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剧中开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华(全新译本)

从悲剧中开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华(全新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rthur Schopenhauer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叔本华
  • 悲观主义
  • 人生智慧
  • 幸福
  • 译本
  • 西方哲学
  • 经典
  • 自我救赎
  • 积极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网路书店「当当网」万千读者爆棚推荐!好评率高达99.9%!

  ★风靡全球的哲学入门经典,叔本华畅销代表作。
  ★全新译稿浅白易懂,火爆热卖权威定本。
  ★重新划分章节、新增标题,阅读逻辑更清晰明了。
  ★唯一荣获当当网终身五星级好书译本,销量遥遥领先。

  极端气候、国际冲突四起、强国经济崩盘……这个世界越来越多坏消息,
  很多时候,现实让人不得不感叹:人生是一个太沉重的枷锁。
  然而,读了叔本华的着作,任何人都能找回初心,从悲剧中开出幸福的花朵。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谁是叔本华?」
  那么,德国哲人尼采你总认识吧?
  尼采曾盛赞:「我一翻开叔本华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
  而叔本华正是影响尼采极深的哲学家。    

  实际上,不光是尼采,就连俄国哲人托尔斯泰、
  德国作曲家华格纳、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
  捷克文学家卡夫卡,甚至中国思想家王国维,都曾受到叔本华的启发。

  叔本华曾说: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
  就连在独处时,都能在自己的思想和想像中自得其乐。
  换句话说,一个人内在拥有的东西,是决定他幸福与否的关键。」

  ——如此灿烂的句子,竟出自这位被后世定位为悲观主义的哲人口中。

  叔本华这人乍看悲观,实则通透又奇妙。
  他的一生饱受忧郁折磨,却写出了关于幸福人生的箴言。
  这本《从悲剧中开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华》
  是他晚年的最高杰作,
  可谓追求幸福者的圣经、迷茫者的灯塔、哲学的入门经典。
  也正是这本通俗实用的小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全世界的哲学家。

  他在书中逐层讲述有关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
  以及待人接物应遵守的永恆法则。更透过三大终极问题:
  「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
  带领我们共同思考幸福人生的真谛,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最愚蠢的事就是牺牲健康,去追求任何一时的快活。

  不论是为了利益、升迁、学问还是名气,
  甚至为了转瞬即逝的感官乐趣糟蹋自己的健康,
  都是愚不可及的行为。所有其他的一切都应当为健康让路才是。

  ▍「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实且持久的来源。

  人们不应该期望从别人或外部世界获得太多。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说到底,人只能靠自己。
  自己,是一个人所能成为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最多的资源。

  ▍一贫如洗,也可以是你的优势。

  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名望也是这样。
  只有一个绝对的穷光蛋,才会确信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也才更有舍弃尊严、力争上游的决心。

  ▍追求幸福人生,先克服两个大敌:痛苦和无聊。
  
  生活就像钟摆一般,在两端之间或激烈或温和地来回摇摆
  ——要嘛痛苦,要嘛无聊,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
  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

  ▍人生在世,要嘛孤独,要嘛庸俗,选择其实并不多。

  一个人对与他人交往的热衷程度,和他的智力水准成反比,
  越是智力平庸且比较粗俗的人,越是喜欢社交。
  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

  ▍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就是庸人。

  庸人的典型特征就是不具智力需求,只有生理需求。
  他们空虚麻木、没有生活重心、对思想毫无兴趣;
  为了逃避无聊,他们只能不断地追求现实的东西,
  可惜现实要嘛不尽如人意;要嘛就是相当危险,祸害无穷。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都与人生的幸福无关。

  面对他人的吹捧、贬低,最好的做法是既不高估也不小看。
  千万别沦为其他人看法或意见的奴隶。
  只有来自思想的平静和独立,才对获得幸福有着本质上的影响。

  ▍人之所以频繁焦虑,是因为自尊心太过脆弱敏感。

  大多数人都过度重视别人的想法,这就是陷入虚荣之中,愚蠢至极。
  只有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影响到他对我们的态度,
  而且是在与他人一起生活共事有关联时,别人的看法才有价值。

  ▍只管骄傲,过分随和反而容易让人轻视。

  骄傲源于内,坚信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当你知道自己具有任何长处或优点,就应该把它们牢记于心。
  如此一来,你就不必讨好任何人。

  ▍耐得住寂寞才担得起盛名。

  如果你自认稍微比别人有才,那就耐着性子潜心研究。
  只有透过艰苦的劳动,才能超越目光短浅的人,成就一世英名。

  读了叔本华的文字,每个人都能在茫茫人世长成参天大树,
  自此坦然无畏、宠辱不惊,幸福地度过一生。

  重要事件
  本书为叔本华流传最广的最高杰作,迄今已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
  各国亚马逊书店读者佳评如潮:

  「叔本华独自坚持诚实,这本书的名不虚传还在于它是一部从未有过的,
  关于人们怎样才能更好的生活的伟大哲学手册。」

  「这是一本很好的作品,我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常运用到这些原则。
  它所包含的见解是深刻的,具有启发的,对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具有安慰。」

  「这是正在寻找智慧之路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本书特色

  ★风靡全球的哲学入门经典,叔本华畅销代表作。
  ★全新译稿浅白易懂,火爆热卖权威定本。
  ★重新划分章节、新增标题,阅读逻辑更清晰明了。
  ★唯一荣获当当网终身五星级好书译本,销量遥遥领先。

