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与无聊

闲暇与无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心理学
  • 休闲文化
  • 时间管理
  • 生活方式
  • 自我反思
  • 存在主义
  • 现代社会
  • 情绪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难得登上畅销书列的哲学书籍,Amazon读者咸认极高可读性
  ‧荣获第二届纪伊国屋人文大赏首奖
  ‧日本新生代知名哲学家国分功一郎代表作,首度在台出版


  「活得像个人」
  人若没有面包活不下去。但是,生活不能没有玫瑰的妆点。

  罗素的幸福论.海德格的无聊论
  从巴斯卡、史宾诺莎、卢梭、马克思、尼采、范伯伦、海德格、罗素、阿多诺、汉娜.鄂兰、高伯瑞、史文德森……谈人类自由的本质

  ※

  伦理学大哉问————
  所谓的伦理学,是叩问该如何生存的学问。
  人类大抵是在无聊与消遣的交融混合中生存,因此而完整了生存的「正确意识」。无论如何都会感到无聊的人类生存,该如何面对并与其共处?

  「闲暇与无聊」在哲学、社会学上是经常被讨论,且富有「时代意义」的题目。

  随着资本主义的全面展开,社会变得富足有余裕——一是经济上的余裕,二是时间上的余裕,亦即闲暇。当代部分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闲暇时间增多,但并没有使人更能好好享受生活,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指出的:反而有人因此变得无聊,陷于无事可做的不幸之中。

  丰足的生活反而招致不幸?似乎有哪里不太对劲?

  当人们陷入因余裕所产生的无聊中,资本主义便有机可乘。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特征之一,便是文化产业的巨大化,把文化视为新的经济活动来看待,将既有的娱乐以及有利产业发展的娱乐,提供给人们填补闲暇。过去,经济的发展来自搾取生产者的劳动力;今日,搾取闲暇则已成为牵动资本主义发展的莫大力量。为何闲暇会被搾取?为什么人身在闲暇中会感到无聊?而更基本的问题:所谓的无聊是什么?

  本书作者国分功一郎是日本新世代代表性的哲学研究者,从闲暇生活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分析。

  全书从基本原理、系谱学、经济史、异化论、哲学、人类学等不同领域的理论基础与观点,对「闲暇」和「无聊」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由罗素、海德格、巴斯卡、史宾诺莎、卢梭、马克思、尼采、范伯伦、霍克海默、阿多诺、汉娜.鄂兰、高伯瑞、拉斯.史文德森等思想家的相关论述,叩问人类的生存学问,由伦理学的角度总结,如找寻适合自己、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而身处有余裕社会的我们,除了每日的劳动之外,最终应该将目光投向何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国分功一郎


  一九七四年生。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所博士修毕。博士(学术)。高崎经济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专攻哲学。

  着作包括《史宾诺莎的方法》(美篶书房)、《哲学的自然》(与中泽新一合着,太田出版)、《德勒兹的哲学原理》(岩波书店)、《该来的民主主义-小平市都道328号线与近代政治哲学的诸问题》(幻冬社新书)、《社会的脱离之道》(与古市宪寿共着,小学馆)、《与哲学老师谈人生》(朝日新闻出版)、《统治新论-民主主义的管理》(与大竹弘二共着,太田出版)等。译着包括德希达《马克思与儿子们》(岩波书店)、科尔布鲁克《吉尔‧德勒兹》(青土社)、德勒兹《康德的批判哲学》(筑摩学艺文库)、翁福雷《尼采》(筑摩学艺文库)。合译作品包含德希达《每次独一无二,世界的终结》(岩波书店)、傅柯《傅柯全集 4》(筑摩学艺文库)、瓜塔里《反伊底帕斯草稿》(美篶书房)等。

译者简介

方瑜


  庆应义塾大学艺术管理硕士。任职于表演艺术领域,兼职译者,译有《社会为何对年轻人冷酷无情》(立绪)。

图书目录

增补新版前言
前言    

序章    什么是「喜好」?

第一章    闲暇与无聊的原理论

去猎兔子的人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第二章    闲暇与无聊的系谱学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聊的?

第三章    闲暇与无聊的经济史
为什么「闲人」向来受到尊敬?

第四章    闲暇与无聊的异化论
何谓奢侈?

