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之病:关于造就和觉醒的基督教心理学阐述

致死之病:关于造就和觉醒的基督教心理学阐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图书标签:
  • 基督教心理学
  • 心理学
  • 灵性成长
  • 个人成长
  • 信仰
  • 救赎
  • 疾病与疗愈
  • 内在转化
  • 属灵觉醒
  • 生命意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齐克果晚期思想巅峰之作,十九世纪最脍炙人口的哲学经典

《致死之病》是十九世纪最引人入胜的哲学名着,更以其探幽析微的心理学洞见着称。齐克果的这部晚期作品对二十世纪哲学家的影响无远弗届,包括雅斯培(Karl Jaspers)、沙特(Jean Paul Sartre)和卡缪(Albert Camus),堪称有神论的存在主义(theistic existentialism)的代表作品,为渴望填补属灵空虚的人们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答案。

在齐克果笔下,绝望是一种属灵的疾病,源自于人对于自我的误解,以及人神关系的失衡。绝望不是一时的病症,也和外在环境无关,它是一种存在处境,就连死亡也不能摆脱的处境。因此,所谓的绝望是对于自我、自己的生命以及自己的存在境况的绝望。齐克果描述了三种绝望的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绝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甚至不认识他的自我是什么;第二种形式则是在绝望中不想做自己,那是一种软弱的绝望,不管是对于尘世或永恆的绝望,只想随波逐流,而不想做自己;第三种形式是在绝望中想要做自己,也是抗拒的绝望,人意识到自己的绝望而想要努力挣脱它,到头来却因为种种挫败而放弃了救赎的希望。最后,齐克果也指出真正摆脱绝望的方法:一、认识人的自我是什么;二、完全透明地接受神的安排。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可能存在的、与《致死之病:关于造就和觉醒的基督教心理学阐述》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一个不同主题的作品,避免提及原书的任何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失落的星图:古代文明的宇宙观与航海技术》 作者: 艾德蒙·凡尔纳 出版社: 远航文化 图书简介: 导言:星辰间的低语与文明的摇篮 人类对天空的凝视,是文明最古老的冲动之一。在指南针尚未被发明,全球定位系统更是天方夜谭的时代,古代的航海家们是如何穿越无垠的海洋,将他们的文化和信仰播撒至遥远的彼岸?《失落的星图:古代文明的宇宙观与航海技术》深入探索了从美索不达米亚到波利尼西亚,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到太平洋的玛雅文明,这些古老民族如何将天文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导航能力。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理解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哲学探索。 第一部分:天文学的起源与神圣的地图 本书开篇追溯了古代天文学的萌芽。我们审视了苏美尔人如何通过记录行星运动来制定日历和预测洪水,以及他们对黄道十二宫的早期划分。埃及的星象学与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紧密相连,他们的神祇——如索普德特(Sopdet,天狼星)——不仅是宗教符号,也是精准的计时工具。 重点章节详细分析了这些早期文明如何将天空视为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结构,而非混沌一片。对于他们而言,星星不仅仅是光点,它们是神祇的居所、祖先的指引,更是绘制地球边界的“天图”。我们将剖析巴比伦的三角学基础如何间接影响了后世的测算方法,以及这些知识如何通过贸易路线缓慢传播。 第二部分:海洋上的眼睛:从地平线到星群 古代航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定位。本书细致考察了不同文化如何利用视线和天体的相对位置来确定航向。 在地中海区域,腓尼基人和后来的希腊人精通于“岸标航行”(Coastal Piloting),但他们也发展了更高深的“海洋航行术”(Open Sea Navigation)。例如,传说中阿伽门农的舰队如何能够准确地在夜晚穿越爱琴海,依赖的正是对特定星座(如昴宿星团或猎户座)升起和落下的精确记忆。我们对这些导航技术进行了重建性的分析,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高度角”的概念,即使在没有刻度工具的情况下,也能估算出纬度的大致范围。 转向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人提供了最引人入胜的案例。他们不仅是伟大的航海家,更是将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思想家。本书详述了他们的“指向者”(Star Compass)系统,这种系统并非依赖单一的星体,而是通过学习特定方向上特定星群的升起和落下位置,结合洋流、风向、海洋生物的迁徙模式以及云层的变化来确定航向。我们邀请了人类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共同分析,这些非书面知识体系是如何代代相传,保持惊人的准确性。 第三部分:工具的演变与知识的固化 技术的发展是知识体系得以继承的关键。《失落的星图》追踪了航海工具的演变。从最早的船首和船尾标记,到希腊人发明的简易天文仪,再到亚历山大港的托勒密如何系统化地记录星位。 我们特别关注了“象限仪”(Quadrant)的早期形式,以及它们如何从纯粹的宗教仪式工具转变为可以进行定量测量的仪器。在印度洋,阿拉伯水手们如何结合天文观察和磁性罗盘(虽然其早期形式可能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有所不同)的技术,实现了季风季节的可靠远航。这些工具的进步,标志着从“感觉性”导航向“量化性”导航的转变。 第四部分:宇宙观与航海实践的交织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古代的航海实践是其宇宙观的直接体现。当一个文化相信大地是平的,其航海策略将着眼于避免“边缘”;当一个文化相信宇宙是和谐的球体,他们的数学和几何学将服务于绘制精确的航线。 例如,中南美洲的玛雅人虽然没有跨洋航行的需求,但他们对天体运动的观测精度极高。我们探讨了他们的历法系统如何与农业周期和祭祀活动结合,并推测了他们的天文知识对任何潜在的水域探索中可能起到的间接作用。宇宙的秩序(如“九层天”)被映射到船只的设计和航行的精神准备中。 结论:回溯地平线 《失落的星图》最终引导读者重新审视现代世界的形成。我们所依赖的全球化网络,其根基深植于这些古代的勇气与智慧之中。通过揭示那些被遗忘的航线和已然失传的观测技巧,本书试图重建一个宏大且迷人的历史图景:一个依靠星辰来丈量世界、依靠信仰来指引方向的时代。它提醒我们,在每一次向着未知的远方迈进时,我们都是在继承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人类与宇宙的对话。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天文学史研究者、古代文明研究者、海洋考古学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探索精神感兴趣的读者。 核心价值: 融合天文学、考古学、人类学和海洋科学,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理解古代导航的复杂性与辉煌。本书填补了古代科学史中关于实际应用知识的空白,展示了理论如何转化为生存与扩张的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齐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