名人推荐

  出版人/陈夏民
  作家/林斯谚
  《厌世讲堂》作者/厌世哲学家
  粉丝专页/哲学新媒体
  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 副理事长/林静君

好评推荐

  「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德国哲学家/尼采

  「你知道这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那是对叔本华着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
  这种陶醉、愉快是我从来不曾体验过的。」——俄国哲学家/托尔斯泰

  「在四年里,叔本华的书从未离开过我的头脑,
  到接下来的夏天为止,我从头到尾已研读叔本华的书四次。
  叔本华的书对我产生了强烈影响。」——德国作曲家/华格纳

  「哲学家叔本华试图为疯癫做出解释。
  他在那里所说的关于人们全力压制自己,
  不肯接受某一令人痛苦的现实,完全与我的压抑理论相吻合。
  在不少精神分析的案例里,
  精神分析所做的繁琐工作只是证实了哲学家们直观获得的深刻见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

  「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
  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着作。」——捷克文学家/卡夫卡

  「立论全在于叔本华的立脚地。心甚喜之,大好之。」——中国思想家/王国维

  「叔本华一生寂寞,却未在寂寞里消沉。他经常跳出来审视自己及同类,
  努力揭示并面对残酷的真相,并持续寻求更好的活法、继续活下去。
  很多人把这看作悲观,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乐观的了。」——中国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作家/费勇

  「不论时代差异、年轻或衰败,我们都是被大环境与原生家庭,
  甚至层层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绑架、失去自由清爽感的『人』。
  这本跨越数世纪的经典,依然传递着火焰,点燃更多人研究自我的热情。」——出版人/陈夏民

  「叔本华的文字洗练易读,俯拾皆是箴言。
  然而他并不打算以简单的格言形式来教诲人们『勇于做自己』。
  而是大量运用现实案例论证,并且援引其他哲学家与文学家的观点,
  最终指向幸福人生的终极指南: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 副理事长/林静君
 
穿越迷雾,点亮人生:探寻哲思的深度旅程 一本引人深思的读物,带领读者直面存在的本质,在理性与情感的交织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堡垒。 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作品的介绍或解读,而是一次对人类心智、理性建构、以及知识边界的全面探索。它旨在激发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喧嚣,而是深入挖掘思想的根源,探寻那些塑造我们日常经验的底层逻辑与永恒命题。 第一篇:理性的边界与工具性 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往往建立在一套约定俗成的逻辑框架之上。本书首先对“理性”本身进行了细致的解剖。我们习惯于将理性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但理性是否无所不能?它的有效范围究竟在哪里? 我们将审视不同思想流派对理性的界定。从古希腊的演绎推理,到启蒙运动对经验主义的推崇,再到近现代科学哲学对知识可证伪性的强调,理性被视为工具,用以规划、预测和控制。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非线性系统、复杂适应性环境(如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动态)时,工具性的理性便显露出其局限性。 本书着重探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工具理性关注“如何做”(效率、手段的优化),而价值理性关注“为什么做”(目的、伦理基础)。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常常导致人们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迷失了对“何为美好生活”的根本追问。我们探讨如何重建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反思性的理性结构,使其能够容纳那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精确预测的生命体验与价值判断。 第二篇:符号、语言与现实的重塑 我们通过语言来认知和描述世界,但语言本身是否已成为我们理解现实的囚笼?本篇深入探讨符号学和语言哲学的前沿洞见。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载体,它更是一种积极的建构力量。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塑造了不同的“语境”,这些语境决定了哪些问题可以被提出,哪些答案被视为可接受。我们会分析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文本和意义的解构过程,展示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处于永恒的流动与协商之中。 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不可言说之物”的领域。在艺术、神秘经验、直觉领悟等领域,语言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如何处理那些超越日常逻辑和词汇限制的体验?这要求我们发展出更细腻的“感知力”和“象征性表达能力”,而非仅仅依赖清晰的陈述句。通过对人类学和符号学的交叉研究,我们试图理解,当语言的界限被触及时,心智会如何自我调整以适应更广阔的现实图景。 第三篇:时间性、记忆与身份的构建 “我是谁?”这一古老的问题,在流逝的时间面前显得尤为脆弱。本篇聚焦于时间哲学和记忆心理学对“自我”身份构成的深刻影响。 时间并非一个均匀流淌的背景,而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编织。我们审视了柏格森关于“绵延”(Durée)的观点,强调主观时间体验的非均匀性与不可分割性。对过去的回溯、对未来的预期,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下的存在状态。 记忆是身份的锚点,但记忆本身是高度选择性和可塑的。本书将讨论记忆的可靠性问题,以及集体记忆和社会叙事如何塑造个体的历史观。当个人记忆与宏大叙事发生冲突时,个体如何在真实感与社会归属感之间寻找平衡?我们探索了“失忆”和“超忆症”等极端案例,以反证记忆在维持连续性身份中的核心作用。最终目标是认识到,身份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充满张力的叙事工程。 第四篇:伦理的深层结构与道德的非人性化倾向 现代伦理学常常试图建立普适的、去情境化的道德准则,但人类的道德直觉往往是复杂、情境依赖且充满矛盾的。本篇试图挖掘道德判断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 我们考察了从功利主义到义务论的经典框架,并指出这些框架在面对极端困境时如何崩溃。随后,我们将注意力转向情感在道德决策中的角色——例如,同理心、厌恶感在驱动我们的道德行为时所扮演的主导或干扰作用。 更具挑战性的是,本书将探讨“非人性化”(Dehumanization)的伦理风险。在群体认同和意识形态的驱动下,个体如何系统性地剥夺他者的主体性?这不仅仅是政治和社会学问题,更是深刻的伦理学问题。我们分析了文化如何构建“我们”与“他们”,以及如何才能在意识层面抵抗这种结构性的道德隔离,培养一种更具韧性的、能够容纳异质性的道德视野。 第五篇:审美体验中的超越性与物质的沉思 艺术和审美活动常常被视为脱离日常功利的活动,但它们恰恰是人类精神探索最激进的领域。本篇关注审美经验如何提供一种暂时的“超越性”视角。 我们讨论了美学理论中关于“形式美”与“内容表达”的争论,以及后现代艺术对传统审美范式的颠覆。审美体验的价值不在于其能否带来即时的愉悦,而在于它能否通过对事物(无论美或丑)的独特呈现,强迫我们的感知系统进行重组。 这种重组,有时是对物质现实的深刻沉思。我们探讨了对日常物品、废弃之物、乃至平庸景观的艺术化处理,如何揭示出隐藏在“有用性”背后的“存在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象征性的重构,艺术迫使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发现被我们匆忙路过的世界所蕴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结论: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洞见 本书最终导向一个结论: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找到一套万能的答案,而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并以批判性的眼光持续审视我们所依赖的全部系统——无论是逻辑系统、语言系统还是社会结构。它鼓励读者将知识视为一张不断扩展的地图,而不是一处安稳的终点。每一次对既有观念的质疑,每一次对深层逻辑的挖掘,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旅程开辟更广阔的视野。 本书适合那些不满足于简化解释、渴望深入理解人类心智、知识结构以及存在本质的思辨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叔本华出生于德意志帝国的但泽(Danzig,今波兰的格但斯克),双鱼座。