第五章    闲暇与无聊的哲学
追根究柢,何谓无聊?

第六章    闲暇与无聊的人类学
窥看蜥蜴的世界是可能的吗?

第七章    闲暇与无聊的伦理学
下决断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证据?

结论    
后记    
注释    
附录    伤与命运——《闲暇与无聊》新版寄语

图书序言

增补新版前言

  我们生活在不断的妥协之中。

  不只是放弃自己想做的事,或对该做的事情视而不见如此而已。

  这是怎么一回事?何以至此?有哪里不对,不,没这回事……。当发生让我们会这么想的事情时,「算了,就这样吧!」对自己这么说,甚或是,刻意对自己这么说而生活着。

  这本书,便是在抗颉妥协的状况下所写就。将自己所感受到的、暧昧不明的、尚未成形的「什么」具体化的过程,需要这种对抗。

  当然,对抗妥协并非乐事。不过,也有重大的鼓励与宽慰。因为在书写过程中我理解到,把自己当成对手,其实是许多人共通的问题;不仅如此,甚至对人类来说,这是过去这一万年以来恆常存在的问题。

  我用「闲暇与无聊」此一词汇来统称这个问题。本书则是企图面对与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记录。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而且还有数个提问也就这样原封不动没有处理。此次的增补新版,便是针对这些残留下来的疑问所提出的试论,并收录〈伤与命运——《闲暇与无聊》新版寄语〉一文。

  本书虽是哲学书籍,但其写作方式,会让即便不是学习哲学的人,只要有直视面对自身疑问或是独立自主思考的想法,也能够清楚明了地读到最后。实际上,自初版问世以来,已经有许多读者通读本书了。

  而所谓本书是一本哲学书籍指的是,这是一本处理特定议题的书籍。所谓的哲学,便是发现问题、并创造发想出应对这个问题的概念的作业与行为。过去的哲学家们,也发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并发想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新概念与理论。本书也在试图创造出新的概念。

  人生确实就只是不断重复的妥协。但是,有时人们也会起身对抗妥协。而哲学在此抗衡之际,便是重要的根据地。因为理解问题出在哪里、要解决与面对这些问题具备哪些概念是必要的,能够让人远离「算了,就这样吧!」的念头。

  笔者在写作本书过程中,体验到哲学就是这样的一门学问。我也衷心期待各位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相同的体验。

图书试读

序章 什么是「喜好」?
 
人类的历史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对立,继而从中产生了无法尽数的悲剧。但是,人类以更丰富的生活为目标不断努力这一点,我想也可以认为是事实。人们之所以和社会中的不正当或不便利对抗,是为了要让社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即便稍微有些漂亮话的成分,这种想法确实是存在的。
 
但是,这里存在着不可解的反论。人类应该是以更富饶的生活为目标,但若目标达成却反而会有人因此而不幸的反论。
 
英国的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在一九三○年出版了《幸福的征途》(中文版或译作《幸福之路》,英文原书名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一书,其中有以下叙述。现在西欧各国的年轻人得不到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因此容易陷于不幸。相对于此,东洋诸国并无这个问题。此外,在共产主义革命还是进行式的俄国,其年轻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因为那是一个应该被打造出来的新世界……。
 
罗素所说的其实非常简单。
 
在二十世纪初叶的欧洲,有许多事情已经是完成式了。因此接下来非得需要年轻人花工夫创建的新世界什么的已经不存在了。继而年轻人也就无事可做了。因此他们是不幸的。
 
相对于此,在俄国或东洋诸国,在历史进程上接下来是必须打造新社会的阶段,大环境里还残留着年轻人必须奋起努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这些地区的年轻人是幸福的。
 
他所说的并非难以理解。在使命感燃烧下埋头于某项工作是很美好的。若能如此,能够身在这种美好状况中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反过来说,非身处此种美好状况、没有值得献身的工作的人们,也许可以说是「不幸」的。
 
但,不觉得有哪里怪怪的吗?真的是这样吗?
 
