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ex Callinicos
图书标签:
  • 托洛茨基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社会主义
  • 共产主义
  • 革命理论
  • 历史
  • 政治
  • 苏联历史
  • 斯大林主义
  • 第四国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对托洛茨基主义的发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1925-7年中国的革命时期,托洛茨基介入了这场关于中共策略的辩论,使托洛茨基釐清了自己的想法,并把它(1905年俄国革命后开始发展的)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原初分析概括为不断革命论。──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2014年

  托洛茨基主义──古典马克思主义传统的重要部分

  当2008年全球金融大崩盘后,资本主义的危机再现。同时,马克思主义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讨论。但是,作为古典马克思主义传统的重要部分──托洛茨基主义,却未能在目前马克思主义复兴的时期得到相应的重视,甚至仍像过去那样遭误解、甚至恶意的歪曲。

  过去十多年来,世界各地基层民众、工人阶级相继动员起来,反抗新自由主义或统治阶级转嫁经济危机的斗争,激进左翼(Far-left)团体日益获得民众的支持。但同时也值得警惕的是极右派或新法西斯主义的势力,亦同样抬头。托洛茨基主义正好提供了变革资本主义的纲领和策略,以及批判社会民主主义的改良主义问题,还有分析法西斯主义及对抗它的策略。所以,托洛茨基主义对当今反资本主义的斗争,仍有其适切的意义。

  本书详述托洛茨基主义的起源、发展以及衍生的不同流派(主要在英语世界),作者还特地撰写中文版序言。若想进一步了解托洛茨基主义,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革命的火花与历史的低语:20世纪欧洲的激进思潮与工人运动》 本书导读: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思想家的宏大叙事,而是以20世纪初至中叶的欧洲大陆为舞台,深入剖析了在社会剧变与工业化浪潮的推动下,一股股深刻影响了历史进程的激进思潮如何孕育、发展、冲突,并最终塑造了现代政治版图。我们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那些驱动工人阶级觉醒、挑战既有秩序的核心理论与实践路径。 第一部:旧秩序的裂痕与新思想的萌芽(1900-1914) 第一章:工业时代的阴影与工人阶级的形成 本章首先描绘了“美好年代”下欧洲内部的深刻矛盾。一方面是技术的飞速进步与资产阶级财富的空前积累;另一方面,却是城市中无产阶级的贫困、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种结构性的紧张,为激进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详细考察了第二国际内部的主要流派,特别是关于“改良主义”与“革命的必然性”之间的争论。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如何试图将社会主义的实现纳入议会民主的框架内,以及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如何在理论上进行辩护。 第二章:无政府主义的遗产与工团主义的兴起 在正统社会主义运动之外,另一种强大的革命力量正在酝酿——工团主义(Syndicalism)。本章追溯了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对法国、西班牙等地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革命工团主义”的核心主张:将工会视为未来社会组织的雏形,通过“总罢工”直接夺取生产资料,绕开政治国家的干预。我们通过考察C.G.T.(法国总工会)在罢工实践中的作用,展现了这种注重工人直接行动的理论如何挑战了依赖政党领导的传统模式。 第三章:民族主义的悖论与国际主义的困境 20世纪初,欧洲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这对于致力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章探讨了工人政党在面对国内民族矛盾和帝国主义竞争时的摇摆与分裂。1914年,第二国际的土崩瓦解,标志着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对工人阶级阶级忠诚的初步胜利。我们分析了各国社会主义议员在战争爆发后投票支持战争预算的深层原因,这既是个别领导人思想转变的结果,也是社会民主主义路线在面对国家机器压力时的结构性脆弱的体现。 第二部:战争、革命与新秩序的探索(1917-1923) 第四章:彼得格勒的十月:一场检验理论的实践 十月革命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本章详尽梳理了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的政治路线转变,特别是列宁关于“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理论构建。我们深入分析了“国家与革命”中对旧国家机器的彻底摧毁和对新型工人国家的设想,以及“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如何迅速赢得了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支持。这不是一次平稳的权力过渡,而是在战争、饥荒和政治真空中的剧烈爆炸。 第五章:欧洲革命的浪潮与机会主义的反复 十月革命在欧洲点燃了希望的火花,但西欧的革命进程却步履维艰。本章集中考察了德国“斯巴达克同盟”的起义、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以及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短暂存在。我们对比了这些西欧革命尝试与俄国革命的社会结构差异,分析了社会民主党(社民党)在关键时刻扮演的角色,即他们如何有效地充当了旧有秩序的“缓冲器”,利用了现有的民主机制,挫败了激进左翼的夺权尝试。 第六章:共产国际的建立与意识形态的定型 为了指导世界革命,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应运而生。本章分析了共产国际在早期制定的二十一条要求,这些要求旨在清洗机会主义因素,确保新成立的各国共产党坚守革命的纯洁性。我们探讨了早期共产国际内部关于议会斗争、工会工作以及与地方工农运动相结合的路线争议,这些争议实际上是在为未来不同历史条件下革命路线的适应性打下基础。 第三部:左翼的分野与生存的抗争(1924-1939) 第七章:斯大林的崛起与革命路线的“灌输” 在列宁逝世后,苏联国内政治风云突变,斯大林逐渐巩固了权力。本章重点分析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以及它如何开始在意识形态上偏离了早期的国际主义设想。对于共产国际而言,这种转变意味着对“联共(布)二十一条”的无条件服从,以及对异见声音的日益压制。我们审视了托洛茨基在理论和组织层面对党内官僚化趋势的批判,以及他被放逐前后的思想斗争。 第八章:左翼反对派的流亡与理论的坚守 本章详细考察了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联共(布)”内部的反对派斗争,特别是围绕“永久革命”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我们追踪了反对派成员流亡后的活动,他们试图在国际范围内维护早期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原则,并分析了他们对共产国际政策的批评,尤其是在工人运动面对法西斯主义威胁时的战略失误。 第九章: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与工人阶级的防御困境 19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和德国的胜利,标志着欧洲革命形势的巨大倒退。本章深入研究了工人阶级左翼力量如何应对这种新型的极权挑战。我们比较了不同组织(包括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和一些更激进的团体)在面对法西斯的暴力渗透和国家机器压迫时的策略差异,探讨了“联合阵线”理论在实践中遭遇的阻碍,以及为何最终未能形成有效的工人阶级统一战线来抵抗法西斯的冲击。 第十章:西班牙内战中的理论试验场 西班牙内战(1936-1939)成为了检验所有激进理论的“实验室”。本章不再关注传统政党间的斗争,而是聚焦于革命内部的分裂。我们考察了马克思主义者、无政府工团主义者(CNT-FAI)以及托派组织在巴塞罗那和阿拉贡地区进行社会化尝试的经验与教训。这些地方性的革命实践,展现了在没有强有力中央领导的情况下,基层工人和农民如何试图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同时也暴露了革命内部派系斗争的残酷性如何为外部反动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结语:历史的沉思与未竟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20世纪前半叶欧洲激进思潮与工人运动的整体轨迹:从对资本主义的全面颠覆的信心勃勃,到被两次世界大战和内部意识形态斗争的重创。我们反思了革命理论的普适性与地方特殊性的张力,以及在面对国家暴力和僵化官僚主义时,追求社会解放的理想主义者们所能采取的组织与理论策略。本书意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复杂历史现场的框架,而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Alex Callinicos/原着


