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茵河畔思索德国:从法兰克福看见德意志的文明与哀愁

美茵河畔思索德国:从法兰克福看见德意志的文明与哀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德国
  • 美茵河
  • 法兰克福
  • 文化
  • 历史
  • 思索
  • 文明
  • 哀愁
  • 欧洲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宛如德国版《流动的飨宴》★☆
★☆以城市为主轴,书写人物风流及德意志百年风华的全景式作品★☆

  务实、叛逆、精采而又深邃;这,就是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很不一样,这让人安心,尤其是试图在此找到归属的异乡人,总是能在不一样中找到自己的角落……我的乡亲们是资本家,但也搞革命;穿西装为跨国金融体系服务却又上街丢石块;爱阿多诺却又恨阿多诺;既爱马克思也爱歌德。这个始终在变化中的城市里,谁才算是真正的法兰克福人呢?也许没有人是,也许每个人都是。」──蔡庆桦(本书作者)

  相较于大家所熟知的德国大城柏林与慕尼黑;法兰克福除了机场、书展与法兰克福学派外,似乎缺乏让人辨识的关键字。然而,法兰克福不仅是六八革命年代的反叛首都,它所走过的历史与不断绽放的风流人物,不但累积了自身的厚度、也凝炼出德意志近现代的文明与苍凉。

  这里是商业与金融的城市。由于位居贸易之路要津,自古人们就在法兰克福进行交易,也发展出完整的法律体系与同业公会;至今,多个重要商展仍在此举行,欧洲央行与全球各大银行亦在此驻点。

  这里是自由与市民、正义与反抗的城市。法兰克福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就被封为自由城,直属于皇帝,使法兰克福人很早就发展出蓬勃的市民社会。而六〇年代的学运与革命世代狂潮、二战后对纳粹罪刑的最大规模起诉,以及左派恐怖组织赤军连,皆以此处为主战场,向上一代陈腐的价值观提出挑战也责问自身,深刻影响了战后联邦共和国的样貌。

  这里是文学、哲学、社会学、科学与各种天才荟萃的城市。德国大文豪歌德在此诞生;全球最大的书展在此举行;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此成为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及日后反叛的对象;哲学家哈伯玛斯在此完成多数着作,并引领法兰克福学派走向全世界;阿兹海默医生在此确认失智是一种病症……法兰克福以其厚实的文化力量与研发实力,不但影响德国与欧洲,更成为全世界学术与文化的重镇。

  务实、叛逆、精采而又深邃;这,就是法兰克福。

  作者蔡庆桦曾任驻外交部法兰克福办事处祕书,已然将法兰克福视为家乡,他结合自身政治哲学的背景、广博阅读及实际的生命经验,带领读者从这座城市的肌理凝视德意志的重要命题,思索法兰克福为什么是法兰克福,德国又为什么是德国。

本书特色

  1、以一座城市做为书写的主题,内容不但扩及人物、历史、思想、政治、文化与哲学,且不只是历年的文章集结,而是有清楚的主题意识、精准分层,写出法兰克福的不同面向。如此「全景式」的作品在国内外书市中相对罕见。

