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忧郁:波特莱尔:孤独的说明书,寂寞的指南针 (全新译本)

巴黎的忧郁:波特莱尔:孤独的说明书,寂寞的指南针 (全新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图书标签:
  • 波特莱尔
  • 诗歌
  • 法国文学
  • 忧郁
  • 孤独
  • 寂寞
  • 现代诗
  • 全新译本
  • 文学经典
  • 浪漫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影响兰波、芥川龙之介、太宰治、T.S.艾略特的伟大诗人,
  ——波特莱尔风靡全球的旷世鉅作!

  ★全书收录50首散文诗,与《恶之华》齐名,并列波特莱尔畅销代表作。
  ★译者胡小跃荣获法国文化部「文艺骑士」殊荣,全新权威中译本。
  ★全世界第一本探讨现代都市人独有「疏离感」的散文诗杰作。
  ★「豆瓣读书网」读者爆棚推荐!勇夺好评8.2分!(满分9分)

  「做个有用的人,我一直觉得这很可恶。」——波特莱尔

  波特莱尔是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天才诗人及艺术评论家,
  他生性敏锐而感性,放荡颓废的生活,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巴黎的忧郁》是他继《恶之华》后的代表作;
  书中暗藏了许多似寻常,却又鞭辟入里的名言,
  是一本写给现代都市人孤独的说明书,更是走出寂寞的指南针。

  全书由50篇散文诗构成,散文诗首创于法国,后由波特莱尔发扬光大。
  企图以诗的精鍊写散文,将华丽繁复的意象凝歛在精简的文字中。
  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美感,教人读来齿颊生香,回味不已。
  波特莱尔更自评:「一种诗意的散文,没有节奏和韵脚的音乐。」

  书中有泰半的主题,是波特莱尔的半自传小说。
  透过他的文字,我们彷彿看见一幅幅优美细致的巴黎街景,
  其中更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深入浅出的心理描写,精辟又不乏热情。

  在欧美各国,波特莱尔被推崇为法国文学史最重要的诗人;
  自二十世纪以来,波特莱尔更是受到各国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身为法国象征主义先驱的波特莱尔,
  其文风深深影响了兰波、芥川龙之介、太宰治、T.S.艾略特等人。

  芥川龙之介:「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莱尔。」
  T.S.艾略特:「波特莱尔是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
  兰波:「波特莱尔是第一位慧眼者,是诗人之王。」
  太宰治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更是得自波特莱尔的真传。

  波特莱尔看似放荡不羁,实则真挚、通透,充满激情与热诚。
  他拒绝伪善,因此常常感到孤独和忧郁,在人群中感受更是明显。
  那种稍纵即逝、孤寂而又有一些焦虑的心情,
  竟然与相隔一世纪的现代人微妙契合,字里行间总能找到深深的共鸣。

  ▍关于人生,波特莱尔说:

  人生是一座医院,每个人都想换床位。
  这位宁愿面对火炉受苦,那位觉得靠近窗口才能康复。
  每个人都想看一看、想知道、想试一试、想了解自己的命运;
  更合理的解释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关于疏离,波特莱尔说: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合群,享受合群是一种艺术。
  不懂得与众人分享自己孤独的人,
  也不会懂得在忙碌的人群中保持自己的孤独。 

  ▍关于孤独,波特莱尔说:

  孤独可能只对那些无所事事、放荡不羁的人才是危险的,
  因为这些人用激情和幻想来充实孤独。
  只有能证明自己与别人平等的人才能与别人平等;
  只有能获得自由的人才配得上享受自由。

  ▍关于爱情,波特莱尔说:

  互相了解竟如此困难,思想是多么难以沟通,
  哪怕是在相爱的人之间!
  有些女人让人想去战胜她们、享受她们,
  但有的女性却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亡。
 
  ▍关于快乐,波特莱尔说:

  在人的生命当中,负责宣告好消息的只有一秒钟。
  我常常觉得,我的快乐就是一直往前走,
  不知道去哪里,也不需要有人为此担心。
  每个人身上都有天然的鸦片成分,它不停地分泌和代谢。
  快感之中的力量造就了实实在在的不安和痛苦。