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是个忧郁且多产的作家,曾被称为「丹麦疯子」,在他短短四十二年的生命里,写下无数的作品。
齐克果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神学学位,亦涉猎历史、文学、哲学与心理学,因此他的作品涵盖神学、文学批评、心理学和宗教学。他对当时的社会和基督教的改革提出许多针砭之言,对于哲学更有重大的突破性见解,尤其是对于黑格尔和浪漫主义的批评,为现代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也为圣经的角色赋予现代的意义,对二十世纪的神学和宗教哲学影响甚鉅。
齐克果也是个文思敏捷的诗人,他的日记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反讽的概念》、《恐惧与战慄》、《非此即彼:生活片简》、《生命途中的阶段》、《对哲学片简的非科学性的结论附语》、《爱在流行》、《致死之病》、《忧惧之概念》等等。(详细介绍请见内文作者年表)


相关着作:《齐克果日记》

译者简介

林宏涛
台湾大学哲学硕士,德国弗来堡大学博士研究。译着有:《血田》、《猎眼者》、《人的条件》、《自我的追寻》、《等待哥伦布》、《人造地狱》、《无私的艺术》、《艺术想怎样》、《正义的理念》、《与卡夫卡对话》、《人的形象与神的形象》、《上帝的语言》、《神子》、《我的名字叫耶稣》、《如何改变世界》、《文明的哲学》、《奥斯卡与我》、《g先生》、《铃木大拙禅学入门》、《启蒙的辩证》、《菁英的反叛》、《诠释的冲突》、《体会死亡》、《美学理论》、《法学导论》、《爱在流行》、《隐藏之泉》、《神在人间》、《众生的导师:佛陀》、《南十字星风筝线》、《神话学辞典》、《与改变对话》、《死后的世界》、《读论语学英语》等作品。

图书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部 致死之病是绝望
A 绝望是致死之病
 (A) 绝望是灵的疾病,是自我的疾病,因而可能有三种形式:在绝望中没有意识到拥有一个自我(不是真正的绝望);在绝望中不想做自己;在绝望中想要做自己。
 (B) 绝望的潜能与实现
 (C) 绝望是「致死之病」
B 这个病(绝望)的普遍性
C 这个病(绝望)的种种形态
 (A) 不去反省绝望是否被意识到,以这种方式思考绝望,因而是只考虑到整个综合里头的种种构成环节
  a 就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规定去了解绝望
   α 无限性的绝望是缺少有限性
   β 有限性的绝望是缺少无限性
  b 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定义去看的绝望
       α 可能性的绝望正是缺少必然性
   β 必然性的绝望在于欠缺可能性
(B) 在意识的规定下的绝望
  a 对于身处绝望当中浑然不觉的绝望,或者说对于拥有一个自我和一个永恆的自我浑然不觉的绝望
  b 当绝望意识到自己陷入绝望,因而意识到拥有一个在其中有某个永恆者的自我,然后在绝望中或者不想要做自己、或者想要做自己
   α 在绝望中不想做自己,软弱的绝望
    1 因为尘世或是尘世事物的绝望
    2 对于永恆者的绝望或是因为自己的绝望
   β 在绝望中想要做自己的绝望:抗拒

