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批判理论
  • 哲学
  • 社会科学
  • 政治学
  • 意识形态
  • 历史
  • 文化研究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理论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马克思主义被后人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资本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基本着作。本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误区重新认识。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8世纪的欧洲,但是欧洲人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马克思主义被苏联、中国的共产党人继承并应用,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这个社会主义成了国家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成了党专政。最终这个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而又回到资本主义,历史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回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这就不能不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反思,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缺陷,才造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崩溃的历史局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三一


  自号曰“三一居士”。何谓三一?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追求真理一贯”也。1956年农历11月初8日降临在淮北平原一个穷乡僻壤里,自幼深受肚皮饥饿和精神饥饿的双重折磨,造就了健壮的体魄和坚忍顽强的意志,别无所好,唯嗜读书。初中毕业就回乡劳动,憧憬炼好一颗红心,实现上大学之梦。可是时运不济,命徒多舛,终于也没能上上大学。一个偶然的机会,上帝终于露出一丝微笑,将我带到省城市当了工人。工作之后磨难接踵,大学之梦随破。1987年通过高等教育汉语言专业第一届自学考试,立志在文学上有所作为,并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89年《六四》民运期间创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沙龙”,并因被此打入另类。2000年因国企改制下岗后自办企业。

  因为小时侯没上好学,所以亡羊补牢,粉膏油以继晷,始终学而不辍。 遭劫历厄,奋发努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却一事无成。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连野草也不生,不知谁的罪过?然而“天生我才必有用”,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当一搏,不求留誉于后,唯愿问心无愧而已矣。

图书目录

序言/003

第一篇 资本论批判/009
第一章 剩余价值分析/010
第二章  技术进步是否也能带来剩余价值/038
第三章  管理是否是创造价值的劳动/055
第四章 商业流通是否也创造价值/076
第五章 关于利息/098
第六章  关于资本的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117
第七章 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140
第八章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58
本文总结/168
后记/171

第二篇 哲学批判/173
第一章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174
第二章 哲学的空集/189

第三篇 科学社会主义批判―论国家社会主义的破产/203
前言/204
第一章 国家社会主义的特征/207
第二章 国家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216
第三章  国家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意义/230
第四章 国家社会主义的矛盾/236
第五章  国家社会主义灭亡的必然性/245
后记/252

图书序言

序言

  马克思主义被后人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资本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一些基本着作。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8世纪的欧洲,但是欧洲人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马克思主义被苏联、中国和东欧一些小国家的共产党人继承并应用,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这个社会主义成了国家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成了党专政。最终这个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而又回到资本主义,历史经过近百年的曲折循环,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这就不能不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反思。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缺陷,才造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崩溃的历史局面。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批判,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着作就是《资本论》,《资本论》的最核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运行中的各个要素及其运行过程,即商品、货币、商品的价值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等等,一步步展开他的理论阐述。这一理论曾经迷倒了很多人,特别是中国人,因为中国没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环境下成长的中国几代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都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着作中获得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多从概念出发,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的亲身感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进步,对外交流,世界经济一体化等等,当今的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人们直觉的发现资本主义曾经被妖魔化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并不比资本主义优越,不但不优越而且还远远的落后于资本主义。
 
  二战后的世界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大陆和香港、台湾比较,韩国和朝鲜比较,东德和西德比较,东欧和西欧比较……人们将这两种社会制度一比较,就会发现资本主义不仅经济发展快,而且政治民主,人们享有更多的民主与自由,特别是现代化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缓解了劳资矛盾,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这一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进一步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存在许多缺陷或者误区。这就是从源头上来反思,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因为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恰恰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歪曲、修正了马克思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存在问题?然而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还被共产党人作为圣经死守着,尽管他们从实践上早已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但在理论上还是要坚持这面旗帜,不准公开批判,不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说长道短。尤其在中国大陆这么一个没有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国家,要批判马克思主义真是难于上青天。
 
  然而历史总要前进,社会总在进步,作为对社会发展的总结与概括的社会科学理论也总是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不断的进行着否定之否定。