  ▍关于人性,波特莱尔说:

  我和同样多的人握过手,事先却没有考虑买副手套。
  我对所有的人都不满意,对自己也不满。
  但我并不是最没用的人,也不比自己所蔑视的那些人更低下。

  《巴黎的忧郁——波特莱尔》的基调仍然是忧郁,
  一种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情绪笼罩全书,
  但它并不纯粹是《恶之华》的散文版,而是《恶之华》的补充,
  它在意境、寓意和细节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深化。

  本书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快速发展的巴黎,
  波特莱尔发现了现代都市人独有的疏离感。

  「人们每天遭遇这么多人,彼此照面却不攀谈;
  彼此不了解对方,却又必须安然无恙地相处在一起。」

  出身优渥的他,以冷眼和放浪对抗群体堕落,心地善良却又超级毒舌;
  最终,他在都市妓女、流浪者、拾荒者身上,找到了微妙的亲近感。

  他习惯在巴黎街头漫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幻想:
  他看见孤独的老妇人想和婴儿亲热,却吓得婴儿大哭大叫;
  两个穷人家的小孩,为了一块面包争得你死我活。
  波特莱尔看见的,是一个欢乐与痛苦对立的巴黎。
  他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在这个城市中处处感到孤独。

  他像公园中的一尊雕像,孤绝而伤心,
  「我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没有姊妹,也没有兄弟。」
  「我没有爱情,也没有友谊。」

  他想离开这个城市,
  到「那个宁静、梦幻般美丽的理想乐土」,
  到「一块富饶、美丽、充满希望的陆地」,
  甚至「哪儿都行,只要在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

  波特莱尔以细腻耽美的文字,奏出了群众孤独疏离的多重变奏曲,
  却能从中领受深邃的人生哲理,低回再三。


  本书为波特莱尔继《恶之华》后的另一代表作,
  豆瓣读书网、当当网书店讨论度爆棚,万千读者佳评如潮:

  「波特莱尔真是个冷漠又可恶的天才。」

  「深夜想了想还是很爱波特莱尔,
  你只要看那些绛红的酒和毒药、蓝黑色的寂静和夜、
  反覆无常的月亮,无形多姿的水和淫荡的野兽!
  我只希望我是他的万千之一个情人。」

  「法国真正的诗人之王,写尽了人性、堕落、沉沦、爱情、女人……,
  不懂波特莱尔,你就不能说你懂法国诗歌。」
 
  「读了这本书,我突然就与波特莱尔挨得很近,
  知道他默默地坐在咖啡馆的角落,不论早晨还是傍晚,
  不动声色地对成熟和精明表示怀疑,不着痕迹地思考时间的永恆和现在。」
 
  「现代文学之父,这丝毫不夸张,善和恶的区分是虚假的,
  就只会高歌的人是不能真正介入艺术的。
  恶、恶、恶、恶也是美,与善同等,并在很多方面高于善。」

名人推荐

  哲学新媒体特约作家/林斯谚
  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林静君
  《张力中的孤独力》作者/张力中
  作家、演员/连俞涵
  出版人/陈夏民
  「演说课x桌游课」总监/欧阳立中

好评推荐

  「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莱尔。」——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

  「波特莱尔是第一位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法国象征主义作家/兰波

  「波特莱尔是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诺贝尔文学奖诗人/T.S.艾略特

  「阅读波特莱尔的作品,何尝不是在其中看到了另一位艺术殉道者的身影。」——哲学新媒体特约作家/林斯谚

  「特莱尔无伤大雅、心中不成隐患的小小遗憾,是对这冷漠人间,虚以委蛇的高度恭维。」——《张力中的孤独力》作者/张力中
  
  「他既是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位诗人。」——法国文化部文艺骑士、本书译者/胡小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夏尔.皮耶.波特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