第二部 绝望是罪
A 绝望是罪
  第一节 对于自我的意识的各个阶段(其定义为:在神面前)
   附论 罪的定义里包含了「冒犯」(绊倒)的可能:对于「冒犯」的概述
  第二节 对于罪的苏格拉底式的定义
  第三节 罪不是否定,而是肯定
   关于A的附录
    但是如此一来,在某个意义下,罪岂不是变成更罕见的东西?(道德)
B 罪的延续
  (A) 因罪而生的绝望的罪
  (B) 对于赦罪感到绝望的罪(冒犯)
  (C) 正面地(modo ponendo)扬弃基督教或是宣称它是个谬论的罪

图书序言

王镜玲 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学系副教授
李丽娟 圣光神学院助理教授
汪文圣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专文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序)


【推荐序】
审视内在心灵的透视镜

王镜玲

齐克果在不同的时代都对那个时代的读者,散发出思想的切身性和存在感的魅力。齐克果的思想影响二十世纪迄今当代宗教哲学、神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本书虽然写在十九世纪中期齐克果所生活的丹麦基督教的社会,但是这本书所提出对于「绝望」的人性透彻剖析,具有射向未来的跨文化启发。齐克果对于人性绝望、忧惧、孤独、傲慢、伪善、墨守教义、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探究,正是一面透视镜,不只是针对基督宗教的信徒,也同时提醒非基督宗教以及没有特定宗教的信仰者,去审视自我内在心灵。

本书有很多精彩段落,有的宛如格言、有的宛如诗篇、有的宛如剧场主角的独白。即使读者在阅读时无法一气呵成,也可以借由那些充满辩证思路的段落,看齐克果如何以犀利的笔调,展现从死荫幽谷,到曲境通幽的信仰冒险。此外,本书迂回、内敛中有激情的写作风格,更是对现今墨守僵化「学术」论文格式的当头棒喝。以下仅举几段精彩段落。

一、对于绝望的辩证诗意:

在「第二部:绝望是罪」的开头处,我们可以看到齐克果透过自身既是诗人又是基督徒的处境,剖析「罪(Synd)是:在神面前或是心里想着神而在绝望中不想做自己,或是在绝望中想要做自己。」:

诗人可能有相当深邃的宗教渴望,而且会在绝望中心里想着神。他爱神甚于一切,神是他内心深处的苦闷唯一的慰借,然而他爱这个苦闷,始终不肯放手。他很想要在神面前做自己,除了让自我受苦的定点(faste Punkt)以外;在那个定点上,他在绝望中不想做自己。他希望永恆可以拿走它,而在这个世间,不管他感到多么绝望,他都没办法下定决心在信仰里对它低声下气。

可是他始终和神保持着关系,那是他唯一的救恩;对他而言,没有了神是最难以忍受的事,「他会因而陷入绝望」,然而事实上,他在写作时会不自觉地对神有一点扭曲,让人以为神更像一个对孩子们的愿望百依百顺的慈父。就像失恋的人变成了诗人,终日歌颂爱情的美好,他也成了虔诚的诗人。(页一四三)

二、对于空洞思辨理论的警觉
齐克果不仅对于当时社会上基督宗教价值观鞭辟入里,也以其独到的基督徒存在体验,批判那些置身事外、对生命没有参与感、夸夸其言的知识体系。齐克果以其个人面对上帝的独特性,与存在处境的合体,与当时主流思辨哲学与神学激烈交锋。齐克果认为思辨哲学与神学忽略了知识最关键的生命冒险、戒慎恐惧的生命现场。「伦理的问题不曾自现实抽离开来,而是深入现实当中,」知识不是思辨体系里概念操弄的纸上谈兵。以下我们看到齐克果以嘲讽的笔调,提醒知行合一的重要:

一个思想家建造了一座庞大的建筑,一个体系,一个涵摄整个存在的体系,一套世界历史等等,可是究其个人生活,我们会很诧异地发现一个令人咋舌而发噱的事实:他自己并没有住在这栋宏伟的、有拱顶的宫殿里,而是住在旁边的棚子里,或者是在狗屋里,最多只肯住在门房的小屋子里。只要有人多说两句,提醒他这个矛盾,他就会勃然大怒。(页九十九)