  1950年生于辛巴威,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欧洲研究系。作者已出版不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着作,包括 The Revolutionary Ideas of Karl Marx (Bookmarks 1983)、Imperialism an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Polity 2009)、Bonfire of Illusions (Polity 2010) 和 Deciphering Capital (Bookmarks 2014)。作者亦是英国激进左翼政党社会主义工人党 (Socialist Workers’ Party) 中央委员会成员,以及该党理论刊物《国际社会主义》(International Socialism) 的主编。

译着简介

宋治德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出生,香港长大。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毕业。曾任职香港职工会联盟,担任组织干事一职。现于法国留学。

图书目录

《托洛茨基主义》中译本序言 • 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
译者序言 • 宋治德
原文书序言与致谢 • 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
导论 •

第一章 起源 •
1.1 不断革命论
1.2 批判斯大林主义
1.3 革命前景

第二章 危机 •
2.1 被反驳的猜想
2.2 约定主义者的计策

第三章 正统派 •
3.1 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非批判的唯心主义
3.2 正统托派各大阵营
3.3 退入「了望台」:多伊彻和佩里.安德森

第四章 异端派 •
4.1 沙赫特曼与邪恶帝国
4.2 C. L. R.詹姆斯与自发性的美德
4.3 卡斯托里亚迪斯与意志的胜利

第五章 重定方向 •
5.1 托尼.克利夫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
5.2 一个进步的问题移转?
5.3 挫败的经验

参考书目 •
托派团体、刊物名称中西对照 •
索引 •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摘自〈《托洛茨基主义》中译本序言/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
 
这本讨论托洛茨基主义的小书被翻译成中文,让我感到非常荣幸。中国对托洛茨基主义的发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1925-7年中国的革命时期,托洛茨基介入了这场关于中共策略的辩论,使托洛茨基釐清了自己的想法,并把它(1905年俄国革命后开始发展的)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原初分析概括为不断革命论。
 
正如本书的原序言中的解释,这书写在1988-9年的中欧、东欧斯大林政权的崩溃前夕,当时环境与今天相比是非常不同。此书焦点非常多的集中在英语世界的托洛茨基主义。当然,如果我现在重写此书,会有很多不同的处理方式。最近几年,我访问了巴西数次。在拉丁美洲那里强大的托洛茨基主义版本,当中尤其是由阿根廷莫雷诺 (Nahuel Moreno)所奠定而发展的流派,让我印象深刻。没有说明这段历史──尤其是托洛茨基主义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左翼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本书明显的弱点。本萨依德(Daniel Bensaïd)的作品《谁是托洛茨基主义者?》(Who are the Trotskyists?)已出版了英译本,有助于纠正这个弱点。
 
尽管我这书有种种局限,而在目前的状况下,它仍然有一定的价值。原因有二。首先,托落茨基的思想所代表的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堕落之后,试图延续古典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俄国革命的堕落带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究竟社会主义是否等同于模仿它的苏联及其他的共产党政权?
 
