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与中西思想对话

罗素与中西思想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罗素
  • 哲学
  • 西方哲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比较
  • 中西对话
  • 分析哲学
  • 逻辑学
  • 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20年代,罗素首次访华,这位西方知名哲学家与文人间的对话,最终成了中国文化沿革的见证。

  本书深入探讨罗素与中国文人的互动关系,在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历史语境中还原罗素,分析这位哲学家浓厚中国情结的前因后果,审视罗素与当时中国各界的互动,见证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罗素借由各种不同方式「对话」的对象包括: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胡适、丁文江、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赵元任、杨端六;孙中山、谭延闿、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瞿秋白、周恩来、张国焘、张申府;以及梁漱溟、张东荪、金岳霖、冯友兰、李石岑、傅铜、张岱年、贺麟、洪谦、任华、沈有鼎、王浩、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方东美、殷海光等代表人物。

本书特色

  国际知名哲学家、加州州立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丁子江新着;
  全方位阐释罗素:一位对话中西思想的先哲。
好的,为您提供一份关于《罗素与中西思想对话》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且避免提及该书的具体内容。 --- 图书简介:思想的交融与碰撞 书名: 思想的交融与碰撞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与原书作者不同的虚构作者名,以示区别]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虚构日期] 导言:探寻思想的广袤疆域 《思想的交融与碰撞》是一部深度剖析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与思想体系构建的力作。本书聚焦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哲学家、思想家们如何构建其世界观、认识论和伦理观,并探讨这些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复杂互动与深刻影响。它并非一本单纯的哲学史概述,而是力求穿透表象,直抵思想内核,揭示人类理性在不同环境下的独特表达。 本书的叙事结构精心设计,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体验思想的动态演进。我们相信,理解思想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是理解人类社会复杂性的关键。 第一部分:理性之光的起源与基石 本部分着重考察西方哲学传统中几个关键的奠基性时刻。我们深入探讨了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是如何在城邦文化中孕育而生,以及其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如何为后世的科学和形而上学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启蒙运动的浪潮。洛克、休谟、康德等思想巨匠,在面对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激烈辩论时,是如何重新界定知识的来源与人类心智的边界的?本书细致梳理了这些思潮如何形塑了现代政治哲学、自然科学的基础范式,并探讨了这种以逻辑和实证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在构建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西方思想体系的解读,我们强调其内在的连贯性与对个体自由、科学方法的执着追求。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重读与诠释,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西方文明思想图谱的核心特征。 第二部分:东方智慧的深邃意境 与西方理性主义的显著不同,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东方思想的广阔领域,尤其关注那些根植于历史、社会实践和宇宙整体观的哲学传统。 我们详细考察了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关于“道”与“天命”的形而上学理解。儒家思想如何通过对“仁”与“礼”的强调,构建了一个以伦理实践和社会秩序为核心的道德宇宙?道家思想又如何以其“无为”与“自然”的理念,挑战了僵硬的教条与人为的干预?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佛教哲学在不同地域的演变,特别是其关于“空性”、“缘起”的深刻洞察。这些思想体系往往不以抽象的逻辑推演为主要目的,而是着重于个体心灵的觉醒、对苦难的超越以及人与自然界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 东方智慧的精髓在于其对整体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强调,这与西方侧重分析和分离的思维方式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本部分旨在展现这种深沉的智慧如何为人类提供了另一种理解存在、时间与意义的独特视角。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挑战与思想的重塑 进入近代与现代,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将这些看似独立的思想体系推向了彼此的对立面,同时也催生了复杂的对话与冲突。 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意识形态对峙对既有思想框架带来的巨大冲击。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结构剧烈的动荡,传统哲学如何回应“意义的危机”? 我们分析了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类主体性的重新界定,以及后结构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这些思想运动标志着人类开始反思启蒙理性所设定的所有确定性,转而关注边缘、差异和权力的运作机制。 同时,我们也审视了在现代性冲击下,那些古老的东方思想如何在应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挑战时,重新发现自身的价值,并在全球性的思想交流中寻求新的解释空间。如何将古典的智慧资源应用于解决现代性的困境,成为本部分探讨的核心议题。 结语:面向未来的思想交汇点 《思想的交融与碰撞》的最终目的,是超越简单的“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本书认为,真正的思想进步往往发生在不同思想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之时。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格局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能够整合多元视角的智慧。本书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比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多维度的分析工具,帮助他们批判性地审视我们所继承的思想遗产,并以更开阔的胸襟迎接未来思想可能出现的全新形态。 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思想史、文化比较、哲学思辨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将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丁子江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州立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兼任英文《东西方思想杂志》(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主编,中文《东西方研究学刊》主编等。曾研究或任教于北京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等。着有《罗素与中华文化》《罗素:所有哲学的哲学家》《思贯中西》《险道三十年》《中国当代民营经济史评》等十余部着作以及大量中英文论文。