  波特莱尔是十九世纪法国着名诗人及艺术评论家。他于1821年出生于巴黎,是一位画家的儿子。他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因爱母至深,母亲的再嫁使他对世界怀着反叛及怨恨。先父的遗产更使他得以过着豪华、颓废、随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琼浆佳餚、华服美女及鸦片迷药,都在他创作的诗歌中画出了奇异的苍白的色彩。最后他贫病交迫、抑郁而终,得年46岁。

  波特莱尔最早的作品是两本艺术评论着作《一八四五年的沙龙》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龙》。在这之后,他翻译了许多爱伦.坡的作品。波特莱尔是法国象征主义和散文诗的先驱,更影响了后世的兰波和马拉美等人。1857年,他最着名的诗集《恶之华》(Les fleurs du mal)引起了社会卫道者的强烈反感,当时正处于浪漫主义末期,一些公认的主题在创作上已显疲乏,多数诗人在那块拥挤的土地上死守阵地,鲜有大胆创新者出现。波特莱尔坚信「美不应该受到束缚,善并不等于美,美同样存在于恶与丑之中」,评论界惊恐地称唿他为「恶魔诗人」,却也因此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不朽地位。

  在《恶之华》之后,波特莱尔出版了《巴黎的忧郁》(即本书),首创「散文诗」体裁之称,企图表达「一种诗意的散文,没有节奏和韵脚的音乐」,后成为风靡全球的旷世鉅作,与《恶之华》并列波特莱尔的最高杰作。

译者简介    

胡小跃


  法语翻译与审定,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02年获颁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与文学勋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是为文艺骑士。
  2010年获第二届傅雷翻译奖。
 

图书目录

导读 波特莱尔与浪漫主义/林斯谚
推荐序 波特莱尔的弱反击,现代人们的私共鸣/张力中

献词/致阿色纳.吴色叶

1.异乡人
2.老妇人的绝望
3.艺术家的祈祷文
4.取悦于人者
5.双重的房间
6.每个人都有他的妄想
7.小丑和爱神
8.狗与香水瓶
9.坏玻璃匠
10.凌晨一点钟
11.野女人和小情妇
12.人群
13.寡妇们
14.卖艺的老人
15.点心
16.时钟
17.头发中的世界
18.邀游
19.穷人的玩具
20.仙女的礼物
21.爱神、财神、荣耀
22.黄昏的微明
23.孤独
24.计画
25.美丽的多罗泰
26.穷人的眼睛
27.英勇的死亡
28.伪币
29.慷慨的赌徒
30.绳子——致爱德华.马奈
31.天赋
32.酒神之杖——致弗朗兹.李斯特
33.陶醉吧
34.已经到了
35.窗
36.绘画的欲望
37.月亮的恩惠
38.哪一个是真的她?
39.纯种马
40.镜子
41.海港
42.情妇的画像
43.多情的射手
44.汤和云
45.靶场和墓园
46.光环的失落
47.毕丝杜丽小姐
48.在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
49.把穷人们打倒吧!
50.善良的狗——致约瑟夫.史蒂文斯



波特莱尔生平与着作年表
译者后记 他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胡小跃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波特莱尔的弱反击,现代人们的私共鸣

《张力中的孤独力》作者/张力中


  如果在现代,波特莱尔会是一个有百万人拥护的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燃起你的寂寞或孤独,由他大量带货、长年畅销,且永不缺货。

  读着这本书,恍惚之间,我有种不可思议的既视感。字里行间虽印染着些许历史气味,却又像平行时空般,用极为熨贴于当代都会气味的口吻与笔触,一篇又一篇,新鲜热烈地送到你眼前,让你追随、由你尽情摄取。书中的五十个短篇读来节奏轻快,越是阅读,越停不下来。

  波特莱尔擅于用一种意识流的口吻写生;观察面向多元细致,却总带着一丝百无聊赖的厌世气味;有时带点恶意又卑劣的逼视,却又不忍责备。喃喃自语之间,时而舒臆、诘问或畅言,读来饶富层次与想像。就算是在描述一件极有热情的事物,熠熠热烈,也都像是余烬;或一件极为寡淡的事物,在他眼底凝视至极,竟能冒出一股生厌之情;对人间悲剧再多怜悯,都沦落成多余的自嘲。

