外表都一样,但是一咬下去就知道这师传搓揉的工夫,因为里面分子的排列不一样。一个有精神病的人,即使行为被治癒了,他的大脑也不可能再回复到他未发病前。因此我们大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非常小心,它会对孩子的大脑留下痕迹,更不可因我们观念的错误,一定要上明星学校,光耀门楣,而把孩子推进精神病院,造成一辈子遗憾。

  最后有一点一定要指出的:台湾一直受日本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着日本人说的右脑革命、右脑开发的谬论。在本书中,所有的科学家都指出在婴儿发展的初期,大脑的两边是很相似的,核磁共振的片子显示一开始时,声音在两个半脑处理,两岁时,新奇的声音才移到左脑去处理。我的儿子在八个月大时,给他听中文的四声声调,他在右脑处理,一岁以后换到左脑,因为那时他已经知道这声音跟他的母语有关,但是外国人到了二十岁还把四声当物理音处理(当然对他们来说,它的确是物理音,所以在右边)。我们的两个半脑一开始时都能处理讯息,慢慢的处理得好的开始独揽,同时送出抑制的指令,叫另一边不要做,何必两人都做同样的事情呢?各做各所擅长的事即可。因此绝对没有日人七田真所说的「右脑先发展到三岁才长出脑梁到左脑去」的说法。有时,我很心急要把国外正确的知识介绍进来,因为脑与学习和教育的关系大家已经看到了,哈佛大学每年都在办脑与学习的研习会,每年都有几千名老师报名。但是有不肖商人看到这个商机,利用国人崇日(换成现代流行语叫哈日)的心态,引进不正确的幼儿教育方式,不但大赚我们中国人的钱,而且残害我们的幼苗。北欧国家老早就知道太早上学,孩子还未成熟就教写字算数对孩子身心情绪发展不好,但是国人一窝蜂把三岁孩子送去学心算,学「潜能开发」,这是揠苗助长。本书所访问的几位脑科学家,如莫山尼克、帕斯科─里昂、葛瑞夫曼,都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们的论文发表于《科学》、《自然》等国际一流的期刊上,因此,他们的实验结果是比较可信的。

  「知识是力量」的前提是,知识必须是正确的知识,才会发挥力量。正确的知识被接受了,不正确的知识就无处容身,希望本书能带给父母、老师、病人及所有人一些正确的大脑观念,让大家知道我们的脑是如何运作才产生我们的行为,从而保护自己的大脑,让大脑为我们工作得更久。

图书试读

第1章
一个一直跌倒的女人……

如何因为人类感官有可塑性的发现而得救

施力兹(Cheryl Schiltz)觉得她永远在摔跤,因为她觉得她要摔跤,所以她就跌下去了。

当她自己站起来时,有一剎那,她看起来好像站在悬崖峭壁上,马上要掉下去。一开始,她的头晃来晃去,歪向一边,她的手臂向前伸出,想平衡她的身体,很快,她的身体前后摇晃,看起来就像一个走钢索的人正在失去平衡,要掉下去前的一刻。只不过她的脚稳稳的站在地面上,两脚叉得很开,她看起来不像是害怕摔跤,而是更像她害怕有人推她。

我说:「你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在桥上玩跷跷板。」

「是的,我感觉我好像快要跳起来,虽然我并不想跳。」

更仔细观察她时,我发现当她想站直不动时,她会抽动,好像背后有个看不见的坏人在推她,一开始推这边,然后推另一边,很残忍的要将她推倒。只不过这个坏人是在她身体里面,而且已经住了五年了。假如她想起来走路,必须扶着墙才能起来,即便如此,她还是走得不稳,像个喝醉酒的人。

对施力兹来说,她没有一分钟安宁,即使她已跌倒在地,这个内在的坏人仍不放过她。

「你跌倒时是什么感觉?」我问她:「那个就要跌倒的感觉在你倒地后没有消失吗?」

「过去有的时候有,」施力兹说:「当我失去踩在地上的感觉时……,好像地窖的门打开了,把我吞了进去。」即使她已经跌倒在地上了,她还是感到身体继续往下掉,好像掉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一直在坠。

施力兹的问题出在她的前庭半规管,这个专管我们平衡的器官失去了功能。她很累,这个永远感觉到自己在往下掉的恐惧使她抓狂,不能想其他的事情。她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这个毛病发生不久,她就丢了工作,她本来是国际商务销售代表,现在只能靠一个月一千美元的残障补助金过活。她更为自己逐渐老去而担忧,她有着莫名的焦虑症。

