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rthur Schopenhau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是谁的哲学能让托尔斯泰醉心赞叹:「那可是反映了整整一个世界啊。」
  甚至令尼采狂热崇拜:「我将要把他所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为止;他所说的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

  
  以西方逻辑思维领会东方精神思惟
  撼动尼采、托尔斯泰、卡夫卡、汤玛斯•曼、康拉德、佛洛伊德
  令华格纳献上《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心灵导师
  唯有叔本华,能以清晰、毫不造作的文字诚挚提出人生解答

  身处于一个目眩神迷,却也空前复杂混乱的时代
  如何才能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其实是一门艺术
  与其将叔本华的思想称为「悲观哲学」,或许倒不如如此诠释:
  人类所需要的,只是一点清醒与节制

  30岁时,孤身走在哲学道路上的叔本华完成了主要着作《作为意欲和表像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但65岁时《附录和补遗》却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欧洲声名大噪,当时不但有人撰写《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更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而《人生的智慧》正是出自叔本华集大成的着作《附录和补遗》的精华部份。

  这本书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间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从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虽然叔本华尽量放弃了居高俯临的审视角度,但关于错综复杂并因此众说纷纭的人情话题,经过这位思想大师一贯深刻而因此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话题也几已穷尽矣。

名人推荐

  文豪托尔斯泰:
  「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改变看法,但目前我敢肯定:叔本华是无与伦比的。你说过叔本华就某些哲学问题写过一些东西,并且还写得不错。你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什么叫写出了一些东西?那可是反映了整整一个世界啊,那种清晰和美感令人难以置信。」「叔本华的哲学已把我们带至哲学所能把我们带至的极端。」

  作家汤玛斯‧曼:
  「我斜躺在沙发上,整天地阅读叔本华……我是那样地狼吞虎嚥这部魔幻般的形而上学说,……一个人在一生中也只有一次是这样地阅读。我可以马上就有机会表达我的感觉、表达我的感激,用诗意的方式……那是我的一大好运。」

  哲学家尼采:
  「我是属于叔本华这样的读者:在读完叔本华书的第一页以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所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为止;他所说的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我很明白他所说的,就好像他的书是专门写给我看。」

  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我一直以为压抑的理论是原初的,直到兰克给我看了《作为意欲和表像的世界》的一段——在那里里,哲学家叔本华试图为疯癫做出解释。他在那里里所说的关于人们全力压制自己,不肯接受某一令人痛苦的现实,完全与我的压抑理论相吻合。我不得不感谢自己并不曾广泛地阅读,这样我才有可能有所发现。当然了,有人会阅读了叔本华这些讨论,但却忽略了这些讨论而没有发现出什么。……所以,我时刻准备着放弃认为自己是首先做出这些发现的人,并且是很高兴这样做;在不少精神分析的案例里里,精神分析所做的繁琐工作只是证实了哲学家们直观获得的深刻见解。压抑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柱石。」

  作曲家华格纳:
  「在四年里里,叔本华的书从不曾离开我的头脑思想,到接下来的夏天为止,我从头至尾已研读了叔本华的书四次。叔本华的书对于我的整个一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德国着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着作《作为意欲和表像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欧洲声名鹊起,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当时不但有人撰写《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更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1860年9月21日这位哲学家在法兰克福病逝。

  《人生的智慧》选自《附录和补遗》,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弗兰兹•卡夫卡说:「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着作。」

译者简介

韦启昌


  1962年生于广州,现于澳洲行医。

  有两样东西可说是我这一生中的挚爱,能有缘对其深入了解并从中得益,我真算是幸运的了。这两样东西就是叔本华的着作和古老的中医。

  对于叔本华,我可说是一见钟情,继而与其私订终身。现在及未来,那肯定将是长相厮守、白头到老。叔本华思想所引起我的赞叹、爱慕,给予我的精神愉悦,也只有中医的理论及实践可堪相比。两者都是那样的深邃、朴实、直接,其根本观点在主要的方面竟然是惊人的一致。以后有机会,笔者或许会把这方面的体会公诸同好呢。

  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邂逅」叔本华的,并为之「惊艳」,虽然那是在街边买到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台湾节译本,译文也不算好。自那以后,我以能阅读叔本华、茨威格的原文为享受目标。托玛斯‧曼津津乐道的「斜躺在沙发上整天阅读叔本华」的美妙感觉,肯定是得到个中三昧而发。

  叔本华的着作给予了我许多,翻译它们是某种微不足道的答谢。正如中医给予我如此之多,我就以中医给病人解除痛苦以作回报一样。看到读者通过我的译本而欣赏到叔本华,就犹如看到病人经我之手解除了病痛。最实在的报酬对我来说不过如此。

  当初翻译叔本华的着作,并没想到能够出版。现在这些曲高和寡的书竞有幸一版再版,已经相当难得。至此,笔者夫复何求?

  译着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阿德勒着《儿童的人格构成及其培养》。

图书目录

译序    
引言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    
第二章 人的自身    
第三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    
第四章 人所展现的表像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第一部分 泛论(第1—3节)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第4—20节)   
第三部分 我们对他人应採取的态度(第21—46节)    
第四部分 我们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持的态度(第47—53节)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叔本华的生平轶事   
叔本华哲学的神奇魅力与影响     

图书序言

我们所展现的表像─这也就是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通常都被我们过分看重,这是我们人性的一个特殊弱点所致,虽然稍作简单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因此,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每当一个人看见他人似乎给予自己一个好评语时,他的心里就很高兴,他的虚荣心也就受到了某种安慰。一只猫受到爱抚时,就会发出高兴的声音。同样,当一个人受到他人的称赞时,就不禁喜形于色。只要某种赞扬在一个人所期望的范围之内,那么,尽管他人的赞扬明显是虚假的,他仍然会很高兴。这种人尽管遭遇真正的不幸,或者就算幸福的两个主要来源─这些在前文已经讨论过了─相当贫乏枯竭,但他人的赞许仍会给他们带来安慰。令人惊讶的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他们想获得别人好评的雄心受到任何意义上和程度上的挫折,或者,当他们受到别人轻视、不敬、怠慢时,都肯定会难过、伤心,很多时候还会感受到深刻的创痛。只要荣誉感是建筑在这种特殊的人性之上,那么,它就是道德的代替品,就会有效地促使很多人做出良好的行为。但是,对于人自身的幸福而言,尤其是对于与幸福密切相关的平和心境和独立自主而言,这种荣誉感更多地产生出扰乱和不良的作用,而不是有益的效果。因此,从增进幸福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抑制这一人性弱点;应该细致考虑和恰如其分地评估它的真正价值,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我们在受到别人意见的爱抚抑或伤害时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悬挂在同一根线上。否则,人们就只能成为他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使一个渴求赞语的人闷闷不乐或者兴高采烈的话语,却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贺拉斯语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