图书目录

「秀威文哲丛书」总序
自序
 
导言  在东西方对话的历史语境中重温罗素
一、罗素的访华语境:东西方跨文化直接对话的沟通基础
二、罗素的访华语境: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全方位还原
三、罗素的访华语境:跨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与「不可翻译性」
四、罗素的访华语境:跨文化「自我反思」的挑战
五、罗素的访华语境:跨文化对话的桥樑设计者与构筑者

第一章  亚里斯多德以来最博学的思想大师
一、精彩纷呈的一生
二、跨学科与跨文化的一代大哲

第二章 终生的中国情结
一、与中国不解之缘的「暗结」
二、热情的「崇华派」:大哲难忘的中国之恋

第三章 罗素与中华文人精英
一、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蒋梦麟
二、胡适、丁文江
三、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
四、赵元任、杨端六
五、其他文人精英

第四章 罗素与中华政治精英
一、孙中山、谭延闿
二、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
三、周恩来、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张国焘
四、张申府

第五章 罗素与中华哲学精英
一、梁漱溟
二、张东荪、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李石岑、傅铜
三、张岱年、贺麟
四、洪谦、任华、沈有鼎、王浩
五、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方东美
六、其他哲学精英

第六章 罗素的重大讲演及其影响
一、第一大演讲《哲学问题》
二、第二大演讲《心之分析》
三、第三大演讲《物之分析》
四、第四大演讲《社会结构学》
五、第五大演讲《数理逻辑》
六、《临别讲演:中国的到自由之路》

第七章  罗素:一位了解中华文化的大哲
一、罗素的中华文化观
二、罗素的中国重建观

第八章  1920年代中国的罗素化与杜威化
一、「罗素化」与「杜威化」的区别
二、「罗素化」与「杜威化」的「失利」与「复兴」

第九章 悲情历史的承载:罗素祖孙与中国的不同「对话
一、约翰‧罗素:两次鸦片战争的重要决策者
二、伯特兰‧罗素对鸦片战争的批判

第十章  罗素非凡的写作及其着作中译本
一、因思想着述和优美写作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哲
二、罗素着作中译本的出版概况
 
后记 在大师遨游的历史时空穿越
 
参考文献
罗素着作列表
罗素有关中国的部分英文文章列表(1919~1927)
罗素着作中文译本列表
罗素访华大事记
罗素生平年表

图书序言

自序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着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这是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经典训示。读罗素的书就是与一位思想伟人的交谈。
  
  罗素在访华及与中国思想界的对话中,闪现出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一簇簇天才的思想火花;这些瞬间和火花,赋予人类一种灿烂的品质,更构成一种永恆的启示。这本书作为《罗素:所有哲学的哲学家》(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的姐妹篇,力图将这些品质和启示,完整地展开在读者面前。
  
