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想史后篇:冲击权威与平行真理

人类思想史后篇:冲击权威与平行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Watson
图书标签:
  • 人类思想史
  • 思想史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后现代主义
  • 批判性思维
  • 知识论
  • 文化史
  • 权威挑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始于近200万年前手斧的发明,揭示出在人类和语言出现之前,一切最重要的概念是如何开始的。接着,以宽广的视野展开思想,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是逐渐形成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思想,也正是这些思想史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

  除了人类最初语言词汇、艺术起源,还描述了书写产生、古代法律思想,以及祭祀和灵魂在宗教持久不衰的原因。并解释科学、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亦解释新大陆发现如何改变人类思考方式等。
《迷雾中的航向:现代科学的黎明与理性之光的试炼》 一、绪论:旧秩序的摇摇欲坠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从中世纪晚期向文艺复兴过渡,直至启蒙运动初期。这是一个信仰的基石开始松动,而理性的大厦尚未完全矗立的时期。我们将深入探讨,在教会与传统学说主宰的知识图景中,那些先行者们如何以惊人的勇气,点燃了对自然界运作机制的全新探究之火。 我们的焦点将置于知识范式的转移。在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巨匠出现之前,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和托勒密的地心说被视为不可动摇的真理。这种基于直觉和神学解释的旧世界观,是如何在日常观察和数学推演面前,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矛盾的?我们将分析,这种对既定权威的挑战,不仅仅是一场学术辩论,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与哲学危机。 二、天体运行的革命:从肉眼可见到数学必然 本书将详尽梳理天文学领域的突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非一夜之间便被世人接受的“日心说”,它更像是一份精心构建的数学模型,旨在简化对行星运动的描述。我们将考察其理论的数学优势,以及它如何巧妙地避开了早期宗教审查的锋芒。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约翰内斯·开普勒。这位虔诚的数学家,在面对第谷·布拉赫留下的庞大、精确却又令人费解的火星观测数据时,是如何挣脱了“完美的圆形轨道”这一柏拉图式幻想的束缚?开普勒的椭圆轨道定律,不仅仅是对行星运动的精确描述,它标志着“数学必须服从于观察”这一科学原则的胜利。我们将深入剖析他如何从几何学的优雅转向了物理实在的精确性。 而伽利略·伽利雷,这位“现代科学之父”,他的贡献则在于将观察工具——望远镜——引入了对天空的考察。我们将详细描绘他首次观测月球表面不完美、发现木星的卫星群,以及更具颠覆性的——观察到金星的相位变化。这些直接的、不可辩驳的视觉证据,如何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体是完美无瑕的以太构成”的教义构成了致命一击?我们将探讨“伽利略的审判”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科学探究与教会权威之间冲突的标志性事件。 三、力学的重建:从目的论到机械论的转型 在地面世界,对运动的理解同样经历了彻底的重塑。古代物理学,深受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影响,认为物体运动有其内在的“目的”——石头向下落是因为它的“本性”在于大地。 本书将细致考察西蒙·斯蒂文(Simon Stevin)在静力学方面的工作,特别是他对斜面原理的精妙阐释,这为后来的动力学奠定了基础。接着,我们将探讨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实验(无论真实与否)之外,他对自由落体和抛体运动的定量研究。他如何通过思想实验(如船上的实验),分离出摩擦和空气阻力等干扰因素,从而发现了惯性运动的基本概念? 这种从“为什么”(Why,目的)到“如何”(How,机制)的思维转变,是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力学研究开始聚焦于可量化的力、质量和加速度,为牛顿综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将简要涉及弗朗西斯·培根的归纳法哲学,尽管他本人在科学实践上影响力有限,但他对系统性观察和实验方法的提倡,为新兴的科学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四、生命与解剖的突破:揭开人体的神秘面纱 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也迎来了爆发。中世纪医学长期依赖盖伦的理论,该理论基于动物解剖,并充满了体液平衡的形而上学解释。 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的《人体的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的出版,被视为现代解剖学的开端。我们将分析维萨里如何冒着极大的风险,亲自进行人体解剖,并以极其精细的图版记录下他所观察到的事实。他的工作,是“眼见为实”原则对古老文本权威的胜利。我们不仅关注其解剖学的准确性,更关注他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的勇气。 紧随其后,威廉·哈维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现,是生理学上的里程碑。我们将详细解读哈维如何通过精密的动物实验和逻辑推理,推翻了盖伦关于血液在体内被“消耗”的观念,证明心脏是如同水泵般驱动血液在封闭系统中循环的事实。哈维的研究,标志着生命科学开始运用机械论的视角来理解复杂的生物过程。 五、结论:理性之光的试炼与展望 本卷的结尾,我们将总结这些看似分散的科学突破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预示着一个以理性、证据和数学为核心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早期的科学巨匠,尽管各有侧重,但他们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从基于神启和文本的信仰体系,艰难地拉拽到基于观察和推理的经验体系。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次知识的解放并非没有代价。科学的兴起,必然带来对既有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的冲击。我们将以对未来几十年间,欧洲社会对这些新发现所产生的怀疑、抵制与最终接纳的复杂心理过程的简要展望作结。本书所描绘的,是科学真理如何在迷雾中艰难地为自己开辟出一条航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沃森


