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威尔.杜兰的最后箴言

落叶:威尔.杜兰的最后箴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ill Durant
图书标签:
  • 悬疑
  • 犯罪
  • 惊悚
  • 心理
  • 侦探
  • 法律
  • 剧情
  • 小说
  • 威尔·杜兰
  • 落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典历史鉅着《世界文明史》、《西洋哲学故事》作者
威尔・杜兰最后遗作,珍贵手稿首度公开

  22篇宏观又微观的雅致散文,审视人类永恆的争论
  关于生命、爱、战争与神


  普立兹奖得主、知名历史学家杜兰,一生致力于将艰涩的历史与哲学论述大众普及化。从1968年到1978年间,杜兰曾几度于访问中提及自己正在写一本名为《落叶》的书,杜兰提到:「这是一本不太严肃,关于我对政府、生命、死亡与神的思索的书」,「试着回答所有重要的问题,用简单、公正尽管不完美的方式」。即使到了九十多岁,杜兰仍每日在黄色便条本上一点一点写作。然而,1981年杜兰过世时,包括家族后代在内,竟然没有一个人知晓这本书究竟是否完成或存在。三十二年后,这份静静躺在孙女家阁楼木箱里的手稿,才意外重见天日。

  《落叶》是杜兰毕生最个人的书写,书中纵论各种课题,从人的年轻、老年,到宗教、道德、性爱、战争、政治和艺术。是杜兰钻研哲学、宗教、艺术、科学和世界各大文明六十多年的结晶,表现着一位非凡学者的最高智慧,向世人展现出历史足资为今日所借镜。

  杜兰在序言中提到,他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曾收到许多「好奇读者」的来信,要求他直言对于人生与命运等永恆主题的个人看法。本书便是他对这些挑战的回应。强而有力的观点,雅致的字句,对人类处境深邃的领悟,并在最后的结论里,揭露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必须面对的永恆难题,与所能经验的至高喜悦,在在显示除杜兰之外难以企及的高度。

名人推荐

  历史教授 周樑楷 专文导读
  清华大学、静宜大学、暨南大学荣誉教授 李家同 诚挚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威尔.杜兰Will Durant


  美国麻省北亚当斯人(North Adams),曾先后在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受高等教育,并担任过报社实习记者。1911年成为中学教师,并与学校的一名学生(就是日后他的妻子爱丽儿.杜兰)坠入情网,辞职后与她结婚。杜兰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专攻生物学,并向罗伯特.伍德沃(Robert S Woodworth)学习心理学,并在伍伯利(Woodbridge)和着名的杜威 (John Dewey)指导下专攻哲学。1917年为了获得博士学位,撰写了他的第一本书:《哲学与社会问题》 (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Problem),同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杜兰自1914年即开始在纽约的一家长老会堂演讲哲学及文学史,前后长达14年,为《西洋哲学故事》 (The Story of Philosophy)和《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两书做准备。 1921年筹办了劳动学校( Labor Temple School)致力于成人教育。1926年,杜兰持续地出版了十一本册子后,集结成《西洋哲学故事》 并受到瞩目,他以生动的文笔深入浅出地论述哲学家生平,介绍时代背景、一生境遇,并对每位思想家提出了中肯的评论。此书中,杜兰将哲学以活泼的笔法写成动人故事,广为读者喜爱,三十年间销售逾两百万册,并且被翻译成各国文字。

  1929年起,杜兰周游列国,蒐集资料,了解许多国家的历史典籍及传统,便偕同他的妻子投注毕生精力撰写《世界文明史》,以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审视世界文明遗产。第一卷于1935年出版,前后耗时四十年才完成此部旷世巨着。本书亦被誉为二十世纪 的《史记》、《汉书》,及人类文明的《离骚》,也获得各国学者高度评价和尊重。

  他不但是最为着名的通俗哲学与历史作家,更曾获颁美国普立兹奖。一生着作等身,除了最知名的《世界文明史》、《西洋哲学故事》,尚包含:《历史上的英雄》、《读历史,我可以学会什么?》、Transition(1927)、 The Mansions of Philosophy (1929)、The Case for India(1930)、Adventures in Genius(1931)、 A Program for America(1931)、On the Meaning of Life(1932)、The Tragedy of Russia(1933)、 Iterpretations of Life(1970)、A Dual Autobiography(1977)、The Greatest Minds and Ideas of All Time(2002)等书。

