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箴言

人生智慧箴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rthur Schopenhau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叔本华流传最广之作,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
  •德文直译全新译本

  叔本华的伟大之处,
  在于他站在整幅生命之画面前,
  解释完整的意义。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我认为,我们的整个生命,有不如无,最高的人生智慧,是弃绝人生。
  能说「我独自承担全部的自我」,是幸福的首要条件。
  人生智慧就是幸福生活的艺术。


  愿望──亦即匮乏,是各种享受的先决条件。
  虚荣──在他人的欢唿基础上建立对自己的高度评价。
  骄傲──已经完全确立了对自己的高度评价。
  名誉──客观而言,是他人关于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主观而言,是我们对他人看法的畏惧。
  庸俗──出自无知识的欲望状态。
  信任──最主要的成份是懒惰、自私与虚荣。
  命运──对自己拙劣作为的称唿。

  逐层解析健康、财富、名声、荣誉等真正意义
  掌握日常生活如何获得幸福快乐


  叔本华说:「人生是否符合关于幸福生活的这个概念,众所周知,我的哲学提供了否定的答案」,然而,《人生智慧箴言》这本书是「以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为前提」而写──

  为何叔本华要写一本和自己哲学立场矛盾的书?为何要特别写「如何幸福」?

  自始以来,人生在世,莫不希求快乐美好的生活。然而,横阻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无穷无尽、大大小小的困难和障碍,当我们跌跌撞撞、焦躁无助之时,就会深刻领悟悲观主义哲学的意涵,从而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清明,并激扬我们勇敢地迎向未来。

  时代需要叔本华,我们需要叔本华。

  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
  对于人生苦难的清明回应


  二○一四年十一月本社出版韦启昌翻译之《人生的智慧》一书,颇受大众读者喜爱。此次出版,为李连江教授根据德文直译之全新译本,书名也改为原书名之全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德国着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一七八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出生于但泽(Danzig,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一名富商,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叔本华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

  一七九三年,当但泽成为普鲁士王国(Kingdom of Prussia)的一部份时,举家搬到汉堡(Hamburg),直至一七九七,之后在巴黎住了两年,一八○三年又被送进英国的寄宿学校。因在各地受过教育,故能够流利使用英语、义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一八○五年,父亲过世,一说有可能是自杀。不久后母亲搬到当时的文学重镇威玛(Weimar),去追求写作事业。而叔本华则进入德国图林根州的哥达文理中学(Gotha Gymnasium)就读。

  叔本华于一八○九年进入哥庭根大学(University of Göttingen),最初攻读医学,但后来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师事戈特洛布.舒兹(Gottlob Ernst Schulze),学习形上学和心理学,后者建议他研读柏拉图和康德。一八一一至一八一三年,在柏林研习神学家弗里德里希.史莱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的课程。一八一三年,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获得了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一八一四年,叔本华着手写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一八一八年完成,于十二月出版。首版发行五百本,无人问津。对此,叔本华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一八二○年,叔本华获得柏林大学的职位,同时代最有名气的哲学家黑格尔(G. W. F. Hegel)亦在这里授课,叔本华看不起黑格尔,厌恶他故作高深的诡辩。叔本华故意选择与黑格尔在同一时段开课,故前来叔本华课堂的学生寥寥可数。叔本华的柏林大学讲师的身分维持了二十四个学期,但只有第一学期的课有开成。

  一八三一年,柏林爆发大型霍乱,叔本华于是前往法兰克福(Frankfurt),往后二十七年都待在那里。一八四一年出版《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The Two Basic Problems of Ethics: On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On the Basis of Morality)。一八四四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二版出版,依旧无人问津。一八五一年,他完成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是为《附录与补遗》(Parerga and Paralipomena),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欧洲声名鹊起,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一八五九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