三、对于宗教徒的提醒
最后,在现今属于宗教多元的社会里,齐克果对于宗教徒的提醒,也很值得参考:
在外邦人的世界,人们因为害怕或畏惧窈窈冥冥的事物而毕恭毕敬地唿唤神的名字,相反的,在基督教世界里,神的名字往往出现在街谈巷议当中,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因为那可悲的、对世人显现的神(他没有像躲在深宫高苑里的贵族一样隐藏起来,反而轻率而不聪明地显现自己)在所有人当中只是个家喻户晓的角色,人们偶尔上教堂,就算是帮神一个大忙,当然也得到牧师的赞美,他代表神感谢他们大驾光临,推崇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并且揶揄那些从来不上教堂荣耀神的人。(页一九九)

尽管齐克果还有当时基督徒对于「外邦人」(异教徒)的时代限制,但他也精准地看出,宗教徒自以为掌握所信仰的「神」,却也因此执着傲慢、反而远离「神」。甚至在现今世界很多宗教「以神之名」互相攻击残杀,都提醒我们重新探索内在灵性,去认识「神圣」的无限与广阔。

最后,译者林宏涛先生,将中国哲人的文采融入翻译的意境,让本书在阅读时摆脱外文译着的语言隔阂,气韵生动,实属难得。



本文作者为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学系副教授




【推荐序】
为文造就灵性
李丽娟



齐克果(Søren A. Kierkegaard, 1813-1855)在短暂的四十二年生命之中,以大约十年的时间所写下的着作,至今仍是神学、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文献。一八四六年是研究齐克果着作必须注意的重要年份,这一年标示他写作事业的一个转折。自一八四三年出版的《非此-则彼》至一八四六年的《对哲学片断结语式的及非学科式的后记》,期间齐克果所发表的八部着作以及三篇论文均署以假名。与之平行的是,在这些年代他也以真名发表六份小书,均以「灵修论谈」(或本书译者译为「造就」)为书名,至一八四六年齐克果才以一篇〈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说明〉揭开自己假名作者的身分。署以不同假名出版之因,齐克果自己有所说明,而这些说明是研究其着作相当重要的索引。十分相异于其他作者,齐克果于着述开始即计画让他陆续出版的书作成为一个整体的全集。个本书所署以的假名代表不同的「个人」观点,齐克果设身于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世界观表达出对人生、对信仰的剖析论述。因而,齐克果也特别说明,这些书中并没有那一句话代表他自己的观点,他的身分也像所有读者一样,阅读着这些假名着作,参与在与之对话的过程。若要研究齐克果的思想,就不能只从单本着手,而必须让几份文本互相对话,聆听其所彰显的事理。齐克果曾在日记中论及,「整个写作事业是为了我自己的训练和教育。这里再一次又是源于苏格拉底的进路……不是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被教导的。」
这也涉及齐克果以假名发表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写作策略,他蓄意以苏格拉底的「助产士/启发问答」(maieutic)方式来进行他的写作事业。苏格拉底着名的教导是像助产士一样,并非生者,只能帮助接生。老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知道自己无知,认识自己所知的只是表象,但并非让其停留于此,而是从而能向着真知努力,将自己在打盹中的真知唤醒。上述以真名发表的六份灵修论谈,呈现的是宗教性的敬虔思想,齐克果蓄意安排让这些信仰着作与其他八部假名着作平行出版,其原因在他之后所写的《我作为一个作者的工作》中有所说明。署以假名的着作是「间接的传达」,而具真名的灵修论谈则是「直接的传达」,这两种传达形式具有相同的目标,即在于最终要「使人知道基督教的信仰本质」。
一八四六年之后,齐克果的写作风格改变,大部分不再用假名,改以真名发表,作品主要是针对基督徒的灵修培德/造就而写。这个转变并非由于他的信仰态度有所改变。对基督信仰的严肃认真一直是以不同形式贯穿在他大多数的作品之中。原先齐克果在一八四六年初想要停止写作,进入牧师的职分,但是在一八四六年间也发生了极为困扰他的Corsar事件,卷入与哥本哈根当地着名的週报Corsar之主编的论战,不断受到主编与其联手的作者之毁谤、攻击,对齐克果的声誉以及人际关系影响相当大。由于这个事件,以及他对丹麦国家教会之公务化渐增地不满,齐克果决定继续执笔,要做一个像使徒般的作家,为文造就基督徒的灵性。