  我辈能从波特莱尔文字中,读到他抑郁的「弱反击」,进而获得可能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认可的「私共鸣」,表面若无其事,却在心底大声喧哗、拍手叫好。活在当代,每个人紧拥的,看似都是同一件事,却有各自不同解读或感受,这类如此耽美的类文明病征,时至今日,永不过时。想来,还真带有那么一点可悲。

  原来,我们都孤独,或寂寞,几乎无法否认。

  从五十篇生动的叙事中,能读到波特莱尔无伤大雅、心中不成隐患的小小遗憾。「啊,是这样的啊」。就像出门前穿上一袭刚烫好的衬衫,看着光鲜挺拔,忽尔发现一道明显皱褶,存在于近似完整之中的不堪完美,方却极为真实,视而不刻意张扬,是对这冷漠人间,虚以委蛇的高度恭维。同时,我们也从阅读中理解到,生活无所谓深刻,或殚精竭虑地想把生活附庸风雅地,强说出什么真理,没必要。每个人的生活,由自己决定;活得有观点,这才重要。心中把持的一把无形量尺,为你清晰忖度生活中该有的分寸,以最大公约数定义即好;其余不要的、剩下的、无法分类的,就让未知际遇迎面而来,逐一经历、感受当下、享受未知,将自身如战俘般的,乐意交付生命的征集。

  原来,我们都孤独,或寂寞,几乎无法抵抗,痛并快乐着。

  进到波特莱尔的五十部短篇,彷彿进入五十个不同的电影场景:人、事、物,不同面相,各有生动体现;虽看似没什么脉络,读来却相当轻松余裕。建议读者试着不把它当作沉重的百年经典文学来阅读,可作为类似日本的电车文学或文库本,便能获得更大维度的灵活感受,这是我对于本书阅读方式的推荐。

  撰写推荐序时,我曾尝试想从全文中,为读者摘出一些文句作为导读,或进一步演绎,但仔细想想,这做法似乎有点武断割裂,好像擅自把波特莱尔的原创做了二创,如此一来,便会失去原创完整语境的况味;我想,这一切都应留给读者自行体会。早逝的波特莱尔,留下了对这世界带点顽抗又消极的衷诉,影响了后世万千的文学家;如今穿越数百年之后,来到了你的手上。你正在阅读的,不是波特莱尔的寂寞,而是拨动了专属于你自身孤独的响应。

  文末,就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人生是一座医院,每个人都想换床位。」而我,就只想找一个比较不聒噪的邻床病友就是。

  (本文作者张力中,现任北京奥伦达集团经管处营运策画总经理。曾任台湾知名文创设计旅店「承亿文旅集团」品牌长。着有畅销书《张力中的孤独力》[方舟文化]。脸书粉专:张力中/Kris J。)

译者后记

他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法国文化部文艺骑士、本书译者/胡小跃


  在欧美各国,波特莱尔被普遍认为是法国文学史最重要的诗人,尤其是自二十世纪以来,波特莱尔受到了世界文学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几乎成了「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T.S.艾略特语)。他在法国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雨果。

  夏尔.皮耶.波特莱尔生于巴黎,六岁丧父,母亲不久改嫁,使波特莱尔陷入了孤独和绝望之中,成了一名忧郁的哈姆雷特。继父是一个严肃而正统的军人,想按自己的意图把波特莱尔培养成循规蹈矩的官场中人。波特莱尔无法忍受这种束缚,常常与之发生冲突。1836年,他进入着名的路易大帝中学,成绩不错,但不守教规,结果被校方开除。同年转学进入另一所学校,并通过了中学毕业会考,但没有继续升学,而是进入了社会,过他所向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去了。波特莱尔一方面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广交文朋诗友,出入艺术沙龙,混迹在一群放荡不羁的文学青年当中。这引起了父母的极大不安,他们逼波特莱尔离开巴黎,出国长途旅行。这趟长达几个月的旅行虽然路途烦闷,但开阔了波特莱尔的眼界,丰富了他的想像力。回到巴黎以后,波特莱尔与继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不久,他便带着生父留下的遗产离家出走,浪迹天涯,并在流浪中开始了文学创作。