  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陪伴他的只有数只贵宾犬,其中,以梵文「Atman」(意为「灵魂」)命名的一只最为人熟悉。一八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叔本华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像往常一样独自吃早餐,当佣人再次进入房间时,发现他已依靠在沙发的一角,与世长辞。一八六○年九月二十六日,葬于法兰克福市公墓。叔本华将所有财产捐给慈善世界,根据叔本华生前的意愿,墓碑上除了刻着名字「Arthur Schopenhauer」以外,没有多余文字。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哲学的人,能客观独立地理解我的哲学。」

  叔本华死后,他的朋友Julius Frauenstädt在一八七三年编辑出版了六卷本的叔本华全集,一八七七年出了第二版,这是叔本华的着作第一次以全集形式出现。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被认为受到他影响的着名人物有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沙特(Jean-Paul Sartre)、柏格森(Henri Bergson),心理学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荣格(Carl Gustav Jung),作家托尔斯泰(Leo Tolstoy)、莫泊桑(Guy Maupassant)、汤玛斯.曼(Thomas Mann)、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音乐家萧伯纳(Bernard Shaw)、瓦格纳(Wilhelm Wagner)、马勒(Gustav Mahler),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等人。

译者简介 

李连江


  河北沧县人,一九六三年生,南开大学哲学学士、硕士,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文近作是《不发表就出局》。
 

图书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基本分类
第二章 论人之所是            
第三章 论人之所有         
第四章 论人的形象            
第五章 忠告与格言                              
一、总论                                                                      
二、如何律己                                  
三、如何待人                                  
四、如何应对世道与命运                                          
第六章 论人生的不同时期
 

图书序言

略略扫视,我们就能看到人生的幸福有两个敌人,一是痛苦,二是无聊。此外,可以这样说,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成功地远离了一个敌人,就在同样程度上接近了另一个,反之亦然。所以,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摆动,只是摆动的幅度有大有小。原因是,痛苦与无聊处于双重的对立中,一是外在的或客观的对立,二是内在的或主观的对立。就外在而言,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因而我们看到,底层大众时刻与窘迫亦即痛苦搏斗;富豪权贵则长期与无聊进行着绝望的斗争。痛苦与无聊之间还有内在的或主观的对立,其基础是,每个人对痛苦的感受力与对无聊的感受力成反比,这两种感受力都由心力决定。也就是说,精神愚蠢,必然感觉迟钝,缺乏敏感,因而对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痛苦与苦闷感受较轻。不过事情还有另一面,精神愚蠢,势必内心空虚,这空虚刻画在数不胜数的脸上,其表现是持续关注外界发生的一切,包括最琐碎的小事。内心空虚是无聊的真正来源,为了靠某个东西让精神与情绪活跃起来,内心空虚的人渴望外来刺激。因而,他们在选择外来刺激时从不感到厌恶;看看众人趋之若鹜的消遣多么可悲可怜,看看他们怎样社交,听听他们怎样交谈,看看那众多在门口闲站的人,留意那些躲在窗帘后窥视的人,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众人渴望各种社交,盼望各式消遣娱乐,追求各类奢华,主要就是因为内心空虚,然而追求奢华让很多人堕入挥霍,终于陷入困苦。要防范这种困苦,最可靠的手段就是内在的富足,亦即精神丰富;精神越丰富,越接近卓越,留给无聊的空间越小。具有卓越精神的人,思想不知疲倦地活跃着,既有力量也有冲动不断探索内心与外界五花八门的现象,宛如时刻不停花样翻新地玩游戏,这一切让他彻底远离无聊,只有疲惫的片刻除外。不过,另一方面,出众的心智也会导致对身边环境高度敏感,会令意志更加强烈,从而成为激情的根基。这几种要素结合在一起,使各种情感加倍强烈,令人对精神的乃至身体的痛苦格外敏感,甚至让人特别无法忍耐各种挫折乃至打扰。形象是否生动取决于想像力是否丰富,所以,上述一切令全部形象格外鲜活,从而也让令人作呕的形象格外生动。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