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书

时间之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üdiger Safranski
图书标签:
  • 时间
  • 科幻
  • 奇幻
  • 冒险
  • 悬疑
  • 穿越
  • 历史
  • 小说
  • 架空
  • 命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具有魔力,远胜近期所有讨论时间的出版品。」──德国《焦点》杂志
时间是什么?从哪里来、又要流向何方?
德国当代哲学大师邀你走入这场如诗如画的时光之旅,一探最难解的永恆之谜

  ★《明镜週刊》、《法兰克福汇报》、《时代週报》等众家媒体评论一致盛赞
  ★国际尼采学会大奖、托玛斯‧曼奖、各大文学奖得主 最新畅销力作
  ★耿一伟︱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兼任助理教授 专文导读


  「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奥古斯丁,《忏悔录》
  为什么无聊的时候,总是度秒如年,快乐的时候,时间却又倏忽即逝?
  时钟的刻度呈现的只是客观的时间衡量标准,
  是其中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
  而时间的社会化与金钱化,更让我们的世界彷彿不断加速快转。

  德国当代哲学大师萨弗兰斯基带领我们走进时间的迷宫,
  巧妙交织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科学和个人省思,以生命的各个切面来了解时间,
  从无聊、忧虑的时间,一直到社会化、世界、宇宙的时间,
  探索时间到底对我们做了什么,而我们又用时间创造出什么。
  人类纵然无法左右时间的流向,却能与时间玩场游戏,
  用创作的灵光来留住永恆的瞬间。

各界赞誉

  「一场饶富兴味的旅程,带领我们穿越时间经验的迷宫,从无聊到永恆的时间……萨弗兰斯基展现他惯用的精湛技艺和敏锐洞察力,交替运用幽默诙谐的嘲弄和妙语如珠的箴言来为时间下註脚。」──《明镜週刊》(der Spiegel

  「这本书具有魔力,远胜近期所有讨论时间的出版品。」──德国《焦点》杂志(Focus

  「本书最精采之处在于,萨弗兰斯基巧妙地运用文学、文学史和哲学的角度来爬梳时间,从无聊的时间、开始的时间、忧虑的时间,一直到其他许多别出心裁的时间。」──德意志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萨弗兰斯基如同历来思想家与诗人的宝库,让他们穿越时间之河,来到有着各种疑难杂症的现代。」──《每日镜报》(Der Tagesspiegel

  「萨弗兰斯基让文学传记变得平易近人,并将哲学的奥义公诸于众。」──《南德日报》(Süddeutsche Zeitung

  「萨弗兰斯基天赋异禀,能将繁复的思想分门别类,更是才华横溢的风格大师。」──《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萨弗兰斯基可说是德语世界最优秀的传记作家,他的笔锋既犀利、又充满温情。」──《法兰克福评论报》(Frankfurter Rundschau

  「萨弗兰斯基是德国最举足轻重的思想史作家……他的作品精彩绝伦,带领读者体验知识的无尽奥妙。」──《每日镜报》(Der Tagesspiegel

  「萨弗兰斯基的笔触总是如此生动优雅,并具有相当的智识分量……他的文学与哲学书写,为当代读者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创意与活力。」──《时代週报》(Die Zeit