为了矫正某些社会的不公不义而有人挺身而出,理应是为了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更富饶。若是如此,社会变得更好更富足之后,人们应该会感到欣喜。不过若是根据罗素的说法,则并非如此。借由人们的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更富有之后,人们反而变得无事可做而陷于不幸之境。

用户评价

评分

《闲暇与无聊》这本书,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特别的韵味,有点像台湾文学中那种淡淡的、带着点哲学思考的风格。我一拿到书,就被它那种内敛而有质感的封面设计吸引了。翻开书,作者的文字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是一种非常沉静、细腻的表达方式,一点都不张扬,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闲暇”的论述,作者并没有把闲暇等同于“放空”或者“休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慢下来”的状态。他描绘了很多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的、却从未深入思考过的场景,比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只是静静地坐在窗边,看着街景发呆,或者是在某个周末的早晨,不设定闹钟,任由自己自然醒来。这些平凡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让我觉得,原来生活的美好,就藏在这些被我们忽略的“不做什么”的时刻里。 更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无聊”的态度。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无聊是一种需要被积极克服的负面状态,是效率低下的表现。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无聊的另一面,它可能不是一种缺乏,而是一种“拥有”,一种不被外界强加的目标所束缚的自由。作者并没有回避无聊带来的不适感,反而去探索它背后的深层意义,比如在无聊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反而更容易进行发散性思维,产生新的灵感。 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不是在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像一个老友在娓娓道来。他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也充满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读他的文字,常常会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好像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曾在我的生命中真实地上演过。他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去审视自己与时间的关系,与生活本身的关系。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读物。它没有给我任何明确的“指导”,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匆匆掠过的“闲暇”时光,也让我开始尝试接纳那些曾经让我感到不安的“无聊”。它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内心深处的焦虑,让我能够更从容、更平和地面对生活。我真心觉得,这本书值得在某个安静的时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会。

评分

这本《闲暇与无聊》的书名,乍一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沉重,但翻开书页,却发现是全然不同的感受。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杯温热的茶,缓缓地流入心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舒缓和治愈。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很“需要被填充”的人,总害怕空着,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本书,则完全颠覆了我对“闲暇”和“无聊”的认知。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闲暇”的定义,他并没有把它看作是“无事可做”的空档,而是看作是一种主动选择的、与自我深度连接的时刻。他描述了很多我曾经经历过,但从未深思过的场景,比如一个人在深夜,看着窗外的灯火阑 the,或者是在一个雨天,只是静静地听雨声。这些时刻,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它们是滋养心灵的土壤,是与自己对话的窗口。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无聊”的解读。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无聊是一种“失败”,是需要被竭力摆脱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无聊的另一面——它可能是创造力的温床,是自我觉醒的契机。作者并没有鼓励我们去刻意寻找无聊,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当外界的喧嚣褪去,我们内心的声音反而会变得更加清晰。这种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启示。 而且,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在传授知识,更像是在分享他对生活最真切的感悟。他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也充满了情感的温度。读他的文字,你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他所描绘的场景中,去感受他所感受的。我常常会在一个句子上停留很久,反复琢磨,感觉自己也随着他的文字,进行了一场内心的探索。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平静的力量。它让我开始反思,在追求效率和成功的过程中,我是否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美好,是否忽略了与自己内心的连接。这本书不是一本“如何做的”指南,而是一本“如何感受的”启示录。它让我学会了接纳那些“无所事事”的时刻,也让我开始懂得,在那些看似“无聊”的时光里,其实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也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非常直接,但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都在极力避免“无聊”,把它视为一种需要被克服的负面情绪。作者的笔触非常独特,他没有用那种激励人心的语调告诉你应该如何“充实”你的闲暇时光,反而是一种非常温和、甚至带着一丝哲学意味的探讨。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闲暇”的论点,它不仅仅是“不做事”的状态,更是一种主动选择“慢下来”的艺术。作者描绘了很多生活中的小场景,比如在咖啡馆里,静静地观察来往的人群,或者是在家,只是随意地翻阅一本旧书。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时刻,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生活的诗意和智慧。我常常觉得,我们太习惯于将生活分解成一个个任务,然后拼命去完成,却忽略了那些发生在任务之间,或者完全独立于任务之外的,更纯粹的感受。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无聊”的价值。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无聊是一件坏事,是能力不足的表现,是需要努力摆脱的困境。但作者却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揭示了无聊背后可能隐藏的创造力和自我探索的契机。他并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去寻找无聊,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当没有外界的刺激和要求时,我们内心的声音会变得更加清晰。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有多少时间是被手机、被社交媒体、被各种“必须完成”的事情填满的,而又有多少时间,是我真正留给自己,去倾听内心的声音的? 而且,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像是在讲道理,更像是在分享他多年来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从容和淡定,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这本书,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仿佛和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所描绘的那些细节,那些对于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都让我觉得非常 relatable,好像他就是坐在我身边,跟我分享他的心声一样。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立竿见影”地改变什么的书,但它会悄悄地在你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它会让你开始思考,你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闲暇”?你是否真的了解“无聊”?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的新视角,让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喘息的空间,也找到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可能性。我真心觉得,这本书值得花时间去静静地读,去慢慢地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闲暇与无聊》一开始就让我很有画面感,总觉得它会带我进入一种很特别的心境。我拿到书的时候,正好是放连假的前夕,心里想着,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翻开书,果然没让我失望,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带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又有一种对生活深刻的体悟。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闲暇”的论述,它不是指那种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状态,而是指一种有意识地从忙碌中抽离出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状态。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描述在某个慵懒的午后,一个人坐在窗边,看着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或者是在某个安静的夜晚,只是随意地哼唱几句不成调的歌。这些场景,让我觉得似曾相识,仿佛作者看到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渴望。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于“无聊”的解读。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无聊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是需要被积极克服的。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无聊的意义,它可能不是空虚,而是内心的沉淀,是自我反思的开始。作者并没有回避无聊带来的不适感,反而去深入挖掘它背后的可能性,比如在无聊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反而会变得更加活跃,更容易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将这些哲学思考融入到非常生活化的叙事中。他不会讲太多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小故事,一些生活中的片段,来展现他对闲暇和无聊的理解。读他的文字,就像在听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一点都不枯燥,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句子时,停下来,仔细品味,感觉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他所描述的那些心路历程。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它没有给我任何“应该做什么”的指令,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它让我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有多久没有真正地“闲”下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了。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定义“闲暇”和“无聊”,也让我开始更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享受那些独处的时光。我真心推荐给每一个在生活中感到疲惫,或者渴望找到内心平静的朋友。

