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结构:中心.周边.亚周边

帝国的结构:中心.周边.亚周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帝国
  • 中心-周边理论
  • 世界体系
  • 历史社会学
  • 政治经济学
  • 区域研究
  • 社会结构
  • 权力关系
  • 全球化
  • 文化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享誉国际的日本当代重量级思想家柄谷行人
提出扬弃并超越旧世界帝国与近代国家的划时代鉅着
开启历史研究的新视界

  近年来,各地革命与政治运动蜂起,但仍无法打破「资本―国族―国家」的牢固体系。世人中,已觉醒全球局势并未跳脱此体系者少,误以为历史正在前进者多。此外批判席卷全球的新帝国主义时,若将矛头指向特定国家,亦是时代的误识,无法超越「资本―国族―国家」三位一体的终极结构。

  到底我们该如何消解霸权的竞逐,实践全球的和平共处模式?柄谷行人延续《世界史的结构》中对国家、国族与资本的深刻思考,在本书中,构想建立更大区域的和平共同体的可能。他提出大胆构想:回复「帝国」。

  纵然近代国家乃因推翻旧帝国而诞生,导致当代人以负面眼光看待帝国,然而帝国具备某些促成和平的要素,是当代世界系统所欠缺的。因此柄谷认为,欲超越近代国家与资本主义的原理,就必须重新检讨旧帝国的结构,并以某种形态回复帝国。这不是回复传统帝国的框架,更不是为当代特定经济霸权背书。事实上,若不否定古老反动的旧帝国、不否定和帝国主义相连的帝国,帝国就无法回复。

  我们必须「扬弃」帝国,才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回复过去被视为前近代而遭到否定的事物,借此超越近代国家的界线,挣脱「资本―国族―国家」的结构,迈向永久和平的世界共和国。

名人推荐

  陈芳明 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陈光兴 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张铁志 文化评论家
  张崑将 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教授
  杨 照 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
  万毓泽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郑村棋 人民民主阵线代表、社会运动者
  廖钦彬 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龚卓军 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郑重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柄谷行人(Karatani Kojin, 1940-)


  享誉国际的日本当代理论批评家、思想家、哲学家,及文学评论家,研究主题跨越文学、经济、历史、政治、哲学等多元领域。曾任教于日本国学院大学、法政大学、近畿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加州大学,并长期担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客座教授。2006年退休。

  柄谷行人出身学运世代,1960年代就参加反安保运动。1969年以讨论夏目漱石的〈意识与自然〉获得第12届群像新人文学赏。初期以文艺批评为主,1973年日本新左翼运动衰退后,重心逐渐移向理论与思想工作。近年来持续探讨「国家」、「资本」、「国族」等概念,提出「Association」作为对抗之理念,2000年曾组织NAM(New Associationist Movement)运动,鼓励成立各种小型共同体,以区域性的生产与消费,对抗大财团资本怪兽,近10年来更积极参与反核。日本311地震之后,他发表一篇掷地有声的〈站在震后的废墟之上〉,并亲上街头游行。

  柄谷行人至今已出版着述30余种,代表作有《伦理21》、《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哲学的起源》、《帝国的结构:中心•周边•亚周边》(以上五书由心灵工坊出版)、《迈向世界共和国》(台湾商务出版)、《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斯》、《历史与反覆》、《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作为隐喻的建筑》等。《定本柄谷行人集》全5卷于2004年由岩波书店出版。

译者简介

林晖钧


  毕业于国立艺专,为国内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学与当代思潮。译有《高山寺的梦僧:明惠法师的梦境探索之旅》、《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从《1Q84》的梦物语谈起》、《革命的做法:从318太阳花看公民运动的创造性》、《伦理21》、《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哲学的起源》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交换模式与生产模式之辨∕万毓泽

第一章   何谓「黑格尔的倒转」
1.为什么要批判黑格尔
2.马克思的黑格尔批判之盲点
3.生产模式论的极限
4.交换模式的导入
5.社会构成体与交换模式
6.前后的倒转
7.来自未来的回归
 