  「萨夫兰斯基博学多闻且品味高尚,文风既敏锐又雅致……他的功力深厚,能把最艰涩难解的文本转化成好读的文字。着实令人钦佩!」──《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时间之书》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任何关于“时间之书”这本书本身的信息,并力求自然流畅,字数约1500字: --- 《星尘回响:失落文明的编码》图书简介 探寻宇宙深处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秘密 《星尘回响:失落文明的编码》并非一本关于物理时间流逝或历史编年史的著作,而是一场深入宇宙知识结构、信息编码学以及失落文明残骸的考古之旅。本书作者以其在天体物理学、符号学和跨维度信息理论领域数十年的深厚积累,带领读者穿越浩瀚的银河尺度,潜入那些早已湮灭的智慧生命留下的复杂印记之中。 第一部分:寂静的信号与宇宙的回声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宇宙中最古老也最难以捉摸的现象:背景噪声中的规律性。作者首先挑战了传统上对“随机性”的理解,提出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残留辐射中,可能隐藏着被高等文明主动植入的结构化信息。通过对微波背景辐射(CMB)数据的全新算法解析,我们被引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可能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载体。 这里没有时钟的滴答声,只有能量的衰减与引力的扭曲。作者详尽描述了“哈里斯矩阵”,一个理论上用于描述任何信息熵低于特定阈值的物理系统如何必然地产生自洽结构的模型。书中对几个著名的射电天文异常信号进行了深入剖析,但目的并非是寻找“外星人”,而是探究这些信号背后的编码逻辑。它们如何利用中微子束或引力波的相位变化来储存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在跨越数十亿光年后的衰减与失真。 第二部分:熵减的悖论与信息守恒的幽灵 在第二部分,叙事转向了信息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交汇点。我们探讨的“失落文明”并非指科幻小说中那种突然自我毁灭的种族,而是那些在其技术成熟的顶峰期,发现了超越传统能量利用模式的知识体系——逆熵技术。 作者提出了“信息沉降理论”,认为高度复杂的文明在达到某种技术极限后,会倾向于将自身积累的知识和存在痕迹,以极度压缩和低能耗的方式“沉降”到宇宙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中。书中的核心章节详细模拟了这种沉降过程:一个文明如何选择其“终极符号”——可能是普朗克尺度上的时空结构扰动,或是基本粒子质量的微小波动——作为其永恒的遗产。 这部分内容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它要求读者暂时抛弃对物质和能量的执念,转而关注信息的纯粹形态。书中配有大量关于复杂系统信息冗余与压缩效率的图表分析,揭示了自然界中那些看似随机的美丽结构(如分形、螺旋星系的结构)可能并非偶然,而是信息高效存储的副产品。 第三部分:遗迹的考古学:非物质化的证据 《星尘回响》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现代科学体系完全忽略的“遗迹”。这些遗迹不是金字塔或破碎的卫星,而是结构化的物质残留物。 作者团队花费大量篇幅介绍了一种被称为“量子雕刻”的现象。在某些极端引力环境下(如黑洞视界边缘的稳定轨道上),物质会因为极高的时空曲率而被迫排列成高度有序的晶格结构。本书坚信,在这些极端环境中发现的完美几何结构,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某种高级工程的结果。书中详细记录了对三颗围绕脉冲星运行的行星遗骸的成分分析,这些行星的硅酸盐外壳上存在着肉眼不可见的纳米级蚀刻图案,这些图案的复杂度远超任何已知的自然过程。 解码这些“遗迹”是全书的难点与高潮。作者引入了“共振语义学”,一种假设,即只有在与原始制造者具有相同基础物理认知框架的观察者,才能通过特定的频率激活和“阅读”这些结构。书中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模拟特定恒星爆发产生的伽马射线暴的相位,短暂地“激活”了其中一块岩石样本,并捕获到了一段极度扭曲但结构严谨的数学序列。 结语:我们是否也在留下回响? 本书的终点并非提供一个完整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宇宙观察工具箱”。作者总结道,失落文明的最终教诲在于,真正的永恒并非依赖于抵抗衰变,而是依赖于如何以最简洁、最基础的物理语言来书写自身的存在。 《星尘回响:失落文明的编码》是一部跨越学科界限的巨著,它邀请读者从宏大的星系尺度退回到亚原子层面,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现实。它探讨的不是谁建造了什么,而是如何才能不被遗忘。对于那些对信息深层结构、宇宙的终极奥秘以及非传统考古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令人震撼的智力体验。它迫使我们思考:在亿万年的星尘流逝中,我们自身的文明,又在以何种形式留下它不可磨灭的编码?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迪格.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德国当代哲学大师和文学家,一九四五年生于德国罗特韦尔(Rottweil),高中毕业后,先后在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和柏林(Berlin)修习哲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历史学和艺术史,之后陆续担任研究助理、《柏林手册》(Berliner Hefte)编辑、德国电视二台(ZDF)的「哲学四重唱」节目主持人,二○一二年受聘为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的荣誉教授。

