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mmanuel Kant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康德
  • 实践理性
  • 道德哲学
  • 西方哲学
  • 古典哲学
  • 形而上学
  • 批判哲学
  • 理性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康德哲学三大批判论着之一!

  康德哲学以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而着称。而本书《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三大批判中的第二部。康德在本书中主要探讨了道德哲学的问题,从「存在着纯粹实践理性」 这项理性事实出发,全面检视一般理性的实践能力,由此进而论证何以只有立基于纯粹理性的「自由意志」才能是道德法则真正的「存在根据」。

  康德的论证向来以繁琐复杂而着称,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书中为人类「心中的道德律」所开展出来的细致论述,有待读者细细品味。本书对其后伦理学以及道德哲学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导言:探寻纯粹实践理性的必然性 本书旨在为道德法则的最高原则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不是对道德情感、经验或功用性的考察,而是对“纯粹实践理性”自身结构与必然性的深入挖掘。我们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一个道德法则,若要具有普遍约束力,其必然性的来源何在? 康德认为,道德律令的权威性,不应建立在任何经验性事物(如幸福、社会习俗或神启)之上,而必须源于理性本身所固有的、不依赖于特殊目的的自律性。本书的结构清晰地沿着这一探寻路径展开:首先,从日常的道德意识出发,向上追溯至道德法则的最高原则;其次,解析这一最高原则的意义与应用;最后,论证这一原则如何必然地导向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观念,从而构建起一个完备的实践理性体系。 第一部分:从通俗道德哲学向道德形而上学的过渡 在开始系统构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清理日常语言中关于“义务”(Duty)和“责任”(Obligation)的含混之处。人们往往将道德行为等同于合乎义务的行为,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动机。 1. 道德动机的纯洁性:意图的价值 本书首先区分了合乎义务的行为与出于义务的行为。一个商人诚实经营,如果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声誉和利润,那么他的行为虽然在结果上是好的,但在道德价值上却近乎于零。只有当一个行为的唯一驱动力是“出于对法则的敬畏”时,它才拥有真正的道德价值。这种价值,不依赖于行为将达到的效果,而仅仅存在于“善良意志”(Good Will)之中。善良意志是宇宙中唯一无条件的好东西。 2. 实践的判断:从经验到必然性 我们必须超越经验的偶然性。如果道德原则仅仅是“如果你想达到X,你就应该做Y”,那么它就只是一个“假言令式”(Hypothetical Imperative)。它只在满足特定目的时才有效。然而,真正的道德律令必须是无条件的、必然的。它必须说:“你应该做A”,而不管你是否想要其他任何东西。这种无条件的命令,即是“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 第二部分:道德法则的最高原则——定言令式的阐明与检验 本书的核心工作在于确定定言令式的具体内容。康德提出了多个表述形式,它们互为补充,揭示了同一道德法则的不同侧面。 1. 第一人称表述:普遍性法则公式(The Formula of Universal Law) “只依据那些你同时愿意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 这个公式要求我们将自己的行为准则(Maxim,即主观的行动规则)进行“普遍化”测试。