  自称「性格遗传父亲,而智慧遗传母亲」。叔本华的父亲是位富商,易怒忧郁,后因溺水去世;母亲是位作家,与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坛名家熟识。

  凭借父亲的遗产,叔本华一生过着隐遁的生活。

  21 岁,叔本华到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23岁弃医从文,进入柏林大学;30岁,他的旷世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但市场反应平平。对此,叔本华异常悲伤:「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叔本华曾对歌剧女演员卡洛琳娜.雅格曼一见钟情,然而女神却另有所爱。他情路坎坷,终身未婚,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63岁,他的封笔之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附录和补遗》出版(本书德文原名《人生智慧箴言》,即取自《附录和补遗》第一卷),终于声名大噪。

  72岁,叔本华因肺炎死在餐桌上,他的临终遗言是:「希望爱好哲学的人,都能客观独立地理解我的哲学。」

  叔本华死后,其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译者简介

木云


  中国湖南人,毕业于中国暨南大学,深入研究叔本华着作和国内外学术论文,历时一年主译全新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即本书)。

林求是

  中国四川人,毕业于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曾主持国际重要教育会议的翻译工作,2006年曾承担亚太文化研究所文化与资讯中心部分专业领域的翻译。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二十一世纪叔本华使用指南/陈夏民
推荐序 关于幸福人生,你可以问问叔本华/林静君
导读 叔本华这个人和他的人生智慧/费勇

课前预习 人生的智慧是什么?
•    如何才能度过幸福的一生?
•    想要幸福,你必须知道的三个终极真相
•    我与他人为什么不同?
•    痛苦面前,人人平等
•    不幸福只是因为你「感觉不幸福」
•    宁做健康的乞丐,不做病恹恹的国王
•    人生只需量力而行
•    财富带来幸福,也会打扰幸福

第1课 人是什么?
•    你的幸福感为何越来越少了?
•    任何事都不值得你牺牲健康去追求
•    乐观和美貌能让你更幸福
•    幸福人生的两个大敌——痛苦和无聊
•    人,要嘛孤独,要嘛庸俗
•    把无聊当口头禅,是因为无知
•    你可能根本没认清自己
•    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乐趣
•    逃脱困住你生活的「活死人墓」
•    人生两大苦:物质匮乏,精神空虚
•    智慧越多越忧伤?
•    庸人测试

第2课 人拥有什么?
•    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    穷人比富人更容易挥霍
•    人为什么不能太穷?
•    一贫如洗,也可以是你的优势

第3课 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
•    谎话为什么受欢迎?
•    别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
•    拔掉引发痛苦的那根肉刺
•    不必谦虚,只管骄傲
•    与华而不实的社会地位说再见
•    荣誉的本质
•    公民荣誉:人渴望被尊重
•    公职荣誉: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    两性荣誉: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赢得世界
•    门当户对才幸福
•    男性荣誉源于集体荣誉
•    骑士荣誉:小众的荣誉
•    最粗野的人永远最正确
•    让步你就输了吗?
•    荣誉对我们的可怕影响
•    遭受侮辱时,我们该怎么办?
•    名声:昙花一现还是永垂不朽?
•    唯有作品永垂不朽
•    学会欣赏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来欣赏你
•    名副其实还是浪得虚名?
•    真正的名声
•    什么样的人容易出名?
•    耐得住寂寞才担得起盛名