萨弗兰斯基着作等身、获奖无数,作品被翻译超过三十国语言,其为歌德、霍夫曼、海德格、尼采、席勒、叔本华等大师书写的传记,皆获得各界好评,被誉为是德语世界最优秀的传记作家,二○○三年出版的《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商周出版,2007)更获得国际尼采学会大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等多项大奖。

重要奖项纪录:
2017︱路德维希.希伯尔内文学奖(Ludwig-Börne-Preis)
2014︱托玛斯‧曼奖(Thomas-Mann-Preis)、阿登纳基金会文学奖(Konrad-Adenauer-Preis)
2006︱《世界报》文学奖(Welt Literaturpreis)、贺德林文学奖(Friedrich-Holderlin-Preis)
2005︱莱比钖书商奖(Preis der Leipziger Buchmesse)
2003︱国际尼采学会大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
2000︱萨克森安哈特州尼采奖(Friedrich-Nietzsche-Preis des Landes Sachsen-Anhalt)
1998︱恩斯特.罗伯特.库尔提乌斯奖(Ernst-Robert-Curtius-Preis)
1996︱美茵茨学会威廉.海因泽奖章(Wilhelm-Heinse-Medaille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und Literatur, Mainz)

相关着作:《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译者简介

林宏涛
台湾大学哲学硕士,德国弗来堡大学博士研究。译着有:《致死之病》、《血田》、《猎眼者》、《人的条件》、《自我的追寻》、《等待哥伦布》、《人造地狱》、《无私的艺术》、《艺术想怎样》、《正义的理念》、《与卡夫卡对话》、《人的形象与神的形象》、《上帝的语言》、《神子》、《我的名字叫耶稣》、《如何改变世界》、《文明的哲学》、《奥斯卡与我》、《g先生》、《铃木大拙禅学入门》、《启蒙的辩证》、《菁英的反叛》、《诠释的冲突》、《体会死亡》、《美学理论》、《法学导论》、《爱在流行》、《隐藏之泉》、《神在人间》、《众生的导师:佛陀》、《南十字星风筝线》、《神话学辞典》、《与改变对话》、《死后的世界》、《读论语学英语》等作品。

相关着作:《g先生:关于宇宙创造的小说》《人的条件》《大蜕变》《奥斯卡与我:普列希特给儿子的 20 堂哲学课》《爱在流行:一个基督徒的谈话省思》《曾经,有个伟大的素描画家:卡夫卡和他的41幅涂鸦》《正义的理念》《死后的世界》《法学导论》《猎眼者》《等待哥伦布》《致死之病:关于造就和觉醒的基督教心理学阐述》《与卡夫卡对话》《与改变对话》《与改变对话(首刷限量书衣版)》《菁英的反叛》《读论语学英语:论语中英文译注读本》

图书目录

【专文导读】时间、事件与逍遥︱耿一伟
前言    
第一章    无聊的时间
无聊的种种好处。事件过去了,时间来了。难以忍受的线性时间。等待。果陀。文化是消磨时间。从事件的帷幕窥见时间的虚无。形上学的耳鸣。对于无聊的浪漫主义考察。无聊之剧三幕。山重水复的时候,人必须自己找到出路。自由和开始。「生成」时间。

第二章    开始的时间
开始的乐趣。文学场景里着名的从头开始的人,从卡夫卡、弗里施到韩波。史威特和史耐德事件。开始、自由和决定论。初访奥古斯丁:经过编写的歌曲。开放和封闭的时间。现代生育繁殖的困难开端。从自己开始、自己动手。汉娜.鄂兰的「新生」哲学。前景看好的开端的种种机会。

第三章    忧虑的时间
忧虑─主司时间经验的心理作用。对于时间之流的忧虑。海德格的忧虑:沉溺在世界里而且逃避死亡。作为可能性的意义的忧虑。问题是:在忧虑中保持自我。重新发现一个「最幸福的民族」。没有未来意识就没有忧虑可言。在风险社会里的现代化的忧虑。古老的忧虑的重返。

第四章    社会化的时间
时钟在测量什么东西?用规律的运动过程去测量不规律的运动。时钟作为社会体制。金钱的时距。时间纪律。莫名其妙的准时。鲁宾逊的日历。同步性。即时通讯。普鲁斯特的电话和来自冥府的声音。延伸了的同步性的难题。「现在」的增值以及储存的「过去」。