    《致死之病》是齐克果于一八四六年之后少数以假名发表的一本小书,他署以Anti-Climacus之假名,乃为与之前的假名Johannes Climacus所发表的《怀疑者》、《哲学片断》和《对哲学片断结语式的及非学科式的后记》之观点有别,并且让二者的观点互为辩证。其用意不在于互相反对或是比较何种观点为正确,而是要借由两方,让读者对基督信仰的本质有更基进、追根究底地认识。齐克果借着J. Climacus以一位哲学家的观点论述基督信仰,将「罪」视为「非真理」,而Anti-Climacus则是从敬虔的基督徒立场出发,从生存中的「绝望」来论「罪」。Anti-Climacus在书的前言一开头即论道:「对许多人来说,这本书的『陈述』也许是显得相当怪的;若为灵修/修励教化之用,它们对许多人是太严谨,若从严格的学术性来看,则它们又是太灵修式了。」其实这一语也道破了齐克果神学着作的独特性,他反省基督教的教义,也与基督教的神学传统对话,但是,他更着意的是,期望借着他的论述带给人灵性上清晰的亮光,在看到自己存在的处境之同时,也看到基督信仰与人的存在具体对遇之处。二者是辩证的,但并非是思想上的正、反、合进程,而是人的存在抉择与神学思想之间的悖论式辩证。
    可以说,对Anti-Climacus而言,基督教神学所关涉的更多在于「意志」的问题,而不只是「知识」的问题,主要在于「信」的范畴,而不只是「思」的范畴,因为这个辩证具悖论/困思(Paradox)的本质,无法直接从思想以及严格的学术论述予以解决。但齐克果并非放弃对神学的思辨,他之所以在一八四六年之前署不同假名发表,即是要从不同观点论述、分析、辨明、澄清基督教教义的关键点,以唿召读者重新反思自己的存在问题,唿召读者愿意认真/严肃地面对信仰的问题。在《致死之病》书中正是表达,灵修教化与学术二者的功用在其神学中是并存的。这也是历年来这一本书吸引各种带着不同旨趣阅读的读者之因。
    《致死之病》其内容与齐克果在一八四四年以託名Vigilius Haufniensis出版的《害怕的概念》(孟祥森译为《忧惧之概念》)有许多相互关涉之处,两本书的主旨都在探讨基督教「罪」的概念,二者都以人的生存中常可经历到的心理现象为观点,可称之为「主体导向」的思想进路,从而重新诠释基督教的罪论,拓展出与传统基督教神学有所相异的视域。《害怕的概念》其副标题是:「一个朝向主体学/心理学并与教义的原罪问题相关的考虑」,《致死之病》的副标题则为:「为灵修教化与觉醒而写的一个基督教-主体学/心理学的说明」。将「psyschologisch」译为「主体学/心理学」主要因为, Psychologie 在传统的西方哲学可以溯至柏拉图以及亚里斯多德的灵魂理论。这个专词主要是指人的灵、心智、主体性方面的活动,如思想、想像、意愿、感受等。自十九世纪中期起,由于S. Freud等心理学家使用特定的理论、方法探究人的心理,而逐渐发展、形成当今特定范畴的「心理学」定义。齐克果在这两本书中以这一主题发展,一方面是借由观察、描述人的心理现象进展神学理论,另一方面,在《害怕的概念》中,齐克果援引黑格尔的观点,称Psychologie为「主体的灵之研究」(Lehre vom subjektiven Geist)。这个概念背景让读者了解,《致死之病》与《害怕的概念》二书在谈心理现象之时,主要不在于论述、分析近代的心理学问题,而是直接关联人的主体之「灵」的问题。
害怕、绝望、存在的不确定感等是所有的人在其生存中都可以经历到的感受,齐克果在《致死之病》中以非常细致的笔法以及分析,触及人的心灵深处,层层剥析,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赤裸裸地看见自己的内心,无可闪避地与内在对遇。本书论述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绝望,而绝望其实就是自我关系的失调。Anti-Climacus指出,正是在「绝望」的病症上,永恆的神向人揭示,人是被自己的绝望所钉住,无法脱身。只有造他的永恆者可以让他从中释放,得到他当有的自己,成为自己。齐克果以悖论的笔法写出,「这是『永恆』在人身上所做的最大的、无限的让步,然而也是永恆对人的要求。」成为自己既是人的自由,但也是神给人的恩典和对人的要求,这是理智难以消解的悖论,也是齐克果在《致死之病》中以人是自由与必然性的综合而论的精彩之处。这里正是Anti-Climacus论「信」之处,一个人「信」神即表示,他愿意放下他的理智,以为要得到神;同时也是,人愿意放下他自己的绝望,相信「决定在于:在神凡事都能」,而在「信」之中实现他存在的实在性。「信」因而消解了人存在的矛盾。