  2、作者本身的书写与阅读深广兼具,能以散文笔法讲述哲学概念,叙述之余更能深刻地进行理论讨论、甚至批判,在目前的青壮派作家中独具风格,是很受欢迎的作家。

  3、本书宛如德国版本的「流动的飨宴」,诸多人物与历史事件,以法兰克福为舞台相遇、激盪,演绎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及其低调却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探寻欧洲之心的宏大叙事:一部关于德意志文明与历史命运的深度考察 序言:在时间的长河中回望德意志的“精神家园” 本书并非单纯的地域风物志,亦非局限于某一时段的政治经济分析。它是一部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德意志民族精神核心的宏大叙事。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个横亘于欧洲大陆中央,既是文化熔炉又是冲突焦点的国度,探索其如何从神圣罗马帝国的碎片中崛起,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最终塑造成今日的模样。 这是一次关于文明的起源、哲学的深邃、艺术的辉煌以及历史的沉重的探寻。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德意志的身份认同?是歌德与席勒的诗歌,康德与黑格尔的思辨,巴赫与贝多芬的音乐,还是俾斯麦的铁血,抑或是魏玛的脆弱与纳粹的疯狂? 本书的核心在于理解“德意志性”(Deutschtum)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既是启蒙的理性与秩序的追求,又是浪漫的激情与对超越性真理的渴望;它既代表着严谨的工程学与工业效率,又潜藏着对深层存在意义的追问与忧郁。通过多维度的视角,我们将解构德意志文明的内在张力,揭示其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的关键角色及其留下的深刻烙印。 ---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泉——从神圣罗马到启蒙的奠基 德意志的历史并非始于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始于一种文化与语言的共同体。我们首先回溯至中世纪晚期,审视神圣罗马帝国这一“不合时宜”的政治实体,它是无数邦国、公爵领地、自由城市和教会权力交织的复杂网络。这种政治上的分散性,反而催生了文化上的内向性与深度发展。 1. 语言与印刷术的革命 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欧洲,但对于德意志而言,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及其圣经翻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路德的德语不仅统一了各方言,更重要的是,它将神圣的文本直接交付给平民,极大地推动了个体精神的觉醒与世俗教育的普及。印刷术在德意志的早期传播,为后来的知识爆炸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哲学的交响:理性与浪漫的对立统一 德意志对西方文明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其深厚的哲学传统。我们将详细探讨从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到康德的批判哲学如何重塑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边界。康德试图调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为现代主体性奠定了框架。 随后,我们将进入德国古典浪漫主义的辉煌时期。从赫尔德对民间文化(Volksgeist)的珍视,到施莱格尔兄弟对文学与哲学的交融,再到费希特对民族精神的强调,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过度理性的反拨,它歌颂情感、直觉和对无限的向往。这种对“绝对”的追求,成为此后德国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潜意识。 3. 音乐的疆域:从巴赫的秩序到贝多芬的激情 音乐是德意志灵魂最直接的表达。我们不只是欣赏巴赫的严谨复调结构,而是将其视为秩序、精密度和对神圣规律的敬畏的象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贝多芬,他的作品标志着音乐从为教会或宫廷服务的工具,转变为表达个人抗争、英雄主义和人类普遍情感的载体。这种从古典的规范到浪漫的解放,正是德意志文化张力的缩影。 --- 第二部分:国家与民族的锻造——从分裂到统一的曲折道路 德意志文明的内在深度,常常与外部的政治破碎感形成对比。本书将聚焦于19世纪,探讨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实用主义和最终的军事强权的时代。 1.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文化民族”的困境 在拿破仑战争的刺激下,德意志知识分子开始构建一个基于共同文化而非明确疆界的民族概念。歌德、席勒以及历史学家蒙森的工作,塑造了一种深沉的、带有宿命感的民族叙事。然而,这种基于“文化”的认同,在面对现实的政治碎片化时,显得软弱无力。 2. 俾斯麦时代的铁血:现实政治的胜利 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登场,标志着“诗人与思想家”时代的结束。我们分析俾斯麦如何巧妙地利用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来整合德意志邦国,构建一个以普鲁士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统一帝国。这统一是军事和外交的杰作,但也埋下了日后民主基础薄弱的隐患。德意志帝国建立的瞬间,是其现代化的高光时刻,但也是其精神原乡与政治现实激烈碰撞的开端。 3. 魏玛的遗产与文明的脆弱 一战的惨败和帝国的崩溃,将德意志推向了欧洲第一个现代民主实验——魏玛共和国。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的文化“黄金二十年代”:包豪斯的极简主义设计、表现主义电影的心理深度、以及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焦虑的深刻表达。魏玛的悲剧在于,其高度的文化创造力,未能转化成稳固的政治秩序。面对经济萧条和左右翼极端势力的夹击,这种建立在复杂思辨之上的文明,显得异常脆弱。 --- 第三部分:历史的阴影与文明的重建——责任、记忆与面向未来 德意志历史中最沉重的一页,是第三帝国及其带来的种族灭绝。本书将以审慎的态度,探讨这一灾难对民族自我认知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1. “1933”的断裂:现代性的反面 我们不会停留于事件的罗列,而是着重分析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在面对极权时所经历的精神危机。纳粹主义如何利用了德意志传统中已有的元素——对权威的服从、对浪漫主义中非理性力量的偏执、以及对民族纯洁性的病态追求——来实现其毁灭性的目标。纳粹的崛起,是德意志文明史上一次痛苦的“原罪”式反思。 2. 战后的“去纳粹化”与记忆的政治学 联邦德国(西德)的战后重建,是一场深刻的道德与文化重建工程。我们探讨德国如何面对和承担历史责任(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赔偿,更是教育体系、历史叙事和公共空间中对“奥斯维辛的教训”的持续内化。我们对比东西德在处理历史问题上的差异,以及统一后,这种记忆如何融入一个更广阔的欧洲框架。 3. 当代德意志:欧洲的稳定器与身份的再协商 如今的德意志,已是欧盟的核心驱动力。它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稳定感,使其成为欧洲大陆的“稳定器”。然而,随着全球化、移民涌入以及新一代对历史的疏离感增强,德意志的身份认同仍在不断被重新协商。我们考察当代德意志在移民融合、能源转型以及对全球地缘政治角色的定位中所展现出的务实与审慎。 --- 结语:在“思索”中前行 德意志的文明之旅,是一条充满悖论的道路:在最深刻的思辨中孕育出最激进的行动;在对秩序的追求中,却屡次陷入混乱。本书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深邃的内在张力——在辉煌与阴影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德意志民族如何持续地进行着一场关于“何以为人”的深刻思索。阅读这段历史,就是直面现代文明自身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庆桦