第二章   世界史之中的定居(定住)革命
1.游动狩猎採集民
2.定居的困难
3.互酬性的原理
4.定居革命
5.互酬制的起源
6.游动性的两种类型
 
第三章   专制国家与帝国
1.国家的起源
2.恐惧胁迫下的契约
3.帝国的原理
4.专制国家与帝国
5.帝国与帝国主义
6.波斯帝国与罗马帝国
7.欧洲与帝国
 
第四章   东亚的帝国
1.秦帝国
2.汉帝国
3.隋唐帝国
4.游牧民的帝国
5.蒙古帝国
6.蒙古帝国以后
 
第五章   近世的帝国与其没落
1.俄罗斯、鄂图曼、蒙兀儿帝国
2.帝国的衰退
3.欧洲的「世界―经济」
4.帝国的近代化
5.奥地利、俄罗斯
6.中国
 
第六章   帝国与世界共和国

1.帝国与神之国
2.霸权国家
3.历史与反覆
4.诸国联邦
5.自然的狡智
6.自然与历史
 
第七章   作为亚周边的日本
1.周边与亚周边
2.大和与朝鲜
3.皇帝与天皇
4.官僚制与文字的问题
5.汉字与假名
6.日本的封建制
7.什么是德川体制?
8.明治维新之后
 
后记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四章   东亚的帝国[摘文]

1、秦帝国


我在先前的章节里指出,罗马帝国、以及先前的希腊化帝国,是如何受到波斯帝国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下,帝国的原理是从「亚洲」发展出来的。但是,要思考关于西亚帝国的形成过程,非常困难。一个原因是,相关的史料稀少。举例来说,我们知道波斯帝国的前身,美索不达米亚诸帝国(西台、亚述、巴比伦尼亚等)是由游牧民部族所形成的,但是过程我们不清楚;我们的认识只能根据希罗多德的《历史》或旧约圣经等等这些间接的史料。不只欧亚大陆,美洲大陆,也就是中部美洲、中央安地斯等地区,也曾经形成广域国家。但是这些广域国家是什么样的情形,又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我们只能用考古学的方法推测。

不过,关于中国则有丰富的史料(遗迹、文献)。所以,观察中国的案例最能帮助我们思考有关帝国的事情。但同时,有些事情我们必须注意:史料的丰富不只是因为帝国的存在,还因为中国的历史带有某些特别的性质。也就是说,在中国,帝国的历史以王朝史的样貌呈现。因此,当我们参考中国的历史,来思考帝国的时候,同时必须把自己抽离「中国史」这个观点来观察。关于这一点,我们容后再述。

一般认为,中国的国家社会,在纪元前一〇五〇年左右之前有夏朝、商朝,其后又接续着西周与东周王朝。商朝与西周时代并非专制国家,而是多数都市国家的联合体。这意味着,这个时期的「王」类似于酋长;换句话说,互酬制还强而有力地留存。此外,商和西周的范围还仅限于黄河流域;一直要到东周,才把长江流域包含进来,形成许多国家各自割据、彼此争斗的状态。经过这所谓的春秋战国时代,终于在秦朝的始皇帝手上,形成了帝国。这件事在世界史上的意义,足以与波斯帝国匹敌,理由如下: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古代的四大文明,肇始于四大河川的河口,也就是尼罗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以及黄河。但是近年来,以水耕稻作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以及以旱田为基础的黄河文明,开始被分别看待。这样一来,就必须称为古代的「五大文明」。这一点暂且不论,清楚的是,秦帝国把黄河与长江两个异质的文明统合起来。这和波斯帝国统合了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以及埃及(尼罗河)两个文明,刚好互相对应。顺带一提,亚历山大足迹及于印度河,创造了超越波斯的世界帝国。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可以说成吉思汗所建立的世界帝国,统合了发源自五大河川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帝国的结构:中心.周边.亚周边》这本**厚实**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叙事**的重量,好像要带我们穿越时空,去审视那些庞大的权力体系。我一直以来对历史,特别是帝国兴衰的这类议题都特别着迷,从古罗马到大英帝国,再到近代的超级大国,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些**普适的规律**,或者说,是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某种**基因密码**。这本书的标题“中心.周边.亚周边”,立刻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让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这三个层级,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的。是在地理空间上划分?还是在权力结构、文化影响、经济联系上有所侧重?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帝国模型,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权力是如何分配、维持以及最终瓦解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格局日趋复杂、地缘政治博弈愈发激烈的当下,回溯帝国历史的经验教训,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也都相当有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阅读的仪式感**,迫不及待想翻开它,深入探索那些宏伟的帝国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结构性力量在运作。