测试的步骤是:设想你的准则成为一个普遍的自然法则,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然后检验这个法则是否会自我矛盾,或者是否会摧毁准则本身所追求的目的。 对矛盾的区分: 严格的矛盾(数学上的矛盾): 某些准则(如虚假承诺)在普遍化后,其概念本身就无法被设想。如果人人都说谎,那么“承诺”这个概念本身就消失了,说谎也就失去了意义。 意志上的矛盾: 某些准则可以被设想,但却无法被理性所“愿望”(Will)。例如,不帮助他人的准则,尽管可以被普遍化,但一个理性存在者不可能真正地“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互助的社会中,因为他自己也有可能陷入困境。 2. 第二人称表述:人是目的公式(The Formula of Humanity)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和其他人,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目的,永远不能只被当作手段。” 这一表述深入揭示了人的内在价值(Dignity)。人之所以是目的,是因为人是自律的理性存在者,能够自己立法、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利用他人,就是将他们降格为仅仅实现我方目的的工具,否定了他们作为理性立法者的地位。 作为手段(Means): 我们可以将他人作为手段,例如,雇佣一个工人,但我们必须同时承认他作为目的的地位,并尊重他同意成为我们目的手段的权利。 作为目的(End in itself): 我们必须尊重人的自主性和理性能力,这构成了其“人格”(Personhood)的基础。 3. 关联性与自律性:目的王国公式(The Formula of the Kingdom of Ends) “行动就如同一个立法者在由他自己建立的(理想的)目的王国中,通过他的准则而普遍地设立法则一样。” “目的王国”是一个理想的、理性的共同体,其中每一个成员都既是立法者又是服从者。在这个王国中,所有人的目的都必须与他人的目的和谐一致,且基于对法则的共同尊重。这个公式将前两个公式统一起来,强调了道德法则的共同性和系统性。 第三部分:从实践理性到自由的飞跃——道德形而上学的关键 一旦我们确定了定言令式是道德的最高原则,一个关键的问题便浮现出来:我们为什么要服从它? 为什么我们应该按照普遍法则行动? 1. 实践理性的必然要求:客观的“应当”(Ought) “应当”这个词本身就暗示着一种限制,即我们的意志并非完全按照法则行动的。如果我们的意志总是自动符合道德法则(如在神身上),那么“应当”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应当”必然指向意志的自由。如果我“应当”做某事,那么我“能够”不做,这种“能够”就是自由。 2. 自由的论证:自由作为道德法则的“先决条件” 在第一部分的经验世界中,我们必须将一切现象视为因果律支配的。但在实践领域,我们必须把自由当作一个事实(Fact of Reason)来认识。我们之所以能意识到“我应当如此行事”,正是因为我们先验地预设了“我能如此行事”。 自由不是一个经验可以证明的实体,而是我们进行道德判断时必须首先假定的“先验理念”。我们是“现象界”的成员,受自然因果律支配;同时,我们又是“知性界”(Noumenal World)的成员,是自主的立法者。道德法则正是将我们知性界的身份强加于现象界的行动之上。 结论:实践理性对知识领域的界限划定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最终的意义在于,它不仅确立了道德的纯粹原则,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为实践理性划定疆界,间接为理论理性(知识论)完成了重要的辩护。 通过证明自由、不死和上帝是实践理性所必需的“公设”(Postulates),康德成功地将这些超越经验的观念从理论知识的领域中解放出来,使它们得以在道德领域中获得客观的实在性。我们无法“认识”上帝或自由,但我们必须“相信”它们的存在,因为没有这些信念,道德义务本身就将瓦解。 本书为所有后续的伦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纯粹先验的基石。它要求我们摆脱一切外在权威的束缚,从我们自身作为理性存有的能力中,发现那至高无上的、无条件的法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康德(Immanuel Kant)


