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与胡塞尔现象学(二版)

海德格与胡塞尔现象学(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海德格
  • 胡塞尔
  • 哲学
  • 存在主义
  • 思辨哲学
  • 德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形而上学
  • 诠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换一种思考方式,就换一个世界。
二十世纪最懂思考的两位哲学家,
率先发问:「你真的懂活吗?」

  胡塞尔名言 /
  ★「经由孤独,一个人才成为哲学家。」
  ★「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
  ★「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恆。」

  海德格名言 /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到底这对师生之间有怎么样的纠葛?他们又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观看的方式?

  本书将层层剖开海德格的哲学观,直抵现象学核心,一本书、一种思考方式、一个新世界将在你眼前展开。

  海德格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其《存在与时间》一书更是引领现象学开启一个新的境界。想要了解海德格哲学,则不能不从他的老师胡塞尔开始讲起……本书于1996年首次出版,对当时汉语世界刚刚起步的海德格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层层剖析海德格与胡塞尔这对师生的关系,对于现象学的发展、变化乃至超越与困境,都有淋漓尽致的分析,为汉语世界读者,开启一道通往现象学的大门。
 
探寻心智的疆域:一本关于现象学与当代心灵科学前沿的深度剖析 图书名称:意识的迷宫:现象学、认知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汇点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当代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学生以及对心智本质抱有深刻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导览。我们不再满足于将意识视为一个神秘的“黑箱”,而是力图在严格的现象学反思和尖端的经验性研究之间架设一座坚实的桥梁。本书聚焦于这样一个核心议题:那些根植于主体经验结构(现象学所关注的“意向性”、“生活世界”和“身体化”)的洞察,如何能够有效地指引和塑造我们对心智功能的实证性理解,特别是当我们在面对具身认知、情感神经科学和先进人工智能模型时。 第一部分:现象学的回归与经验科学的界限 本书开篇将深入探讨现象学的“目的论”转向。我们将重新审视胡塞尔对“纯粹现象学”的最初设想——如何通过悬置(Epoché)来揭示经验本身的结构,而不是预设的实体。但我们不会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文献学梳理,而是着重分析“前反思性意识”和“意向性”这些概念在当代科学语境下的操作性潜力。 我们批判性地考察了早期对现象学的误读,即认为它是一种纯粹主观的、反经验的思辨。相反,本书主张现象学提供了一种精细的描述工具,用以捕捉那些传统实证科学(如经典信息处理模型)在面对复杂、情境依赖的行为时所缺失的“质的维度”。例如,对“在世(Being-in-the-world)”的细致分析,如何为我们理解空间感知和行动的协调性提供了更丰富的框架,超越了单纯的刺激-反应模型。 第二部分:身体化、具身认知与神经科学的对谈 本书的中间部分将聚焦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最新进展。现象学,尤其是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为具身认知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我们探讨了“身体化知觉”如何不是外部世界的简单输入,而是主体与世界之间持续的、前概念性的对话。 在这里,我们将引入认知神经科学的前沿发现: 1. 运动前区与意向性:分析镜像神经元系统如何不仅仅是模仿机制,而是作为一种“共享空间”的现象学结构,体现了我们对他人行动意图的直接把握。我们将讨论,这是否是现象学“互为主体性”在神经层面的映射。 2. 情感的具身性:不同于将情感视为大脑内部的离散状态,本书采用巴雷特(Lisa Feldman Barrett)的构建主义理论作为参照,并将其与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的躯体标记理论相结合。我们强调,情感体验是身体内部稳态调节需求与外部情境解读共同作用的“预测编码”结果,这与现象学中“情感的指向性”具有深刻的契合点。 3. 时间性与认知流:借鉴海德格尔对“此在”的时间性结构分析,我们考察了时间感知在神经病理学中的体现(如精神分裂症或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时间扭曲)。重点在于,我们如何通过经验数据来描绘意识的“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其非离散性、非线性以及其对叙事自我构建的支撑作用。 第三部分:人工智能的涌现:模拟与本质的鸿沟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当前成就与哲学上的局限性。我们不再将AI视为一个简单的“图灵测试”的挑战者,而是将其视为检验我们对“理解”和“意义”定义的试金石。 1. 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意向性”问题:对GPT等模型的分析,将集中于区分其统计相关性与真正的现象学意向性。LLM展示了惊人的语法和语义生成能力,但它们是否“意向于”某个对象?本书认为,缺乏主体性的身体经验和生存结构(Being-in-the-world),使得当前的LLM仍停留在“纯粹的句法操作者”层面,而无法触及意义的“生成源头”。 2. 涌现性与本体论深度:我们探讨了复杂系统理论中“涌现”的概念。当神经网络规模达到某一临界点时,是否可能出现某种形式的、新的“原初意识”?我们将现象学的“视域”概念应用于AI架构,讨论模型自身是否能够构建出一种内部一致的“世界视域”,而不仅仅是对训练数据的反射。 3. 超越笛卡尔二元论的伦理考量:最终,本书提出,无论AI在功能上多么先进,现象学提醒我们,真正的“主体性”必然与脆弱性、有限性和死亡意识相联系。我们对AI的伦理讨论,必须建立在对人类主体性独特结构(即“受限制的自由”)的深刻理解之上。 结论:迈向一个整合的科学哲学 《意识的迷宫》并非意图提出一套统一的理论,而是致力于展示不同知识领域之间富有成果的对话潜力。它主张,现象学的严谨描述是经验科学的必要补充,它定义了我们要寻找的“现象”究竟是什么。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努力,我们可以期望描绘出一幅更完整、更具生命力的心智地图——一张不再将经验与解释割裂开来的地图。 本书适合任何希望超越学科壁垒,深入探究“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以及“意识的本质究竟为何”的严肃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灿辉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及研究院毕业,德国佛莱堡大学哲学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现象学、西方哲学、爱情哲学、死亡哲学等等......  任教中大哲学系多年,规划两门通识课程-「与人文对话」、「与自然对话」,引导年轻学子思考生命,皆在校园引起热烈回响。着有《异域》、《生死爱欲I:从希腊神话到基督教》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對西方哲學史,特別是二十世紀大陸哲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海德格與胡塞尔現象學(二版)》的出現,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我一直認為,要理解海德格那革命性的「存在論轉向」,胡塞尔的現象學是繞不開的關鍵。但這之間的關係,既是學術界長期以來探討的熱點,也常常是最容易讓入門者感到困惑的地方。這本二版,我特別希望它能在「現象學的減法」與「此在的分析」之間,提供更清晰的脈絡。例如,胡塞尔如何透過「懸置」、「直觀」來把握「現象」,而海德格又如何將這種方法論的基礎,轉化為對「此在」的「本己」存在狀態的揭示?我期待書中能有更詳盡的個案分析,比如在討論「意向性」時,如何理解海德格的「被拋」、對「世界」的「關懷」與胡塞尔對「意識的意向性」的描述之間的微妙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個可靠的嚮導,帶領我們在現象學和存在論的複雜交叉領域中,找到清晰的路線。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簡單卻充滿力量,光是看到《海德格與胡塞尔現象學(二版)》這幾個字,就讓我想起大學時期,那些在圖書館裡為了理解「意向性」而絞盡腦汁的夜晚。那時候,胡塞尔的現象學方法,對我而言,就像是一種極致的嚴謹,要求我們將一切「雜念」懸置,只關注「事物本身」。而海德格,則像是一位走出象牙塔的思想家,用他那充滿詩意和不安的語言,直指我們作為「人」的根本命運。這兩位巨擘的思想,既有著深刻的淵源,又在關鍵處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我非常期待這本二版,能在它們之間建立起更為深刻的連結。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能更細緻地梳理,海德格是如何在繼承胡塞尔的現象學方法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根本性的批判和轉化,尤其是在「時間性」、「歷史性」和「語言」這些核心議題上。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能引導讀者體驗到,哲學家如何透過嚴密的思辨,去觸摸那些最為根本的存在之謎。