附录 叔本华着作及生平大事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二十一世纪叔本华使用指南

出版人/陈夏民


  许多人一碰到经典作品,可能是联想到那传芳百世的重量,便忍不住摇摇头挥挥手,谢谢再联络。其实,经典并不都是以学理为主的严肃作品。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往往是因为其内容能够承受时间的淘洗、其概念核心在多方辩证之下,威力不但没有被削减,反而还能够被雕琢出如宝石般璀璨的价值,进而与不同世代或甚至不同年代的读者们互相沟通,继续发挥其影响力。

  《从悲剧中开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华》便是一本能让不同世代读者共读的经典作品。本书原名《人生智慧箴言》,于一八五一年出版,便赢得当代读者们的推崇,而在作品进入公共版权领域之后,也陆续有更多语言版本在世界各地推出,成为许多爱书人谈论人生哲学时的重要文本。但此书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仅在于其哲学思考的重量。

  叔本华在这本书中,讨论人生当中不同阶段时,并不用艰涩语言或意象画出某种大饼给读者想像,而是以真挚、亲切的人生教练的姿态,适时地、彷彿按照你可以接受的步调一般,慢慢地拉着你的手,让你得以顺着他的步伐继续往前走。

  你或许好奇,一名一七八八年出生,并在一八六○年过世的,好几个世纪前的长者,真的能够理解当代的你所遭遇的事情吗?他会理解一个人在社群媒体时代,所遭遇的「没有人按赞」或是「不得不从众」的心理压力?他会理解一个人虽然在大公司上班,却必须活得像是社畜一般,不得不为现实放弃梦想的挣扎?

  「哈啰,叔本华,我活在网路时代。你知道脸书是什么吗?」你可能这样想。

  叔本华当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他在世时所留下的思考面包屑,若你愿意沿路踏寻,将会发现其依旧精准指向社群媒体上的「你我」——不论时代差异、年轻或衰败,我们都是被大环境与原生家庭,或甚至是一层层错综复杂人际关系所绑架,进而失去自由的清爽感的「人」。

  阅读《从悲剧中开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华》的过程,你可能点头如捣蒜,因为你将发现原来有一些困惑是如此原始,困惑了人类数百或是上千年,而这些(多半源于无法看清自身处境的)困惑,直至今日,只是转换了包装与形式,继续捆绑着自己。当然,阅读过程中,你也可能兴起更多的疑惑,一方面针对自己(我以前为什么没有这样想过?而一直钻牛角尖?);一方面则可能针对你与叔本华之间的人格差异,而自问:「我适合去走他的道路吗?」

  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惑,你我都是同路人。作为这本书的推荐者,当叔本华的论点击中我,甚至提供了我某种解决方式的时候,其实我也疑惑着,甚至思考是不是有别的方式能够解决自己的困惑:「我,身为一个踩在诸多学者与作家的着作阶梯上的读者,是否也能够走出自己的路来?」

  为了理解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与距离,我们努力不懈,却又在旅程中遭逢更多的困惑。这样的挑战绝非你我独有,甚至也是叔本华生命阶段中的长期试炼。这些,全部写在书中。而这本跨越数个世纪的经典作品,依然传递着火焰,点燃了更多人对于自我的热情与研究精神。我相信,若你读完这本书而开始满头问号、甚至想方设想要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叔本华天上有知,一定会隔空为你按赞。

  (本文作者陈夏民,东华大学创英所毕业,现于桃园从事出版实验计画「逗点文创结社」,担任总编辑。着有《失物风景》、《那些乘客教我的事》、《飞踢,丑哭,白鼻毛》等书。)

推荐序二

关于幸福人生,你可以问问叔本华

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 副理事长/林静君


  我永远忘不了那次的亲师座谈会后,一位母亲流着泪对我说:「老师,我真的错了。我没想到我的小孩早就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位母亲从女儿入学后的第一次学校日起,总是忧心忡忡地抱怨孩子动作太慢、浪漫又善感。这些特质在身为菁英企业人士的母亲眼中,全是妨碍成功的绊脚石。尤其让她无法接受的是,孩子钟情于艺术、醉心于绘画与设计;从商致富的母亲忧心女儿将来的生计。于是,她拒绝了孩子就读艺术专门职校的愿望,指示出一条先念完普通高中再确认兴趣的道路。

  这条路上,孩子的学科读得十分辛苦,只有进到画室的时光才是她活起来的时刻。但画室与课业两头烧的下场是体力与精神透支,母女两人为了效率与绩效争吵不停,孩子常常因为挫败与无力而哭泣,母亲每次来学校总是气急败坏。直到孩子在高中最后一年,以严苛的条件交换母亲的放手,拚了命证明自己对绘画与设计的热情和承诺,才终于换得母亲的那句:「没想到我的小孩早就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面对那条多数人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多少人有勇气转身走出自己的路?那股勇气并不来自于莽撞或天真,而是诚实地认识自己。这正是叔本华在《从悲剧中开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华》一书中所提问的:你是什么?你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