    《致死之病》所论的另一个主题是基督信仰的「罪」观。罪并非是道德议题,Anti-Climacus指出,一个认识神的人,或是有神的观念的人,如果他绝望于不愿做他自己或是绝望于要做他自己,这二者的表现都是罪。在《致死之病》的第一部,Anti-Climacus指出人的自我意识普遍具有的绝望之实况,在第二部他则提出,当人认识到他的自我是直接立于神面前的自我之时,就不再是从人的标准来衡量自我,而是,这个自我将具有新的质,并且也要继续从新的方面来发展这个自我。当人认识这个新的自我的可能性,却对这个自我绝望,不愿成为这个该有的自我之时,齐克果称之为罪,那正是在神面前的「不信」。「罪」在此前提之下其同义词就是「不信」,或者说其反义词就是「信」。这也是基督教信仰本质的根本。因此,从齐克果的观点,惟独人立于神面前才可能知罪,基督教的罪观当从此论起。
    因此,Anti-Climacus在书中特别指出,基督教义中的罪观首先是人活在上帝面前不顺服上帝旨意的问题。上帝并非员警或检察官,时刻在我之外监视着我,随处察看我有没有犯错,以定之为罪。不!Anti-Climacus精准地指出,人的过错之所以称为罪,是因为人在神面前而显出其犯罪意识。这意识是不愿让神的旨意成为他自己的意愿,也就是不愿意顺服神之意。而所论的这意识,并非指存心在道德上犯什么过错,而是,他知道自己活在神面前,却对自我绝望,不愿成为神手中的自我。Anti-Climacus这样的定义并非要避开人在道德上所犯的过错的问题,而是他看到,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受造物,首先在于人是灵,是时间与永恆的综合。永恆终究要向人的存在发问,人终究要单独立于永恆面前交代他的一生。Anti-Climacus这种从存在的绝望定义罪的观点,直接与人是「灵」的特性相关,突显出人对神的回应之必需。
    因此Anti-Climacus论述,罪也是意志的问题。由此,Anti-Climacus批判苏格拉底对罪的定义。苏格拉底认为「罪是无知」,但Anti-Climacus予以反驳,提出基督教所论的罪不在于知识层面,而在于意志。在于人不愿意顺服神、至善。但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也有对的部分,因为,人若真知道顺服神旨意的好处,他也就不会违背了。悖论的是,人处在不顺服/罪之中,他无法了解顺服神的好处,也不认为自己是在罪中。惟独借着「信」,就是神所给的条件才得以知。这恰恰是引起许多人恼怒的观点。从这个层面可以说,「罪是无知」。但一个人如果已经信了神,从神的圣言知道罪是什么,却在神前绝望于不愿做他自己或绝望于定意做他的自己,这就真是罪了。
齐克果在《致死之病》中以「自我」(self)为基础论起,从此观点也可以与近代的学科研究有所对话。「自我」是一个普通用词,也是近两个世纪在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神学等等学科常被探讨的主题。脑科学研究由于磁振照影与脑磁仪等仪器的发展与使用,在近几十年对人类大脑的运作以及功能之了解有显着的成果,在国际上已成为强大的研究趋势,各个学科纷纷热切地与之进行跨学科合作计画。心智哲学的研究者进行与认知科学的对话,提出定义「自我」的问题。如戴维森(Donald Davidson, 1917-2003)将自我定义为「不可化约」(irreducibility)的概念,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其经验主体、与其他心智交流以及经验客体的基本单位。持类似观点的学者反对用任何科学实验的方式定义人的心智(mind)。但是也有一派心智哲学却是全然拥抱脑科学研究成果,由此重新定义心智以及相关的「自我」问题。持此派观点的学者宣称没有所谓的「自我」,自我只是幻象,只是脑神经的运作所浮现的现象,从而取消人的主体性,定义人的意识功能与人工智慧的机器人没有两样。齐克果在《致死之病》中所分析、呈现的,人于生存所经历的普遍实境,恰恰呈显脑科学研究以及一般的心理学无法予以适当解决之范畴,也成为人之所以为人必须面对的困境。在当今以科学数据导向发展人观的主流趋势之下,《致死之病》提供读者反思生存意义、真实面对自我的问题之阅读历程。
欣见商周出版在《爱在流行》之后,继续翻译、出版齐克果的着作。过去《致死之病》已有一些中文译本,此版新译本在译文的准确性以及流畅性都表现极佳的水准,看得见译者的十分用心。