  要从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从新认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体制,就要从新认识剩余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从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书就是企图做点这方面的尝试,但是由于本人水准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深感困难重重,任重道远,唯望志同道合者以此作为起点,由此生发开去,获得更大的成果,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自由的代价:民主社会的新挑战》这本书,是近期读到最让我心惊肉跳的一本。它所探讨的议题,简直就是我们每天在新闻里、在网络上都能看到的真实写照。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剖析了当代民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让我一度感到有些绝望。他对于“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它如何侵蚀理性讨论的空间,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我常常觉得,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各种观点轻易地传播,但真正有价值的、需要深入思考的信息,却常常被淹没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 书中对“假新闻”和“信息茧房”的分析,更是让我警醒。我们仿佛活在一个自己搭建起来的“信息城堡”里,只愿意接收那些符合自己既有观念的信息,而对反对意见视而不见。作者并没有提供什么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民主制度的根基,恰恰在于开放的讨论和对不同声音的包容。他提出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共识、弥合分歧。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维护民主,需要的不仅仅是投票的权利,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性的思维。

评分

《历史的潮汐:全球化下的个体命运》这本书,我读完之后,脑海中萦绕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作者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全球化进程中,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漂浮的身影。他没有回避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和机遇,但更深入地挖掘了它所引发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冲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在地性”与“全球性”之间张力的探讨。我们身处台湾,每天都能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商品、讯息,但同时,我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方式。 书中对一些曾经的“成功故事”的解构,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济发展模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贴上“剥削”或“压迫”的标签,而是试图还原其复杂性,指出在看似光鲜的经济增长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代价。他探讨了产业转移如何重塑了不同地区的面貌,以及科技进步在带来效率的同时,又如何加剧了信息鸿沟。我读到后面,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置身于巨大棋盘上的小卒,虽然微不足道,但每一个落子,都在影响着全局。这本书让我对“进步”的定义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更加关注那些在全球化浪潮中被忽视的声音。

评分

《文化混血:全球化下的身份认同危机》这本书,让我这个在台湾这个多元文化熔炉里成长起来的人,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共鸣。作者以一种非常温柔但又尖锐的方式,探讨了在全球化浪潮中,个体身份认同所面临的挑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如同潮水般涌来,让我们难以分辨,究竟哪些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书中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张力的描述,让我感同身受。我常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可能更熟悉好莱坞的电影,或者日韩的流行音乐,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却显得有些陌生。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文化侵蚀”,而是试图去理解,在这种“文化混血”的过程中,新的文化形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个体如何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他探讨了“认同的模糊性”,以及我们如何在多个身份之间游走和切换。读到后面,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身份认同本身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建构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让我对自己在文化海洋中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科技乌托邦的裂痕: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困境》这本书,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深刻的忧虑。作者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描绘了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以及它可能为人类带来的巨大福祉。但同时,他也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这层“科技乌托邦”的光鲜外表,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背后的伦理困境。我最受触动的是,他对于“算法偏见”的讨论。我们常常以为科技是冰冷客观的,但作者指出,算法背后,其实是人类的价值观和偏见在起作用。 书中关于“隐私”的探讨,更是让我不寒而栗。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个人数据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收集和分析。作者质疑,在追求便利和效率的同时,我们是否正在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他用生动的案例,揭示了大数据如何在不经意间塑造我们的选择,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轨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对科技的恐惧,而是积极地呼吁,我们需要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伦理框架和法律规范。这本书让我明白,拥抱科技的进步,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评分

《思想的迷宫:重探资本主义的矛盾》这本书,实在让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书人,对我们所身处的经济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其实有点犹豫,毕竟“资本主义”这个词,听起来总带着点沉重和批判意味,担心会读起来让人喘不过气。然而,作者笔下的资本主义,却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中的批判。他用非常细腻的观察,一点点剖析了现代资本主义是如何在追求效率与利润的同时,也埋下了各种矛盾的种子。 书中对于“消费主义”的讨论,更是打中了我。我常常觉得,我们好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着去追求更多、更新的东西,好像拥有了这些,人生就会变得更圆满。作者并没有直接否定消费,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这种不断膨胀的欲望背后,到底是谁在获利?我们的生活节奏因此加快,人际关系是否也因此变得疏离?他举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社交媒体上的“炫耀式消费”,或者快时尚的背后,其实是对环境和劳动力的无情剥削。我读到后面,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购物的习惯,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吗?还是我只是被它‘需要’了?”这种自我省视,是在其他许多社会评论书籍里很少获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