这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共产党政权仍然存在──尤其在中国;另一方面,因为在过去被称为「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仍然对发展强有力的反资本主义运动构成重要的阻碍。托洛茨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并开创以唯物主义的角度把斯大林主义当成一种社会现象来分析。探究他这种分析的局限,构成本书所叙述的智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托洛茨基主义”这个词,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存在于教科书或历史纪录片里的名词,代表着一种政治思潮,一种革命的派别,但具体内容,我总感觉隔着一层纱。这本书,却以一种我意想不到的方式,拉近了我与这个概念的距离。它没有给我灌输一大堆拗口的术语,也没有让我去记忆无数繁杂的理论细节。相反,它更像是在给我讲故事,讲那些与这个主义相关的人,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我读的时候,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也能体会到那些人物内心的纠结。作者的叙述方式,很有画面感,也很具感染力。他没有简单地把“托洛茨基主义”定义成什么“好”或“坏”,而是试图展现一个更复杂、更立体的人物群像和思想脉络。这种 pendekatan,让我觉得,原来历史和政治,也可以是如此充满人情味,如此值得去探索的。它激起了我对这段历史更深入了解的兴趣,也让我对那些曾经的理想主义者,有了更多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对“托洛茨基主义”这个词,一直以来都只停留在一种模糊的印象中,总觉得那是一种比较激进、比较复杂的政治理论,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理解。所以,当这本书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其实是有点犹豫的,担心自己看不懂,或者读起来会很枯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用我所想象的那种枯燥乏味的语言来解释一个概念,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生动、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这个“主义”背后的故事讲了出来。我感觉作者并不是在“教导”我,而是在“分享”他对于这段历史和这些人物的理解。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人沉浸其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了那些在历史巨浪中挣扎、奋斗、甚至牺牲的个体。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原来历史,也可以如此鲜活,如此触动人心。它激起了我对那段历史更深的兴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曾经被我简单化看待的政治概念。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某种程度上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拿到它的时候,心理预期大概是会读到一些偏理论化、偏学术化的内容,毕竟“托洛茨基主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仿佛需要一套严谨的框架才能去解读。然而,翻开之后,我却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地……“人”。它不像是在给你上一堂政治课,而更像是在讲述一群人的故事,一群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怀揣着各自理想和信念的人。作者的文字,没有刻意去堆砌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它有一种自然的流动感,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思想观点,娓娓道来。我读的时候,常常会被作者笔下的人物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困惑。这种 pendekatan,让我觉得,即使是对政治理论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走进这本书的世界。它没有让我感到被知识的洪流所淹没,反而是引发了我更多的好奇和思考,关于理想,关于时代,关于人在历史中的位置。

评分

这本书,名为《托洛茨基主义》,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带着点好奇和一丝警惕的。毕竟,历史课本上,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一些复杂、甚至有点沉重的字眼。我以为这本书会像教科书一样,严谨地梳理某段历史,或者像学术论文一样,深入剖析某种思想流派的起源、发展与变迁。但当我翻开它,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它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一本正经地坐在书桌上,等待被严肃对待。反倒像是某个老朋友,带着几分不羁和热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它没有那些枯燥的理论框架,也没有一堆让人望而生畏的年代和人物关系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叙事的张力,一种情感的共鸣。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激荡的年代,听到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讲,感受到那些为了理想而燃烧的生命。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主义,更像是关于一群人的故事,一群在历史洪流中,试图寻找出路、发出呐喊的人。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那些遥远的时代,与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那种感觉,很奇妙,也很触动。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感觉是:这个作者,他懂得“故事”的力量。我承认,一开始我可能预期会读到一份冷冰冰的理论梳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个分支,听起来就有点劝退。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没有把“托洛茨基主义”这个概念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把它融入了一个生动的故事里。就像我在读一本情节曲折的小说,虽然我知道这背后可能承载着深刻的思想,但我更多的是被它的叙事吸引。作者的笔触,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将那些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成了具体的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热情,对于那些人物的理解,甚至是某种程度的同情。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应该怎么想”的书,而是邀请你一起去“感受”那个时代,去“理解”那些人物的抉择。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那些曾经的思想的碰撞。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遥远的政治理论,也可以被讲述得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充满人性的光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