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存有与时间》阐释(三版)

海德格《存有与时间》阐释(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海德格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形而上学
  • 哲学史
  • 《存有与时间》
  • 德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诠释学
  • 哲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德格哲学彷彿是一道光芒,照亮我们心中的家园,让流浪于外的我们回到久别重逢的家乡。

  海德格是上承胡塞尔(Edmund Husserl)现象学,下开欧陆后现代思潮的重要哲学家,要领会欧陆当代哲学主要思潮,就要深入了解海德格的哲学理论。最理想的方式,当然是由阅读其着作,尤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存有与时间》开始。然而,对当代中文读者而言,无论在言语或是思考方式上,这部经典都是艰深难懂,往往令人望之却步。

  为了让读者较容易把握海德格哲学,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简易流畅的文字,辅以实例,以十五章的导读与分析,逐节分点阐释海德格的理论思维,完整而连贯地勾勒出《存有与时间》的整体架构与脉络。期许读者能在明白海德格哲学后,对其理论困难,有自己的反省与体悟。也希望本书能带领读者进入海德格和欧陆当代哲学的殿堂,打开新的视域,以不同的观点来认识人生和宇宙之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荣华


  辅仁大学哲学硕士、博士,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长,2016年退休。研究专长为诠释学、现象学、海德格哲学与高达美哲学。除本书外,另着有《形上学:理论与批评》、《高达美诠释学:〈真理与方法〉导读》、《葛达玛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的诠释》和《海德格哲学:思考与存有》,合着有《西洋哲学传统》、《哲学概论》,以及多篇学术论文。
 

图书目录

三版序


首页 本书的目的及进路

第一章 导论(¶ 1-8)
一、探索存有的必要性(¶ 1)
二、从存有探索的结构指出本书方法论的轮廓(¶ 2)
三、存有探索的优先性(¶ 3-4)
四、时间是理解存有的视域,及西方哲学误解存有的理由(¶ 5-6)
五、现象学方法及本书的写作计画(¶ 7-8)
附 录

第二章 此有的存在分析:一个简略的说明(¶ 9-13)
一、此有的本性、本真存在及存在性征(¶ 9)
二、简略说明此有的基本结构:在世界的存有(¶ 12)
三、认识是此有的一种引出模式(¶ 13)

第三章 在世存有的世界及世界性(¶ 14-21)
一、周遭世界的分析(¶ 15-16)
二、世界性(¶ 18)
三、世界性与笛卡儿的世界概念(¶ 19-21)

第四章 周遭世界的空间意义与此有的空间性(¶ 22-24)
一、用具及周遭世界的空间意义(¶ 22)
二、此有的空间性:开辟空间(¶ 23-24)

第五章 此有与别人共存的存在方式(¶ 25-27)
一、探索的方式:存在的进路(¶ 25)
二、此有与别人共存(¶ 26)
三、日常生活的此有与「人人」(¶ 27)

第六章 此有的「在存有」之三个存在性征:际遇性、理解和言谈(¶ 28-34)
一、际遇性(¶ 29-30)
二、理解与解释(¶ 31-33)
三、语言的存有学基础:言谈(¶ 34)

第七章 此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及沉沦(¶ 35-38)
一、闲聊(¶ 35)
二、好奇(¶ 36)
三、歧义(¶ 37)
四、沉沦(¶ 38)

第八章 此有的存有:关念(¶ 39-42)
一、怖慄的现象学分析(¶ 40)
二、此有的存有及其相关含意(¶ 41)

第九章 对传统哲学的实有概念和真理概念之批判(¶ 43-44)
一、对传统哲学实有概念的批判(¶ 43)
二、对传统哲学真理概念的批判(¶ 44)

第十章 此有与死亡(¶ 45-53)
一、死亡概念的理解方式(¶ 46-49)
二、死亡概念的本真意义和非本真意义(¶ 50-53)

第十一章 此有的本真存在(¶ 54-60)
一、良知与欠咎(¶ 54-59)
二、此有与决断(¶ 60)

第十二章 关念的意义:时间性(¶ 61-66)
一、参与和决断(¶ 61-62)
二、关念和此有的自我(¶ 63-64)
三、关念的存有学意义:时间性(¶ 65-66)

第十三章 从时间性说明此有的日常生活(¶ 67-71)
一、从时间性说明此有的开显性(¶ 68)
二、从时间性说明此有的关切和世界的超越性(¶ 69)
三、从时间性说明此有的空间性(¶ 70)
四、此有日常性的时间性意义(¶ 71)