  叔本华的文字洗练易读,俯拾皆是箴言。然而他并不打算以简单的格言形式来教诲人们「勇于做自己」。相反地,他大量地运用现实案例论证,并且援引其他哲学家与文学家的观点,最终指向幸福人生的终极指南: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精神丰富的人,正是那些享受智力乐趣的人,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环境中探索新鲜事物,因而总是在思想上朝气蓬勃。相较于用来打发无聊的消遣与社交所引发的片刻欢愉,透过阅读、观察、研究与思辨所获得的智力乐趣,更可能导向持久的幸福感。

  有趣的是,精神上丰富自足的人,往往也是善于独处的人。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

  身为一位高中老师,我虽然明白青少年阶段的发展任务之一,是寻求同侪认同,但我总是强调享受独处的必要。尤其在这个社群媒体实质影响着网路原生世代所有生活面向的世界里,如何建构强健的意识结构,因而能在纷扰的环境中保有冷静清醒的心智,非透过思辨与自我对话不能达成。

  本书提供了思辨与自我对话的丰富素材。试着与言词犀利的叔本华辩论吧!看看独处时刻的我们会如何回答他的质问:你是什么?你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

  (本文作者林静君,大学读的是英文,接着绕过半个地球在密西根州立大学取得课程与教学硕士学位。在高中教授英文的多年间,时常被学生不开口发言的聋哑行为激怒,因此决定以哲学开发青少年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与一群大学教授共同成立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目前负责主持PHEDO在教育广播电台的节目《哲学Café》。)

导读

叔本华这个人和他的人生智慧

中国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作家/费勇


  叔本华一辈子写了很多关于人生智慧的文章,对于人们如何活得更好,提出了不少有启发性的建议。

  根据英国哲人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描述,叔本华在实际生活里似乎并未充分运用他的智慧以成就美满的人生。罗素特别提到了关于女裁缝的事件,他是这样说的:

  「假如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不是真诚的。他常在上等菜馆里吃得很好;有过多次色情而不热情的恋爱事件;他格外爱争吵,而且异常贪婪。有一回,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裁缝在他的房间门外头对朋友讲话,惹得他动火,就把她扔下楼去,造成她终身伤残。女裁缝赢得了法院判决,判决勒令叔本华在她有生之年必须每季付给她一定的钱数。二十年后她终于死了,当时叔本华在帐本上记下:『老妇死,重负释。』除了对动物的仁慈外,在他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而他对动物的仁慈,已经达到反对为科学而做活体解剖的程度。」

  但是,中国的王国维对于叔本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王国维年轻时醉心于叔本华的哲学,一九○四年写出《红楼梦评论》,被认为是叔本华悲剧理论在中国的最早实践。同一年,王国维写了《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全面介绍叔本华的思想,谈到叔本华的生平,王国维有这么一段评价:

  「更有可注意者,叔氏一生之生活是也。彼生于富豪之家,虽中更衰落,尚得维持其素居之生活。彼送其一生于哲学之考察,虽一为大学讲师,然未几即罢,又非以着述为生活者也。故其着书之数,于近世哲学家中为最少,然书之价值之贵重,有如彼者乎!彼等日日为讲义,日日作杂志之论文(如谢林、黑格尔等),其为哲学上真正之考察之时殆希也。独叔氏送其一生于宇宙人生上之考察,与审美上之瞑想。其妨此考察者,独彼之强烈之意志之苦痛耳。而此意志上之苦痛,又还为哲学上之材料,故彼之学说与行为,虽往往自相矛盾、然其所谓『为哲学而生,而非以哲学为生』者,则诚夫子之自道也。」

  王国维这段话的大意是,因为叔本华没有生活上的经济负担,不需要担任大学教师,或者赚取稿费为生,只是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研究、思考,所以叔本华是真正为哲学而生,着作虽然不多,却是最具价值的。

  那么,叔本华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叔本华一生确实衣食无忧,罗素说叔本华经常在上等菜馆吃香喝辣,应该不是捏造。一七八八年二月二十二日,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生于但泽(Danzig,今波兰的格但斯克)。他的父亲是一名富商,也希望叔本华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母亲出身贵族,喜欢文学,认识不少文学艺术界的名流,例如大诗人歌德。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母亲是个标准的「女文青」。叔本华很早就有志于人文学术的研究,志趣上应该与母亲比较亲近,但事实是,他更爱自己的父亲,而和母亲的关系不太融洽。

  叔本华少年时代,曾有过一次游历,周游荷兰、英国、法国、瑞士、普鲁士等国。一八○五年,他的父亲去世,据说是自杀。叔本华认为是母亲轻浮的生活方式害死了父亲,从此和母亲的关系变得非常恶劣。父亲给叔本华留下一笔不小的遗产,他一生都没有经济压力。后来,管理叔本华财产的银行倒闭,叔本华要求赔偿,结果真的得到了理赔。叔本华为此说:「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但又不必因此就是一个愚人。」这句话很像孔子所说,一个君子不去害人、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凭空猜想别人会不守信用,但如果真的有人欺诈,君子也能够事先察觉,不被愚弄。

  叔本华理财精明,但在感情、事业上,却不太顺利。叔本华有过几次不成功的恋爱,最终一辈子单身。罗素说叔本华的恋爱「色情而不热情」,大概是出于某种偏见。也许,由于母子关系的障碍,多少影响了他和女性的交往;而和女性交往的失败,又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叔本华对于女性的看法。他的一些言论,被夸大为对于女性的厌恶。他和尼采两人可能是哲学史上最着名的厌女主义者。尼采有名言:「见到女人,举起你的鞭子。」叔本华则说:「只有被性冲动沖昏了头脑的人,才会把矮小、窄肩、宽臀、短腿的人称为佳人。」在〈论女人〉一文里,叔本华开篇就说:「女人本身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她们轻佻琐碎、缺乏远见。」