  出生于一九四三年,就读于杜伦大学,伦敦大学和罗马大学。出版十三本着作,包括《20世纪思想史》,并被翻译为17种文字出版。此外,主持有关文化艺术的电视节目。自一九九八年以来,一直在剑桥大学麦克唐那考古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图书目录

第四部分 从阿奎那到杰佛逊──对权威的攻击、世俗思想和近代个人主义的诞生
第十六章 「上帝和人的仲介」:教皇进行思想控制的手段
第十七章 知识的传播和精确的兴起
第十八章 世俗的到来:资本主义、人文主义和个人主义
第十九章 想像力的爆发
第二十章 克里斯多佛.哥伦布的精神视界
第二十一章 「印第安人」的观念:新大陆的思想
第二十二章 历史走向北部:新教的理性冲击
第二十三章 实验天才
第二十四章 自由、物权和社群: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起源
第二十五章 「无神论者的恐慌」和怀疑的出现
第二十六章 从灵魂到意识:探寻人性法则
第二十七章 工业思想及其重要性
第二十八章 美洲的创造

第五部分 从维科到佛洛伊德
第二十九章 东方的文艺复兴
第三十章 价值的伟大颠覆——浪漫主义
第三十一章 历史,史前史和深时间的产生
第三十二章 人类秩序的新思想:社会科学和统计学的起源
第三十三章 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使用与滥觞
第三十四章 美国式的思想和现代化的大学
第三十五章 十字架与《古兰经》的敌人——灵魂的终结
第三十六章 现代主义和无意识的发现
结 语 电子、元素和难以捉摸的自我

图书序言



  一九七○年,《趣味意第绪语》(The Joys of Yiddish)正式出版,利奥.罗斯登(Leo Rosten)在该书的致谢词中提到了一位曾为他写过书评的朋友。利奥称他「博学多才,在远古史、拉丁语、希腊语、德语、义大利语、希伯来语、亚拉姆语以及梵语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最后一点——他懂得亚拉姆语和梵语——我极为欣赏。会讲英语、德语和义大利语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再加上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你便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非凡的语言学家;更何况还有亚拉姆语(耶稣的语言)和梵语呢!正如罗斯登在书中其他地方所说的,这样的一个人绝对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一个充满智慧而知识渊博的人」。在《人类思想史》这类书中,人们很容易将知识与智慧合二为一,认为它们相差无几,但罗斯登却坚持绝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一个年轻聪明的学者告诉他的祖母,说自己想成为哲学博士。祖母骄傲地笑着说:『好极了。不过,哲学是一种什么病呢?』」【1】