  18世纪德国有名的哲学家(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其主要领域在形上学、伦理学、认识论等。

译者简介

李秋零


  男,1957年生,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和基督教思想。除本书以外,着有《上帝·宇宙·人》、《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译有《康德着作全集》、《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基督教哲学》等。
 

图书目录

前言
导论:一种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
第一篇纯粹实践理性的要素论
第一卷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
第一章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
第二章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的概念
第三章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
第二卷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第一章纯粹实践理性的一般辩证论
第二章纯粹理性在规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论
第二篇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后记
中德人名对照表
康德年表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
 
第一节 解说

 
实践的诸原理是那些包含着意志的一个普遍规定的命题,这个规定在自身之下有更多的实践规则。如果条件仅仅被主体视为对他自己的意志有效的,那么,这些原理就是主观的,或者是一些准则;但如果条件被认识为客观的,亦即对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有效的,那么,这些原理就是客观的,或者是一些实践的法则。
 
附释
 
如果人们假定,纯粹理性能够在自身中包含着一个实践的、亦即足以规定意志的根据,那么, 就存在着实践的法则; 但如果不是这样, 那么, 一切实践的原理都将是纯然的准则。在一个理性存在者以病理学的方式受到刺激的意志中,可以发现有种种准则与他自己认识到的实践法则的一种冲突。例如,某人可以把有訾必报当作自己的准则,但同时又看出这并不是实践的法则,而仅仅是他的准则;与此相反,作为对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来说的规则,就会在同一个准则中与自己本身不一致。在自然知识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则(例如在运动的传递中作用与反作用相等的原则)同时就是自然的法则;因为理性的应用在那里是理论的,是由客体的性状规定的。在实践的知识中,亦即在仅仅涉及意志的规定根据的知识中,人们为自己制定的那些原理还并不因此就是他不可避免地服从的法则,因为理性在实践事务中所涉及的是主体,亦即欲求能力,而规则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遵从欲求能力的特殊性状。实践的规则在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产物,因为它以结果为目的,把行动规定为达到结果的手段。但是,对于一个不完全仅仅以理性为意志的规定根据的存在者来说,这种规则就是一个命令式,亦即以一个表示行动的客观必要性的应当为标志的规则,并且意味着如果理性完全规定着意志,则行动就会不可避免地按照这个规则发生。因此,这些命令式被视为客观的,并且完全不同于作为主观原理的准则。但是,这些命令式要么仅仅就结果和达成结果的充足性而言来规定理性存在者的作为作用因的因果性的条件,要么只规定意志,不管它是否足以达成结果。前一些命令式将会是假言命令式,仅仅包含技巧的规范;与此相反,后一些命令式将会是定言的,唯有它们是实践的法则。因此,准则虽然是原理,但却不是命令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读了大概有半年多了,每次翻开都有新体会。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很枯燥、很理论的哲学书,毕竟“批判”这两个字就带着一股子学究气。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其实相当细腻,他不是那种把概念一股脑丢给你,让你自己去消化的类型。反而是循序渐进,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经验出发,一步步引导你去思考。比如,他讲到道德法则的时候,不是直接抛出“绝对命令”,而是先问我们,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觉得某个行为是“应该”做的,即便没有人强迫你,甚至这样做会吃亏。这种从普遍人性出发的探讨,让我觉得特别亲切,好像作者就在我身边,和我一起讨论人生中最基本的问题。而且,书中大量的例子,从个人选择到社会规范,都非常贴合生活。我常常一边看书,一边会回想自己做过的决定,或者看到的一些社会现象,会发现书里的一些观点,虽然抽象,但却能解释很多我平时模糊的感受。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的,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理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只是冰冷的逻辑推导,更包含了我们作为个体,在复杂世界中如何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好几个月,每次都能在其中发现新的宝藏。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目的”和“手段”关系的方式。他并不是那种告诉你“目标要高远,手段要灵活”的鸡汤文。反而是通过对“目的”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来探讨理性如何指导我们选择最恰当的“手段”。他提出的“绝对命令”的概念,虽然听起来有点绝对,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普遍伦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回避道德实践中的困境和矛盾,而是试图在理论层面提供一种解决的思路。这种脚踏实地的探讨,让哲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虽然书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适应,一些句子读起来甚至会感觉有点绕。但是,当你真正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时,那种成就感和对自身认知的拓展,是任何一本轻松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选择,并且对“什么是好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评分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还以为会是那种讲“成功学”或者“人生智慧”的书,因为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力量。结果读进去才发现,它远比我预想的要深邃得多。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我们认为应该这样做”。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理性”本身,尤其是在指导我们行为方面的作用。这让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做某个决定,并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背后其实有一套更深层次的理性结构在支撑。书中关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论述,让我对道德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以为道德就是遵守社会规范,但作者提醒我,真正的道德法则,是那些我们能够设想被所有人普遍遵循的原则。这种从个人内省到普遍法则的推导,非常有启发性。虽然某些段落的确需要极大的专注力才能读懂,但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和自身行为的全新框架。它让我不再是盲目地被动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去审视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背后的理性依据。

评分

这本《实践理性批判》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巍峨的山峰。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不会直接把你丢到山顶,而是规划了一条清晰的路线,让你一步步认识这座山的构造,它的地形地貌,以及构成它最基本的元素。一开始,我会觉得有些地方云雾缭绕,概念晦涩难懂,尤其是一些关于先验性和先验范畴的论述,让我一度陷入迷茫。但作者非常耐心,他会反复从不同角度去解释,用类比,用例证,把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欢他在论述“自由”那一部分的处理方式。他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自由是什么,而是通过分析我们为什么会有自由的观念,以及自由是如何与必然性共存的,来让我们逐渐把握住这个概念的精髓。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拿出纸笔,把一些关键的论证路径画出来,试图理清作者的逻辑链条。有时候,即便没完全理解,只是这种“努力理解”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毅力的。读完之后,虽然不敢说完全掌握了所有内容,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及对自身思考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挑战不小,我经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章节,甚至同一句话。作者构建的论证体系非常严谨,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一旦漏掉一环,后面就很难跟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意志自由”的探讨。作者试图在经验世界的因果律和我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论证,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意义。原来,我们不仅仅是自然法则下的产物,我们同时也是能够根据理性原则行动的存在。这种视角非常有颠覆性,它挑战了我过去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书中的语言有时会显得比较古老,很多哲学术语需要查阅才能理解,这确实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是,每当我克服了理解上的障碍,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时不时地回想起书中的某些论点,并且在新的情境下,用书中的视角去分析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