第五章    时间管理
被囚禁在时间表里。当时间短缺的时候,在救恩史、历史、资本主义的意义下。债务和借贷。金融经济的时间。加速度。各种不同的速度。飞驰的静止状态。火车。现在对时间的残余的攻击。浪漫主义的批评:风驰电骋的时间之轮。

第六章    人的一生和世界时间
有期限的人的一生,没有期限的世界时间。周而复始的时间减缓了紧张关系。基督教对于世界时间的抨击。时间的虚无。再访奥古斯丁。一段时间,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关于时间经验的一点点现象学。没有现在的种种过去。现实的时间和想像的时间。荒谬和世界时间的实现:唯物论的、基督教的、进步的、演化的。

第七章    宇宙时间
时间的开端。初始奇点。物理学里的末世论。罗素的文化之舟以及广袤的太空夜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是一切都是相对的,但是我们也不是活在同一个时间里。同步性之谜。时空。超越人与世界的二元论。爱因斯坦的宇宙信仰。崇高者。

第八章    属己时间
身体及身体节奏的属己时间。属己时间的保护是个政治议题。在属己时间的迷宫里。真实性消失到哪里去。属己时间粉碎了「同一律」。每个人都是最后的证人。「那朵云只出现了几分钟」。鸟类学的上帝存在证明。沙特的存在与虚无。再论时间经验的现象学。为什么我们总是迟到。突如其来的事物。

第九章    和时间玩游戏
透过语言和文字创造的间隙。时间阶段的发现以及叙事者的诞生。「喀什的灭亡」,一则非洲神话。叙事作为生存工具。一个文学时间模型的简单的类型学。从奥德赛到巴尔扎克,从伊底帕斯到推理小说。生活谎言的动机。哈姆莱特和他的踌躇不前。史诗和戏剧对时间的处理。绘画的时间。拉奥孔为什么不叫出声来?猝不及防。摄影和真相。一个女人渡河。像巴布一样。芝诺悖论。普鲁斯特不由自主的记忆画面。永恆的瞬间。音乐。

第十章    成熟的时间和永恆
柏拉图的永恆和当下的日常生活经验。忘了时间的全神贯注。属灵的和属血气的神祕主义。美感的伟大片刻。尼采。霍夫曼斯塔、普鲁斯特和阿多诺。追求不朽。生命期限的延长。灵魂不灭?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始场景。思考不能想像一个没有自己的情况。基督复活的信仰。更加自我中心主义?放下及其种种困难。

参考书目
作者识

图书序言

时间、事件与逍遥︱耿一伟

我第一本买到的萨弗兰斯基(Rudiger Safranski)着作,是北京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九九年出版的《海德格尔传》(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Heidegger und seine Zeit),在那本书里,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艰涩的哲学概念,被还原到不同的时间脉络。原来过度抽象的术语,开始有了血肉,与哲学家的生平及环境发生连结。我们别忘了,海德格最知名的着作是《存有与时间》(Sein und Zeit , 1927),而人类活在世上的最重要特征,对海德格来说,就是「忧虑」(Sorge)。如同萨弗兰斯基在本书导论提到:「忧虑是我们的时间经验里一直在运转的器官。它会袭向生活的每个领域,因为不管我们做什么,或是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必须以时间的流逝为代价。」(页16)

人为何会忧虑?答案不难理解,我们会死亡(正确的说法,是身边会有至亲好友死亡,让我们体会到死亡的存在与不可测),我们领悟到人生在世的时间是有限的。面对这个有限的时间,我们开始忧虑要如何利用。海德格的观念贯穿在《时间之书》这本书当中,自然也是因为在对时间的思索上,海德格是现代最具开创性也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但《时间之书》并不是《存有与时间》的通俗版,萨弗兰斯基只是建立在海德格对时间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为我们写了一本时间的传记。