第十四章 时间性与历史(¶ 72-77)
一、历史的一般意义及历史物与此有的关系(¶ 73)
二、从时间性说明此有的历史性(¶ 74)
三、此有的历史性与自我(¶ 75)
四、此有的历史性与历史学(¶ 76)

第十五章 从时间性说明一般的时间概念(¶ 78-83)
一、从时间性说明日常生活关切中的时间(¶ 79)
二、时间的公众性格(¶ 80)
三、时间的一般概念(¶ 81)
四、结语:此有的分析与存有一般的意义(¶ 83)

参考书目
索 引
 

图书序言

三版序

  本书出版至今,已匆匆十年。在这段时间内,无论中文与外文,都出版了很多海德格哲学的书籍和论文。尤其在中国大陆,研究海德格的学者更是蜂拥群起,着作大量出版。两岸阻隔数十年,文字使用已有差异。对于海德格的哲学词汇,各有不同的翻译。读者阅读海德格哲学的中文着作时,由于相同的德文词汇有不同的中译,便容易造成混淆。况且,海德格常自创哲学语词,中文无法找到适当的翻译,读者便难以掌握。若只凭中文翻译的字面意义,更会令人误解。并且,这十年内,哲学讨论的方向和兴趣稍有改变。以前哲学不讨论的,如今已成显学;以前常常讨论的,如今弃如敝屣。因此,在理解海德格哲学时,若能在当前的哲学讨论方向上,读者会更感兴趣,也更易理解。我想趁这次改版的机会,一方面重新检讨海德格哲学词汇的中文翻译,另方面作出修改和加入註脚,让海德格更接近当前哲学讨论的方向,使读者对海德格哲学有更切身的理解。

  海德格着作Sein und Zeit的英译是Being and Time,我把它译作《存有与时间》。在中国大陆,大都把Sein译成「存在」,而Sein und Zeit的中译便是《存在与时间》。在海德格,Sein与Seiendes是一对相关的词汇(参考本书第一章附录)。粗略而言,Sein可说是形而上的,而Seiendes是形而下的。这有点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Sein似乎是视而不见的道,Seiendes彷彿是具体的器具。正如道和器的关系──它们虽不同,但不截然二分,反而互相统一,相辅相成,即中国哲学所谓的道器不离。Sein与Seiendes虽不同,但不各自分离独立,而是统一的。

  我不把Sein译成「存在」,因为「在」似乎是属于具体事物的,容易与Seiendes混淆。正如我们眼前的东西,它们是Seiendes,是一个个的「在」。可是,若把Sein译成「有」,则似乎比较抽象,减轻了它的具体意义。于是我把Sein译作「存有」。相对而言,我不把Seiendes译作「存在物」或「存在者」,而把它译作「存有者」。

  既然Sein的主要意义是「有」,则我把海德格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Dasein译作「此有」,不是如中国大陆学者般译作「此在」。基本上,Dasein是人的专称,它是指人的存有。人当然是存有者,因为他有具体的一面。但凡存有者都有存有,根据海德格,人的存有是Dasein,这是说,人与其他事物在本性上的不同,是由于他「理解存有」。一块石头本身不会理解存有,动物或许有各种意识,但牠们的意识不能「理解存有」,唯有人才能理解存有。用中国哲学的词汇来说,动物或许可以理解牠的环境或周遭中的事物,但牠不能理解「道」。只有人才能理解「道」,这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性,也是他的存有。

  若把Dasein译作「此在」,似乎强调人的「在」,没有强调他的「有」。的确,人有具体的「在」,正如我今天在课室里,昨天在家里。但海德格的Dasein不是指人拥有特殊的「在」,而是拥有特殊的「有」──他拥有「理解存有」。这是他与其他事物在本性上的区别。

  海德格曾说:「此有的本性在它的存在(Existenz, existence)。」(参考¶9)我把Existenz译作「存在」。我们要注意,海德格这句话是说「此有的本性」,所以这不是指此有拥有具体的存在;我用「存在」一词,是指此有的本性,是它的存有学性格(请参考本书第六章¶28的阐释)。大体而言,只有人才能超出(“exist”中的ex)他的当下(现在),到达将来(或他的目的)和返回他的过去。对于其他事物的本性,却只停留在当下(现在),无法同时到达将来和返回过去。简单地说,人本性上总是在他的当下里,投出到将来的种种目的中,也带着他过去的种种经验。因此,人本性上是现在的,同时也是将来和过去。他的「在」显然与事物单纯在当下的「在」不同。对于人的「在」,可称为「存在」。海德格採用的Existenz与存在主义者(existentialism)所指人的存在非常类似。