  在这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的确需要很多像罗斯登所提到的那种朋友,因为书中所涉及的材料来源于多种语言,也包括亚拉姆语和梵语。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掌握数种语言的专家少之又少。不过,我还算幸运,写一部面向大众的人类思想史,这一想法得到了不少知名学者的赞同,他们答应阅读整部书稿或其中的部分章节,并给出专业指导。向他们致谢以前,我也要先说明一下,书中的失误、疏忽以及文法错误纯属本人责任。在此,我非常感谢:约翰.阿诺德(John Arnold)、彼得.J.鲍勒(Peter J. Bowler)、彼得.伯克(Peter Burke)、克利斯托佛.齐本德尔(Christopher Chippendale)、阿兰.伊斯德森(Alan Esterson)、查理斯.佛里曼(Charles Freeman)、多明尼克.杰培德(Dominick Geppert)、P.M.哈曼(P. M. Harman)、罗伯特.约翰斯顿(Robert Johnston)、基约翰(John Keay)、格温多林.莱克(Gwendolyn Leick)、保罗.梅勒斯(Paul Mellars)、布莱恩.穆那(Brian Moynahan)、法兰西斯.罗宾逊(Francis Robinson)、詹姆斯.山科特(James Sackett)、克里斯.史卡瑞(Chris Scarre)、哈根.舒尔兹(Hagen Schulze)、罗伯特.塞格(Robert Segal)、乔达克.森古普塔(Chandak Sengoopta)、罗杰.史密斯(Roger Smith)、王涛(Wang Tao)、法兰西斯.沃森(Francis Watson)和张海燕(Zhang Haiyan)。在编辑及其他方面,我也要感谢:沃尔特.阿尔瓦(Walter Alva)、尼尔.布楼迪(Neil Brodie)、小卡斯.坎菲尔德(Cass Canfield Jr.)、迪力普.查克拉巴蒂(Dilip Chakrabati)、伊恩.特鲁里(Ian Drury)、维威恩.达菲尔德(Vivien Duffield)、休.范.达森(Hugh van Dusen)、法兰西斯科.戴瑞哥(Francesco d’Errico)、以色列.芬科斯坦(Israel Finkelstein)、鲁斯(Ruth)和哈利.菲兹吉宾斯(Harry Fitzgibbons)、大卫.吉尔(David Gill)、爱娃.哈伊杜(Eva Hajdu)、戴安娜(Diana)和菲力浦.哈拉里(Philip Harari)、简.亨德森(Jane Henderson)、大卫.亨(David Henn)、伊罗娜.杰西维兹(Ilona Jasiewicz)、拉兹.克勒特(Raz Kletter)、大卫.兰斯(David Landes)、康斯坦斯.罗温索(Constance Lowenthal)、菲奥娜.麦肯兹(Fiona McKenzie)、亚历山大.马仙克(Alexander Marshack)、约翰(John)和派特丽夏.门兹(Patricia Menzies)、奥斯卡.马斯凯尔拉(Oscar Muscarella)、安德鲁.纽恩伯格(Andrew Nurnberg,)、琼.奥兹(Joan Oates)、凯萨琳.帕玛(Kathrine Palmer)、柯林.伦福儒(Colin Renfrew)、约翰.拉塞尔(John Russell)、乔斯林.史蒂文斯(Jocelyn Stevens)、塞西莉亚.陶德斯契尼(Cecilia Todeschini)、兰德尔.怀特(Randall White)和基斯.怀特兰姆(Keith Whitelam)。本书的最终完成也离不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他们来自:英格兰剑桥汉东(Haddon)人类学及考古学图书馆、伦敦图书馆和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图书馆。我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罗列了大约三千五百五十条参考目录,我从中获益匪浅,在此特别提出。在《人类思想史》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乐趣之一就是对这些着作的了解与熟识,尽管它们可能永远也成不了畅销书,但却都是博大精深、充满真知灼见的杰作。其中不乏经典作品,要不是这本书篇幅太长,我会写好一篇书目提要,详细介绍那些书的内容、方法以及它们引人入胜之处。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如果你想充分了解人类思想的历史,那么本书所列的参考书目不可或缺。同时,我也要向作者们表达我无尽的谢意,对你们作品的阅读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乐趣。