  波特莱尔首先表现出对艺术,尤其是绘画的浓厚兴趣和敏锐感悟,发表了美术评论集《一八四五年的沙龙》,以其新颖的观点和精辟的分析震动了评论界;次年他又发表了《一八四六年的沙龙》,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美学命题。1848年,他参加了法国二月革命,但革命失败后他陷入悲观,发誓不再介入政治。1851年,他以《冥府》为题发表了十一首诗;四年后又以《恶之华》为总题发表了十八首诗。1857年,他把《冥府》和《恶之华》合在一起,另加了数十首诗出书,书名就叫作《恶之华》。

  《恶之华》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超前意识和现代观念更触犯和激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一场残酷而不公正的围攻。波特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六首所谓的「淫诗」。四年后,《恶之华》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再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这期间,波特莱尔又陆续发表了《一八五九年的沙龙》、《浪漫派的艺术》、《美学探索》、《人造天堂》等作品,并写了不少散文诗,还翻译了爱伦.坡的五卷作品。爱伦.坡是波特莱尔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对他的影响极大,他曾模仿爱伦.坡《旁注》(Marginalia)的形式和主题,以《火箭》、《卫生》、《火箭.暗示》为标题,写了许多随想式的文字。

  波特莱尔晚年在文坛上功成名就,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安宁。日益腐败的社会风气和接连不断的催债帐单使他想逃离法国。1862年底,刚买断他版权的出版商马拉西斯破产,更使他陷于困境。他打算去比利时考察艺术画廊,然后写一本关于艺术的书,但一直拖到1864年4月才动身。到比利时不久,他就写信给《费加罗报》(Le Figaro),说要给他们写稿,可后来并没有写,因为他发现比利时比法国更令人难以忍受。他对比利时的蔑视和仇恨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极其尖刻地嘲笑和抨击比利时的各个方面,偏激得有点过分。专家们分析,这与波特莱尔当时的处境、心情和身体状况有关。更糟的是他这时的健康每下愈况,病情越来越重,后来只好回国。1866年,他病情恶化,后瘫痪,次年死在医院里。

  《恶之华》是波特莱尔最重要的作品,奠定了他在法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全书分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全书的三分之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做的努力。这部诗集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在波特莱尔的笔下,恶指的不仅是邪恶,而且还含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成善与美。波特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正斗争,所以波特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判的眼光正视恶、解剖恶,提炼恶中之花。所以,恶之华可以说是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它本身是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之华,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特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透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採撷恶之华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巴黎的忧郁》是一部散文诗,也可以说是一部散文形式的《恶之华》,它大大地重复了《恶之华》的主题和内容,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那样:「仍然是一部《恶之华》,但具有更多的自由、细节和讥讽。」由于散文诗形式比诗歌灵活,比诗歌更能自如地反映社会的畸形和丑陋,所以波特莱尔想尝试一下这种当时还很新鲜的形式。早在出版《恶之华》之前,波特莱尔就已开始发表散文诗,但大部分散文诗是在1855年后的七八年间写成的,诗人死后才由友人结集出版。波特莱尔的散文诗最初以《夜之诗》为题在报纸上发表,后又改名为《小散文诗》、《散文诗》,诗也逐渐增加。波特莱尔原想写一百来首散文诗,但由于有的诗遭到编者的反对,所以最后只写了五十首,以《巴黎的忧郁》为总题出版。波特莱尔在这些诗中倾注了许多心血,且十分挑剔:「啊,这本《忧郁》,多么可怕!我付出了多少艰辛啊!我对其中的某些部分仍不满意。」

