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介绍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书
人一旦了解人存在的本质之后,才有存在的意义。
主体性对于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的辩证发展来说,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今日的年轻读者仍然会受到《存在与虚无》中的描述所鼓动,而且他们承认从本书中进行的自由分析,所得出的现象和哲学的事实。」──詹明信/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
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架构下的主体性。
主体性的存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物质的存在,另一种则是实践。
1961年,沙特受邀前往义大利罗马的葛兰西学院发表演说,将马克思哲学和人类学联系起来,回到马克思早期的「全人」概念,讨论「需求、劳动、享乐」这辩证三元素,这是人类与世界的真实互动,沙特所要解释的主体性就在这里。
什么是主体性呢?主体性的特性是非知,而在非知的情况下,主体性会有所回应,例如重新整体化、重复、创造、投射等。参与这场演讲讨论的义大利知识份子将焦点放在认知的主体性,但沙特却要强调实践中的主体性。主体性会因为认知或被认知而改变,既然主体性是如此善变,每一次尝试讨论就会使之变形,那么要讨论主体性,就该在无知的情况下才适当。可是实践中的主体性就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沙特在演说中提出三个例子,可以看出他对反思主体的想法,而他与义大利知识份子的精彩讨论,也启发我们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有更多思考面向。
◆马克思主义和主体性◆ 沙特在二战过后,他的政治思想逐渐左倾,自称为「共产党的同路人」,但是1956年苏联入侵匈牙利的军事行动导致沙特与共产党决裂,不过这并不表示他唾弃马克思主义,相反地,他仍然十分欣赏马克思主义。他在1960出版《辩证理性批判》,讨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产生了某些概念,却又将之丢弃,他想用存在主义和心理分析法来探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而在1961年的这场演讲中,他更进一步尝试用「主体性」做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点。
名人推荐 国立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 游淙祺教授 审定导读
国立交通大学讲座教授 洪鎌德博士 专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