  据俄国哲学史家兼传记作家阿.古雷加、伊.安德列耶娃合着的《他们发现了我——叔本华传》所说,叔本华有过一次热烈的初恋。一八○九年,二十一岁的叔本华邂逅歌剧演员卡洛琳娜.雅格曼,坠入情网,不幸的是,雅格曼已经是一位年老公爵的情人,并没有回应叔本华的爱。痛苦的单恋,促使叔本华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一首诗:

  〈在卡洛琳娜.雅格曼旁〉

  合唱队走进小巷,
  我们站在你家门前;
  我内心的悲伤将会变成喜悦,
  如果你从视窗看着我。

  合唱的声音夹着雨雪响彻小巷,
  裹着蓝色的斗篷,
  我抬头看向你的窗口。

  太阳被云所遮蔽,
  而你的眼睛的光芒,
  在寒冷的早晨流出,
  给我注入天堂般的温暖。

  你的窗口被帷幔掩盖:
  你在丝枕上做梦,
  从未来恋情的喜悦中,
  你是否意识到了游戏的命运?

  合唱队走进小巷:
  我的目光徒劳地四处探望; 
  窗帘挡住了阳光:  
  我的命运暗淡无光。

  「我的命运暗淡无光」,这句诗倒是可以形容叔本华的一生,他不仅爱情不顺利,而且世俗意义上的事业,也算不上成功。叔本华立志于人文研究,却未能像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如黑格尔、费希特等人那样,在学院谋得一个稳定的职位。一八○九年,二十一岁的叔本华到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后于二十三岁弃医从文,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哲学;虽因战争爆发未能获得博士学位,却在一八一三年得到耶拿大学哲学学院讲师资格。最后,叔本华因各种原因离开耶拿大学,辗转在威玛、德勒斯登、法兰克福等地居住。

  一八二○年,叔本华获得柏林大学的讲师资格。那时,黑格尔已是名声显赫的哲学家,也在柏林大学教书。叔本华十分鄙视黑格尔,故意把自己的课与黑格尔安排在同一时间。结果叔本华班上的学生从未超过三个,只得取消这门名叫「整个哲学就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的课堂,这是叔本华第一次开课,也是最后一次开课。

  所以,叔本华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只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他的着作在生前大部分时间并不畅销,卖不到几百本。他只是出于兴趣以及求知的热情,不断地撰写哲学着作,一八一四年,他移居到德勒斯登住了四年,并在一八一八年完成了他最着名的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八一九年,布洛克豪斯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叔本华对于这本书颇为自负,自认是新的哲学体系:「它不是对已有东西的最新表述,而是最高度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系列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有过的思想。」但此书出版后市场反应冷淡,有评论家对它发表否定的意见,销量更是糟糕,一年半内竟卖不到一百本。唯一称赞了此书的人是德国诗人歌德。

  在此之前,叔本华已出版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论视觉和颜色》,销量远比《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还少,所以叔本华并不沮丧。此后,他又写了《自然界中的意志》和《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并于一八四四年出版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社会对他依旧冷漠,没有什么人关注他的书以及书里的思想。

  叔本华一生的时光,大部分在寂寞里度过。他曾说:「名声越是晚到,能够持续的时间就越长——『优秀』需要时间来成就。流芳后世的名声就像一棵橡树,成长十分缓慢;盛极一时的名声,持续时间短,就像那些一年生一年死的植物;而虚假的名声更是昙花一现便消亡不见。」这话说得不无道理,也似乎有自我安慰的因素。

  因为寂寞、因为长期不被主流社会所重视,也多少使得叔本华对于社会、对于人性常常有冷酷的意见。例如,他有句名言:人生就是一场化妆舞会。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人都戴着面具,什么骑士、神甫、律师、哲学家、教授之类,都不过是面具。「一个人选择戴上法律的面具,用它来假扮一位律师,其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向另一个人狠狠地敲上一记竹槓;为了同样的目的,第二个人选择了爱国主义的面具,打着公众福利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

  也因为寂寞,他对于痛苦有特别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中,唯有痛苦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而幸福不过是痛苦暂时的缺乏;不过是欲望与无聊较为迅速的交替。」罗素虽然不怎么喜欢叔本华,但也敏锐地指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叔本华在哲学家当中有许多地方与众不同,几乎所有其他的哲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乐观主义者,而他却是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的悲观,源于他的「生命意志说」。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叔本华提出了一个对于西方人来说很有意思的看法。什么看法呢?就是我们的世界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虚假的。「这是摩耶,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像梦一样,像沙粒上闪烁着的阳光一样,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像随便抛在地上的绳子一样,人们却将它看作一条蛇。」

  西方传统的思路要嘛是认为世界不依赖于主观而存在,要嘛认为世界完全依赖于主观而存在。但叔本华的思路完全跳出了唯物或是唯心的窠臼,指出了另一条道路。叔本华的第一个论断是:世界是我的表象。意思是世界其实由主体和客体相互依存而存在。「二者存则共存,亡则共亡,双方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