  一个有德意志灵魂的台南人,政大政治学系博士。读的是德国政治思想,但对德国文化、语言、政治、文学、社会议题都很着迷。曾派驻法兰克福办事处,现任职外交部。二〇一八年获得由香港外国记者会、香港记者协会及国际特赦组织香港分会联合主办之《人权新闻奖》文字及印刷组评论优异奖。
 

图书目录

【序曲】当我在美茵河畔想起德国

文学之城
狂飙天才的诞生:歌德
歌德给当代德国的遗产——不可抹灭的德意志特质
我的家乡是文学:文学教宗莱西—拉尼兹基
文学四重奏——带着爱意又有点刻薄地读书

大学之城
法兰克福大学的光辉与黑暗
迟来五十六年的博士论文口试
德国大学的历史自省
哲学与政治——大学焚书

社会学之城
阿多诺与班雅明——最后一个天才与被宠坏的孩子
联邦共和国的黑格尔:哈伯玛斯
从未过去的过去——「史家之争」与纳粹德国的罪责问题
哈伯玛斯是纳粹吗?

六八学运之城
革命之城,革命之年
对于六八年的再思考

革命世代之城
法兰克福学派两代交锋——阿多诺与克拉尔的师生矛盾  
学运中的女性解放——番茄与胸袭事件
穿着篮球鞋的外交部长——左派青年费雪的政治路
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红色丹尼与他的同代人
走过极端革命的年代——左派恐怖主义与赤军团

医学与科学之城
探询遗忘之地:阿兹海默
疾病不是上帝的惩罚:埃尔利希
法兰克福的数学家们
工业的阴影——一栋承载百年历史与创伤的建筑

正义与不正义之城
一道逆风的浪:红色的罗莎.卢森堡
正义是我的义务:拒绝沉默的弗里兹.鲍尔
一堂为德国社会而上的正义课——法兰克福大审
对人类真正的爱:平凡人辛德勒的不凡义行
他们选择服从——第三帝国过往与战后的外交官审判
人性是良心的准则——抗命的外交官们
没有正义之战──尼莫勒牧师传颂全世界的那首诗

【终章】一场在河畔的阅读与追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六八学运之城
 
当我还在法兰克福工作的时候,认识一位在法兰克福度过六〇年代的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我提起,正计划写一本关于法兰克福的书,其中有一篇要谈学运。他很高兴地说,是的,谈这座城市不能不谈起那个年代的学运,并从家里拿了张剪报给我看,那是一九六八年,学生们手牵着手上街抗议。他说:你看到了吗,我就走在第一排。
 
有意思的是,他本身是法学博士,谈起世界各国挑战政治秩序的运动时,总认为改革甚至革命,不管诉求多么正当,还是得确定民主宪政的体制不被动摇。但在一九六八年时的他所加入的学运,其实是全面质疑战后西德体制正当性的。那个年代,对于许多法兰克福的大学生来说,是生命中难以忘记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无畏地走上街头,觉得这个国家因为自己的行动,正在往更好的地方去。对他们来说,不再能把未来寄托给正在当权的上一代,因为这些人在第三帝国的十二年期间是臣服于独裁之下的子民,到了共和国时期又未能对下一代交代当时的历史真相,不提责任,想当成一切都不曾发生。可是对青年人们来说,一切都曾真实的发生,而且,不正确的事情还在继续发生中。例如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的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对劳动阶级的剥削、高等教育的僵固与无批判性、西德在越战与冷战中与美国的合谋。
 