萨弗兰斯基非常会写哲学传记,显示他的学识渊博,而且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在经历《海德格尔传》的愉快阅读经验后,之后他每一部作品的中译本,从《尼采,其人及其思想》(Nietzsche: Biographie seines Denkens, 2007)、《席勒传》(Schiller: oder Die Erfindung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 2010)、《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Schopenhauer und die wilden Jahre der Philosophie, 2010)、《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Romantik: Eine deutsche Affäre, 2014)到《歌德与席勒:两位文学大师之间的友谊》(Goethe und Schiller: Geschichte einer Freundschaft, 2017),我都没有错过。传记是对人一生的描述,而传主的每个阶段与下个阶段,既有连结,又有不同发展。传记主要在记录与诠释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也就是关键性的事件。《时间之书》在书写策略上,也遵循了这两个原则,连结与事件。

《时间之书》的结构并非是每一章独立,而是分阶段的环环相扣。第一章〈无聊的时间〉结尾,从个人生活中找不到有意义的事件而感到无聊,推论到可以透过决断论(又一个海德格的术语),选择重新开始生活。于是这就带领我们到第二章〈开始的时间〉。但是展开一个新生活领域的同时,未来的不可知也在等着我们,于是该章结尾又提到〈忧虑的时间〉。

第四章一开头就将前三章併在一起论述,这前三章彷彿还处于时间的未成年阶段,只与个人时间相关。第四章〈社会化的时间〉则进入了社会化的成年世界,与第五章〈时间管理〉一同讨论从社会角度对时间的运用。第六章〈人的一生与世界时间〉更扩大范围将人类整体的时间纳入,探讨历史的作用。

第七章转向从空间角度论述时间,首先是最大距离的〈宇宙时间〉。下一章则逆转到最近距离的角度,也就是关于身体的〈属己时间〉。第九章〈和时间玩游戏〉依旧停留在身体经验,但切换到另一个平面,从语言与艺术的创造性角度,看待个人如何体验到时间的昇华,并在结尾把这个平面掀开,认为「在这里发现的正好就是时间与永恆的关系」(页257),顺利过渡到最后一章〈成熟的时间和永恆〉。

如果这些章节之间连结,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在这些内容背后,还有另一个隐而未见的重要概念,那就是「事件」。或许我们可以放慢一下脚步,思考一下什么是「事件」。前面我提到,传记总是在描述传主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而不是把生活中所有点点滴滴,都纳到传记里。《时间之书》同样描绘了在理解时间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一旦问起「事件」到底为何,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与奥古斯丁一样的窘境——那么事件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事件与时间一样,是一个奥祕,彼此之间有密切关联。萨弗兰斯基在《时间之书》中,经常提到「事件」,每一章都会出现好几次,但他并没有特别给予定义或说明。他在导论首先提到一般对时间的看法是「它不外乎事件可测量的久暂」(页14),接着下一页他又提到「当人们没有什么事件可以消磨,时间的流逝尤其明显。」但我们可以确认,釐清事件的特质,对于解开时间的奥祕,至关重大,因为「一个真正没有事件的时间并不存在。」(页23)。

在《时间之书》的原着里,「事件」的德文是用「Ereignisse」,这不免让我们联想到海德格晚期的另一重要概念「Ereignis」(本有)。海德格逝世十三年后才出版的遗着《哲学论稿》(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1989),被视为是与《存有与时间》并列的重要着作,其副标是「从本有而来」(Vom. Ereignis)。关于这个术语的翻译,如同海德格的「Dasein」(此有)一样,向来有很多争议。但即使Dasein不能等同于人,但把人视为最具代表性的Dasein,把事件理解为最具代表性的Ereignis,通常在阅读海德格着作的过程中,最不容易迷路。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在《海德格尔传》对这个词的解释,萨弗兰斯基援引海德格本人的说明:「但在此期间,所发生(Ereignis)的还只是孤独(Einsamkeit),所以海德格用一连串与事件发生及孤独押韵的字串来表达它,以Ereignis始,以Einsamkeit终:『Ereignis(事件发生)总是意味着Er-eignung(为—佔有)……为—佔有(Er-eignis)以及它在时间——空间中的无根无底性中的配置是一个窝……』」