本文作者为圣光神学院助理教授


【推荐序】
一窥齐克果的哲学辩证与沟通方法、伦理学立场、基督宗教的心理学分析
汪文圣
《致死之病》是部颇具结构性,但内容不失诙谐且处处充满机锋的一部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是自我(Self)是什么?齐克果的回答是先确立人是有限者与无限者、瞬息与永恆、自由与必然、身体与心灵的四组两重因素的综合,但谁来决定这个综合呢?齐克果基于基督宗教的立场,将这个决定者归为上帝。
《致死之病》主要的论题是「绝望是致死的病」,绝望的来源根本在于上述的综合关系失去了由上帝来决定的关系。齐克果在开始问自我是什么之后回答了:「自我是让自身关连到那个定立了整个关系的关系」。这个句子有两个「关系」的概念,前者是上述的综合关系,后者是第三者决定这综合关系的关系。在本书的不同脉络中,我们发现,真正的自我是被上帝决定的人自己,或是被上帝决定的关系本身,甚或是上帝自身。
既然绝望才是致死的病,那么肉体的死亡就不是真正的致死;既然对于人的决定是上帝,那么人的生命也由上帝来决定。因此在「导论」的起头即有耶稣针对拉撒路的肉体死亡而说:「这病不至于死」;反之,基督徒所领会的更可怕的事却是绝望所引起的致死之病。
在失去上帝来决定人的综合关系之前提下,绝望有着不同的种类与强弱层级。齐克果是循序渐进对于绝望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对个别事物到对普遍事物,进而对自我的绝望来解析的。从第一部到第二部,绝望程度的升级更基于:从本来没有面对上帝转为承认有个上帝,但尚未对祂产生信仰;绝望因此提高到有罪,并在持续加深中有着不同罪的层级。
我们综观一下《致死之病》,看看它除了在探讨人从绝望深处转而信仰上帝之外,还给予了我们哪些启示?
第一、齐克果和黑格尔的关系。在本书讨论从意识方面去看绝望的第一节,齐克果说到一个思想家建造一座大建筑,包括整个存在与世界历史体系,但自己却住在大楼旁的棚子或是狗屋里。这显然在批评黑格尔。但齐克果在此书的构思却有着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子。例如前述的人之综合关系再受之于第三者的关系,但这是否是一种黑格尔式的「思辨辩证」(speculative dialectic),也就是从「在己」(in itself) 发展到「为己」(for itself),最后再到「在己为己」(in and for itself)呢?其实当例如有限者与无限者做综合时,先是无限者对有限者的否定后,再建构了一个包涵这两者元素的综合体,但这个建构不是人的精神发展所成就的,却是否定了人的精神而诉诸于上帝作为决定这综合的第三者。故它可称为一种「否定辩证」(negative dialectic),是对于人以及世俗的否定,相对于黑格尔对于人的精神与历史行程的肯定。
第二、齐克果与苏格拉底的关系。在第二部论「绝望是罪」的一节中讨论了苏格拉底对罪的定义。齐克果反对苏格拉底以为罪是无知,因为齐克果强调罪是一种意识,人是知道自己的罪的。虽然一方面齐克果批评苏格拉底定义罪时缺少了意志的元素,但另一方面他又同意苏格拉底所区分的了解与真了解,赞同他以为若真了解就会受感动而去实践。然而齐克果以为若没有从上帝那里得到真了解的启示,甚至不愿意从上帝那里获得真知,以致于有着这种对于违抗命令之意志自觉的罪,才能出现从知到行过渡的辩证动机,这点则是在苏格拉底那里仍然付诸阙如的。
第三、对于恶魔心境的刻画。这是出现在第二部第二章「罪的连续」的一段话里。齐克果以为投降于魔鬼的人常央求别人不要向他说一些行善的话,以使他感到软弱。他要求自己在行邪恶的事上是始终一贯的,而又只在连续犯罪中才感到自在,才觉得有自己。故维系他的并不是那新的罪,新的罪只是那陷于罪中的一种新的表达。然而,当更加深陷于罪以维持自己时,人的魔性越来越上升,但是魔鬼本身又是如何呢?他事实上是在面对上帝的过程中,从放弃基督教的守势转为向上帝宣战的攻势,从软弱提升到违抗,从违抗再到冒犯。最后齐克果即强调:「这个冒犯把基督说成是魔鬼虚构出来的。」这是罪的最高乘方,最深的绝望。如何从这里反转为信仰,是本书始终讨论的主题,而这就要回到书中开始所提出的论题:人的综合关系是由上帝所决定的。
第四、本书的副标题是:「关于造就和觉醒的基督教心理学阐释」。这个「造就」一词本来指的是对于教会成为基督教团体的造就,但本书显然是基督徒自己对于信仰的造就,过程则是从对于绝望由浅至深的体认,从最极度的罪翻转到信仰的觉醒。针对此齐克果所做的心理学分析历程,不只是往人的心灵深度的潜意识去发掘,更往驻于人心但又超越其上之上帝去接壤,俨然形成一种高度心理学的分析历程。
第五、齐克果在分析绝望由浅入深时的种种形态时,也刻画出人存在的不同形态。举例来说,不愿做自己的绝望表现在一位少女委身于所爱的绝望,想要做自己的绝望表现在如凯撒欲拥有权力的绝望;在人的综合无法完成时的绝望中,无限的绝望表现在人陷于幻想中的绝望,有限的绝望表现在人的心意狭隘、精神卑下的绝望,可能的绝望表现在人的妄想却反而沉浸于忧郁的绝望,必然的绝望表现在人陷于宿命论或市侩庸俗的绝望等等。
第六、齐克果以间接的沟通方式(indirect communication)来表达。首先本书的作者被齐克果署以假名Anti-Climacus,而自居为编者,这表示齐克果不以作者直接和读者沟通。其次,本书的表达处处充满隐喻、故事、嘲讽、戏谑的修辞文笔,因为作者不欲将真理本身直接地传达给读者,而在将真理和感情连结,以启发与刺激读者,让他能真了解真理,从而产生出行动力。
这里简单指出《致死之病》提供了齐克果哲学的辩证与沟通方法、伦理学的立场、基督宗教的心理学分析,并启发了我们对于罪恶、现实中的人格形态的深入了解。但本书展开的面相不仅如此而已,它有待读者的细读、品味,以开发出更多的意涵。这是部值得推荐给不论是基督教徒或非基督教徒的一部好书!