  历史语境,是对伟大思想追本溯源的入口。当年那场东西方文明的撞击与融合,正是发生在中华民族整个社会转型的历史拐点。着者曾在浩瀚无际的历史文献中浮沉游弋。本书阐述的罗素思想大都来自英文原作。一则因为虽不少罗素着述都译成中文,而着者手头并没有那些译本;二则更因为对原文的理解与那些译者有所不同。为撰写本书,着者访问了中美英加四国,包括台湾香港两地不少着名图书馆,查阅了那里大量有关罗素的中英文资料;不仅读过大部分有关罗素的英文传记,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英文历史文献作为旁证。一些中华精英与罗素的来往或对其的评述与批判过去是不为常人所知的。着者还探访了罗素活动过的不少地方,找到了不少近乎立体的感觉。不可否认也会有一些资料得自今天铺天盖地的网路,若根本忽略这个功能,至少有非与时俱进之嫌,但其最大弊病就是似是而非、难查出处、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因此,必须查证确实来源,方可坦然用之。
  
  为便于读者理解,本书先简述罗素的生平、成就及主体思想,然后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这位大哲与中国,与当时中华各种精英以及与中华思想文化的互动关系。与同类着作相比,本书有着不同的切入点与考证成果:即在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历史语境还原中重温罗素;分析了这位大哲之所以有浓厚中国情结的前因后果;还审视了罗素与当时中国三类精英在某种意义上的「对话」:一、文人精英,如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胡适、丁文江、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赵元任、杨端六等;二、政治精英,如孙中山、谭延闿、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瞿秋白、周恩来、张国焘、张申府等;三、哲学精英,如梁漱溟、张东荪、金岳霖、冯友兰、李石岑、傅铜、张岱年、贺麟、洪谦、任华、沈有鼎、王浩、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方东美、殷海光等。除了上述老一代「超级精英」,本书还评述了其他一些后起知名或普通知识分子与罗素的某种「对话」,而这些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资料也是不易挖掘的。本书探讨了罗素的中华文化观,其中包括他对道家、儒家以及佛家的评说,以及他对中国重建的看法等。很多有关这些方面的论述,并不仅表现在罗素的《中国问题》一书,而且还藏隐于其一生其他不少着述中。有一些资料鲜为人知,如当时中国佛教界着名的太虚大师,即吕沛林出国考察讲学时,曾在伦敦与罗素有一次难得而绝佳的东西方直接对话。
  
  罗素祖父,即约翰‧罗素对中国的孽债―涉及两次鸦片战争的决策等,亦在本书加以考证,并以此对比来烘托罗素浓郁的中国情结―作为「崇华派」而毕生对这个文明古国的友好;而正是这一点,却为所有罗素研究者所忽略。本书考证了马克思与约翰‧罗素的书信来往以及对其评价;还考证了罗素较早系统地接受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主要是来自着名英国汉学家维尔内(E. T. C. Werner)和研究唐诗的汉学家韦利(Arthur Waley)。本书首次展示了罗素对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首部小说《目的地:重庆》的评价。此外,本书深入对比了罗素与杜威在几乎同时访华时的不同影响,并以此试图理清当时思想领域中论战的轨迹与张力。着者在罗素浩瀚的英文着述中,查阅到了这位大哲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直接评价。本书在评析罗素访华重大讲演时,并非简单复述,而是将中文翻译与正式出版的英文着作作了一定的比对,并在与其整体思想的联系中加以把握和解读。本书排查了自1920年以来,罗素着作中译本的出版情况。经认真考证,除了提供罗素着作较为完整的列表和罗素生平年表之外,本书还提供了罗素有关中国的部分英文文章列表(1919-1927),罗素着作的中文译本列表以及罗素访华大事记等。本书英文参考文献名称以及所引用罗素英文着述的出处,都尽量翻译成中文,并标明原文为英文版。本书图文并茂,还收集了20余张有关罗素及其访华的图片,其中一些十分罕见。
  