  杜兰一生深爱其妻,当他在1981年因心脏问题而住院时,爱丽儿似乎因害怕丈夫不会归来而停止进食。之后当杜兰得知深爱的妻子之死讯,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享年九十六岁。

译者简介

梁永安


  专职译者,台湾大学哲学硕士,译有《牛的印迹》、《来自深渊的吶喊:王尔德狱中书》、《小天使艾丝梅拉达:唐.德里罗短篇精选集》、《没有神的宗教》等。

图书目录

导读

前言
作者序

第一章 我们人生的伊始
第二章 论年轻
第三章 论中年
第四章 论老年
第五章 论死亡
第六章 我们的灵魂
第七章 我们的神
第八章 论宗教
第九章 论一种不同的「再临」
第十章 论宗教与道德
第十一章 论道德
第十二章 论种族
第十三章 论女性
第十四章 论性
第十五章 论战争
第十六章 论越战
第十七章 论政治
第十八章 论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第十九章 论艺术
第二十章 论科学
第二十一章 论教育
第二十二章 论历史的洞察

註释
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过来的,感觉很有哲学意味。翻开之后,发现作者的文笔非常有力量,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沉静和豁达。他谈论的东西非常广,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甚至还有一些社会现象的观察,而且都能写得鞭辟入里,让人拍案叫绝。我特别喜欢他分析某些历史事件时的角度,总是能看到别人忽略的细节,然后从这些细节中抽丝剥茧,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原因。他对于人性的洞察也非常深刻,不会简单地褒贬,而是呈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时候读着读着,会觉得作者就像一个过来人,用一种温和却坚定的语气,告诉你一些关于生活的道理。这些道理,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蕴含在他对历史、对世界的理解之中。他对于“进步”和“衰退”的看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不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看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迫使你去思考,去质疑,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它的文字具有一种穿透力,能够触碰到人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

评分

我可以说,这是一本改变我阅读习惯的书。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吸引人,他能够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阐述最深刻的道理。他对于历史的宏观把握,以及对细节的精准描绘,都让我赞叹不已。尤其是在谈论到人类文明的进程时,他那种既宏大又细腻的视角,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个体在其中渺小却又不可或缺的存在。他对于“自由”和“责任”的探讨,也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他并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内心的方向。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他对于“希望”和“绝望”的辩证思考,让我看到了在黑暗中依然能够找到光明的力量。读他的书,就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评分

这是一本读来令人心潮澎湃的书,虽然我才读到一半,但已经深深被作者那种洞察世事的智慧所折服。他笔下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如潺潺流水般自然流畅,每一句都仿佛是经过岁月沉淀后的精华。读他的书,就像在与一位智者对坐,听他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那些关于历史、关于文明、关于人性的思考,常常让我不自觉地停下阅读,陷入沉思。他对于历史的梳理,并非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透过表象,直达事件背后的驱动力,让我们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那些重复上演的人类悲剧与辉煌。尤其是他对文明兴衰的解读,让我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宏大叙事与细致入微的观察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在市面上是相当难得的。他对于“文明”这个概念的定义和探讨,更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角度,引发了我对自身所处时代和文化的重新审视。他的观点既有普适性,又充满个人独特的洞察,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受到启发,甚至会对一些既有的观念产生颠覆性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审慎地思考未来。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可能略显醇厚,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丰富的层次和悠长的回甘。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严谨的逻辑,又不乏诗人般细腻的情感。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图景与个体生命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感受历史洪流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个体在其中的挣扎与超越。我尤其欣赏他对文明发展的周期性观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警示意义。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过往的回顾,引发读者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书中对于知识、对于智慧、对于人生的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他笔下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智慧,却又蕴含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读他的书,感觉就像在和一位睿智的老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涤荡,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他对于“传承”和“创新”的看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张力和共生关系。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阅读的书。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字句精炼,思想深邃。他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常常能让人耳目一新,看到一些被忽视的视角。他谈论起人类文明的起起伏伏,就像在讲述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既有壮丽的篇章,也有令人扼腕叹息的转折。我最喜欢他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的剖析,以及在这种张力下,个体所能做出的选择。他并没有回避生活的残酷,而是以一种悲悯而坚定的态度,展现了人类在逆境中依然能够闪耀的光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知识的堆砌,而是来自于对生命、对世界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他对于“意义”的追寻,以及在追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都让我深受感动。他对于“时间”的理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