本文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往,审视自己的内心。作者在书中对“致死之病”的剖析,精准地击中了许多我自身存在的困境,那些我曾试图回避、但又不断困扰我的问题。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问题的揭示,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觉醒”的可能性。他强调,真正的改变并非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或自身的挣扎,而是源于一种属天的呼唤和内在的更新。书中关于“恩典”的阐述,让我对自己的不完美有了更多的接纳,也让我看到了在基督里的无限可能。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我逐渐摆脱旧有的束缚,走向更自由、更丰盛的生命。

评分

老实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基督教心理学”这个标签有些保留。我担心它会过于强调教义,忽略了心理学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然而,《致死之病》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在书中展现了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同时又将圣经的智慧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非常和谐而富有力量的对话。书中对“造就”这个概念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指知识的增长或技能的提升,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生命的成长,一种品格的塑造。作者在探讨如何“觉醒”时,也没有流于空泛的灵性说教,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方法,引导读者去认识自己,去面对自己的软弱,并最终在信仰中找到力量和方向。我感觉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能够触及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同时又给予人前行的勇气。

评分

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但长期以来,我总觉得自己在信仰的实践上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时。总是在理性上明白,但在情感上难以真正释怀。 《致死之病》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的这种困惑。《致死之病》的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与现代心理学的前沿理论相结合,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而全面的视角。书中关于“内在的医治”和“生命的转化”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它不是简单地压抑负面情绪,也不是依赖外部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通过与神的连接,去触及问题的根源,从而实现真正的改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盼望”的章节,它让我明白,即使面对最深的绝望,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在基督里,一切都有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配色和字体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氛围,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不会是一本轻松读物,反而会引发内心的探索。我一直对基督教心理学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这方面的书籍大多比较晦涩难懂,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流于泛泛而谈。所以当我看到《致死之病》这个书名时,就立刻被它所吸引了。“致死之病”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和紧迫感,让人联想到生命中那些根深蒂固、难以摆脱的困境,而“造就和觉醒”则又给予了希望和方向。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我们内心深处的“病灶”,那些阻碍我们成长、让我们痛苦的根源,然后从基督教的视角出发,提供一条通往真正觉醒和生命更新的道路。这种结合了深刻洞察与盼望指引的叙事方式,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得知这本书的,当时正值我个人经历一段低潮期,对于生活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感到有些迷茫。朋友推荐我看看这本书,说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致死之病”这个概念的界定,这部分内容让我颇受启发。它并非仅仅指代生理上的疾病,而是更深入地触及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症结,那些隐藏在行为和思想背后的、具有毁灭性的模式。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和例子,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罪”的解读,它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评判,而是被描绘成一种扭曲的生命状态,一种与神、与己、与人隔绝的病态。这种理解方式,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释然,仿佛找到了理解自身局限性的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