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九三年,当但泽成为普鲁士王国(Kingdom of Prussia)的一部份时,举家搬到汉堡(Hamburg),直至一七九七,之后在巴黎住了两年,一八○三年又被送进英国的寄宿学校。因在各地受过教育,故能够流利使用英语、义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一八○五年,父亲过世,一说有可能是自杀。不久后母亲搬到当时的文学重镇威玛(Weimar),去追求写作事业。而叔本华则进入德国图林根州的哥达文理中学(Gotha Gymnasium)就读。
叔本华于一八○九年进入哥庭根大学(University of Göttingen),最初攻读医学,但后来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师事戈特洛布.舒兹(Gottlob Ernst Schulze),学习形上学和心理学,后者建议他研读柏拉图和康德。一八一一至一八一三年,在柏林研习神学家弗里德里希.史莱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的课程。一八一三年,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获得了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一八一四年,叔本华着手写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一八一八年完成,于十二月出版。首版发行五百本,无人问津。对此,叔本华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一八二○年,叔本华获得柏林大学的职位,同时代最有名气的哲学家黑格尔(G. W. F. Hegel)亦在这里授课,叔本华看不起黑格尔,厌恶他故作高深的诡辩。叔本华故意选择与黑格尔在同一时段开课,故前来叔本华课堂的学生寥寥可数。叔本华的柏林大学讲师的身分维持了二十四个学期,但只有第一学期的课有开成。
一八三一年,柏林爆发大型霍乱,叔本华于是前往法兰克福(Frankfurt),往后二十七年都待在那里。一八四一年出版《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The Two Basic Problems of Ethics: On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On the Basis of Morality)。一八四四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二版出版,依旧无人问津。一八五一年,他完成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是为《附录与补遗》(Parerga and Paralipomena),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欧洲声名鹊起,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一八五九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