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如何思考?

法国人如何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udhir Hazareesingh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法国Panorama des idées年度书籍大奖Le Grand Prix du livre d’idées
★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事务期刊Foreign Affairs 2015年最佳图书


  孟德斯鸠形容法国人︰
  用严肃的态度去做一些琐碎的事情,以欢乐的心情去完成严肃的任务。

  评论家丹纳说:
  法国人期望的不外乎是在自己与他人心中激起令人愉快的想法。

  作家帕斯卡描述法国同胞:
  我所讨论并非愚人,而是智者;对这群智者而言,想像力是最强悍的天赋。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掀起璀璨缤纷的法国思想,
  法国人热爱思考、热中讨论生命的美好、热切拥抱蒙田的格言:众人意见一致的对话最无趣!
  有人说,把法国从世界舞台拿开,我们就失去解决问题的某种方式。
  本书将带你辨识这些法式思维的特点,呈现今日法国文化显现的样貌。

  比起任何其他国家来,法国似乎特别重视知识活动,特别是公众生活中的知识活动,而且这种精神不限于高级知识分子,更遍及每个法国人。法国人对于法国民族的道德与知识高度极有自信,深知法国文化与思想传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因而其思维方式也展现出一种大国气派:当他们发言时,不只是为法国人发言,更是为全人类发言;当他们思考时,不只是为法国人思考,更是为全世界思考。

  他们喜欢把如吃、穿、说话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理论化;强调理性及精准表达;擅长建立宏大的理论框架,但有时流于小题大作;诉诸自由、平等、理性等普世价值进行抽象思考,但倾向忽略个别情况;运用善/恶、文明/野蛮、进步/堕落、保守派/改革派、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等二元概念。对法国人来说,思想本身、思想的实践与对思想的表现,三者息息相关,因而他们透过节庆、纪念活动、游行、请愿等社会与文化活动及仪式,在生活中落实他们的思想传统所追求的理想与价值,并表现出一种特属于法国人的优雅与从容,这构成了法国这个知性民族的形象。

  作者从各时代政治人物与知识分子的着作、历史书写、小说、报刊中辨认法国思维传统的特性,他认为过去几百年以来,法国思维主要展现了五种特征:一是有强烈的历史性,他们经常回顾、引用历史为自己的观点背书,并将之延伸发展;二是有强烈的国家与群体认同,因而倾向公开辩论,这也成为其哲学讨论美好生活的基础;三是相信强烈的信念值得以生命实践;四是相信知识活动有一部分就是要向群众沟通专门知识;五是摆盪于理性与想像之间,例如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卢梭的理想热情之间。

  作者追溯这些特征的思维根源及演变,他认为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我思故我在、演绎法等,代表着法国思维中的理性特征。笛卡儿认为真理必须透过对一切知识、观念、经验的不断怀疑才能获得,其理性方法将哲学从宗教中独立出来,揭开了现代哲学的序幕,再经由19世纪孔德的实证主义、20世纪的共和理想、共产主义等,传递至今日法国人的思维与语汇中。

  理性的底下,也存在着对超自然力量与神祕事物的兴趣。从拿破崙、戴高乐到密特朗都曾寻求占星师给予对于公私事务的建议,法国人每年寻求占星师协助的次数达千万次以上,每年出版的占星类书籍则有六百万册之多。上溯至启蒙时代来看,作者认为伏尔泰之相信世界的形成有一定规则,背后自有上帝的智慧和设计存在,此一自然神教观点其实有着传统基督教的信仰根源,启蒙时代知识分子对于人类能够改变环境、迈向进步的观点,正是建立在此种信仰上,亦即,有神祕意味的自然信仰不仅与启蒙理性并存,更为启蒙理想提供了一种内在动力。

  本书探索名为法国的思想宇宙之中种种不同面向,特别着重几项历久不衰的特质与其演进历程、在今日文化显现的样貌,并阐述心智活动如何(与为何)在法国公众生活佔有独特一席之地。除了描绘法国人看待世界和表现自我的多种管道方式,最终目的希望能如书名所言解释法国思想,包括他们偏爱的概念、框架、模式,特别是对于形式的热爱,以及他们对国家历史有强烈认同感,追求共和理想、好辩好思考,好使用抽象概念和二分法,但又容易陷入矛盾,对资本主义怀有敌意等,这些都可做为理解今日法国人的焦虑与乐观的起点。

名人推荐

  ★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不只展现对法国社会的熟悉,身为外国人却难能可贵如此深入法国知性生活。哈札里辛格蒐罗万象,是个说故事高手。——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哈札里辛格文采奕奕,将大量资讯去芜存菁,是一本令人陶醉的书。法国人想的确实和我们想的不一样,而这正是人们喜欢法国人的地方。——新共和杂志The New Republic