评分

老實說,第一次拿到《海德格與胡塞尔現象學》這本書時,我正處於對存在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熱烈探索時期。海德格那種直擊「人」的根本境況,那種對「時間性」、「在世」的深刻剖析,無疑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而胡塞尔作為現象學的開創者,其嚴謹的還原方法和對意識結構的精細分析,又是理解海德格思想的基石。這本書二版的推出,讓我立刻聯想到,究竟它如何在兩位哲學家那龐大且複雜的思想體系之間,建立起一座更為穩固、更易於跨越的橋樑?我特別關注它是否能更深入地探討海德格如何從胡塞尔的現象學方法論中汲取養分,同時又如何超越了老師的框架,開闢了自己獨特的「存在論」之路。例如,在處理「世界」、「工具」、「他人」等概念時,海德格的「此在」是如何不同於胡塞尔的「現象」的?這其中隱藏的思辨張力,是我最想從書中獲得啟發的地方。我希望它不只是單純的學術梳理,更能引導讀者親身進入這兩位思想家的思考現場,去感受那份對「何為人」的追問所帶來的震撼。

评分

看到這本《海德格與胡塞尔現象學(二版)》的封面,腦海中瞬間閃過了好多年前在大學圖書館裡翻閱第一版的記憶。那時候,現象學對我來說,就像是迷霧中的一座燈塔,既吸引人又充滿挑戰。胡塞尔的「意識的意向性」和海德格的「此在」(Dasein)這些概念,初次接觸時真是讓人又驚又喜,但也時常感到霧裡看花。尤其是當它們被交織在一起,探討「存在」的根本意義時,那種哲學的深度和廣度,真不是輕易能被駕馭的。這次再版,我非常期待它能在原有基礎上,對於一些複雜的論述進行更清晰的闡述,或許能針對一些初學者容易卡住的地方,提供更淺顯易懂的入門指引,或者在對比兩位哲學家思想的異同時,加入一些當代學術界最新的研究觀點。畢竟,現象學的討論,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會有新的詮釋和發展,而二版通常意味著作者對前一版的反思和修正,希望能讓這本書成為我再次深入理解這兩位巨擘思想的絕佳契機,也希望能幫助更多像我當年一樣,對現象學感到好奇卻又不知從何下手的讀者。

评分

說實話,對於《海德格與胡塞尔現象學(二版)》這本書,我的期待中帶著點「考古」的意味。我記得很多年前,第一次接觸海德格,是被他那充滿詩意的語言和對「荒原」的描寫所吸引,但真正理解他的「澄明」和「本真」卻是個漫長的過程。而胡塞尔的現象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精密的分析工具,學起來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這本二版,我希望它能不只停留在概念的解釋,更能呈現這兩位思想家之間,那種既繼承又批判的深刻對話。我好奇的是,在探討「時間性」的議題時,胡塞尔的「內在時間意識」與海德格的「歷史性」之間,是否存在著更細緻的轉換和發展?或者,在「語言」的角色上,他們兩位又分別是如何看待語言在揭示「存在」中的作用的?我認為,一本好的學術著作,不應該只是將前人的思想擺在那裡,而是要展現思想的「動態」,是思想如何在時代、如何在人物之間流動、碰撞、變革。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看到那樣的「動態」,讓海德格和胡塞尔的思想「活」起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