总之,事件就是时间被某些活动佔有了,有事忽然发生了,所以事件是有开始的。基于「任何一整个事件序列的开始,都会改变对时间的知觉。」(页60),事件造成各种不同的时间现象,所以现代人面对了「媒体技术则是现代加速的关键事件。」(页142)即使在物理世界里,事件一样重要,「所以说,宇宙不是没有起点的,就连时间也有个开端:唯有事件发生,才有时间的存在。」(页179)或许事件的方向性,跟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关,「这就是时间之箭:整个事件不可逆的定向性,从某个秩序的非随机状态到秩序瓦解的随机状态」(页182)。

事件造成某种转折,通常发生在外在,也可能出现在内在。萨弗兰斯基强调:「例如说,人看到树上一片有斑点的叶子落下,在秋风中款款摇摆……但是一旦人们仔细观察它,这个事件就会嵌在记忆里伫留一阵子。这个独一无二的事件为了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位置,必须有若干证人。如果它不曾保存在任何记忆里,那么它就会像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页214-215)所以事件跟时间一样,并非全然客观。人的时间感,可以从百般无聊到欢乐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向来不是均质的。事件也可以诞生于虚构世界,一本小说,一场电影,一部影集。在故事的世界里,事件甚至可以是「直线式的、网状的、以及週期性的时间模型。」(页242)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里,事件不再是不可逆的线性,「诗会展开事件,而造型艺术则是把它们浓缩到某个瞬间。」(页278)

即使海德格着重在伴随死亡的有限时间所带来的忧虑,但同样深不可测的事件,如同每个生命诞生般独一无二,也会不断闯入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时间的感受与方向,甚至「唤起令人欣喜若狂的片刻,把我们从平常的时间虚度里拉出来。」(页265)

当然,萨弗兰斯基为我们解说的时间观念,主要是属于西方的。如果换成东方,从佛教的轮回观、《易经》的变爻、《中庸》的「君子而时中」、《庄子》的「安时而处顺」、北宋儒家程颢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到俳句的日常瞬间,那肯定是时间的另一个故事,情调也不会是忧虑,而可能是逍遥了。

(本文作者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兼任助理教授)

图书试读

前言

正如霍夫曼斯塔(Hoffmannsthal)的《蔷薇骑士》(Rosenkavalier)里的马夏琳(Marschallin)所说的:

时间是个很奇怪的东西。
当人平平淡淡过日子,
时间什么也不是。
然而,突然间,人除了时间,
什么都感觉不到。

时间不只是在人平平淡淡过日子的时候才会什么也不是。奇怪的是,就算人们凝神注视着时间,它仍然什么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个实验,我们不妨注意一下时间奇特的流逝方式。过去还临在的东西,现在已不再存在,而未来则尚未存在。时间使我们宛如站在一条狭窄的「现在」上面,两边都被一个「非有」(Nicht-Sein)包围着:过去的「不再」(Nicht-Mehr)以及未来的「尚未」(Noch-Nicht)。人们或许会对此惊讶不已,或许会感到不安。无论如何,圣奥古斯丁(Augustinus)在他着名的《忏悔录》(Bekenntnisse)卷十一里就曾经因为时间的这两个「非有」而陷入沉思并且写道:「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倘若时间就只是时钟上的刻度,那么关于时间的问题倒也容易回答。它不外乎事件可测量的久暂。然而我们总是隐隐觉得没有触及它真正的意义。于是我另辟蹊径。我打算沿着时间的作用轨迹去探索它,描述时间对我们做了什么,以及我们以时间创造出什么。

我们关于时间的经验的迷宫,它的通道是以无聊为起点的,当时间不想消逝,当它停滞下来,它往往最为引人注目。当人们没有什么事件可以消磨,时间的流逝尤其明显。这段相对空虚的时间,虽然让人感到痛苦难耐,却一直挑战着文学和哲学;当人闲来无事的时候,最容易察觉到人哪里不对劲,这个假设是有道理的。(第一章)

当时间骎骎然有凝结之虞,当一切寂然不动,人也只能试着重新开始。把过去抛到脑后。每个开端里头所蕴藏的魔法,就在于启动停滞的时间,它变得前景看好,拽着人跟着它走。当然其中也有些问题。我们会看到各种压抑、破坏、肆无忌惮。

