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与中西思想对话

罗素与中西思想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20年代,罗素首次访华,这位西方知名哲学家与文人间的对话,最终成了中国文化沿革的见证。

  本书深入探讨罗素与中国文人的互动关系,在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历史语境中还原罗素,分析这位哲学家浓厚中国情结的前因后果,审视罗素与当时中国各界的互动,见证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罗素借由各种不同方式「对话」的对象包括: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胡适、丁文江、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赵元任、杨端六;孙中山、谭延闿、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瞿秋白、周恩来、张国焘、张申府;以及梁漱溟、张东荪、金岳霖、冯友兰、李石岑、傅铜、张岱年、贺麟、洪谦、任华、沈有鼎、王浩、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方东美、殷海光等代表人物。

本书特色

  国际知名哲学家、加州州立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丁子江新着;
  全方位阐释罗素:一位对话中西思想的先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丁子江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州立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兼任英文《东西方思想杂志》(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主编,中文《东西方研究学刊》主编等。曾研究或任教于北京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等。着有《罗素与中华文化》《罗素:所有哲学的哲学家》《思贯中西》《险道三十年》《中国当代民营经济史评》等十余部着作以及大量中英文论文。

图书目录

「秀威文哲丛书」总序
自序
 
导言  在东西方对话的历史语境中重温罗素
一、罗素的访华语境:东西方跨文化直接对话的沟通基础
二、罗素的访华语境: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全方位还原
三、罗素的访华语境:跨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与「不可翻译性」
四、罗素的访华语境:跨文化「自我反思」的挑战
五、罗素的访华语境:跨文化对话的桥樑设计者与构筑者

第一章  亚里斯多德以来最博学的思想大师
一、精彩纷呈的一生
二、跨学科与跨文化的一代大哲

第二章 终生的中国情结
一、与中国不解之缘的「暗结」
二、热情的「崇华派」:大哲难忘的中国之恋

第三章 罗素与中华文人精英
一、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蒋梦麟
二、胡适、丁文江
三、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
四、赵元任、杨端六
五、其他文人精英

第四章 罗素与中华政治精英
一、孙中山、谭延闿
二、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
三、周恩来、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张国焘
四、张申府

第五章 罗素与中华哲学精英
一、梁漱溟
二、张东荪、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李石岑、傅铜
三、张岱年、贺麟
四、洪谦、任华、沈有鼎、王浩
五、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方东美
六、其他哲学精英

第六章 罗素的重大讲演及其影响
一、第一大演讲《哲学问题》
二、第二大演讲《心之分析》
三、第三大演讲《物之分析》
四、第四大演讲《社会结构学》
五、第五大演讲《数理逻辑》
六、《临别讲演:中国的到自由之路》

第七章  罗素:一位了解中华文化的大哲
一、罗素的中华文化观
二、罗素的中国重建观

第八章  1920年代中国的罗素化与杜威化
一、「罗素化」与「杜威化」的区别
二、「罗素化」与「杜威化」的「失利」与「复兴」

第九章 悲情历史的承载:罗素祖孙与中国的不同「对话
一、约翰‧罗素:两次鸦片战争的重要决策者
二、伯特兰‧罗素对鸦片战争的批判

第十章  罗素非凡的写作及其着作中译本
一、因思想着述和优美写作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哲
二、罗素着作中译本的出版概况
 
后记 在大师遨游的历史时空穿越
 
参考文献
罗素着作列表
罗素有关中国的部分英文文章列表(1919~1927)
罗素着作中文译本列表
罗素访华大事记
罗素生平年表

图书序言

(以下摘引自本书「第六章 罗素的重大讲演及其影响」之「六、《临别讲演:中国的到自由之路》」)
 
讲学会、罗素学说研究会于7月6日在教育部会场举行欢送大会,并请罗素和勃拉克作最后一次演讲作为临别赠言。罗素以其在华一年的观察印象作了《中国的到自由之路》的演讲。他热情洋溢而又文采飞扬地说道:一个外国的人,在华时候不久,中国文语完全不懂,有如他的样子,要对于中国的各种问题,个个发点议论,实在冒着闹笑话的极大危险。中国有极占极繁复的文化,在现在世界当中,老的资格,真可称最。中国的习尚,和欧洲完全不同;中国从前在哲学上、美术上、音乐上,有过极大的贡献;但这种艺术,全然独立于欧洲影响之外,和古希腊文化各不相沽。以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的基础,全不相同于基督教的社会,要教一个欧洲人去了解它的状况,已经要费多少的劲;何况再加以中国近代的事实,宜乎欧洲人想定出一个方式来改造中国,常常要走入歧途了。因此之故,「我尝劝有心改革的中国人,去自立方式,不要全然依赖在外人知识的帮助上。话虽如此,我现在终敢大胆的把我对于中国情形,及其改进的方法的感想,摆在诸君面前。这种感想,是我和诸君相处之间,渐渐得来,并非初跨上岸的时候,就到我脑筋里面的。有两件极普通的事情,我觉得非常明白:第一,中国不应统括的採用欧洲文化;第二,中国传统的文化,已不能适应新需求,不得不对崭新的让步。
  
他坦诚地说,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应当改造的,中国不过是其中之一。改造的重大责任,自然有赖青年负担。中国学生极富进取精神,前途很可乐观。因此,中国有志改革的人们,顶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切莫完全依靠外人。就中国的实际看,有两件应该注意的事情,一是中国不要盲目地採用欧洲文化,千万不要好坏齐收;二是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新人生需求者,应该割爱。中国既不要盲从西方的文明,也不要保存中国残留的古化。将来的中国,和过去的一样,对于文明之创造,将有一特异的贡献。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