  着者在青少年时期,印象最深的一个西方大哲就是罗素。最初是因为这个名字好记、好念。「罗素」的确是一个绝佳的中文译名,「罗」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叫得很响,如「罗成」等;而「素」则是一个意味很深,涵盖颇广的字,如「元素」、「因素」、「素质」、「素性」、「素朴」、「素材」、「素净」等。像很多人一样,知道他是哲学家,并非读他的哲学着作,而是读着他的各种散文体写作走近了他。那时,还没有用「阳光」来形容一类人,如时下流行的「阳光青年」;而在眼前一亮之际,就把「阳光哲学家」的桂冠加在罗素头上。一缕缕智慧、良知与正义的阳光,沿着白纸黑字,落进着饥渴的灵魂!在迎面而来的人生路标上,总是深深刻着阳光的印记。尽管它并不能将人世间一切阴暗暴露在光天之下,也无法晒除所有霉菌与腐诟,但感到了人文信念不可扭曲的硬度。再往后,走进「学术」生涯,感到自己就像一块毛坯,不断为被罗素的「知识之光」所淬炼。
  
  罗素作为客座教授,在着者所就读和工作过的北京大学进行近一年的讲学,对中国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罗素回忆说:「我讲课的北京大学是一所十分优秀的高等学府。校长与副校长都是热衷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人士。」当时罗素在北京的学术讲演,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讲演,大多安排在北京大学;其余较为通俗的课题,则安排在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地。在任华教授和洪谦教授指导下,着者在北大的硕士论文就是研究罗素。罗素作为访问学者,在着者攻读博士的美国普渡大学哲学系作过精彩讲演,至今那里的老教授还记得其中一个题目是「思维的物理条件」,其中谈了他对麦卡钖和联邦调查局的看法;此外在这之前,他还撰文抨击了美国与普渡大学所在地印地安纳州的教育制度,因而有人攻击他为「反美主义者」。据他所说: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刚好够躲避私刑」。罗素作为特邀教授,在着者所研读过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举办大型研讨班,吸引了卡尔纳普和莫利斯等人参加;研讨很成功,但罗素不喜欢芝加哥的环境和气候,也与那个校长相处得不很愉快。罗素作为访问学者在着者研读过的美国西北大学哲学系作过讲演,那里产生过好几位罗素研究专家,如主编过研究罗素最重要文献之一《罗素的哲学》一书的谢尔普(P. Schilpp)教授以及对罗素极力推崇的英语专家内瑟考特(A. H. Nethercot)教授等。编辑过《逻辑与知识》等罗素着述的马什(R. C. Marshi)教授说道:「1944年,西北大学的内瑟考特教授向我推荐了罗素哲学。1951年,我以研究罗素哲学的论文获哈佛博士学位。自那时起,我有幸常同罗素勋爵探讨哲学问题。」罗素在着者目前工作和居住的美国洛杉矶和南加州地区居住了两年,他非常喜欢这个人称天使城之地常年的阳光灿烂。在这里的学术界,他到处留下了活动的痕迹。罗素任客座教授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哲学系是本书着者学术交流很多的地方。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着者在北大当研究生时,为练习英语,为一位访华美国教授当临时翻译。听说着者正研究罗素,这位教授便兴趣盎然地谈起这位大哲在其所任教学校,因受迫害而引出一场举世闻名的大风波。原来她就是来自所谓罗素案件的发源地―纽约市立大学(当时叫纽约市立学院)。对这个案件,着者曾在《罗素:所有哲学的哲学家》一书中较为详细地评述过。后来,着者到美国留学后,到纽约拜访这位教授,顺便到这所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学探视了一番。
  
  本书是对罗素这位划时代甚至超时代的思想大师进行阅读、思考和评判后的结果。在着者多年的教研中,罗素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这是因为其智慧、知识、思想、阅历以及人格的巨大张力,无论讨论到什么领域的主题,都能与他的探索与见解挂上钩。自从早年对罗素产生兴趣,着者曾涉猎了罗素大部分着作,有的是精读,有的是通读,有的是选读,当然还有的只是草草的翻读。
  