  ★以绝伦的才智探究与众不同的法式观念,包括历史、国族认同、民主参与、存在主义,以及秩序与想像间创造性的张力……不论你喜欢或讨厌所谓法国知识分子,甚或搞不清楚他们在想什么,都该读读这本书。——外交事务杂志 Foreign Affairs

  ★是什么让法国人和我们其他人如此不同?如果他们真的如此聪明,为什么国家一样乱糟糟?为什么法国人喜爱追寻生活的艺术?哈札里辛格写就一本绝妙好书,有深度且具洞察力,时而妙趣横生,告诉我们法国人如何思考。这本书解释了今日的许多现象,非常有看头。——John Lichfield,英国独立报 Independent

  ★对法国过去四个世纪以来的思想演进做了出色探究。内容博学但极具可读性。适合对法国哲学难以下嚥的读者;对法国思想和文化有兴趣者必读。——华盛顿书评Washington Book Review

  ★不论你是否同意哈札里辛格对于法国的主张,有件事是肯定的︰对于揭露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托德所称的神祕的法国,英语世界的作者无人能及哈札里辛格。——展望杂志Prospect

  ★博大精深且优美生动的研究,一探四百年来法国哲学与政治思想的流变。——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迪尔‧哈札里辛格 Sudhir Hazareesingh


  一九六一年生于模里西斯,从小就是个恋法癖。父亲曾在英国剑桥和法国索邦大学做过历史研究,也担任过模里西斯总理首席私人祕书,因此全家与法国和非洲诸国的政界及学界精英往来密切。

  苏迪尔于一九九○年起任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政治系讲师,并为英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士。每年有一段时间会住在巴黎,参与许多知识社群的活动,因此得以从绝佳的制高点观察法国思想的灿烂丰富,并深深体会到法国人将其思想传统的理念及价值观实践在生活中。

  着有《拿破崙传奇》(The Legend Of Napoleon, 2004),获得拿破崙基金会的历史写作奖;《戴高乐主义神话》(Gaullien, 2010),获得法国参议院的历史写作奖。

译者简介

陈岳辰


  师大翻译研究所毕业,现任专业口笔译者、大学兼任讲师,并参与多款软体及游戏中文化专案。译作有:《死亡之门》、《御剑士传奇》、《非理性时代:天使微积分》、《非理性时代:浑沌帝国》、《非理性时代:上帝之影》、《无名之书》、《我无罪》、《无罪的罪人》、《原罪》、《把他们关起来,然后呢?》、《诱惑者的日记》等书。

图书目录

导论 对普遍性的渴求
法国民族性的核心是超越性的,法国人不只关心矛盾与多样性的问题,她的目光也越过彼此的肩头,看向他人,看向周围的世界。法国比任何国家都渴望普世性。——Jean d’Ormesson
独树一格的国家
思想的地位
普遍性与脆弱性

第一章 笛卡儿的颅骨
笛卡儿证明了法国人沉溺在以他为象征的特定思维逻辑中:志向大胆积极,风格流畅又不失克制,注重演绎和本质(姑且不说是教条化),具有冲击力道却又矛盾地追求清晰和肯定。
笛卡儿主义
共和爱国人士
存在主义英雄
笛卡儿加入共产党
胜利的理性(理由)

第二章 黑暗与光明
星体排列塑造人的命运,宇宙灵光回复人的协调,空间中充满神奇不可见的流体……神祕主义凸显了法国文化在现代脉络中的特殊性质:理性主义和灵性诉求如此贴近,传统上「理性」和「宗教」之间的区隔似乎失去意义。
上帝之城
人性教派
超自然帝王
杰西岛的魂魄
永恆生命
潜藏的和谐

第三章 乌托邦愿景
乌托邦理想在强度、种类、持续性上,都点出现代高卢思想的另一个层面:伟大而慑人的想像力……钟情于以形上学定义人类的幸福、喜爱追求新鲜并脱离传统思考、视野广阔而能拥抱全世界、偏爱矛盾也愿意为最渺远的结论铺路、为了自身理念总会热情进行广泛又详尽的规画。
二四四〇年的巴黎
人类重生
追求平等
互助
从巴黎公社到共产党
乌托邦想像

第四章 科学理想
法国战后精英的意志论,他们的共通信念是以国家和人类的技术能力征服自然。一位分析师曾说这是法国作为「科学国家」的最高点。到了一九七〇年代,这种开创精神促成了有关高卢人对国家适应能力的自信,反映在政府的口号是:「在法国,我们没有石油,但我们有想法。」
物理和自然世界
解决生命的问题
概论专家
科学的未来
国家科学

第五章 向左走,向右走
左右这种概念一方面是松散地营造立场分歧、凸显政治力量的对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引相信共通理念的人一起塑造未来。同时这类语言凸显了法国思维更普遍的特性:时常借由美化历史来支持自身的论点;能够产生极为古怪的概念组合……
革命和反革命
秩序与运动
国家愿景
右的迷思
人民的敌人与朋友
传承不灭