  很多中国大陆的着作以「实存」翻译海德格的Existenz,这个翻译是不错的,因为它可以与具体事物的存在区别出来。但若採「实存」一词,似乎要将「存在主义」译作「实存主义」了。不过,existentialism译作存在主义已被沿用了数十年,早已成为我们的习惯,若现在要改为「实存主义」,实在太过别扭了。然而,当把海德格的Existenz译作「存在」时,我们要注意这不是指具体事物拥有的存在,而是存在主义主张的存在,就不会误解。

  海德格的Verstehen(understanding),我原来译作「了解」。这是由于海德格认为Verstehen来自现象学。现象学的定义是:「让那显示自己者,正如从其自己显示自己般地被看见。」(参考第一章¶7)它是强调「看」,而「了解」中的「了」强调「眼睛」。不过在这十年间,Verstehen通常译作「理解」,也被大部分学者接受。海德格后期强调语言,因此他不再注重「看」,而强调「听」。由听而得到天地万物的存有,这也可说是理解。所以我从善如流,把原来的「了解」,全部改成「理解」。

  海德格《存有与时间》还有几个词汇,不仅无法用适当的中文翻译,即使它原来的德文也与一般德文意义不同。读者看到这些词汇时,最好完全忽略它的字面意义,改从海德格对它们的定义和文本的脉络去理解。首先是Besorgen、Fürsoge和Sorge,我分别译作「关切」(参考¶9及¶15)、「关怀」(参考¶26)和「关念」(参考¶41)。根据海德格,关切(Besorgen)是指人与世界或世界中之物的关系。例如,我坐在椅子上,这时我与椅子的关系是关切。关怀(Fürsorge)是指人与别人的关系。例如我怜悯一位老人,这时我与老人的关系是关怀。至于关念(Sorge),则是指人的存有结构。对于海德格,人的存有是「在世界中的存有」(Inder-Welt-sein, Being-in-the-world),本书简称为「在世存有」。这是说,人在本性上不封闭在内心里,而是超出内在到达外在世界或世界中之物去(亦即上文的Existenz之意)。对于这个从内在到达外在的结构,海德格给它一个相当复杂的语词,称为「到了自己之前的存有—早已在(世界中)(ahead-of-itself-Being-already-in-(the-world)),且作为靠存有(Being-alongside)(它遭逢世界中的存有者〔entities encountered withinthe-world〕)」(参考¶41)。目前我们无须明白这个语词的意义,只要明白,关念的意义是指人的这个结构。

  并且,海德格认为,由于人的存有结构是Sorge,因此才能与世界或世界中之物发生关系。他根据Sorge的字根,称之为「关切」(Besorgen)。同理,由于Sorge,人才能与别人发生关系,他仍根据Sorge的字根,称之为「关怀」(Fürsorge)。海德格採用Besorgen和Fürsorge二字,主要便是因为它们来自Sorge。

  Sorge的英文翻译一般是Care,中文翻译通常是「烦」或「挂念」。无论英译和中文,都有浓厚的心理学意涵。但Sorge是指人的存有结构,是他与世界或世界中之物(或别人)的关系。这是对人的存有之描述,与人的心理完全无关。我把Besorgen、Fürsorge和Sorge分别译作「关切」、「关怀」和「关念」,是由于它们有相同的字根,这正和海德格一样,主要是根据相同的字根而命名。读者看到这三个语词时,不要被字面意义蒙骗,而要根据海德格文本的脉络去理解它们。

  另一个难以翻译的语词是Schuldigsein(参考¶58),英译是Beingguilty,它是根据德文的字面意义翻译的。中文往往译成「罪责存有」,这也是字面意义的翻译。然而,无论德文、英译和中译,都有过重的价值意义。海德格在《存有与时间》常强调他的现象学分析仅是描述,不是价值判断。因此,本书的哲学词汇都是中性描述,没有价值意涵。所以当海德格说人的存有是Schuldigsein时,他不是说人的存有是有罪的或承担种种的罪而负责。基本上,海德格是指人的存有是有限的。对于人的有限性,他称为「不」(Nicht, not)(亦可译作「无」)。这是说,人的存有具有很多「不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或「不得不如此」等。例如,人不能从世界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没有世界的个体;对于他是在世存有,他完全无可奈何,也无能为力。他无法抗拒,也不能逃避;他被丢掷到世界中,只能接受,这是他不得不如此的宿命。人对自己存有的基本限制,完全无法自己操控。对于人的无法控制的种种基本限制,就是人的「不」,也是人的Schuld或guilt或罪。