然而:时间给与我们大好机会,让人不致于一直都是其过去的受害者,反而可以放下过去。从前是他人起的头,现在则是人以自己作为嚆矢。这是开端令人振奋的时间。一个从头开始的人说,我不再只是我,我也是个他者。(第二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里闲逛,一眼就被《时间之书》吸引住了。我是一个对时间概念特别着迷的人,总觉得时间这东西,既公平又残酷,它以不变的速度流逝,却在每个人身上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记。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很多关于时间悖论、时间旅行的科幻作品,但同时也觉得它可能不局限于科幻。我猜想,《时间之书》也许会以一种更具文学性的方式来探讨时间。比如,通过描绘不同时代的人物,展现他们面对时间时的态度和选择;又或者,是以一个拥有特殊能力的角色,来窥探时间的真相。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学作品,总能触及到人类最根本的困惑和情感,而时间,无疑是其中最深刻的议题之一。我会不会在书中看到,那些在时间洪流中挣扎、追寻,或是安然接受的人们?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自己的生命、对人生的意义有更深一层的体悟。也许,读完《时间之书》,我会更加珍惜当下,或者更加理解那些过去和未来的可能性。

评分

《时间之书》这个名字,真的太有画面感了!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脑子里立刻就蹦出了各种奇思妙想。我平时就喜欢读一些有深度、有想象力的书,而“时间”这个概念,简直是文学创作的金矿。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他/她会如何去“写”这本书呢?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历史上的某个重要事件?还是通过一个拥有特殊能力的角色,去观察时间的流逝和变化?我尤其好奇,书中的“书”究竟是什么?是某种神秘的文献,还是某个角色的日志,亦或是某种象征性的概念?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关于时间的新奇解读,比如,时间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它只是我们大脑的一种构造?又或者,它会探讨时间在人类情感中的角色,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一个由时间构建的奇妙世界里,去体验那些未知的、令人惊叹的旅程。

评分

刚看到《时间之书》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它肯定是一本不寻常的作品。它的名字就自带一种神秘感和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它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我个人对那种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特别情有独钟,而“时间”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哲学深度。我总是在想,时间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客观的实体,还是我们主观的感知?如果时间可以被“书写”或者“记录”,那这本书里又会包含些什么呢?我猜想,作者可能不会只是简单地讲述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而是会更深入地去挖掘时间对人类社会、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也许书中会有一些角色,他们因为某种原因,被卷入了一个与时间相关的谜团;又或者,会通过一些历史的碎片,来展现时间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在。我期待的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透过它,看见更广阔的时间维度,思考那些关于存在、关于消逝、关于永恒的深刻问题。

评分

说实话,《时间之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配上一些抽象的、仿佛流动的线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个人对视觉上的呈现也挺在意,毕竟一本书从头到尾的阅读体验,封面和排版也是重要的一环。《时间之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不像那些直白地告诉你内容的书,反而更像一个邀请,邀请读者去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我常常觉得,好的书名就应该像一把钥匙,能打开读者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够像它的名字一样,带给我一些关于时间的新视角。或许是关于时间的物理学解释,又或者是关于时间在人类情感中的作用,也可能是对人类文明如何度过漫长岁月的反思。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思各种可能性了,也许书中会有某个人物,因为某种原因,能够感知到时间的细微变化,从而做出一些非同寻常的决定。或者,它会探讨时间在我们记忆中的痕迹,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又可能在某个瞬间被唤醒的过往。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一次思维上的拓展,让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评分

哇,拿到《时间之书》的时候,我真的是满怀期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看这书名,就足以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关于时间的奇妙想象。我平时就特别喜欢一些带有哲学思辨或者科幻色彩的故事,而“时间”这个主题,简直是永恒的宝藏。我经常会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会不会去做一些不同的选择?如果时间可以被操控,那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本书的标题似乎给了我一个探索这些可能性的绝佳机会。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构思那些关于时间流转、因果循环,甚至可能存在的平行宇宙的设定。我尤其好奇,作者会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来解读时间?是宏观的历史长河,还是微观的个人生命片段?是冷峻的科学解释,还是温暖的人文关怀?我甚至联想到了一些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和小说,它们都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元素来制造悬念、深化情感,或者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时间之书》会不会也是这样一部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作品呢?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让我的思绪跟着书中的故事一起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未知的、令人着迷的时间之旅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