第六章 部分的总和
所谓的法国,就在「残留、混杂、不断增添与调和」之中诞生……通过历史重重考验并且倖存下来,而这份坚忍来自于集体的苦难、集体超越困境的意志。有人说法国就是刚毅,就是拒绝被统治,是一股神奇、灵性层面的力量,也是共和人士心中的道德自律、社会主义者保护劳动阶层的努力,以及国族主义对法国生命力的赞颂。
地方情感,国家归属
小祖国
节庆争议
爱国主义的种类
法国认同

插曲 通往现在的新道路

第七章 自由与宰制
「法式咖啡厅是个学校。它宝贵而平等,象征平等的尊严。它独特而自由,向所有人敞开大门,允许真正的选择。它伟大而博爱,购买三明治的行为看似简单,却创造了地区农产的流通。所以平凡的黄油、面包、猪肉进入口中,即便你不知情,也默默朗诵了『自由』、『平等』及『博爱』。」
自殖民统治解放
结构会说话
来自美国的信
让‧莫内与罗兰‧巴特、傅柯的连结
美元、金属和熟肉
穷人的语言

第八章 为每个人而写
每个法国的智识阶段都需要其哲学象征:在解放时代之后是沙特霸权,接着二十世纪后期托克维尔受到好评,下一个已经过世却重新浮上台面的是沙特的死对头卡缪……沙特象征的是普遍、知识深度以及恆定(即便朝着错误靠近);卡缪则象征了表面性,适合一年四季的知识分子。
沙特传承
自由主义复兴
转向内省
渐进的声音:罗桑瓦隆和巴迪欧
卡缪的反击
从前卫到后卫?

第九章 历史的终结
从诞生以来,法国的历史书写就符合法式思维的很多重要特徴,包括喜欢宏观的理论(从基佐与托克维尔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将特定族群理想化,并视之为法国文化最崇高的表现(资产阶级为一例);理性又文艺,并且时而能吸引大量民众注意的写作风格。
倾心历史
共和愿景
更科学的历史
战争回忆录
记忆的年代
鲜明风格

第十章 法国思维的封闭
目前法国的经历其实是欧洲整体病况的一部分,尽管法国人的体验似乎特别深刻。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法国精英自从大革命之后就常常对未来感到焦虑,「反现代主义」是法国思想的基本要素。进步主义者的绝望感也有悠久历史,主要由于败给保守势力是一再出现的经验。
国家的病
衰退的体现
进步主义的悲观论调再现
倾向族群的国族主义
在故乡的异乡人

结语 焦虑与乐观
 

图书序言

第十章 法国思维的封闭

二〇一三年夏季,一股消极浪潮袭卷法兰西民族。民意调查显示,法国成为「欧洲悲观主义的冠军」(注1),大众对于未来想望的黯淡程度远远超过邻国。调查也一致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法国人认为国家正在衰败。(注2)对于这股沮丧情绪,保守路线的《费加洛日报》在社论中称法国已经「触礁」,社会气氛低迷不振,无论是在相对和绝对数字来看,经济都落后其余欧洲竞争对手。值此同时,政府与许多反对团体之间进行「冷内战」,争议涵盖反对同性婚姻到布列塔尼的财经政策。(注3)《回声报》一篇社论指出负面氛围也是怀旧,盼望如同战后黄金时代一样的飞快成长,以及戴高乐般的绝对权威:「现在我们只剩下衰退。」(注4)

纵观之前十年,法国的萎靡不振已经成为知识和文化精英的讨论焦点。有人尝试将此现象解释为高卢人的矛盾性格之一,比方说曾有个人发展专家认为法国人的不快乐或许源于「想太多」。(注5)生命的苦痛(mal de vivre),一个其实无法精准翻译的概念,也得到史学家的直白诠释:它是现代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因为「思想的进步与绝望感无法切割」。(注6)然而,从萨科吉执政晚期到欧兰德这段期间,高卢人的末日心态有个明确的特徴是,认为在可见的范围内,没有获得救赎的机会。衰落主义成为政治精英最重要的课题,前总理费雍宣称法国「失去实质」;这说法更加令人担忧,因为背后真正的含义并不明确。(注7)社会主义阵营以典型的方式因应危机:举办研讨会。(注8)但许多进步人士承认出现社会的「道德恐慌」现象,「法国集体想像正在右倾」。(注9)各领域、各地区都陷入这种萧条景况,《世界报》社论警告法国正经历「持续的工业衰退」,产业杂志《新工厂》(L’Usine nouvelle)感叹「法国汽车制造业回不去了」,曾经得到萧邦赞赏的钢琴大厂普莱耶尔表示,要在二〇一三年底结束营运。(注10)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