评分

《帝国的结构:中心.周边.亚周边》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阅读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特别是那些曾经辉煌又复杂的帝国,对于理解我们当下的世界至关重要。“结构”这个词,暗示着一种**系统性的、深层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中心.周边.亚周边”的划分,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巧的观察视角**,让我能够去思考权力、资源和影响力的分配是如何在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内部运作的。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这三个层级,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否清晰,又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在某个时期,一个曾经的“周边”区域,是否可能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上升到“亚周边”甚至“中心”的地位?反之亦然。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种结构对帝国内部的社会阶层、经济发展、文化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引人深思的案例研究**,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比如,它是否会分析大英帝国在殖民时期的权力划分,或者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在帝国体系中的不同定位?这本书似乎有望为我提供一个**理解历史的全新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角度去审视那些宏伟的帝国。

评分

这本书《帝国的结构:中心.周边.亚周边》,从书名来看,它显然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却充满了**知识性的挑战**,吸引着我想要去深入挖掘。我一直对那些**跨越时空的宏大理论**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社会普遍现象的框架。这本书记的“中心.周边.亚周边”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分析帝国的显微镜**,让我们能够细致地观察其内部的层级关系和权力流动。想象一下,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核心区域可能享受着最丰厚的资源和最高的权力,而边远地区则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和剥削。但“亚周边”这个概念的出现,让整个模型更加 nuanced,或许它指的是那些并非直接被统治,但却对帝国运转有着重要影响的区域,例如贸易伙伴、或是曾经臣服但已独立的区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生动的历史案例**,来说明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实际运作中得到体现的。例如,作者会如何分析中国古代王朝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或者西班牙帝国在美洲殖民地的权力结构?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正是许多历史著作所欠缺的。它不仅仅是关于“谁统治谁”,更是关于“权力如何在不同层级之间传递、转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帝国的稳定与发展”。

评分

这本书,名为《帝国的结构:中心.周边.亚周边》,一翻开就感觉到一股**严谨治学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一向对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理论框架情有独钟,尤其是当它能够被应用于理解那些庞大、复杂的历史现象时。这本书提出的“中心.周边.亚周边”的分析模型,对我来说,就像是为理解帝国的运作提供了一副**精确的地图**。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或地理划分,更是一种对权力、资源分配以及文化影响力的**多层次解读**。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古代中国王朝的“都城-腹地-边疆”模式,或者西方殖民帝国在不同地区设置的治理等级。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不同的“层级”之间,是如何通过行政、军事、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进行联结和互动的?我尤其关注“亚周边”这个概念,它似乎比单纯的“中心”和“边缘”更能体现出帝国运作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或许它指的是那些既不完全是核心,也非绝对边缘,但却对帝国体系有着不可或缺作用的区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令人信服的论证**,通过具体的历史叙事,将这些理论框架变得鲜活起来,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伟大帝国的兴衰成败,以及它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叫做《帝国的结构:中心.周边.亚周边》的书,说实在的,起初是被它书名里的“结构”二字吸引。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碎片化、个体化的时代,但历史上的帝国,无一不是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集合体。这本书似乎就要去拆解这些宏大有机体内部的运作逻辑,特别是它提出的“中心.周边.亚周边”这个概念,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这就像是一种**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分析工具**,用来衡量一个帝国内部的权力梯度和资源分配。我想象着,**中心**可能代表着统治的核心、权力与财富的源头,而**周边**则是被统治、被榨取的区域,那么**亚周边**又会是什么呢?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缓冲地带?还是那些在边缘之外、却又与中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区域?这种层次分明的划分,让我好奇作者会如何用具体的历史案例来佐证,比如,在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或者甚至是近代的殖民帝国中,这种结构是如何体现的?我尤其关注它对**“边缘”的解读**,边缘地带往往是冲突、抵抗,但也可能是创新与变革的发源地。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帝国能够长久维持其统治,而有些则迅速衰落?这种结构性的分析,或许比单纯的历史事件描述,更能触及帝国兴衰的**本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