  与结构严谨的《恶之华》相反,《巴黎的忧郁》似乎缺乏整体感,结构松散,无头无尾。其篇章的排列似乎是随意性的,既不按事件顺序,也不像《恶之华》那样按内容归类。但诗人却在开篇中辩解说:「这本书,不能说它没头没尾,这样说是不公道的,因为,恰恰相反,书中的文章同时互为首尾。」诗人在巴黎街头漫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幻想:他看见孤独的老妪想跟婴儿亲热,却吓得婴儿大哭大叫(〈老妇人的失望〉);戴孝的穷寡妇克勤克俭,拚命省钱(〈寡妇们〉);可怜的艺人在街头卖艺(〈卖艺的老人〉);两个穷孩子为一块面包而争得你死我活(〈点心〉);一个四十来岁的穷人拉着一个小男孩眼巴巴地望着咖啡馆(〈穷人的眼睛〉)。诗人看到的是一个贫富悬殊、欢乐与痛苦对立的巴黎,所以他勐烈地抨击这个社会,借驴子与人的故事辛辣地讽刺那种奴颜婢膝的民族性(〈取悦于人者〉);借狗与香水瓶的故事对资产者庸俗的口味表示了极大的鄙夷;借假钱币的故事嘲笑小市民的精明。他痛恨这个社会,诅咒和讽刺这个充满俗气的社会(〈仙女的礼物〉);他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在这个城市中处处感到孤独,「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没有姊妹,也没有兄弟」,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国位于何方(〈异乡人〉)。他像公园中的一尊雕像,「没有爱情,也没有友谊」,孤独而伤心。他想离开这个城市,到那个宁静、梦幻般美丽的理想乐土上去(〈邀游〉),到「充满了哀伤的歌声、拥挤着各民族的壮汉……停泊着许多船只」的港口去(〈头发中的世界〉),到「一块富饶、美丽、充满希望的陆地」上去(〈已经到了〉),「哪儿都行!只要在这个世界以外!」(〈在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

  《巴黎的忧郁》虽然用了较多的篇幅写实,但也有不少篇章是用来玄思的,他习惯于黄昏时分沉思和想像(〈艺术家的祈祷文〉、〈黄昏的微明〉),他描写鸦片酊和雪茄给人带来的幻觉(〈双重的房间〉),他觉得梦境中的乐趣是现实生活所无法给予他的;计画本身就有足够的乐趣,所以无需将它付诸实行(〈计画〉)。他渴望梦中得到过的爱情、财富和荣誉的诱惑(〈爱神、财神、荣誉〉)。诗中还出现了一些似真似幻离奇的情节和人物,如〈绳子〉中上吊而死的孩子的母亲,〈毕丝杜丽小姐〉中的那个神祕的女人。我们注意到,《恶之华》中的女性形象也以其多变的面孔在诗中多次出现,美丽善良、皮肤黝黑的多罗泰,在空旷的大街上走着;一位蒙着一身黑、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死亡的美人;一位名叫贝内狄克塔的姑娘,美得令人赞叹,可惜红颜薄命。在〈情妇的画像〉中,波特莱尔更集中笔墨,透过四个男人的嘴,描述了一些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但这些美丽善良的女人不是早亡,就是遥不可及。所以诗人不得不从丑陋的女人身上挖掘「恶之中美」(〈纯种马〉)。那个蚂蚁、蜘蛛和骷髅般可怕的「她」,「如此温柔,如此热情」,具有一种时间和爱情所无法摧毁的内在的魅力。但波特莱尔的骨子里又有一种对女人本能的仇恨,因为他被女人伤透了心。所以他有时对女人恨之入骨,恨不得开枪崩了她们(〈多情的射手〉)。