  对着者写这本书,有同行朋友劝阻道:在中国,有关罗素的东西已经太多,以致过滥;他名目繁杂的作品可说是翻译最多的之一,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也可说是最常引用的之一,他丰富多彩的生平更可说是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不但是哲学,而且另外不少领域,几乎人人言必称罗素;因此极难写出精彩,写出风格,写出创意,再多出一本,也只会淹没在书海中。
  
  着者还是写了。因为长期的积压,若不加以释放,是一件难以忍受的煎熬。也许写罗素之难,就难在他写的东西太多了,太杂了;从最技术最枯燥的,一直到最浪漫最奔放的。
  
  在所有的思想家中,罗素恐怕是最多产的。很凑巧,1980年代初,北大硕士毕业后,留在外哲所从事研究,为了练习英语口语,着者利用暑假在国际旅行社当编外导游时,接待过罗素的遗嘱执行律师,他谈了不少有关这位原当事人的着述情况。据他所掌握的数字,罗素共出版过至少80部着作以及5000多篇各类文章,此外还有大量私人信件,其中有不少遗失或毁掉。例如与罗素合着《数学原理》的着名哲学家怀特海去世后,他的夫人根据丈夫遗嘱将所有罗素的来信通通焚烧了。根据着者本人的统计与收集,罗素成书的着作有97部(见本书附录「罗素着作列表」),其中《西方哲学史》是两卷本,《罗素自传》是3卷本,《罗素文集》是29卷本;若全部相加就有129部。此外还有很多编者根据某种主题而编辑的罗素着作或小册子,就难以计算了。
  
  罗素并非圣贤,当然不会是一个完人,但基本上算是一个表里如一的学人,而决非伪君子;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违背自己的理论和学术良知,也从未以标榜自己的所谓道德高尚而刻意掩饰自己对人性弱点的真实体验和揭示;即便是最为「正统」人士所诟病他的那些有关婚姻与两性关系的主张,也在后来被证实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
  
  「思想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柏拉图这样告诫世人。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像、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英国大哲培根大声疾唿。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德国大哲康德如此感叹。
  
  自然与人文社会各种领域的任何研究上升到最高度就是思想的研究。例如自然科学观中的相对论、量子力学、黑洞理论、大爆炸理论、反物质理论等等,最终都成了某种哲学思想的探讨。所有文明和文化历史社会传承中的世界观、科学观、真理观、审美观、价值观、经济观、政治观、法律观、教育观、宗教观、军事观、家庭观等等,都是在思想的高度才得以形成与发展。文明与文明、文化与文化、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不断进行着撞击与融合,最终都以各种形式和维度的「对话」得以互动、共存和发展。
  
  所谓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几乎所有人类之间任何行为的交往和沟通都是一种广义的「对话」。而只有最终上升到思想高度的「对话」,才能真正方向明确地引领人类社会;正如孔子所劝诫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如亚里斯多德所领悟的:「上帝所做的、胜过一切想像中的幸福行为,莫过于纯粹的思考,而人的行为中最接近这种幸福的东西,也许是与思考最密切的活动。」每一种文化最高昇华的境界就是思想,因此,文化与文化交往与沟通的最高形式就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只有对话,才可「化干戈为玉帛」,才可「相逢一笑泯恩仇」,才可「四海一家皆兄弟」!大剧作家萧伯纳笑谈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这一比喻语调俏皮而意味深长,让人在苹果的清香中嗅到了思想的浓郁。思想互换的收获与其他任何互换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读者眼前的这本书,就是大哲罗素与中华文化所进行的一场思想与思想的互换与对话。
  
  读罗素一类哲学大师的意义远远超出哲学范畴。人类存在的所有特点,都可以从阅读中领悟;人类全部的思想精华,都对读者无限敞开;大师们指向的精神高度,能使我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跃起、上升,点燃信念之灯,照亮深邃的生命。然而,在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习惯中,阅读大哲并不普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也就是说,犹太平均读书量是中国人的64倍。这种持久的忽视,更使着者本人在埋头于本书写作时感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催促。但愿这种催促能够企及更多的人,能够在阅读的荒原上点亮星星之火。如果可能,每个试图了解有关大哲的人唯读一遍,星星之火,也就有了燎原之势。
  