  作者及编者有(以字母为序):哈利.埃尔默.巴恩斯(Harry Elmer Barnes)《西方智力文化史》(An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现实的意义》(The Sense of Reality),玛律科姆.布拉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和詹姆斯.麦克法兰(James McFarlane)(编者)《现代主义:欧洲文学入门,一八九○~一九三○年》(Modernism: A Guide to European Literature, 1890-1930),雅各.布朗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和布鲁斯.麦兹利希(Bruce Mazlish)《西方思想传统》(The Western Intellectual Tradition),埃德文.布莱恩特(Edwin Bryant)《寻求吠陀文化之源》(The Quest for the Origins of Vedic Culture),詹姆斯.巴肯(James Buchan)《思想之都》(The Capital of the Mind),彼得.伯克(Peter Burke)《文艺复兴时期义大利的文化和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 in Renaissance Italy),J.W.布罗(J. W. Burrow)《理性危机:欧洲的思想,一八四八~一九一四年》(The Crisis of Reason: European Thought, 1848-1914),诺曼.康得(Norman Cantor)《中世纪的文明》(The Civilisation of the Middle Ages),恩斯特.凯西尔(Ernst Cassirer)《启蒙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Enlightenment),雅克.喀尔文(Jacques Cauvin)《神的诞生和农业起源》(The Birth of the Gods and 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欧文.查德威克(Owen Chadwick)《十九世纪欧洲思想的世俗化》(The Secularisation of European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马西亚.克里西(Marcia Colish)《西方智力传统的中世纪基础,四○○~一四○○年》(Medieval Foundations of the Western Intellectual Tradition, 400-1400),亨利.斯蒂尔.柯莫杰(Henry Steel Commager)《理性帝国》(The Empire of Reason),阿尔佛雷德.W.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现实的尺度:量化与西方社会》(The Measure of Reality: Quantification and Western Society),乔治斯.杜比(Georges Duby)《大教堂时代》(The Age of the Cathedrals),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宗教思想史》(A History of Religious Ideas),亨利.F.埃伦伯格(Henri F. Ellenberger)《发现无意识》(The Discovery of the Unconscious),J. H. 艾略特(J. H. Elliott)《旧世界和新世界》(The Old World and the New),吕西安.费佛尔(Lucien Febvre)和亨利-尚.马丁(Henri-Jean Martin)《书籍的出现》(The Coming of the Book),瓦莱利.佛林特(Valerie Flint)《克利斯托佛.哥伦布的想像世界》(The Imaginative Landscape of Christopher Columbus),罗宾.雷恩.福克斯(Robin Lane Fox)《未授权版本》(The Unauthorised Version),保拉.佛雷德里克森(Paula Fredericksen)《从耶稣到基督》(From Jesus to Christ),查理斯.佛里曼(Charles Freeman)《西方精神的终结》(The Closing of the Western Mind),谢和耐(Jacques Gernet)《中华文明史》(A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sation),玛丽亚.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古代欧洲的男女诸神,西元前六五○○~前三五○○年》(The Gods and Goddesses of Old Europe: 6500 to 3500 BC),爱德华.格兰特(Edward Grant)《中世纪的上帝和理性》(God and Reason in the Middle Ages),彼得.豪尔(Peter Hall)《文明中的城市》(Cities in Civilisation),大卫.哈里斯(David Harris)(编者)《欧亚农耕与畜牧的起源与传播》(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Agriculture and Pastoralism in Eurasia),阿尔文.M.约瑟夫(Alvin M. Josephy)(编者)《一四九二年的美洲》(America in 1492),基约翰(John Keay)《印度:历史》(India: A History),威廉.克里甘(William Kerrigan)和戈登.巴拉登(Gordon Braden)《文艺复兴的思想》(The Idea of the Renaissance),保罗.克里瓦克则克(Paul Kriwaczek)《寻找索罗亚斯德》(In Search of Zarathustra),汤玛斯.库恩(Thomas Kuhn)《哥白尼学说的革命》(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唐纳德.F.莱兹(Donald F. Lach)《亚洲在欧洲形成中的作用》(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大卫.兰德斯(David Landes)《国富国穷》(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大卫.列文(David Levine)《现代的起源》(At the Dawn of Modernity),大卫.C.林德伯格(David C. Lindberg)《西方科学的发端》(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A.O.拉夫乔伊(A. O. Lovejoy)《伟大的存在之链》(The Great Chain of Being),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生物学思想的发展》(The 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路易士.梅纳德(Louis Menand)《形而上学俱乐部:美国思想发展史》(The Metaphysical Club: A Story of Ideas in America),史蒂文.米森(Steven Mithen)《精神史前史》(The Prehistory of the Mind),李约瑟(Joseph Needham)《伟大的滴定法》(The Great Titration),李约瑟等《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汉斯.J.尼森(Hans J. Nissen)《近东早期远古史》(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安东尼.派格登(Anthony Pagden)《自然人、民族与帝国的衰落》(The Fall of Natural Man and People and Empires),J.H.帕里(J.H.Parry)《勘测时代》(The Age of Reconnaissance),L.D.雷诺兹(L. D. Reynolds)和N.G.威尔森(N. G. Wilson)《抄写员与学者》(Scribes and Scholars),E.G.理查兹(E. G. Richards)《绘制时间:历法及历法史》(Mapping Time: The Calendar and Its History),理查.罗吉利(Richard Rudgley)《石器时代失落的文明》(The Lost Civilisations of the Stone Age),H.W.F.萨格斯(H. W. F. Saggs)《希腊罗马之前》(Before Greece and Rome),哈乐德.C.勋伯格(Harold C. Schonberg)《作曲家的人生》(Lives of the Composers),雷蒙德.施瓦布(Raymond Schwab)《东方的文艺复兴》(The Oriental Renaissance),罗杰.史密斯(Roger Smith)《丰塔纳人类科学史》(The Fontana 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理查.塔那斯(Richard Tarnas)《西方心灵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Western Mind),伊恩.塔特萨尔(Ian Tattersall)《化石的踪迹》(The Fossil Trail),彼得.S.威尔斯(Peter S. Wells)《野蛮人的世界》(The Barbarians Speak),基斯.怀特莱姆(Keith Whitelam)《古以色列的创建》(The Invention of Ancient Israel),G.J.维特洛(G. J.Whitrow)《历史上的时间》(Time in History),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中国历史手册》(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我还要提一提那些赞助人和世界多所大学的出版社。本书中将要谈到的许多重要而有趣的着作都绝不会用于商业,而大学的出版社将其中一些新奇的观点印刷出版,为此,我们必须感谢他们。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着作的翻译者(有的不知名,有的已去世多年)。正如利奥.罗斯登所说,语言的运用绝对不能想当然。