  《巴黎的忧郁》的基调仍然是忧郁,一种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情绪笼罩全诗,但它并不纯粹是《恶之华》的散文版,而是《恶之华》的补充,它在意境、寓意和细节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深化。波特莱尔是法国第一个自觉地把散文诗当作一种形式来运用并使之完美的人。继波特莱尔以后,法国的许多诗人如兰波、马拉美、洛特雷亚蒙都写过散文诗,使散文诗成为法国诗人所乐于採用的一种形式,并影响到国外,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晚年所写的《散文诗》就是在波特莱尔的影响下写成的。可以说,波特莱尔为法国的散文诗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为一个诗人,波特莱尔真实地度过了他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一生。幸福与悲哀、成功与失败、热情与冷漠、强大与软弱在他身上汇成了一部交响曲,使其遍尝了人生的五味,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他对家庭对社会的仇恨,他在生活中的孤独,他在情感上的不幸和肉体上的痛苦使他消沉和堕落。然而,波特莱尔具有非凡的意志和惊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集人类的智慧和超凡的灵光于一体,顽强而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并把内心的这种善与恶、美与丑的大搏斗、大较量用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开辟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道路,揭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他既是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位诗人。正因为如此,法国着名诗人兰波称波特莱尔是「第一个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导读

波特莱尔与浪漫主义

哲学新媒体特约作家/林斯谚


  波特莱尔是着名的法国诗人,西方浪漫主义(Romanticism)时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有《恶之华》(Les fleurs du mal)及本书《巴黎的忧郁》。

  浪漫主义源于十八世纪末的德国,在十九世纪中叶达于顶峰。不同于启蒙时代受到科学理性的影响,这时期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极度感性的风貌。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精神在于将艺术创作理解为是一种自我表达,也就是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这样的想法可说是一种情感主义(emotionalism)。对评论家而言,既然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体现,了解作者的人生才能充分了解作品。因此在这个时期,不少人主张评判作品一个重要的标准便是作者是否真挚的表达了自身的情感。

  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浪漫主义的精神最能被诗(poetry)所体现。这可从众多浪漫主义者口中得到验证。就如雨果(Victor Marie Hugo)所说:「诗人是什么样的人?是这样的人:有强烈感受并且能够将他的感受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也说过:「好诗是浓烈感受的自然流动。」

  对浪漫主义者而言,诗可以净化诗人的心灵,这种功能恰好与传统观点相反。例如,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主张悲剧可以净化观众的心灵。在这样的古典观点中,作品作用在受众身上,但浪漫主义将艺术创作的焦点拉回作者,洋溢着相当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在浪漫主义的美学当中,艺术虽然被视为是情感的表现,但这不代表创作全然是感受的抒发。感受不只触发了创作,也是知识的来源,这正是浪漫主义时期非常特别的一种知识论。因此,认知(cognition)是创造(creation),创造也是认知;创作不只是一种发明(invention),同时也是发现(discovery)。在这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便是作者的想像力(imagination)。

  想像力不只是指凭空造出新的东西,或是对既有事物进行重组,它更能帮助我们直接把握到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因此想像力被赋予了一种认知上的重要角色。波特莱尔认为,「想像力可以说是一种神圣的官能,不需要借助任何哲学方法便能够直接感知到事物间隐藏的密切关系以及它们的照应(correspondence,又译通感)与相似(analogy)」。

  波特莱尔也解释了照应的概念:不同的感官可以感知到自然界事物的不同性质与关系,但这些感知事实上有共通之处,也就是所谓的共感(synaesthesia),例如听见声音可以像是看见色彩。这种现象代表了一种普遍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潜藏在万物的表象背后。从这个角度来看,万物都是某种象征,犹如难解的象形文字。诗人的任务就是利用想像力来解码这些象征,并用作品将其表达出来。

