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思想

日本的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出版逾半世纪 日本累印册数破百万 —两岸三地唯一完整中文译本—
  战后日本影响力最大的政治学者及知识巨人 丸山真男
  毕生研究的整体回顾
  理解日本思想史结构的必读经典

  「仅有出现重大变化与混乱的时期,才会有如丸山真男这般具有远见与坚强意志者现身。
  在日本,这可能是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一人。」——日本史权威学者,马里厄尔.詹逊(Marius B. Jansen)

  一九一四年,丸山真男出生于大坂府,其后迁居至东京,深受父亲的友人——战前具代表性的自由主义左派评论家长谷川如是闲影响,于大正民主运动的潮流中成长。在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科求学期间,丸山接触到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与矛盾的「讲座派」,其后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与学问。一九三七年,原本研究欧洲政治思想史的丸山留校担任法学部助教,并在当时军部与右翼摇旗吶喊、皇国史观盛行的环境下,採用西方的社会科学手法、改习日本政治思想史。

  本书译自一九六一年由岩波书店初次发行的《日本的思想》(日本の思想),系以两本前期丸山思想的代表作《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和《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为基础,浓缩他在之前书写日本政治思想研究和讨论当代政治议题时提出的种种想法。

  收录在这本书中的〈日本的思想〉、〈近代日本的思想与文学〉、〈关于思想的应有方式〉、〈「是」与「做」〉四篇文章,皆写于一九五○年代后期,该时期正是丸山再度转向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时期,且开始展开他以「文化接触」为问题意识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因此,他思索着如下的问题。即何以日本在文化上是开放的,许多文化进入日本,并成为日本的传统,但社会却一直是封闭的,且可为思想座标轴的传统也无法形成?此一问题意识贯通本书,后来也促使他从某种文化类型论角度切入日本思想史,展开有名的「原型」(「古层」「执拗低音」)论。即本书也可说是丸山之后思想发展的出发点,或可理解为其原型论的序说尽管丸山后来的「原型」论承受许多批评,但本书在日本获得长期且巨大回响的原因,正因为它有助于理解丸山真男的论说,便可知那并非一种单纯的文化决定论、文化类型论,而是为突破文化决定论而所做的知识上的努力。

  ★特别收录:东京大学教授苅部直专题演讲讲稿〈民主与日本的传统:丸山真男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与政治理论〉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副研究员 蓝弘岳 专文导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丸山真男(Maruyama Masao)


  日本政治学者、思想史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及日本学士会员,专攻日本政治思想史。其政治学被日本学界称为「丸山政治学」「丸山思想史学」。

  在日本政治思想史的成就方面,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执笔《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将黑格尔和弗朗茨‧波克诺的研究应用于日本近世思想上,透过「自然」与「作为」的归纳,论述从儒教思想(朱子学)到荻生徂徕一派之「近代思维」的发展过程。此外,丸山认为明治时代的思想在民权(democracy)和国权(nationalism)间拥有健全的平衡,尤其对福泽谕吉有高度评价,将其视为日本近代代表性的思想家。

  本书之原着《日本の思想》(岩波新书,一九六一年)发行册数至二○○五年为止已累计至一百零二万册,被日本大学教授列为「学生的必读书目」,其中的〈「是」与「做」〉(「である」ことと「する」こと)一篇,更曾被选入高中现代文课本中。一九八五年被法国的日语教师资格考试选入考题。

  丸山门下政治学者、社会思想史家辈出,他们被称为所谓的「丸山学派」,饶益日本政治学研究之发展。除日本政治思想史领域的研究者外,包含篠原一、福田欢一、坂本义和、京极纯一、三谷太一郎等东大出身的政治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丸山真男的影响。

  除了狭义的政治学界外,研究领域横跨不同学术的社会科学家小室直树师从丸山真男学习政治学,作家庄司薫、官僚天谷直弘、社会民主连合创设者而后成为参议院议长的江田五月、教育学者堀尾辉久等,也都是他的学生。在丸山辞世后,日本政治学界、言论界仍多有其信奉者、崇拜者。丸山真男是象征战后日本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之一。

译者简介    

蓝弘岳


  东京大学总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学术专长领域包括日本近代史、日本汉学、东亚思想文化交流史及荻生徂徕思想,其着作《汉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徕―医学・兵学・儒学》荣获第七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曾任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现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副研究员。
 

图书目录

第一部    日本的思想
第二部    第二部 近代日本的思想与文学─作为一个案例研究─
第三部    第三部 关于思想的应有方式
第四部 「是」与「做」

 

图书序言

所谓「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
 
我们经常把儒教或佛教,以及与这些思想体系「习合」而发达的神道,或江户时代的国学等称为传统思想,并将之对比于明治以后传入的许多欧洲思想。将这两个种类区分开来并没有错,也有其意义。但将之分为传统与非传统两个范畴,有可能会导致重大的误解。就摄取外来思想,将之以各式各样的形式留存在我们的生活样式或意识之中,在文化中留下难以抹灭的烙印这点而言,欧洲产的思想已「传统化」了。例如:翻译思想,甚至连误译思想都以其特定的形式形构了我们的思考框架。从纪平正美(一八七四至一九四九)到鹿子木员信(一八八四至一九四九),无论是哪一个国粹主义思想家,若都只用《回天诗史》或《靖献遗言》中之作者语汇或范畴,就无法展开其宏大的论述。就连蓑田胸喜(一八九四至一九四六)慷慨的「思想斗争」也整篇到处引用威廉.冯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一八三二至一九二○)与阿尔弗雷德.罗森堡(Alfred Ernst Rosenberg ,一八九三至一九四六)的话。若把我们的思惟方式一一分解为各种要素,并再回溯各个要素的系谱的话,就会发现有佛教的、儒教的、萨满教的、西欧的要素─总之,我们会看到在我们的历史中已留下其足迹的所有思想断片。问题在于这些全都杂乱同处,我们并不清楚其彼此间的逻辑性关系,及其该占据的位置。从这种基本存在方式来看,无论是所谓「传统」思想,或明治以后的欧洲思想,都看不出本质上的差异。虽然人们反覆感叹近代日本舍弃维新之前的思想遗产而「欧化」了(这种感叹从明治以后到今天持续成为一种刻板印象),然假若有数百年背景的「传统」思想若真的能作为遗产而形成传统,则为什么会轻易被「欧化」怒涛所吞噬呢?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