  在有关中国的章节中,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词以外,音译部分我採用了中文拼音系统而放弃了威妥码式(Wades-Giles)体系(用拼音书写汉语词汇无须省略符号和连字号)。至于转译其他语言的原文(如阿拉伯语、希腊语、梵语),我则省略了所有的发音符号,例如,大多数的读者并不清楚å或者ẹ所带的符号是怎样改变其发音的。如有本质区别,我才保留了一些符号。例如,为与地中海上的马尔他岛(Malta)区别,在提到古代俄国的一个地名玛律他(Mal’ta)时我保留了原有的符号。书中我参考的主要是希伯来语圣经,有时出于多样性的考虑也用到了《旧约全书》。

  最后,我最想感谢的人,依然是凯萨琳(Kathrine)。

图书试读

第十六章 「上帝和人的仲介」:教皇进行思想控制的手段
 
亨利四世在卡诺萨/亨利与格里高利七世
 
一○七七年一月末,正处严冬,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Holy Roman Emperor Henry IV)来到了卡诺萨(Canossa),义大利北部城市帕尔玛(Parma)东南方二十英里处的一座城堡。亨利当时年仅二十三岁,身形健壮,精力充沛,长着日耳曼人典型的蓝眼睛和亚麻色的头发。他来卡诺萨探望住在城堡中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Gregory VII),此人被称为「教皇中的朱利斯.凯撒(Julius Caesar)」。当时五十出头的格里高利,后来被教会尊为圣人。
 
但是,正如教会史学家威廉.巴里(William Barry)曾说的,他实际上是「人们所说的极度狂热者」。早在那个月的初期,他甚至已经将皇帝驱逐出教会,表面上是因为亨利胆敢在德国任命主教,实际上是因为他没有採取任何行动去制止普遍存在的买卖圣职、购买官位等行为,并且纵容神职人员(包括主教)结婚。【1】
 
一月二十五日,亨利获准进入城堡。据传,他站在深雪里,光着脚,禁食,并且只穿了一件长衫,在刺骨的寒冷中等了三天,格里高利才同意见他,同时也宣布赦免了他。在一场酝酿了多年并将持续两百年的争吵中,这种公开的侮辱是个戏剧性的转捩点。
 
主教叙任权之争
 
上一年的年末,格里高利在自己写的《教皇训令》(Dictatus papae)中声明,「罗马教会从来没有犯过错误,而且永远都不会犯错」。他宣称,「任何人都不能对教皇本人进行审判」,并且「教皇的宣判,任何人都不能取消」。格里高利还宣称,教皇「可以宣布免除臣民们对邪恶的人的效忠」,并且「所有君主都必须而且只向教皇行吻脚礼」;教皇「有权……废黜帝王」并且「只有他可以使用皇帝的纹章」。【2】
 