评分

哇,我最近真的挖到一本宝藏书!这本书的封面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有点复古的色调,一看就让人心情平静下来。我收到的时候,正好是在一个忙碌到不行、感觉灵魂快要被榨干的下午。拆开快递的那一瞬间,我就知道,这绝对是我需要的“救命稻草”。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给吸引住了,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轻轻地跟你分享他的生活感悟。 书中描绘了很多我曾经经历过的场景,比如在周末赖床的慵懒,又比如某个下午突然不知道该做什么的空虚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无所事事”的解读,他没有把那看作是浪费时间,反而去挖掘其中的可能性。我以前总是害怕闲下来,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即使是漫无目的地刷手机,也比什么都不做强。但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心态,它提醒我,那些看似“无用”的时刻,也许才是真正滋养心灵的时候。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放慢脚步,甚至是停下来,才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而且,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的非常扎实,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反而是一种享受。作者的观察力太细腻了,他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细节,然后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出来。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画面,就像在看一部很美的文艺电影。尤其是一些关于季节变换、光影流转的描写,简直美到让人心醉。读到某些句子,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品味,感觉自己好像也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感受着微风拂过,阳光洒在身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提到了一种“偷来的时间”的概念,就是那些不被日程表束缚,完全属于自己的片刻。作者把他对这种时间的珍视写得淋漓尽致,让我突然意识到,我有多久没有给自己留出这样的“偷来”的时间了?常常是忙忙碌碌,为生活奔波,却忘记了真正地去生活。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被忽略的需求,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价值取向。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高效利用时间”的书,而是教你如何“享受时间”的书,这一点让我觉得尤为珍贵。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很多,也变得更有耐心了。以前总是焦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我开始学会接纳那些“无聊”的时刻,甚至主动去寻找它们。我发现,在那些安静的独处时间里,我的思绪反而会变得更清晰,灵感也更容易涌现。这本书没有给我设定任何目标,也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怎么做”的指导,但它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生活。我真的强烈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有时候会感到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朋友们,它绝对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