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着作Sein und Zeit的英译是Being and Time,我把它译作《存有与时间》。在中国大陆,大都把Sein译成「存在」,而Sein und Zeit的中译便是《存在与时间》。在海德格,Sein与Seiendes是一对相关的词汇(参考本书第一章附录)。粗略而言,Sein可说是形而上的,而Seiendes是形而下的。这有点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Sein似乎是视而不见的道,Seiendes彷彿是具体的器具。正如道和器的关系──它们虽不同,但不截然二分,反而互相统一,相辅相成,即中国哲学所谓的道器不离。Sein与Seiendes虽不同,但不各自分离独立,而是统一的。
《存有与时间》是海德格的早期着作,当时他尚未满四十岁。八年后,他完成《形上学导论》(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和《论真理的本性》(Vom Wesen der Wahrheit),学者大都认为这是海德格后期哲学的开始,也是欧陆后现代哲学的确立。后现代哲学的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和结构主义,都是在海德格哲学的影响下,而它们的哲学论述大都预设海德格的哲学概念。因此,此书上接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下开欧陆的后现代思潮。假若读者要深入理解欧陆当代哲学的主要思潮,《存有与时间》是必读的书。我希望本书能带领读者进入海德格和欧陆当代哲学的殿堂,打开新的视域,以新的观点来看看人生和宇宙之美。
对于使用中文的人,并没有如柏拉图所说:「总是以为理解『存有』一词。」在中文,「存有」是专门的哲学名词,不是一般常用字,所以它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词汇。但在希腊文、德文和英文,它却是非常普通。我们甚至可以说,若不理解此词,几乎无法说话。我们以英文来说明这点。在英文,存有是Being,Being是to be的名词,而在很多基本语句中,都要使用这个字。例如,I am a boy、this table is round、the world is wonderful等。当我们说这些语句时,我们是理解它们的,这表示理解其中的am和is,亦即理解Bei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