这场激烈的争执被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the Investiture Struggle),是一次为了控制教会事务而与世俗政权展开的旷日持久的缠斗。其中,格里高利仅是第一位参与的教皇,其后有一长串继任者跟随他的脚步加入其中。【3】这场由他开始的斗争终结于一一二二年《沃姆斯协约》(the Concordat of Worms)的签订[法国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Calixtus II)一一一九~一一二四年在位期间),根据该条约,皇帝同意放弃主教叙任权,并且允许教会自由选举。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人类思想史后篇:冲击权威与平行真理》这个书名,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群思想家,他们像是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勇敢地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教条,并开辟出一条条新的道路。尤其是“冲击权威”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许多历史上的关键时刻,那些挑战者,他们的出现,如同在沉寂的学术界、政治界投下一颗颗炸弹,引发了巨大的震荡,但正是这些震荡,带来了新的思想的诞生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后是“平行真理”这个词,这实在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说法。它是否意味着,在某些领域,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其实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或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真理”,但它们同样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说服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梳理这些“冲击”与“平行”背后的逻辑,又会如何去呈现那些可能被我们忽视的、或者与我们主流认知相悖的思想。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已经像是一道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寻思想深处奥秘的旅程。

评分

读到《人类思想史后篇:冲击权威与平行真理》这个书名,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肯定不简单”。我平时就喜欢看一些有点深度的书,特别是那种能够引发思考、改变认知的。很多人写的思想史,感觉就像是在梳理一套既定的知识体系,但“冲击权威”这几个字,就暗示了这本书可能是在挑战这些既定的体系。权威,可以是学术上的,可以是政治上的,可以是宗教上的,甚至是社会习俗里的。历史上有多少次,看似牢不可破的权威,最终被新的思想所颠覆?这本身就是非常激动人心的过程。而“平行真理”这个概念,则更具哲学意味。它是不是在说,在某些问题上,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而是存在着多个同样有说服力的解释?这对于我们理解多元化的世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会有很大的启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概念串联起来,去描绘一幅后世的思想图景。这本书会不会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些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真相”,或者去理解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声音?我非常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人类思想史后篇:冲击权威与平行真理》光是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我一直对思想史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颠覆传统、挑战既定观念的时刻。印象中,历史的长河里充满了无数次这样的“思想革命”,每一次都像是在旧有的平静湖面上投下一颗炸弹,激荡起层层涟漪,最终重塑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从科学的哥白尼革命,到哲学的启蒙运动,再到政治上的民主革命,这些“冲击权威”的事件,无不伴随着新思想的诞生和传播。而“平行真理”这个概念更是让我好奇,它是否暗示着在某些领域,可能存在不止一种被广泛接受甚至被认为是“真理”的解释?这与我们常说的“真理只有一个”的概念似乎有所不同。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在我们现在社会中也可能出现的类似现象,比如各种新兴的学术理论,或者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下,不同观点如何在同一个时空中共存甚至对抗。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梳理这些复杂的思想脉络,又会如何去界定和论述这些“冲击”和“平行”的可能性。总的来说,这个书名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想图景,让人跃跃欲试。

评分

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脑子里就浮现出各种画面。感觉它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书。特别是“冲击权威”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很多历史上的“反骨”。比如,那些敢于挑战教会、挑战王权的哲学家,或者是在艺术领域开创了全新风格的艺术家。他们的出现,往往会让当时的人们感到震惊,甚至愤怒,但正是他们的“冲击”,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而“平行真理”这个词,对我来说更是新鲜。我想象着,会不会有很多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史学观点里,有完全不同的解读?或者,在某个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不止一种驱动它的力量?比如,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有时候似乎就存在着一种“平行真理”的拉锯战,不同的利益方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真理”,甚至去理解那些与我们认知相悖的观点。如果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们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历史缝隙中的、不被主流所承认的“真理”,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话说我最近在逛书店的时候,无意间瞄到了这本书的名字,当时就觉得它跟市面上的一些历史类书籍不太一样。很多关于思想史的书,要么就是按时间顺序把名人名言串起来,要么就是聚焦于某个特定流派,读起来总感觉有点枯燥,像是把知识硬塞进去。但《人类思想史后篇:冲击权威与平行真理》这个标题,透着一股子“不服就干”的劲儿。尤其是“冲击权威”这四个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想想看,多少伟大的思想,一开始不都是被当成异端邪说,被当时的权威压制吗?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伽利略被审判,马克思的理论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这些“冲击”的过程,往往比理论本身更精彩,充满了斗争、辩论,甚至牺牲。而“平行真理”,我个人理解,可能是指在某些复杂的问题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体系,可能会催生出不同的“真理”。这跟我在新闻里看到的,不同国家在某些社会议题上持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这种“真理”的多样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历史中被建构、被接受,又或者被遗忘的?我真的很好奇作者的切入点和论述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