  着者本意不想把此书写成枯燥无味的纯学术论着,也不想无原则地追求市场效应。因此,希望本书能「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雅者见雅俗者见俗」。但倘若罗素特定的生平与思想,让人产生「道者见道淫者见淫」,那也是无奈之事,并非所愿。基于上述考虑,本书为观点与材料的结合,强调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寓学术性于趣味性,达到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双轨功能。先将大哲罗素还原为活生生的个人,再上升到思想巨匠的高度。尽可能立体和全方位地揭示思想伟人经历,阅历以及精神生活发展的各个宏观与微观层面。顺便提及,本书每一章前面所引罗素名言,必须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下才能理解,否则就有断章取义之误导。
 
丁子江 2015年11月16日于美国洛杉矶

图书试读

(以下摘引自本书「第六章 罗素的重大讲演及其影响」之「六、《临别讲演:中国的到自由之路》」)
 
讲学会、罗素学说研究会于7月6日在教育部会场举行欢送大会,并请罗素和勃拉克作最后一次演讲作为临别赠言。罗素以其在华一年的观察印象作了《中国的到自由之路》的演讲。他热情洋溢而又文采飞扬地说道:一个外国的人,在华时候不久,中国文语完全不懂,有如他的样子,要对于中国的各种问题,个个发点议论,实在冒着闹笑话的极大危险。中国有极占极繁复的文化,在现在世界当中,老的资格,真可称最。中国的习尚,和欧洲完全不同;中国从前在哲学上、美术上、音乐上,有过极大的贡献;但这种艺术,全然独立于欧洲影响之外,和古希腊文化各不相沽。以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的基础,全不相同于基督教的社会,要教一个欧洲人去了解它的状况,已经要费多少的劲;何况再加以中国近代的事实,宜乎欧洲人想定出一个方式来改造中国,常常要走入歧途了。因此之故,「我尝劝有心改革的中国人,去自立方式,不要全然依赖在外人知识的帮助上。话虽如此,我现在终敢大胆的把我对于中国情形,及其改进的方法的感想,摆在诸君面前。这种感想,是我和诸君相处之间,渐渐得来,并非初跨上岸的时候,就到我脑筋里面的。有两件极普通的事情,我觉得非常明白:第一,中国不应统括的採用欧洲文化;第二,中国传统的文化,已不能适应新需求,不得不对崭新的让步。
  
他坦诚地说,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应当改造的,中国不过是其中之一。改造的重大责任,自然有赖青年负担。中国学生极富进取精神,前途很可乐观。因此,中国有志改革的人们,顶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切莫完全依靠外人。就中国的实际看,有两件应该注意的事情,一是中国不要盲目地採用欧洲文化,千万不要好坏齐收;二是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新人生需求者,应该割爱。中国既不要盲从西方的文明,也不要保存中国残留的古化。将来的中国,和过去的一样,对于文明之创造,将有一特异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罗素与中西思想对话》,光是听到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哲学与文化交流的浓厚兴趣。罗素,这位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洞察以及对社会进步的不懈追求。而“中西思想对话”这个概念,则像是一座横跨了不同文化、不同时空的桥梁,让我充满了探究的冲动。在台湾,我们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积极拥抱来自西方的思想与科技。因此,对于如何理解和融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我们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体会。我一直很好奇,当一位以理性主义著称的西方哲学家,面对中国哲学中那些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实践体验的智慧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他是否能理解“道法自然”的深邃,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去展现这种对话的可能,或许是罗素本人在著作中对东方思想的零星提及,又或者是后人以他为视角,去审视和解读中国哲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观点,而是能够展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共鸣,一种在思想的碰撞中诞生的全新认知。光是想到这种跨越文化、跨越时代的对话,就足够让人心潮澎湃。