  叔本华第二个非常着名的论断: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即生命意志,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一种不断产生欲求的力量。一个欲求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读到这里,如果你对于佛教有一定的了解,一定会说:叔本华的思路怎么和佛陀的思路如此相似?是的,叔本华的悲观,确实受到了包括佛教在内的印度思想的影响。据说,叔本华的书房里放着一尊佛像,以及康德的塑像。后来的哲学史家,也常常认为叔本华是第一个将东方思想融入欧洲现代思想的哲学家。

  佛陀关于存在本质为「苦」的真理,在叔本华这位欧洲哲学家身上获得奇妙的回响。人生是苦,但人不能屈服于苦,而要寻找解脱的办法。在如何解脱这一点上,叔本华的思想与佛陀有了不同的旨趣和方向。佛陀指出最终解脱的道路是:空,围绕如何达到空,而建构了一个既思辨又实证的宏伟体系。而叔本华身为优秀的哲学家,更趋近现实人生的考虑,着眼的还是尘世的幸福,是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过得更好。

  叔本华认为,人之所以命运不同,在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人是什么」,意即广义的人格,例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第二是「人有什么」,也就是人们的财产和各种所有物;第三是「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叔本华的看法是:「人生幸福的首要且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其他第二、第三个因素都不重要。「所有的事实都说明,对于幸福来说,人生中的主观因素要比客观因素重要得多。例如,健康比其他幸福重要得多,所以有人说,宁做健康的乞丐,不做病恹恹的国王。」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有两大最常见的愚蠢,第一是「不是在他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求幸福,而是在别人看待『他是什么』中求幸福」,就是说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别人而活。第二是牺牲健康去谋求别的东西,不明白一个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的国王幸福。

  「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更重要得多。在是否幸福这件事情上,个人的人格、气质、心态、信仰,比汽车、房子、珠宝等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你的个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你需要去追求物质、名誉,但你更需要追求的,是你独立而健康的个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才会说:「个性远比民族性更重要。最廉价的骄傲是民族骄傲,也就是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个人宣称为他的国家或民族自豪,那只能说明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否则也不会抓着那些千百万人共有的东西引以为荣。」

  叔本华一生寂寞,却没有在寂寞里消沉,锲而不舍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业。叔本华自身的性格以及行为有不少缺陷,不过是一个凡人,但他和凡人不一样的是,经常跳出来审视自己以及同类,努力揭示并面对残酷的真相,并在面对真相后持续寻找更好的活法、继续活下去。很多人把这看作悲观,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乐观的了。就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有勇气继续活下去,没有比这更本质的英雄主义了。

  叔本华也许不算什么英雄,但他在一生寂寞里对思考、写作的坚持,尤其是晚年好运降临(新作大卖)时表现出来的风采,还是展示了智慧哲人的光辉。一八五一年,叔本华写完了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本书〔德文书名《人生智慧箴言》〕,即选自《附录和补遗》的第一卷。一直出版叔本华着作的布洛克豪斯出版社,终于以无法再赔钱为由,拒绝了叔本华的书稿。叔本华只得将书稿交给了另一家很小的出版社,只要求十本样书作为稿酬,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结果,这本书出版后引起轰动,成为畅销书。而叔本华也一下子获得了他所期待的名声。柏林皇家科学院授予他院士称号,但叔本华毫不犹豫就谢绝了。

  一八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叔本华因为肺炎恶化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本文作者费勇,中国着名学者、作家。一九六五年生于浙江,十五岁考上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昊达文化创始人、昊达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唐宁书店联合创始人,并兼任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书试读

别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
 
我们应该及时认识到一个简单的真理,那就是一个人首先并确实是寄居于他自身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里;所以我们个人生活的实际条件,如健康、性情、能力、收入、妻子、孩子、朋友、住所,比别人想怎么看我们,要重要一百倍——没有这一点基本认知,我们就会活得痛苦不堪。
 
倘若有人非要坚持荣誉比生命本身更重要,他们的意思就是,生存和幸福,跟其他人的看法相比,一钱不值。当然,这也可能只是在用一种比较夸张的方式来表明一个平淡无奇的真理,意即,想要在世上安身立命,名声口碑,也就是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是必不可少的;关于这一点我回头再继续谈论。
 
人们不遗余力拚命进取,历经艰难险阻,到最后,所求的无非只是提升他们在世人眼中的价值。除了公职、头衔、荣誉,人们还追求财富,甚至知识和艺术。但所有努力的终极目标,都只是为了获得同伴们更多尊重,这难道不是人类愚不可及的又一个证明吗?
 