  除了情感表现外,浪漫主义还有另一个面向值得注意,那就是唯美主义(aestheticism)倾向。这种倾向可用一句当时着名的口号来刻画:「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这句话指的是艺术家的创作应该忠于自己的理念,而不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政治或商业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商业消费模式确立,艺术开始面临商品化的问题。艺术创作的自主也因此受到了威胁。在浪漫主义早期的思潮中,艺术家的「异化」即被凸显出来。艺术家被比喻成殉道者,宁愿为艺术而死也不愿与社会妥协。这样的坚持让他与社会渐行渐远,陷入孤立与孤独。在浪漫主义者眼中,会成为殉道英雄的艺术家总是具备高超的敏感度,因而有丰富的情感。这种敏感度让艺术家比一般人更容易蒙受痛苦,毋宁说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诅咒。这也难怪波特莱尔的文坛偶像,是美国诗人兼小说家艾德格.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爱伦.坡正是为艺术而死的最佳范例,他一生穷困潦倒,却持续创作出天才的作品,最终卧死街头。

  然而,波特莱尔并非完全支持唯美主义,他甚至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是一种幼稚的乌托邦思想。波特莱尔的确替美的独立性辩护,认同艺术不应该受到世俗道德规范的限制,但他也认为艺术本身有其应该服膺的道德规范,而这些规范不会是世俗的规范。

  燃烧生命创作的爱伦.坡在40岁去世,波特莱尔则死于46岁,两人的寿命仅相差六年。阅读波特莱尔的作品,除了感受曾经辉煌的浪漫主义精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其中看到了另一位艺术殉道者的身影。

  (本文作者林斯谚为哲学新媒体特约作家,纽西兰奥克兰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文化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美学与艺术哲学。另一身分为推理小说作家,着有《床鬼》等12本着作。

  哲学新媒体以推广哲学教育为己任,旨在推广哲学普及教育,呈现哲学的深度与多样性。脸书专页:哲学新媒体 Philosophy Medium。)



 

图书试读

▍双重的房间
 
这是一个如梦似幻的房间,一间真正的精神之屋,房间里气氛凝滞,带有一点浅浅的玫瑰色和蓝色。灵魂在此懒懒地沐浴,涂抹着悔恨和欲望的馨香——那是暮色中的某种东西,淡蓝的、暗红的;一如朦胧之中的快乐之梦。
 
家具的影子拉长了,显得疲惫而慵懒。它们像是在做梦,似乎被赋予了梦游般的生命,就像植物和矿物一样。垂着的布帘在无言地诉说着,花儿、天空和夕阳也是如此。
 
墙上没有任何令人厌恶的艺术饰品。相较于纯粹的梦和无以分析的印象,确定的艺术和实证的艺术都是一种亵渎。这里,一切都有足够的光照和美妙的幽暗,十分和谐。
 
空气中飘浮着一丝细微的香气,交杂着轻微的湿度。在那里,你会觉得人在温室,精神朦胧,梦思幽幽。
 
柔软的纱帏垂落在窗前和床头,似雪白的瀑布倾泻而下。床上躺着众人的偶像——梦幻女王。可是,她怎么会在这儿?是谁领她来的?是什么魔力把她安置在这梦幻与快乐的宝座之上?管它呢,反正她在这儿!我认出她了。
 
就是那双目光能穿透黄昏的眼睛;就是那双敏锐而骇人的眸子。这可以从它那种可怕的狡黠中看出来。它吸引、征服、吞噬着凝视它的冒失鬼的目光。我常常琢磨这对让人好奇、令人赞叹的黑色星子。
 
沉浸在这样的神祕、宁静、和平与芬芳之中,该感谢哪位善良的神灵呢?幸福啊!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即使是最幸福的生活,也丝毫无法与我现在一分分、一秒秒所体验的这种崇高生活相比。
 
不!这里分秒都不复存了!时间已经消失,现在主宰一切的是永恆,极度快乐的永恆!
 
然而,沉重可怕的敲门声突然响了起来,就像在恶梦中一样。我似乎觉得肚子上挨了一记镐头。
 
接着,外头闯进一个幽灵。这是一个以法律的名义来折磨我的书记;又像一个无耻的娼妇,来向我哭穷,用她无聊的生活平添我的痛苦;或像一家报社老板派来的差人,向我催要续稿。
 
这个有如天堂般的房间、那偶像及梦幻女王,即伟大的勒内所说的女精灵,都随着这个幽灵粗暴的敲门声消失了。
 
可怕呀!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