评分

这本书《罗素与中西思想对话》的题目,瞬间就抓住我的眼球。我一直对罗素这个名字充满好奇,他不仅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更是位博学多才、思想深邃的思想家,他的影响范围之广,着实令人惊叹。而“中西思想对话”,这个词组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于生长在台湾,深受东西方文化影响的我们来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我总是觉得,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虽然在出发点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指向了对人类存在的深刻追问,以及对社会福祉的关怀。我非常渴望了解,当罗素这样一位以逻辑清晰、理性严谨著称的西方哲人,遇到中国哲学中那些更侧重于直觉、体验,以及人生智慧的理念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他是否能够理解“阴阳相济”的动态平衡,或者“乐天知命”的豁达?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去探索这种对话的深度与广度,看到两种思想体系在相互审视中产生的启迪,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共通之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一次对人类智慧多元性的深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仿佛嗅到了知识碰撞的火花。罗素,这个名字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总是与清晰的逻辑、对社会进步的呼唤,以及对理性精神的坚守紧密相连。他的《西方哲学史》是我学生时代翻阅过数次的入门经典,而他对科学与和平的追求,也深深影响了我。然而,当我看到“中西思想对话”这个副标题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在台湾成长的我们,从小就沐浴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深知两种思想体系在根基上的差异,但也渴望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我一直觉得,无论是东方哲学中强调的和谐、天人合一,还是西方哲学中的个体主义、逻辑演绎,都各有其独到之处,也都在人类的智慧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机会看到,当一位西方思想巨擘,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审视、理解,甚至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时,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罗素对中国思想的点评,更是一种相互启发的可能。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架起这座沟通的桥梁,用怎样的笔触去描绘罗素与中国思想家们(即便只是思想的交流)之间那场超越时空的对话?是直指核心的哲学辨析,还是融入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是如何在碰撞中学习、成长,并最终抵达更广阔的理解。

评分

《罗素与中西思想对话》,光听书名就觉得是一场跨越时空与文化的思想盛宴。我对罗素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这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他的思想影响力横跨了多个领域,光是想到他那严谨的逻辑分析和对社会议题的深刻洞察,就足够让人好奇他如何能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火花。在台湾,我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一直有着特别的感受,总是在寻找一种更深层的理解,一种能够弥合差异、汲取精华的视角。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在学术阅读上的一个空白。我一直很想知道,当西方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遇上东方含蓄内敛的智慧,会激荡出怎样的思想火花?罗素是否能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或是儒家的“仁者爱人”?他又能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中获得哪些启发?这本书的题目暗示着一种平等的交流,而非单方面的评判,这让我非常期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深刻剖析,以及它们之间潜在的共鸣和张力。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呈现这种“对话”的,是直接引述罗素的论述来对比中国经典,还是通过某个研究者,以一个更具叙事性的方式来展开?无论如何,光是这个概念就足以吸引我深入探究。

评分

这本《罗素与中西思想对话》,光是书名就带给我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一直以来对罗素这个名字抱有深深的敬意,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先驱。他的思想,无论是逻辑学上的贡献,还是他对社会政治议题的深刻见解,都极具启发性。而在台湾,我们成长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对于不同思想体系的碰撞与融合,总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深刻的体悟。这本书所承诺的“对话”,恰恰满足了我一直以来渴望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精神内核的愿望。我迫切地想知道,当西方理性主义的严谨与东方哲学中那份含蓄而深刻的智慧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罗素是否能从老子的“道”中解读出宇宙的奥秘,或者从孔子的“仁”中看到人性的光辉?他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哲学中那些更侧重于实践、体验和人生智慧的论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有深度的视角,去解析这种对话的可能与复杂性,而不只是简单的概念堆砌。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将罗素的理论框架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启发的交流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间的理解与桥梁的搭建,这对于我们理解自身文化、接纳多元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