  我把Schuldigsein译作「欠咎存有」是逼不得已的决定。中文根本没有这种用法,这是没有意义的词汇。不过,它有一个好处,即可以避免读者用字面意义去理解它。我採用这个翻译,主要是我要用「欠」和「咎」两个字来解释¶58中海德格对Schuldigsein的说明。「欠」是指「欠缺」或「亏欠」。无论事物或人的多种情况,都有不同的「欠缺」或「亏欠」。这些「欠缺」或「亏欠」都各有所「归咎」。海德格在分析各种「欠缺」、「亏欠」和「归咎」后,最后指出人的存有的「欠缺」和「亏欠」就是「不」。这是无可归咎的,因为当人被丢掷到这里时,他是不得不如此的。换言之,当他是人时,他就是如此。这没有理由可言,似乎就是如此地加诸人的身上。这不是人的罪,人对它没有责任,更无可归咎和责备。

  《存有与时间》的Gewiss,英译为conscience,一般中译是「良知」。这个翻译是可以接受的,但「良知」有很强烈的道德价值意涵。当我们责骂说:「这个人没有良知。」这意涵了良知是正面价值的,失去它是不好的。不过,海德格的「良知」没有价值意涵。它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它是中性的。它是人的存有的一个机制,能把人从非本真的存在唤醒,唿吁他回到本真的存在去。至于这是好的或是坏的,海德格不加评论。

  同理,本书的「沉沦」、「闲聊」、「好奇」、「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等语词,都没有价值意涵,全都是对人的存有的中性描述。海德格不是说它们是好的或坏的,而仅是说人有这些不同的存在方式。这是对人的中性描述,不是对人的评价。

  《存有与时间》是海德格的早期着作,当时他尚未满四十岁。八年后,他完成《形上学导论》(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和《论真理的本性》(Vom Wesen der Wahrheit),学者大都认为这是海德格后期哲学的开始,也是欧陆后现代哲学的确立。后现代哲学的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和结构主义,都是在海德格哲学的影响下,而它们的哲学论述大都预设海德格的哲学概念。因此,此书上接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下开欧陆的后现代思潮。假若读者要深入理解欧陆当代哲学的主要思潮,《存有与时间》是必读的书。我希望本书能带领读者进入海德格和欧陆当代哲学的殿堂,打开新的视域,以新的观点来看看人生和宇宙之美。
 

图书试读

首页 本书的目的及进路

《存有与时间》的首页是一篇没有题目的文字。大体上,海德格是要说明此书的目的及进路。他首先引用柏拉图(Plato)《辩士篇》(Sophist)的一句话,指出我们总是以为理解「存有」一词,但当深入反省时,却发觉它并非如我们所理解的,因而觉得迷惑了。

对于使用中文的人,并没有如柏拉图所说:「总是以为理解『存有』一词。」在中文,「存有」是专门的哲学名词,不是一般常用字,所以它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词汇。但在希腊文、德文和英文,它却是非常普通。我们甚至可以说,若不理解此词,几乎无法说话。我们以英文来说明这点。在英文,存有是Being,Being是to be的名词,而在很多基本语句中,都要使用这个字。例如,I am a boy、this table is round、the world is wonderful等。当我们说这些语句时,我们是理解它们的,这表示理解其中的am和is,亦即理解Being了。

在中文,以上语句的翻译是:「我是一个男孩子」、「这张桌子是圆的」、「世界是美妙的」。这里的「是」基本上是一个系词,它把主词与宾词连系起来,成为完整的句子。不过,从另一个观点看,「是」将主词的意义说了出来。例如,「是」说出了「我」的意义是男孩子、「这张桌子」的意义是圆的、「世界」的意义是美妙的。当我们说:「某个东西是⋯⋯。」时,我们便是要指出这个东西的意义。在哲学上,哲学讨论的是最基本的课题,当我们说:「某个东西是⋯⋯。」我们便是要指出这个东西的基本意义。对于这个意义,通常我们称为「存有」。现在,当我们说:「我是⋯⋯。」我们通常都理解这句话的意义。不过,我们真的理解它吗?我们理解「我」的基本意义吗?「我」到底是什么?「我」是一个灵魂吗?肉体吗?为何灵魂会被困在肉体内呢?「我」是一堆单纯的物质组合吗?若是,为何「我」又有各种欲望呢?「我」从何而生?死往哪里?于是,深入的反省让我们对「我」的存有困惑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