平衡感的功能在正常时常被我们忽略,但是它却对我们的健康幸福感非常重要。一九三○年代,精神科医生施尔德(Paul Schilder)曾经研究过平衡感跟人感到自己是健康的、有着「稳定」的身体有密切的关系。当我们用「感到已经定下来了」(feeling settled)或是尘埃未定(unsettled),平衡了(balanced)或是不平衡(unbalanced),深根的(rooted)或是无根的(rootless),「脚踏实地的」(grounded)或是「悬在半空中的」(ungrounded)这些形容词时,我们用的是前庭半规管的语言。这种平衡感觉的重要性只有在像施力兹这种病人身上我们才看得到。所以得到这种病的人常常在心理上崩溃,被逼得去自杀。

我们有很多感觉常常自己不自觉,一直要到失去了才发现它的重要性。平衡感平常效果好到天衣无缝,使我们一点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所以它不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列举的五种感官之内,千百年来被人们所忽略,直到现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尤其是对于我这种曾经饱受“完美主义”和“拖延症”双重折磨的人来说。我总觉得自己一旦开始做某件事,就要做到最好,但结果往往是由于害怕达不到那个“最好”,而迟迟不肯开始,然后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这种恶性循环让我痛苦不已,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改变是大脑的天性》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了这种困境的根源,并给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它告诉我,我们大脑的很多“顽固”习惯,其实都是后天形成的神经通路,而神经通路是可以被改变和重塑的。书中那些关于大脑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建立新习惯,以及如何通过“觉察”来打破旧有模式的故事,真的给了我巨大的启发。我开始理解,原来改变并不需要一步到位,而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去“训练”我的大脑。现在,我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应对我的拖延问题,比如将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每次只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一小步。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方法竟然真的开始奏效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巨大的压力,而是能够更轻松地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这本书不仅让我更了解我的大脑,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拾了改变的勇气和信心。

评分

天啊,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最近生活压力有点大,感觉整个人都卡住了,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最糟糕的是,我总觉得自己固步自封,很难做出改变,就像大脑的某个开关被锁死了。恰好在这时候看到了《改变是大脑的天性》这本书,书名就非常有吸引力,直戳我心。我一直以来都对心理学和大脑科学很感兴趣,尤其好奇人为什么会有惯性思维,又该如何打破它。这本书没有用艰涩的科学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又动人的故事,讲述了大脑惊人的自我修复和重塑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神经可塑性”。读着那些从疾病、创伤中走出,或者通过学习新技能重获新生的人们的故事,我感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涌动。原来,改变并非不可能,而是我们的大脑本身就具备这种潜能,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激活它。书中分享的许多方法和理念,都非常实用,而且深入浅出。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刻意练习”和“建立新习惯”的部分所打动。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励志鸡汤,而是有科学依据,有实际操作指导,让人觉得“我可以做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被重新点燃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不再害怕改变,甚至开始主动去拥抱它,尝试新的事物,学习新的技能,这真的太棒了!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因为书名里“改变”和“大脑”这两个词被吸引的,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固执和不易改变可能就是“天性”使然,很难打破。但《改变是大脑的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天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牢笼,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舞台。通过作者的讲述,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了解到“神经可塑性”的概念,原来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能够根据我们的经历、学习和思考方式,不断地进行重塑和调整。这本书里的故事,有些非常励志,有些则让人心酸,但无一例外,它们都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大脑所爆发出的惊人适应力和创造力。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我们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大脑。比如,如何通过专注和重复来强化新的神经连接,如何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来重塑消极的思维模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人,而是能够主动去塑造自己未来的人。这种赋权感,真的非常宝贵。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领域工作的人,我一直对人类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如何形成非常感兴趣。市面上关于个人成长和心理学的书籍很多,但《改变是大脑的天性》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深入浅出了地探讨了“神经可塑性”这一核心概念。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巧妙地将科学原理融入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能够将复杂的神经科学知识,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并且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因为理解和运用神经可塑性而获得新生的人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大脑的巨大潜力,它不仅仅是学习和记忆的工具,更是一个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和适应的生命体。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启示。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激发他们自身的大脑潜能?如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宝贵的思路和方法。我甚至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将书中的一些理念引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帮助更多的学生相信改变的力量,发现自己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看过最令人惊喜的一本,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在生活中常常感到瓶颈,却又不知道如何突破的人来说。我一直以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是真的,尤其是到了某个年纪,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想改变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改变是大脑的天性》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示了我们的大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灵活和强大得多。那些关于大脑受伤后如何重新连接,或者通过学习新技能而改变神经网络的故事,真的太震撼了。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大脑能力有所低估?书中提到的“神经可塑性”概念,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贯穿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现实。它告诉我,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大脑都有能力去适应、去改变、去成长。这种颠覆性的想法,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不再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而是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书中的一些方法论,比如如何通过重复和专注来重塑大脑,让我觉得改变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去实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