这个反叛的学生世代,刚好在思想上也遇到了理论革命的六〇年代。战后二十年保守主义并没有让德国变得更好,自由主义又仅是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犯,可是学生们又无法全然接受传统的左派语汇,因为马恩所使用的阶级、无产者、生产关系、历史唯物论等等分析方式已过时,一百多年来始终不见左派所允诺的革命。于是,学生们不只挑战上一代的政治立场,也拒绝上一代的理论宏大叙述,各种新的主体、阶级等等以往的社会理论概念退位,寻求社会结构之缺口的「后」思潮兴起。霍克海默、阿多诺、哈伯玛斯等法兰克福的哲学家们提供的批判理论,缺乏革命的力量。学生们学习了老师所教授的反叛精神,但又相信,要改变这个体制,他们必须更激进,甚至更暴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德国的意象:严谨的工业、宏伟的建筑、巴洛克式的音乐,以及那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强大身影。而“美茵河畔”这个词,则为这一切增添了一抹温柔的色彩,让我想象着在河水边散步,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沉淀和现代的活力。《美茵河畔思索德国》这个书名,巧妙地将具体的地理位置与抽象的思考结合起来,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这条河流的蜿蜒曲折中,串联起德意志文明的脉络,又如何在那些繁荣景象的背后,挖掘出令人心碎的哀愁。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来说,理解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哀愁,不仅仅是了解其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其国民的精神特质,以及这些特质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塑造和演变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跳脱出刻板印象,去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德国?例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他们如何处理历史遗留的创伤?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他们是否依然保留着对艺术和哲学的深刻追求?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

《美茵河畔思索德国:从法兰克福看见德意志的文明与哀愁》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兴趣。作为一位身处台湾的读者,我对德国的认知,大多来自于历史课本、新闻报道以及一些经典的文学影视作品,这些信息拼凑起来的德国,总显得有些宏大而遥远。然而,“美茵河畔”的提及,为这份宏大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仿佛将遥远的德意志拉近到眼前,让人能够感受到其真实的存在感。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法兰克福这座城市,作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德意志民族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同时又如何去揭示那些可能被光鲜外表所掩盖的“哀愁”。这种“文明与哀愁”的并置,本身就充满张力,暗示着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德国辉煌成就的赞美,而是更深入地去探讨其民族精神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带领我穿梭于法兰克福的街头巷尾,去感受那里的历史印记,理解那里的社会脉动,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令我着迷又感到些许沉重的国家。

评分

书名《美茵河畔思索德国》读起来,就带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河水声,伴随着低语的思考。在台湾,我们对德国的了解,很多时候都集中在它的“硬实力”上,例如制造业的精密、科学技术的领先,又或者是战后的经济奇迹。但是,这本书的副标题——“从法兰克福看见德意志的文明与哀愁”,却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它暗示着,德国的魅力并非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在其繁荣的文明之下,也可能隐藏着一些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些深刻的反思。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法兰克福这座城市为载体,去展现一个更具象、更有人情味的德国。它会不会描绘出当地居民的生活百态?会不会挖掘出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不仅仅是了解德国的宏观历史,更能触碰到那些构成国家肌理的个体情感和集体记忆。这种对“哀愁”的关注,也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真实和有分量,它不是一份简单的旅游指南,也不是一本流于表面的历史概述,而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索。

评分

看到《美茵河畔思索德国》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德国的各种回忆和想象。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对德国的印象往往是工业发达、科技先进,但也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那些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沉重记忆,常常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本书将“美茵河畔”这个具体的地标与“思索德国”这个宏大的主题结合,让我感到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以法兰克福这个城市作为切入点,来解读德意志民族的文明精髓和那些难以抹去的伤痕。我猜测,作者可能会通过讲述法兰克福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艺术文化,来折射出整个德国的国民性格和历史走向。这种通过一个城市的视角来理解一个国家的做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我正漫步在美茵河畔,亲眼目睹着这座城市的古老与现代,并在作者的引导下,去深入思考德国文明的特质,以及那些深藏于其历史深处的哀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我,那幅在美茵河畔延伸开去的法兰克福城市剪影,点缀着深邃的蓝色和微暖的橘色光晕,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悠远的故事。作为在台湾成长的读者,我对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历史与文化,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或许是电影、音乐,抑或是文学作品中那些关于严谨、艺术和深刻反思的描绘,早已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这本书的书名——《美茵河畔思索德国》,光听名字就很有画面感,让人联想到河水缓缓流淌,思绪也随之沉淀,去探寻一个国家在辉煌文明背后,可能隐藏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哀愁。我特别期待作者是如何透过法兰克福这座城市,去观察和理解德意志民族的独特性,它是否像一条河流,既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映照着现实的变迁?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扇窗,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重新认识这个曾经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国家?它的内容是否能够深入到德国社会的心灵深处,去触碰那些构成其民族精神的DNA?这些疑问,都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笔触,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