过于重视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是十分常见的错误。这可能是一个根植于人类天性的错误,也可能是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但不论根源是什么,这个错误过度影响了我们的所作所为,损害了我们的幸福。
 
顾忌「别人会怎么说呢」,时时刻刻留意他人将要说什么,堪称是一种胆小奴性。极端的例子如弗吉尼乌斯剑插女儿心脏,诱使许多人牺牲安宁、财富、健康,甚至为了死后的荣耀而不惜牺牲生命。这种情感对企图控制或统治别人的人来说,倒是一件非常便利的工具——维持和强化这种荣誉感,在各种训练人的手段中都占据了重要位置。但涉及人类的幸福,荣誉感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
 
我要郑重地提醒人们,不要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恰好是人们始终坚持在犯的一个错误——大多数人都过度重视别人的想法,比起自己脑子里在想的、最直接且即时地能影响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更关心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從悲劇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全新譯本)》這本書,我只能說,它的出現簡直是為我這個對人生哲思充滿渴望的讀者量身打造的。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擺脫內心的空虛和掙扎?叔本華的哲學,我略有耳聞,總覺得他對人性深處的洞察,有著一種令人不寒而慄卻又無比真實的力量。而這本書的標題「從悲劇開出幸福花朵」,更是讓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它暗示著,即使生命充滿了不可避免的痛苦和失落,我們依然有能力在其中找到轉化的可能,甚至開出屬於自己的幸福。我特別關注「全新譯本」的標籤,因為我知道,哲學的精髓往往藏在字裡行間,一個優秀的譯者能夠帶領我們穿越語言的迷霧,直抵思想的殿堂。我非常期待這本譯本能將叔本華那充滿力量卻又引人深思的文字,以最貼近當代讀者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對於生命意志、痛苦根源以及如何安頓心靈的深刻見解。

评分

這本書《從悲劇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全新譯本)》的出現,簡直就像是為我這個對人生感到有點無力的靈魂,送上的一份及時雨。最近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瓶頸,人際關係也有些摩擦,常常會感到心力交瘁,懷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是否真的有意義。我聽過叔本華的一些關於「意志」的論述,總覺得他對人類本質的剖析相當犀利,讓人不得不正視生命中潛藏的痛苦根源。但同時,我也聽說他並非全然的悲觀主義者,而是能在看透悲劇的本質後,提出解脫之道。這本書「從悲劇開出幸福花朵」的副標題,正是吸引我的關鍵,它暗示著並非要我們逃避痛苦,而是要在痛苦中找到轉化的可能。我希望這本「全新譯本」能將叔本華的思考邏輯清晰地呈現,讓我能跟隨他的思路,一步步理解他如何從對生命本質的洞察,走向對幸福的探求。我特別期待他對於「如何面對無可避免的痛苦」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尋求心靈的平靜」等議題的闡述,因為這些正是當下我最需要學習的人生課題。

评分

這本《從悲劇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全新譯本)》真是讓人一眼就愛上了!我一直對哲學,特別是那些能夠觸及生命本質的思考,有著濃厚的興趣。叔本華的名字,總是伴隨著對人生痛苦的深刻描寫,但「開出幸福花朵」這個副標題,卻像是點亮了一盞燈,讓我看到了在悲觀背後,隱藏著另一種可能。我非常好奇,他是如何將人生的悲劇轉化為幸福的?這中間的智慧與方法,一定非常獨特。我對「全新譯本」這幾個字更是格外期待,因為過去閱讀一些經典哲學作品時,有時候會被翻譯的腔調所阻礙,無法完全沉浸在作者的思想世界裡。一個好的譯本,應該是讓讀者能夠順暢地與作者對話,理解他最真實的意圖。我希望這本譯本能將叔本華的思想,以更貼近現代人語境的方式呈現,讓我能夠更容易理解他關於生命、意志、痛苦以及如何尋求內在平靜的論述。我相信,在這個快速變遷、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叔本華的智慧,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更為穩固、更具力量的人生指南。

评分

一看到《從悲劇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全新譯本)》這個書名,我的眼睛就亮了起來!最近我迷上了探究不同思想家的生命觀,試圖從他們的智慧中找到滋養自己內心的方法。叔本華的名字總是伴隨著「悲觀」、「虛無」等字眼,但「開出幸福花朵」這個描述,卻又注入了一股暖流,讓我對他產生了全新的好奇。我很好奇,一個被譽為最悲觀的哲學家,是如何能夠引導讀者走向幸福的?這其中的邏輯和過程,必然充滿了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我非常看重「全新譯本」的標誌,過去閱讀哲學類的書籍,有時候會因為翻譯上的滯礙,而錯失了原作者的思想精髓。一個好的譯本,應該是橋梁,而不是障礙。我期待這一次的翻譯,能夠精準、流暢地傳達叔本華的思想,讓我能夠深入理解他對於生命本質、人類慾望的分析,以及他所提出的,在看清生命真相之後,如何安頓身心的智慧。我希望讀完這本書,能夠不再被生活的瑣碎煩惱所困擾,而是能以一種更豁達、更深刻的態度去面對生命中的一切。

评分

哇!拿到這本《從悲劇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全新譯本)》真是太令人期待了,我一直對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感到好奇,總覺得他的觀點在我們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裡,反而有種獨特的啟發性。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有畫面感,彷彿在最深的黑暗中,也能尋找到一線生機,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對「全新譯本」這幾個字特別在意,因為過去接觸的哲學書籍,譯本的好壞真的會影響閱讀的流暢度和理解的深度。一個好的譯本,應該能將原著的意境和思想精準地傳達出來,同時又保有流暢自然的中文表達,不會讓人感到生硬或詞不達意。我希望這一次的翻譯能讓我更輕鬆地進入叔本華的世界,理解他關於生命、苦難、意志的深刻洞察。最近生活中有點小小的迷惘,總覺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或許叔本華的智慧能給我一些指引,讓我學會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而不是被悲觀的情緒淹沒。我迫不及待想翻開第一頁,看看這朵幸福花朵究竟是如何在悲劇的土壤中綻放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